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防原医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防原医学
  • 郭力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ISBN:750223751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82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399页
  • 主题词:原子医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防原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核武器杀伤效应及其防护1

第一节 核武器概述1

一、核武器构造及爆炸原理1

二、核武器威力3

三、核武器的使用方法3

四、核武器的爆炸方式和爆炸景象4

第二节 核武器的四种杀伤因素6

一、光辐射7

二、冲击波8

三、早期核辐射11

四、放射性沾染14

第三节 核武器损伤的伤类伤情及杀伤范围15

一、核武器损伤的伤类伤情15

二、核武器的杀伤范围16

第四节 城市核爆炸对人员的杀伤特点18

一、杀伤范围大18

二、伤亡数量大19

三、死亡比例高19

四、间接损伤多20

五、开放性损伤多21

六、多发伤多21

七、复合伤多21

八、早期核辐射损伤相对较轻22

第五节 对核武器的防护22

一、对瞬时杀伤因素的防护22

二、对放射性沾染防护的一般措施25

第二章 辐射剂量学概论28

第一节 辐射剂量学的物理基础28

一、辐射剂量学的含意和范围28

二、重要的术语和概念28

三、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30

第二节 辐射剂量学的量和单位37

一、辐射剂量学量和单位的发展概况37

二、主要的辐射量和单位38

第三节 辐射剂量学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50

一、辐射剂量学当前主要活动的领域50

二、量和单位51

三、辐射剂量学国家基、标准51

四、放疗剂量学52

五、其它电离辐射有关领域中的剂量学53

第三章 急性放射病55

第一节 急性放射病病因学55

一、急性放射病的病因及发病条件55

二、急性放射病发病学特点56

第二节 急性放射病的分型和临床表现57

一、急性放射病的分型57

二、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表现59

三、事故性急性放射病的发病和临床特点67

第三节 急性放射病的诊断70

一、急性放射病的早期病情分类诊断70

二、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诊断75

第四节 急性放射病的治疗79

一、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原则79

二、各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80

第四章 中子损伤86

第一节 中子的相对生物效应86

一、物理学因素86

二、生物学因素91

第二节 中子所致DNA损伤和修复的特点92

第三节 中子引起的哺乳动物细胞的损伤和修复93

一、细胞剂量—活存曲线93

二、氧效应和氧增强比94

三、照后损伤的修复94

四、细胞周期95

五、中子诱发染色体畸变95

第四节 中子对实验动物主要组织的损伤特点96

一、组织的修复与中子RBE97

二、各种正常组织的中子RBE97

三、中子对主要组织的损伤特点97

第五节 中子所致急性放射病的特点100

一、三种类型中子急性放射病的RBE值100

二、中子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特点101

第六节 中子损伤的防治及中子的简易防护102

一、中子急性放射病的预防和治疗展望102

二、对中子的简易防护104

第七节 中子引起的远期效应和随机性效应105

一、致晶体混浊或白内障效应105

二、致肿瘤效应106

三、寿命缩短107

四、遗传效应107

第五章 光辐射烧伤109

第一节 光辐射烧伤的特点和分类109

一、光辐射烧伤的发生情况109

二、光辐射烧伤的特点109

三、烧伤程度的分类110

第二节 光辐射烧伤的临床表现110

一、休克期110

二、感染期111

三、恢复期111

第三节 光辐射烧伤的急救和治疗111

一、急救111

二、治疗112

第四节 特殊部位烧伤115

一、头面部烧伤115

二、手烧伤116

三、呼吸道烧伤117

四、眼部烧伤118

五、闪光盲121

第六章 冲击伤122

第一节 冲击伤的发生情况和致伤机理122

一、冲击伤的发生情况122

二、冲击伤的致伤机理123

第二节 冲击伤的特点和临床表现125

一、冲击伤的特点125

二、冲击伤的临床表现126

第三节 冲击伤的诊断和救治126

一、冲击伤的诊断126

二、冲击伤的急救和治疗129

第七章 放射性沾染的危害与防护131

第一节 放射性沾染的来源及组成131

一、放射性沾染的形成及沾染区的划分131

