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儒家之道 中国哲学之探讨 investigations in Chinese philosophy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儒家之道 中国哲学之探讨 investigations in Chinese philosophy
  • (美)倪德卫(David S. Nivison)著;周炽成译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7214044544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74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91页
  • 主题词:古典哲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儒家之道 中国哲学之探讨 investigations in Chinese philosophy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言1

第一节 倪德卫著作的特色2

第二节 论文提要6

一、中国哲学探索6

二、古代哲学8

三、最近的几个世纪12

第三节 编辑方面的问题15

注释15

第一部分 中国哲学探索第二章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德”21

注释35

第三章 ‘德’的悖论37

注释51

第四章 德可以自学吗?54

第一节 对孟子的回顾55

第二节 荀子56

第三节 新儒家59

第四节 清代62

第五节 总结66

注释68

第五章 中国道德哲学中的金律之辩71

第一节 例子和差异71

第二节 《论语》中的恕74

第三节 冯友兰论忠恕76

第四节 一种替代的解释78

第五节 中国后来的解释81

第六节 总结性的想法87

注释92

第二部分 古代哲学第六章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意志无力97

第一节 孔子99

第二节 墨子和孟子101

第三节 荀子105

第四节 心与欲的模式107

注释111

第七章 孟子的动机和道德行动113

第一节 “自弃”作为一种“不为”的方式114

第二节 道德行为如何可能?“推”的概念119

第三节 “一本”和“二本”的道德125

第四节 “推”如何可能?129

第五节 对孟子的有限辩护130

一、道义论,还是结果论?131

二、立刻行动的问题134

三、我对我的感情负责吗?136

四、后退问题140

第六节 比较142

一、庄子和荀子中的问题142

二、西方观点的样本143

注释147

第八章 公元前4世纪中国的哲学唯意志论152

第一节 “不得于言&”152

第二节 历史的假设155

第三节 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156

第四节 与庄子的比较160

第五节 墨家的唯意志论与告子162

注释166

第九章 “二本”,还是“一本”?168

注释186

第十章 《孟子·告子上》第三至五章中的问题188

注释206

第十一章 《孟子·尽心上》第十七章中的问题209

注释215

第十二章 论《孟子》的翻译217

第一节 译者217

第二节 译文220

第三节 准确性225

第四节 评价244

注释247

第十三章 荀子论人性249

第一节 引言249

第二节 问题252

第三节 第一个假设253

第四节 解决方法258

注释260

第三部分 最近的几个世纪第十四章 王阳明的哲学265

第一节 引言265

第二节 心学266

第三节 目标268

第四节 王阳明的世界观269

第五节 王阳明的哲学心理学272

第六节 作为一种“道”的王阳明思想274

一、自我修养274

二、知276

三、工夫278

第七节 结论282

注释283

第十五章 王阳明的道德决定:中国的“存在主义”问题284

第一节 中国的“存在主义”284

第二节 一些可见的不同点287

第三节 存在的苦恼291

第四节 王阳明道德决定的性质294

注释300

第十六章 章学诚的哲学304

第一节 新儒家的背景307

第二节 作为新儒家的章学诚309

第三节 章学诚的历史理论311

注释315

第十七章 两类“自然主义”:戴震与章学诚317

第一节 引言317

一、戴震与章学诚317

二、问题318

第二节 历史的问题320

一、纪事年表321

二、对纪事年表的评论322

第三节 评论性的问题328

一、六种理论328

二、荀子330

三、孟子331

四、戴震论孟荀332

五、章学诚论孟荀335

注释339

参考文献341

译后记3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