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壤资源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土壤资源学
  • 崔晓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978750383906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76页
  • 文件大小:79MB
  • 文件页数:293页
  • 主题词:土壤资源-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土壤资源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1篇 土壤分类与分布8

第1章 土壤分类8

1.1 土壤分类的概念8

1.1.1 土壤分类与土壤分类学8

1.1.2 土壤分类的最小单位——土壤个体9

1.1.3 分类等级与分类单元10

1.1.4 土壤分类的依据11

1.2 世界主要土壤分类学派11

1.2.1 B.B.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分类——近代土壤分类的奠基12

1.2.2 前苏联的土壤地理发生学分类和土壤历史发生学分类13

1.2.3 西欧土壤形态发生学分类16

1.2.4 美国土壤诊断分类17

1.2.5 FAO/UNESCO世界土壤图例系统和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25

1.3 我国的土壤分类系统26

1.3.1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26

1.3.2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31

1.4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间的参比37

第2章 土壤分布规律43

2.1 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43

2.1.1 土壤地带性的地理成因及表现形式43

2.1.2 土壤水平地带性45

2.1.3 土壤垂直地带性50

2.2 土壤的地域性分布规律56

2.2.1 土壤地域性分异与土壤分布的地域性56

2.2.2 我国土壤中域和微域分布规律的主要表现形式61

2.2.3 研究一个地区土壤分布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63

2.3 以诊断分类为基础的我国土壤分布规律66

2.3.1 土壤规则性连续分布67

2.3.2 土壤地域性间断分布68

2.3.3 土壤垂直分布68

第2篇 土壤类型72

第3章 铁铝土72

3.1 砖红壤72

3.1.1 分布与成土条件73

3.1.2 成土过程73

3.1.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73

3.1.4 亚类划分及其特征74

3.1.5 合理利用76

3.2 赤红壤77

3.2.1 分布与成土条件77

3.2.2 成土过程与主要亚类78

3.2.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79

3.2.4 改良利用途径81

3.3 红壤81

3.3.1 分布与成土条件81

3.3.2 成土过程与主要亚类82

3.3.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85

3.3.4 改良利用途径86

3.4 黄壤87

3.4.1 分布与成土条件87

3.4.2 成土过程88

3.4.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88

3.4.4 亚类划分及各亚类特征89

3.4.5 合理利用89

第4章 淋溶土91

4.1 黄棕壤91

4.1.1 分布与成土条件91

4.1.2 成土过程92

4.1.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92

4.1.4 亚类划分及各亚类特征93

4.1.5 合理利用94

4.2 黄褐土94

4.2.1 分布与成土条件94

4.2.2 成土过程95

4.2.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95

4.2.4 亚类划分及各亚类特征96

4.2.5 合理利用97

4.3 棕壤97

4.3.1 分布97

4.3.2 成土条件97

4.3.3 成土过程和亚类划分98

4.3.4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103

4.3.5 合理利用与改良104

4.4 暗棕壤106

4.4.1 分布106

4.4.2 成土条件106

4.4.3 成土过程107

4.4.4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108

4.4.5 亚类分化109

4.4.6 合理利用110

4.5 白浆土111

4.5.1 分布111

4.5.2 成土条件112

4.5.3 成土过程与亚类分化112

4.5.4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113

4.5.5 合理利用与改良115

4.6 棕色针叶林土116

4.6.1 分布116

4.6.2 成土条件116

4.6.3 成土过程118

4.6.4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119

4.6.5 亚类划分120

4.6.6 合理利用与改良121

第5章 半淋溶土和钙层土123

5.1 燥红土123

5.1.1 分布与成土条件123

5.1.2 成土过程124

5.1.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124

5.1.4 合理利用125

5.2 褐土125

5.2.1 分布125

5.2.2 成土条件126

5.2.3 成土过程127

5.2.4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129

5.2.5 亚类划分131

5.2.6 合理利用及改良133

5.3 灰褐土134

5.3.1 分布与成土条件134

5.3.2 形成过程135

5.3.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135

5.3.4 合理利用与改良135

5.4 灰色森林土136

5.4.1 分布与成土条件136

5.4.2 成土过程136

5.4.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137

5.4.4 合理利用与改良137

5.5 黑土137

5.5.1 分布与成土条件138

5.5.2 成土过程138

5.5.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139

5.5.4 合理利用与改良141

5.6 黑钙土141

5.6.1 分布与成土条件141

5.6.2 成土过程142

5.6.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142

5.6.4 合理利用与改良143

5.7 栗钙土144

5.7.1 分布与成土条件144

5.7.2 成土过程145

5.7.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145

