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民政协学习贯彻《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实务全书 第2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人民政协学习贯彻《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实务全书 第2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65/32269356.jpg)
- 高博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党史出版社
- ISBN:790658562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716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38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人民政协学习贯彻《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实务全书 第2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的政党制度1
第一篇 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17
第一章 概述17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早期争鸣与合作(1928.6——1937.7)27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与中国民主党派的产生27
第二节 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政党间的拒斥32
第三节 中间党派支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8
第四节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酝酿42
第三章 中共与民主党派坚持团结抗战和争取民主宪政(1937.7——1945.8)46
第一节 中共与民主党派坚持抗日与民主46
第二节 中共与民主党派一道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坚持抗日、团结、进步56
第三节 中共与民主党派开展民主宪政运动,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62
第四章 中共与民主党派争取民主和平反对国民党独裁内战(1945.8——1947.11)73
第一节 中共与民主党派争取和平建国73
第二节 中共与民主党派反对国民党的内战和独裁79
第三节 中共与民主党派在第二条战线上的合作82
第五章 民主党派接受中共领导共同夺取革命胜利(1947.11——1949.9)88
第一节 中间路线的破产,民主党派的历史性转折88
第二节 中共与民主党派携手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92
第三节 中共与民主党派共同建立新中国100
第六章 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的顺利发展(1949.9——1957.5)104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104
第二节 各民主党派努力实践《共同纲领》,积极支持和参与五大运动109
第三节 多党合作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一步确立113
第七章 多党合作的曲折发展(1957.5——1978.12)118
第一节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多党合作的挫折118
第二节 多党合作在曲折中发展121
第三节 多党合作遭受严重破坏125
第四节 多党合作的恢复与经验教训129
第八章 多党合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78.12——1987.9)133
第一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多党合作进入历史新阶段133
第二节 多党合作方针政策的丰富与发展138
第三节 多党合作共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44
第二篇 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57
第一章 实行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157
第二章 实行多党合作制度是各民主党派的郑重选择167
第三章 实行多党合作制度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172
第四章 坚持科学的政党制度标准181
第三篇 多党合作制度中的政治协商187
第一章 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187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198
第三章 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民主监督203
第四章 各民主党派参加重要外事内事活动209
第五章 各民主党派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服务211
第四篇 多党合作制度与国家政权建设219
第一章 政党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关系219
第二章 多党合作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23
第三章 多党合作与人民政协制度236
第五篇 多党合作制度与人民政协249
第一章 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49
第二章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253
第三章 加强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257
第六篇 多党合作制度与现代化建设263
第一章 多党合作走向制度化263
第二章 广泛参加国家政治生活280
第三章 民主党派履行民主监督职能286
第四章 拓宽参政议政的渠道291
第五章 维护国家与社会稳定299
第六章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306
第七章 参政议政,合作共事310
第七篇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中的地位415
第一章 中国执政党地位的特点415
第二章 中国参政党地位的特点418
第三章 中国执政党与参政党的联系和区别421
第四章 决定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中地位的主要因素423
第五章 决定各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中地位的主要因素426
第六章 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440
第八篇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445
第一章 党必须重视的实践课题与理论课题445
第二章 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461
第三章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与路径482
第四章 完善党的执政机制501
第五章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523
第一节 坚持、创新与完善党的意识形态工作523
第二节 加强党的组织力量,维护组织权威536
第三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补充思考555
第六章 党的执政能力的一般表现574
第一节 党领导国家政权的能力574
第二节 党影响社会的能力584
第三节 党的决策能力600
第四节 党的危机管理能力615
第七章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628
第一节 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高党的整体执政能力628
第二节 完善党的领导制度646
第三节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661
第四节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678
第五节 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695
第六节 改进党的领导方法,提高党的领导艺术715
第九篇 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735
第一章 民主执政的理论分析735
第二章 民主执政的时代价值753
第三章 民主执政与国家民主772
第四章 民主执政与执政党党内民主794
第五章 民主执政与党际民主812
第六章 民主执政与基层民主826
第十篇 中国参政党建设理论841
第一章 中国参政党建设概述841
第一节 参政党概述841
第二节 参政党建设概述865
第二章 中国参政党建设的内容877
第一节 参政党建设的主线——政治交接877
第二节 参政党建设的核心——思想建设883
第三节 参政党建设的基础——组织建设887
第四节 参政党建设的重点——能力建设892
第五节 参政党建设的保障——制度建设900
第六节 参政党建设的根本——机制建设903
第三章 中国参政党建设的依据909
第一节 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依据909
第二节 参政党建设的现实依据915
第四章 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现实环境935
第一节 世界政党政治的变革潮流935
第二节 中国社会经济关系的转型940
第三节 中国执政党建设的与时俱进944
第四节 中国参政党的结构性变化950
第五章 加强中国的参政党建设959
第一节 体现参政党建设的时代主题959
第二节 把握参政党的建设规律963
第三节 激发参政党的组织活力970
第四节 提升参政党的整体能力979
第五节 营造宽松和谐的建设环境986
第六章 参政党的领导班子建设996
第七章 参政党的思想建设1007
第八章 参政党的组织建设1024
