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软交换与SIP实用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软交换与SIP实用技术
  • 徐培文,谢水珍,杨从保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21371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91页
  • 文件大小:131MB
  • 文件页数:405页
  • 主题词:通信交换-通信网;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软交换与SIP实用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下一代网络技术与软交换技术的介绍1

1.1下一代网络简述1

1.1.1下一代网络概述2

1.1.2下一代网络的分层结构3

1.2软交换技术5

1.2.1软交换技术概况以及同IMS的关系5

1.2.2引入软交换的意义6

1.2.3软交换支持的主要协议6

1.2.4软交换实现的主要功能7

第2章 软交换中的网关技术12

2.1网关控制协议的特征12

2.2媒体网关技术14

2.2.1媒体网关及其功能15

2.2.2RTP17

2.2.3RTCP概述19

2.3信令网关技术26

2.3.1No.7信令系统26

2.3.2SCCP简介30

2.3.3信令网关概述31

2.3.4SIGTRAN协议介绍32

2.3.5SCTP35

2.3.6MTP3协议43

2.3.7M2PA协议47

第3章 H.323协议50

3.1H.323协议族体系50

3.2H.323系统结构介绍51

3.3RAS协议59

3.4呼叫信令信道60

3.4.1H.323通信控制的一般过程60

3.4.2呼叫信令信道选路60

3.4.3媒体控制信道路由61

3.5呼叫信令流程62

3.5.1呼叫建立62

3.5.2端点均无注册63

3.5.3两个端点都注册于同一网守63

3.5.4只有主叫端点在网守注册64

3.5.5只有被叫端点在网守注册65

3.5.6两个端点注册在不同的网守67

3.5.7可选的被叫端点信令71

3.5.8快速连接流程72

3.6通信初始化和能力交换72

3.7音频、视频通信的建立72

3.8呼叫服务73

3.9H.245协议74

3.10呼叫结束76

第4章 MGCP和H.248协议78

4.1MGCP的简介和功能78

4.2MGCP的结构79

4.2.1MGCP的端点81

4.2.2MGCP的连接建立过程84

4.2.3MGCP的命令种类84

4.2.4返回码和出错码85

4.2.5原因代码86

4.2.6MGCP的消息格式87

4.2.7UDP上的传输88

4.2.8状态失效修复能力和竞态情况89

4.3Megaco/H.248协议的简介和功能90

4.3.1Megaco/H.248简介90

4.3.2Megaco的产生90

4.3.3Megaco的网络结构90

4.3.4Megaco和其他协议的关系91

4.4H.248协议的主要内容和流程92

4.4.1Megaco的连接模型92

4.4.2Megaco的描述符93

4.4.3Megaco的命令100

4.4.4Megaco中的事务102

4.4.5Megaco的传输104

4.4.6Megaco的安全考虑104

4.4.7Megaco的包定义105

4.5软交换中的Megaco106

4.6MGCP和H.248协议的比较108

4.6.1MGCP与Megaco的相同和相似之处108

4.6.2MGCP与Megaco的区别108

第5章 软交换的管理技术112

5.1TMN概述112

5.1.1TMN的管理功能112

5.1.2网络管理的新要求114

5.1.3TMN的技术基础114

5.1.4TMN的实用技术114

5.2软交换的网络管理117

5.2.1软交换的基本管理117

5.2.2软交换的基本网络管理功能119

5.3软交换的网络管理技术实现120

5.3.1CORBA技术121

5.3.2JMX技术126

5.4软交换的管理技术与下一代运营支撑系统的融合131

5.4.1电信业务运营支撑系统介绍及带给软交换技术的挑战131

5.4.2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的发展与组成133

5.4.3NGOSS概述134

第6章 软交换的计费管理139

6.1计费系统概述139

6.2传统计费系统原理140

6.3软交换的计费系统143

6.3.1软交换的计费系统体系结构144

6.3.2软交换的计费协议145

6.3.3软交换的计费策略146

6.3.4软交换的计费方案模型147

6.3.5软交换的计费方案148

6.4软交换对计费的基本要求148

6.4.1计费协议148

6.4.2计费方式148

6.4.3计费对象148

6.4.4计费精度要求148

6.4.5分组语音计费内容149

6.4.6计费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149

6.4.7软交换计费基本内容150

6.5软交换计费系统的特点及要求150

6.6软交换计费系统的数据采集152

