图书介绍
煤系气油比分配控制因素及其与大中型气田的关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煤系气油比分配控制因素及其与大中型气田的关系](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2239320.jpg)
- 钟宁宁,陈恭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138552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159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16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煤系气油比分配控制因素及其与大中型气田的关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从显微组分组成特征看煤系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5
第一节 我国重要煤系的显微组分组成5
一、西北侏罗纪煤系的显微组分组成6
二、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系的显微组分组成8
三、东北一内蒙古晚侏罗—早白垩世煤系的显微组分组成10
四、南方晚古生代煤系的显微组分组成10
五、西南地区晚古生代煤系和晚三叠世煤系的显微组分组成11
六、第三纪煤系的显微组分组成11
第二节 煤系显微组分组成的分布密度型式12
一、国内外煤系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的比较12
二、我国重要煤系显微组分组成的分布密度特征14
第二章 煤系气/油比的初始分配特征18
第一节 煤系显微组分热解油气产率及气/油比18
一、油气生成的实验模拟18
二、显微组分的热解失重率20
三、显微组分热解的油气产率21
第二节 煤系有机质的初始气/油比分配23
一、显微组分的气/油比23
二、煤系的初始气/油比分配25
第三章 显微组分及煤系的倾气倾油性评价技术与方法30
第一节 显微组分的激光荧光显微探针分析30
一、激光微束微区分析方法和常规地球化学分析方法的比较30
二、激光荧光显微探针的原理31
三、激光荧光显微探针分析结果的表示33
第二节 显微组分激光诱导荧光特性与气/油比分配关系35
一、显微组分的激光荧光诱导特性36
二、显微组分的激光诱导荧光特性与气/油比分配关系37
第三节 煤系倾气倾油性评价38
第四章 影响煤系倾气倾油性的地质因素42
第一节 某些重要含煤岩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剖析42
一、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系42
二、川西晚三叠世煤系44
三、吐哈盆地侏罗纪煤系44
四、准噶尔盆地早—中侏罗世煤系48
五、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世煤系50
第二节 基准面变化类型与煤系倾气倾油性关系53
第三节 生、储、盖、保诸因素对煤系气/油比分配的影响55
一、生储配置的差异性对油气分异的影响55
二、构造作用与气/油比再分配的关系63
第五章 煤化作用过程的气/油比再分配规律67
第一节 煤化程度与生排烃气/油比的关系67
一、显微组分油气产率随热解温度的变化67
二、煤系有机质油气产率随煤化程度的变化规律68
第二节 有机岩物理性质演化对气/油比再分配的影响70
一、影响油气释放的有机岩物理性质演化特征70
二、显微组分沥青化作用的油气分异效应72
三、显微组分生排烃阶段的耦合关系对气/油比分配的影响72
第三节 Laser PY—GC/MS技术研究沥青化作用过程中烃类物质在显微组分之间再分配的初步尝试75
一、分析原理和样品75
二、分析结果及其解释77
三、激光热裂解色谱/质谱技术尚待解决的问题79
第四节 煤化作用进程对最终气/油比分配的影响80
一、煤成大中型气田气/油比与煤系煤化程度的关系80
二、不同倾气倾油性煤系对煤化作用响应差别的油气分异效应82
第六章 影响煤系油气分异的动力因素84
第一节 区域水动力条件对气/油比分配的影响84
第二节 异常地层压力条件下煤系的油气分异86
一、准噶尔盆地盆腹地区侏罗纪煤系异常压力与烃类成因相带预测86
二、吐哈盆地侏罗纪煤系的温压系统与油气分异91
三、川西地区中生代煤系异常高压与高气/油比气田形成关系96
第七章 实例研究(一):鄂尔多斯盆地煤成大中型气田形成的物质基础102
第一节 影响石炭—二叠纪煤系烃源岩发育的沉积建造特征102
一、沉积相组成103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105
三、含煤层段与地层层序的关系111
第二节 含煤岩系显微组分组成特征112
一、煤的岩石学特征及煤层形成环境112
二、煤的显微组分组成114
三、石炭—二叠系不同烃源岩的有机质生源物质116
第三节 富有机质层段(主要含煤段)的发育规律117
一、富煤区带展布特征与有效烃源岩的空间分布117
二、含煤层段的基准面变化类型与煤系的倾气倾油性118
第八章 实例研究(二):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煤成大中型气田形成的若干地质—地球化学因素分析121
第一节 侏罗纪煤系的沉积建造特征121
一、库车坳陷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分析121
二、沉积相、沉积体系的组合与高分辨率层序划分124
第二节 侏罗纪煤系显微组分特征128
一、侏罗纪煤系的显微组分特征128
二、煤和煤系泥岩的显微组分组成128
第三节 中生界烃源岩生烃特点与层序地层格架关系130
一、岩石热解特征与沉积相、成因旋回的关系130
二、可溶有机质族组成随沉积相(成因旋回)的变化规律131
三、沉积相(成因相)对饱和烃化合物分布特点的影响134
四、沉积相(成因相)对芳香烃化合物分布特点的影响137
第四节 影响煤系烃源岩有效性的某些地质因素138
一、侏罗纪煤系富煤区带展布特征138
二、煤系异常高压与烃源岩有效性的关系139
第五节 库车坳陷富气的地球化学原因144
一、对库车坳陷富集天然气原因的不同认识144
二、库车坳陷煤成烃物质基础146
三、有机质演化对库车坳陷富气所起的作用148
四、库车坳陷富气的地球化学原因151
参考文献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