5.7.4 合理利用与改良146

第6章 干旱土、漠土及高山土148

6.1 棕钙土148

6.1.1 分布与成土条件148

6.1.2 成土过程149

6.1.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149

6.1.4 合理利用150

6.2 灰钙土150

6.2.1 分布与成土条件151

6.2.2 成土过程151

6.2.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151

6.2.4 合理利用与改良152

6.3 漠土152

6.3.1 灰漠土152

6.3.2 灰棕漠土153

6.3.3 棕漠土154

6.3.4 漠土的利用和改良155

6.4 高山土156

6.4.1 高山寒漠土156

6.4.2 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草甸土156

6.4.3 高山草原土和亚高山草原土158

第7章 初育土161

7.1 风沙土161

7.1.1 分布与类型161

7.1.2 “内陆”风沙土162

7.1.3 滨海风沙土164

7.2 黄绵土166

7.2.1 分布与成土条件166

7.2.2 成土过程167

7.2.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167

7.2.4 合理利用168

7.3 石灰(岩)土170

7.3.1 分布与成土条件170

7.3.2 成土过程170

7.3.3 剖面形态特征及基本理化性质171

7.3.4 亚类划分172

7.3.5 合理利用与改良174

7.4 紫色土174

7.4.1 分布与成土条件174

7.4.2 成土过程175

7.4.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176

7.4.4 合理利用177

7.5 磷质石灰土178

7.5.1 分布178

7.5.2 成土过程178

7.5.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179

7.5.4 利用与改良180

7.6 粗骨土和石质土180

7.6.1 粗骨土180

7.6.2 石质土181

7.6.3 粗骨土和石质土的保护利用182

第8章 半水成土和水成土183

8.1 潮土183

8.1.1 分布与成土条件183

8.1.2 成土过程及影响因素184

8.1.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185

8.1.4 亚类划分187

8.1.5 合理利用与改良189

8.2 砂姜黑土189

8.2.1 分布与成土条件189

8.2.2 成土过程及影响因素189

8.2.3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190

8.2.4 亚类划分192

8.2.5 合理利用与改良193

8.3 草甸土195

8.3.1 分布与成土条件195

8.3.2 成土过程196

8.3.3 亚类分化196

8.3.4 基本理化性质197

8.3.5 合理利用与改良198

8.4 沼泽土198

8.4.1 分布与成土条件198

8.4.2 成土过程199

8.4.3 亚类分化200

8.4.4 基本理化性质201

8.4.5 合理利用与改良201

第9章 盐碱土203

9.1 盐土204

9.1.1 土壤积盐过程及影响因素204

9.1.2 盐土主要类型206

9.2 碱土212

9.2.1 成土过程(碱化过程)212

9.2.2 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质213

9.3 盐、碱对植物的危害及木本植物的抗性214

9.3.1 盐、碱对植物的危害214

9.3.2 木本植物的抗性215

9.4 盐渍土的改良与林业利用215

9.4.1 改良原则215

9.4.2 改良措施216

9.4.3 盐渍土的林业利用217

第3篇 土壤资源220

第10章 我国区域土壤资源及其林业利用220

10.1 我国土壤资源概况220

10.1.1 土壤资源的数量特征220

10.1.2 以优势土类为基础的区域土壤资源概况222

10.2 我国土壤分区225

10.2.1 以区域主要土壤的组合为主体的土壤地理区划225

10.2.2 中国土壤改良利用分区225

10.2.3 以系统分类为基础的中国土壤分区228

10.2.4 中国森林立地分区231

10.3 我国区域土壤资源的林业利用233

10.3.1 大兴安岭北部森林立地区(Ⅰ1)233

10.3.2 小兴安岭森林立地区(Ⅱ2)233

10.3.3 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森林立地区(Ⅲ1)234

10.3.4 黄淮海平原森林立地区(Ⅲ2)235

10.3.5 华北山地森林立地区——太行山森林立地亚区(Ⅲ3(2)、Ⅲ3(3))236

10.3.6 黄土高原森林立地区——黄土高原东部森林立地亚区(Ⅲ4(1))237

10.3.7 江淮丘陵平原森林立地区——江淮丘陵森林立地亚区(Ⅳ1(2))237

10.3.8 秦巴山地丘陵森林立地区——秦岭南坡山地森林立地亚区(Ⅳ3(2))238

10.3.9 两湖平原森林立地区(Ⅴ4)238

10.3.10 武夷山戴云山森林立地区——闽中低山丘陵森林立地亚区(Ⅴ3(2))239

10.3.11 湘赣丘陵森林立地区——幕阜山九岭山低山丘陵森林立地亚区(Ⅴ5(1))和湘赣丘陵盆地(红岩盆地)森林立地亚区(Ⅴ5(3))240

10.3.12 南岭山地森林立地区(Ⅴ6)241

10.3.13 三峡武陵山雪峰山森林立地区(Ⅴ7)242

10.3.14 四川盆地周围山地森林立地区——四川盆地西缘山地森林立地亚区(Ⅴ9(2))242

10.3.15 闽粤沿海台地丘陵森林立地区(Ⅵ2)243

10.3.16 滇中南中山峡谷森林立地区(Ⅵ6)243

10.3.17 琼雷森林立地区——雷州半岛丘陵台地森林立地亚区(Ⅶ3(1))244

10.3.18 桂西南石灰岩丘陵山地森林立地区(Ⅶ4)244

10.3.19 西双版纳山间盆地森林立地区(Ⅶ6)245

10.3.20 东喜马拉雅山南翼河谷森林立地区(Ⅶ8)245

第11章 土壤调查与土壤资源评价247

11.1 土壤调查247

11.1.1 土壤调查的目的和任务247

11.1.2 土壤调查的内容和步骤247

11.1.3 土壤调查技术248

11.1.4 新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249

11.1.5 土壤调查成果的应用250

11.2 土壤资源评价250

11.2.1 土壤资源评价概述250

11.2.2 土壤资源评价的内涵250

11.2.3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51

11.2.4 土壤资源评价方法253

第12章 土壤退化与土壤资源保护256

12.1 土壤退化256

12.1.1 土壤退化的概念256

12.1.2 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257

12.1.3 我国土壤退化的基本态势260

12.1.4 土壤退化过程的相对可逆性261

12.2 森林土壤退化(变化)问题与森林土壤资源保护262

12.2.1 人工林地力衰退及防治262

12.2.2 大气酸沉降对森林土壤的影响263

12.2.3 林火对森林土壤的影响及其控制265

12.2.4 采伐对森林土壤的影响及其控制266

参考文献269

附录 中国森林土壤分类系统27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