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律实证研究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法律实证研究方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12/32273461.jpg)
- 白建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133626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84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414页
- 主题词:法律-研究方法-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法律实证研究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少一点“我认为”,多一点“我发现”1
第1章 法条文本的实证分析1
1.1适合实证分析的文本问题2
1. 2建立一个数据库4
1. 3重回法律21
第2章 违法行为的实证分析87
2. 1规范学的三个盲区88
2.2非常规行为的非常规研究方法91
2. 3违法行为研究的更多视角125
第3章 法律适用的实证分析181
3. 1法的另一种实然性182
3. 2发现实然185
3. 3司法案例中的学术资源198
第4章 法制社会的实证分析285
4. 1法与社会之间286
4.2如何塑造你的对象289
4. 3开放的法学309
研究条件及参考文献382
导论:少一点“我认为”,多一点“我发现”1
第1章 法条文本的实证分析1
1. 1适合实证分析的文本问题2
1. 1. 1法条集合2
1. 1. 2规范群组3
1. 1. 3法中有法3
1. 2建立一个数据库4
1.2.1分析单位5
1.2.2变量设计(Ⅰ)6
1. 2. 3 SPSS数据文件的建立8
1. 2. 4频数分析13
1.2.5计算变量18
1. 3重回法律21
1. 3. 1生命刑法21
1. 3. 1. 1生命犯罪的规范集合22
1.3. 1. 2生命刑的规范集合25
1.3.1.3生命犯罪与生命刑的关系27
1.3.2罪名体系的分析框架31
1. 3. 3法的不典型34
1. 3. 3. 1主观抽样35
1. 3. 3. 2理解样本46
1.3.3.3不典型也有规律48
1.3.3.4刑法不典型的法律经济学51
1.3.4法的立场54
1.3.4.1怎样观测法的价值倾向54
1.3.4.2假设的理论含量55
1.3.4.3相信自己的眼睛60
1.3.4.4假设的建立与检验63
1.3.5规范文本中的政策导向69
1.3.5. 1发现刑事政策的内容72
1.3.5.2发现刑事政策的立场76
1.3.5.3发现刑事政策的技巧78
1.3.5.4发现刑事政策的运作规律81
第2章 违法行为的实证分析87
2. 1规范学的三个盲区88
2.1.1违法危害性的量化描述88
2. 1.2违法规律的发现与利用89
2.1.3违法者的个体测量90
2.2非常规行为的非常规研究方法91
2. 2. 1个案观察与归纳91
2. 2.2问卷调查96
2.2. 2. 1数据采集方法96
2.2. 2. 2方法选用原则98
2. 2.2. 3问卷设计的“九定”99
2. 2. 3均值比较102
2. 2. 3. 1均值过程102
2.2. 3. 2单样本T检验过程104
2.2. 3. 3独立样本T检验过程105
2.2. 3. 4配对样本T检验过程107
2. 2.4分类汇总108
2. 2. 5交互分析111
2. 2. 5. 1概率比较111
2. 2. 5. 2相关程度115
2.2. 5. 3发现新类型116
2. 2. 5. 4详析分析118
2. 3违法行为研究的更多视角125
2.3. 1信用安全与道德冒险125
2.3.1.1从观察中提炼出概念125
2.3. 1. 2从归纳中抽象出变量129
2.3.1.3从比较中证实其发现131
2.3. 2银行职务犯罪问卷调查138
2. 3. 2. 1行为倾向测量138
2.3.2. 2主观因素测量139
2.3. 2. 3受罚预期测量140
2. 3. 2.4因素影响力测量142
2. 3. 3专项资金犯罪风险研究145
2. 3. 3. 1拆迁拨款的资金风险145
2. 3. 3. 2违法案件持续性分析156
2. 3. 3. 3案件恶害性分析160
2. 3.4金融机构被害研究164
2.3.4. 1被害损失的构成与解释164
2. 3.4. 2得逞率与被害性168
2. 3.4. 3消极发现率与被害性174
第3章 法律适用的实证分析181