二、放射性沾染的特点132

第二节 放射性沾染对人体的危害132

一、放射性沾染的作用特点132

二、放射性沾染对人体的危害133

三、落下灰内照射危害134

第三节 对放射性沾染的防护136

一、一般防护措施136

二、对放射性沾染的监测136

三、战时核辐射控制量141

四、医学防护措施143

第四节 皮肤放射损伤的特点及医学处理144

一、皮肤放射损伤的致伤因素及分类144

二、病理及病理生理特征145

三、临床特点146

四、诊断要点148

五、医学处理原则148

第八章 核爆炸复合伤151

第一节 复合伤的分类151

一、复合伤的分类151

二、复合伤伤情分度152

第二节 复合伤的特点152

一、放射复合伤的基本特点152

二、非放射复合伤的基本特点158

第三节 复合伤的诊断与治疗160

一、复合伤的诊断160

二、复合伤的治疗163

三、非放射复合伤的治疗165

第九章 辐射损伤的分子生物学基础167

第一节 电离辐射的原初作用167

一、电离和激发167

二、自由基与水分子的辐射分解168

三、活性氧和自由基169

四、自由基的理化性质169

五、自由基与生物分子的反应170

六、辐射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170

七、电离辐射的作用时间表171

第二节 几个常用的放射生物学术语及含义172

一、氧效应与氧增强比(OER)172

二、传能线密度(LET)172

三、相对生物效能(RBE)173

四、LET,RBE和OER的相互关系173

五、靶分子和靶结构174

第三节 基因组DNA的辐射损伤175

一、碱基的破坏或脱落175

二、糖基的破坏175

三、DNA链上不稳定位点的形成175

四、DNA链断裂175

五、DNA交联176

六、DNA损伤的非随机性176

七、DNA损伤的复杂性177

八、DNA的降解178

第四节 辐射对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影响178

一、辐射对DNA复制过程的影响178

二、辐射对转录过程的影响179

三、辐射对翻译过程的影响179

第五节 DNA损伤的修复180

一、DNA修复的重要性180

二、DNA各类损伤的修复特点180

三、回复修复、切除修复、错配修复和重组修复181

四、DNA修复基因182

五、DNA修复的不均一性和选择性184

六、DNA修复的忠实性185

第六节 辐射对膜结构的损伤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186

一、辐射对膜组分的损伤186

二、辐射对膜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187

第七节 辐射对膜生物功能的影响187

一、膜转运功能的变化187

二、膜结合酶活性的变化188

三、膜受体功能的变化188

四、膜能量转换功能的变化188

五、DNA膜复合物的辐射效应189

六、膜与辐射损伤信号转导189

第八节 辐射的细胞生物学效应189

一、细胞活存曲线及参数189

二、细胞活存曲线的数学模型191

三、不同LET辐射的细胞活存曲线192

四、细胞亚致死性损伤和潜在致死性损伤的修复193

五、辐射所致细胞周期紊乱193

六、细胞的间期死亡、增殖死亡、凋亡和坏死194

七、细胞受照射后的几种不同死亡方式196

第九节 细胞的辐射敏感性196

一、细胞周期各阶段的辐射敏感性197

二、细胞群体的辐射敏感性197

三、生物个体的辐射敏感性197

四、细胞的辐射敏感性修饰198

第十章 辐射损伤的病理生理学200

第一节 辐射对造血系统的影响200

一、血液系统辐射损伤的特点200

二、辐射损伤时外周血象的变化202

三、辐射损伤时骨髓象的变化204

四、辐射损伤时造血干细胞的变化205

五、辐射损伤时造血祖细胞的变化207

六、辐射损伤时造血调控的变化209

七、辐射后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机理211

八、辐射后造血系统的近期后果及远后效应212

九、小结213

第二节 辐射对消化系统的影响213

一、辐射损伤时肠上皮的变化214

二、辐射对唾液腺分泌的影响216

三、辐射对胃功能的影响217

四、辐射对肠功能的影响218

五、辐射对胰腺功能的影响219

六、辐射对肝脏功能的影响220

七、消化系统在放射损伤的意义220

第三节 辐射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221

一、照后神经系统机能的变化221

二、照后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变化223

第四节 辐射对免疫系统的影响225

一、辐射对固有性和适应性免疫功能的影响225

二、急性放射病免疫组织辐射损伤的分子机制230

四、电离辐射对免疫细胞作用的剂量—效应关系234

五、辐射免疫效应的神经内分泌调节234

六、低剂量照射诱发机体的免疫刺激效应235

七、免疫组织损伤的实验和临床治疗研究进展235

八、展望238

第五节 放射病的出血机制239

一、照后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变化240

二、照后血管壁的变化241