第九章 参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1036
第十章 参政党的机关建设1045
第十一章 建立和完善参政党的运行机制1053
第十二章 参政党履行职能的制度化和规范化1073
第十一篇 统战工作1083
第一章 统战工作的地位和作用1083
第一节 基层统战工作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基础1083
第二节 基层统战工作是党的基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084
第三节 基层统战工作在新世纪新阶段更加重要1086
第二章 统战工作的对象、任务、特点和原则1088
第一节 基层统战工作的对象1088
第二节 基层统战工作的任务1089
第三节 基层统战工作的主要特点1090
第四节 基层统战工作的基本原则1091
第三章 统战部门和工作机制建设1093
第一节 健全和完善基层统战工作机构1093
第二节 建立健全基层统战工作协调机制1094
第三节 努力提高基层统战干部的素质1096
第四章 加强对统战工作的领导1098
第一节 党委要高度重视基层统战工作1098
第二节 基层党政机关和有关单位都要支持和参与统战工作1099
第三节 加强对基层统战工作的具体指导1101
第五章 县(市)统战工作1103
第一节 县(市)统战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1103
第二节 县(市)统战工作的基本任务1104
第三节 县(市)统战工作的主要方法1107
第四节 乡镇统战工作1108
第六章 社区统战工作1111
第一节 社区统战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1111
第二节 社区统战工作的基本任务1112
第三节 社区统战工作的主要方法1114
第四节 街道统战工作1115
第七章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统战工作1118
第一节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统战工作的重要意义1118
第二节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统战工作面临的新情况1119
第三节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统战工作的范围和主要任务1122
第四节 切实加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党委对统战工作的领导1124
第八章 国有大中型企业统战工作1126
第一节 国有大中型企业统战工作的重要意义1126
第二节 国有大中型企业统战工作的新情况新变化1127
第三节 国有大中型企业统战工作的主要对象和特点1128
第四节 国有大中型企业统战工作的主要任务1129
第五节 国有大中型企业统战工作的原则和方法1131
第九章 民族工作1133
第一节 基层民族工作的重要意义1133
第二节 基层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1134
第三节 基层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1135
第四节 基层民族工作的任务和方法1141
第五节 城市和散居地区的民族工作1144
第十章 宗教工作1147
第一节 基层宗教工作的重要意义1147
第二节 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1149
第三节 基层宗教工作的主要任务1152
第四节 正确处理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突发事件1155
第十一章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1158
第一节 新的社会阶层的基本情况1158
第二节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和社会属性1159
第三节 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重要意义1161
第四节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方针政策1163
第五节 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1166
第六节 切实加强工商联工作1167
第七节 深入推进光彩事业1170
第十二章 民主党派工作1172
第一节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现状和特点1172
第二节 基层民主党派工作的方针政策1174
第三节 基层民主党派工作的任务1179
第四节 基层民主党派工作的基本原则1181
第五节 做好无党派人士工作1182
第十三章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1186
第一节 基层党外知识分子的现状和特点1186
第二节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方针政策1187
第三节 基层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任务和方法1189
第四节 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190
第十四章 党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1194
第一节 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是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1194
第二节 努力做好党外人士的举荐、选拔和任用工作1196
第三节 切实做好党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1197
第四节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1199
第十五章 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1202
第一节 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的新特点和新变化1202
第二节 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的方针政策1206
第三节 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的任务和要求1207
第十二篇 统一战线中的知识分子问题1211
第一章 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问题1211
第一节 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文化范畴1211
第二节 知识分子的界定、类型和特征1218
第三节 统一战线中的知识分子问题1225
第二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政策及苏共的教训1232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知识和知识分子问题的论述1232
第二节 列宁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和政策1236
第三节 斯大林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和政策1241
第四节 苏共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错误和教训1244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政策及历史经验(上)1252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1252
第二节 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左”倾错误的历史教训1263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政策及历史经验(下)1271
第一节 邓小平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和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拨乱反正1271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新发展1282
第五章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工作1293
第一节 党外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为什么还是统战工作对象1293
第二节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在统一战线中的基础地位1299
第六章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范围、任务和重点1306
第一节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范围1306
第二节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主要任务1317
第三节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重点1320
第七章 无党派人士工作1326
第一节 无党派人士的基本概念1326
第二节 做好无党派人士工作的重要意义及主要方针政策1332
第三节 加强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1338
第八章 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工作1341
第一节 开展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重要意义1341
第二节 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主要特征1347
第三节 做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工作的方针和内容1351
第十三篇 新时期多党合作展望1361
第一章 概述1361
第二章 新时期多党合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1375
第三章 21世纪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的前瞻与思考1400
第四章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