6.7软交换计费系统的计费方案152

6.8软交换计费的相关协议和规范153

6.8.1AAA服务器的应用153

6.8.2RADIUS协议155

6.8.3Diameter协议161

6.8.4AAA技术的发展167

6.9软交换计费系统与外部系统的接口168

6.10实际系统中关于计费的例子169

第7章 软交换的服务质量171

7.1QoS的背景和定义171

7.1.1QoS的背景171

7.1.2QoS的定义171

7.1.3IPQoS原理173

7.1.4QoS技术分类176

7.1.5综合服务模型178

7.1.6区分服务模型182

7.1.7两种模型的比较185

7.2软交换的QoS分析186

第8章 软交换的业务提供技术190

8.1软交换的业务综述190

8.2Parlay技术191

8.2.1Parlay组织的组成和现状192

8.2.2Parlay规范定义的商业角色和商业模型192

8.2.3Parlay3技术193

8.2.4ParlayX协议综述193

8.2.5ParlayX提供的第三方呼叫接口194

第9章 软交换的实践198

9.1软交换的控制功能198

9.1.1呼叫模型的设计要求198

9.1.2软交换的呼叫模型199

9.1.3BCSM呼叫控制模型200

9.2软交换的私网穿越204

9.2.1软交换部署时易出现的问题204

9.2.2软交换私网穿越的解决方案204

9.3软交换的接入207

9.3.1媒体接入层的组网研究207

9.3.2媒体接入层的接入方法207

9.3.3现阶段的接入方式208

9.4软交换的安全问题209

9.5安全解决方案209

9.5.1网络设备安全防线210

9.5.2网络安全防线210

9.5.3接入安全防线211

9.6软交换的组网形式211

9.7软交换设备的性能要求213

第10章 SIP214

10.1SIP介绍及协议框架214

10.1.1SIP概述214

10.1.2SIP中的术语216

10.1.3SIP在网络体系中的位置216

10.2一个SIP通信的实例219

10.3SIP消息结构及基本消息体224

10.3.1请求消息224

10.3.2应答消息227

10.3.3头字段235

10.3.4消息体251

10.4用户代理的行为252

10.4.1用户代理客户端253

10.4.2用户代理服务器端264

10.5SIP代理服务器269

10.5.1概述269

10.5.2有状态代理服务器270

10.5.3确认请求的有效性271

10.5.4路由信息预处理273

10.5.5确定请求的发送目的地273

10.5.6请求转发275

10.5.7应答处理280

10.5.8异常处理285

10.5.9无状态代理服务器286

10.5.10代理服务器路由处理小结288

10.6SIP事务291

10.6.1客户端事务292

10.6.2服务器端事务298

10.6.3定时器303

10.7SIP在传输层上的通信处理303

10.7.1客户端304

10.7.2服务器端305

10.7.3数据帧与错误处理307

第11章 SIP的安全机制308

11.1SIP遭受的攻击和威胁模式308

11.1.1注册攻击308

11.1.2伪装服务器308

11.1.3篡改消息308

11.1.4恶意修改以结束会话309

11.1.5拒绝服务与放大309

11.2SIP的安全机制310

11.2.1传输层和网络层安全310

11.2.2SIPSURI方案311

11.2.3HTTP鉴权312

11.2.4S/MIME317

11.3SIP安全机制的实现317

11.3.1用户终端与代理服务器/注册服务器319

11.3.2中间服务器与中间服务器319

11.3.3终端系统与终端系统320

11.3.4DoS防护320

11.4SIP安全机制带来的限制321

11.4.1HTTPDigest321

11.4.2S/MIME322

11.4.3TLS322

11.4.4SIPSURI323

第12章 SIP的应用325

12.1SIP在软交换中的应用325

12.2SIP在IMS中的应用326

12.2.1IMS概述327

12.2.2IMS网络单元分析329

12.2.3IMS组网结构分析333

12.2.4IMS业务体系介绍334

12.2.5SIP与IMS337

第13章 SIP应用开发338

13.1SIP开源协议栈338

13.1.1OPAL338

13.1.2VOCAL339

13.1.3sipX340

13.1.4ReSIProcate340

13.1.5oSIP341

13.2oSIP简介342

13.2.1oSIP的结构342

13.2.2解析器模块343

13.2.3状态机模块348

13.2.4工具模块352

13.2.5oSIP使用概要352

13.3基于oSIP的PartySIP开发举例356

13.3.1PartySIP的主要数据结构356

13.3.2PartySIP的状态机图361

13.3.3PartySIP的初始化过程361

13.3.4osip_timers_thread的简单处理过程370

13.3.5向PartySIP中加入模块373

附录376

附录AMegaco/H.248协议基本包376

附录B缩略语380

参考文献3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