三、照后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243

四、影响及加重因素244

五、放射病的两期出血245

第十一章 辐射损伤病理学246

第一节 急性放射病的基本病理变化246

一、组织细胞的辐射敏感性246

二、辐射损伤的基本病变247

第二节 各器官系统的病理变化249

一、造血组织的病理变化249

二、淋巴组织的病理变化253

三、消化道的病理变化255

四、消化腺的病理变化258

五、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变化261

六、呼吸系统的病理变化264

七、心血管系统的病理变化269

八、泌尿系统的病理变化271

九、内分泌系统的病理变化273

十、生殖系统的病理变化275

十一、眼的病理变化275

十二、皮肤的病理变化277

第三节 中子损伤的病理变化及其特点279

一、加重造血系统损伤279

二、加重胃肠系统损伤280

三、加重性腺的损伤280

四、感染病变提早并加重280

五、远后效应较重280

第四节 辐射远期效应的病理变化280

一、血液和造血器官的变化281

二、辐射致癌效应281

三、辐射对胎儿的损伤效应282

四、加速老化282

五、缩短寿命282

第十二章 小剂量电离辐射的效应与辐射的远后效应283

第一节 小剂量一次照射效应283

一、近期效应283

二、远期随访观察286

第二节 辐射的远后效应和随机性效应286

一、辐射生物效应的分类286

二、远后效应的资料来源287

三、影响分析、评价辐射远后效应的因素287

第三节 辐射的确定性效应288

一、对生殖系统的影响288

二、对眼晶体的影响289

第四节 辐射的随机性效应289

一、辐射的致癌效应290

二、影响分析、评价辐射致癌作用的因素292

三、辐射致癌危险294

第五节 辐射的遗传效应294

一、动物实验研究295

二、人的遗传效应研究295

第十三章 放射毒理学概论297

第一节 放射毒理学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297

一、研究内容297

二、研究方法297

三、研究的意义297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代谢298

一、机体对放射性核素的吸收298

二、核素在体内的分布、滞留和排出302

三、研究放射性核素在体内代谢的意义304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的生物效应305

一、作用特点及影响因素305

二、确定性效应309

三、随机性效应311

第四节 体内放射性核素的监测与危害评价315

一、体内放射性核素的监测315

二、内照射剂量估算316

三、对放射性核素内照射危害程度的判断317

第五节 体内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医学处理318

一、阻止放射性物质的吸收并加速其排出318

二、促使已吸收的放射性核素排出体外318

三、常用的阻吸收剂和促排剂用法举例323

第十四章 辐射防护剂326

第一节 辐射防护剂的研究方法327

一、辐射防护剂的评价327

二、临床前药理学研究330

三、临床研究330

第二节 辐射防护剂的分类及其作用特性330

一、辐射防护剂的分类330

二、辐射防护剂的作用特点331

第三节 辐射防护剂的作用机理349

一、混合双硫键学说350

二、减弱“氧效应”学说350

三、俘获或钝化自由基学说350

四、内源性辐射防护剂的释放学说350

五、生化休克学说350

六、生物膜受体学说350

七、辐射防护剂与DNA相结合学说351

八、辐射能量转移学说351

九、调节和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学说351

第四节 辐射防护剂应用及存在的问题351

一、辐射防护剂作用于人体可能产生的抗放效力352

二、辐射防护剂人体效价的推测354

三、辐射防护剂在人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355

四、小结355

第十五章 辐射防护概论358

第一节 辐射来源及辐射防护的目的和范围358

一、辐射的来源及照射途径358

二、辐射防护的目的和意义358

三、辐射防护的发展概况359

四、辐射防护的范围360

第二节 辐射防护的生物学基础362

一、辐射效应的分类362

二、辐射的确定性效应362

三、辐射的随机性效应363

四、子宫内受照射的效应364

五、影响辐射生物效应的基本因素364

第三节 辐射防护的原则、措施和标准366

一、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366

二、辐射防护法规及标准369

三、防护的措施和方法369

第四节 核和辐射突发事件与应对措施370

一、核和辐射突发事件的类型与后果370

二、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特点373

三、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375

主要参考文献38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