3. 1法的另一种实然性182
3.1.1法官释法背后182
3.1.2司法质量评估183
3.1.3法律实效测量183
3.1.4诉讼结构反观184
3.2发现实然185
3. 2. 1变量设计(Ⅱ)185
3.2. 2样本意识187
3. 2. 2. 1抽样原理188
3. 2. 2. 2抽样方法188
3. 2. 2. 3误差对策189
3. 2. 3时间差193
3. 2.4 logistic回归分析193
3.2.4. 1为什么不是交互分析193
3.2. 4. 2 logistic范例操作194
3. 3司法案例中的学术资源198
3. 3. 1死刑适用实证研究199
3.3. 1. 1死罪圈、死刑圈与死缓圈199
3.3. 1. 2真理论的法律解释观与价值论的法律解释观201
3. 3. 1. 3“示范性案例”与分析框架205
3.3.1.4死罪阶梯中的法官释法208
3.3.1.4.1案件是如何进入犯罪圈的?209
3.3.1.4.2案件是如何进入死罪圈的?209
3.3.1.4.3案件是如何进入死刑圈的?210
3.3. 1.4.4案件是如何留在死缓圈的?213
3.3.1.4.5生效审级与死罪阶梯215
3.3.1.5回到法律解释学216
3. 3. 2公诉质量分析217
3.3.2. 1公诉质量的评价指标217
3.3. 2. 2公诉质量的规律性218
3. 3. 3审判质量分析222
3. 3. 3. 1“同等情况”的经验对应物224
3. 3. 3.2同案同判的测量228
3. 3. 3. 3同案异判的意义与解释231
3. 3.3.4异判率:不同法院的比较233
3. 3.4证券违法惩戒实效和制度成本分析235
3.3. 4. 1惩戒实效的四个假设236
3. 3. 4. 1. 1规范认同性237
3.3.4. 1.2查处及时性237
3.3.4. 1.3程度均衡性238
3.3.4. 1.4惩戒阻遏性238
3. 3.4.2样本的类型分布238
3.3.4.3从违法暗数看惩戒实效242
3. 3. 4. 3. 1违法暗数与执法率244
3.3.4.3.2违法暗数与公众对执法活动的认同度245
3.3.4.3.3违法暗数与受罚预期245
3. 3.4.4从查处速度看惩戒实效248
3. 3.4. 5从程度均衡性看惩戒实效251
3. 3. 4. 5. 1惩戒主体的均衡性检验254
3. 3. 4. 5. 2惩戒依据的均衡性检验256
3. 3. 4. 5. 3责任种类的均衡性检验257
3. 3. 4. 5.4最佳和最差的惩戒258
3.3. 4. 6从再犯率看惩戒实效262
3.3. 4. 7结论与建议267
3.3.5透视企业诉讼268
3. 3. 5. 1银行诉讼的价值阶梯268
3.3.5.1.1作原告且胜诉:几点经验269
3. 3. 5. 1. 2作被告却胜诉:值得庆幸270
3.3.5.1.3作被告并败诉:教训多多271
3. 3. 5. 1. 4作原告竟败诉:不可思议272
3.3.5.2价值阶梯的量化274
3. 3. 5. 3败诉率与业务环节276
3. 3. 5. 4败诉率与风险来源280
3.3.5.5败诉率与风险部位详析282
第4章 法制社会的实证分析285
4. 1法与社会之间286
4.1.1应然与实然之间差距的测量286
4.1.2法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测量287
4. 2如何塑造你的对象289
4. 2. 1转换原理290
4. 2. 2误差原理292
4. 2. 3概念操作化295
4. 2. 4理论操作化297
4. 2. 5相关分析298
4. 2. 6回归分析301
4. 2. 7图表编辑305
4.2. 7. 1三线表的编辑305
4. 2. 7. 2图形的生成与编辑308
4. 3开放的法学309
4.3.1罪刑均衡实证研究310
4.3.1.1应然之罪311
4.3.1.1.1犯罪观的定性阐释311
4. 3. 1. 1. 2犯罪观的定量表达323
4.3.1.1.3罪量评价的方法论说明327
4.3.1.2实然之罪344
4.3.1.2.1实然之罪即人定之罪345
4.3.1.2.2刑罚严厉性测量的方法论说明347
4.3. 1. 3均衡性检验的发现352
4.3.1.3.1罪对刑的解释力353
4. 3. 1. 3. 2罪刑关系的三个断层356
4.3.1.3.3“犯罪报价单”358
4.3.1.4回到理论365
4. 3.2法学博士论文选题创新性实证分析369
4. 3. 2. 1“选题”何以成为一个选题370
4.3.2.2选题内容分析372
4. 3. 2.3选题与学术创新375
4. 3.2.4结果与讨论379
研究条件及参考文献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