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陕西省长江防护林建设技术与成就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陕西省长江防护林建设技术与成就
  • 唐德瑞,陈辉编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 ISBN:7805459886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37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566页
  • 主题词:长江(学科: 防护林带 学科: 建设 地点: 陕西省) 长江 防护林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陕西省长江防护林建设技术与成就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前言3

前言3

抓住历史机遇,创生态环境建设辉煌——陕西省“长防林”建设回顾与展望1

一、秦巴山区呼唤绿色的回归2

二、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是改善秦巴山区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3

三、秦巴山区林业生态建设的辉煌成就5

(一)十年沧桑,绿色回归5

(二)十年树木,绿色历程7

四、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9

(一)十年耕耘,十年辛劳,硕果累累,经验条条9

(二)机遇难得,任务繁重,开拓进取,只争朝夕11

第一章 自然环境特征13

一、地理位置14

二、地质地貌水文14

三、气候21

四、土壤22

五、森林动植物资源23

六、社会经济状况25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26

(一)森林植被破坏严重26

(二)水土流失加剧27

(三)水文条件恶化,通航里程缩短28

(四)自然灾害频繁29

(五)人口增长过快30

(六)土地利用不合理31

(七)环境污染严重32

第二章 国内外防护林建设研究动态33

一、国外防护林建设与研究33

二、国内防护林建设与研究37

(一)调节地表径流,控制土壤侵蚀39

(二)保护农田、改良土壤40

(三)减免旱涝灾害40

(四)减免泥沙淤积,保障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和长期运用40

(五)改善物流、能流循环,优化生态环境41

(六)促进农林牧工副业的全面发展41

三、防护林效益研究42

(一)防护林的经济效益42

(二)防护林的生态效益43

(三)森林的社会效益45

(四)森林效益的评价方法46

四、防护林建设研究与发展趋势47

(一)从形式设计走向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科学设计51

(二)从营造单一的防护林走向多林种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51

(三)从单纯追求生态效益走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51

(四)从单一的乔木树种造林走向乔、灌、草相结合52

(五)从单一层次的乔木纯林走向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52

(六)从单一发展林业走向农林牧相结合,综合治理,协调发展53

(七)由粗放常规管理走向集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53

第三章 试验研究方法54

一、原则依据54

二、分类实施55

三、典型示范55

四、效益观测与评价56

五、技术路线与方法56

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57

第四章 土壤侵蚀与森林的作用59

一、土壤侵蚀59

(一)雨滴的击溅侵蚀59

(二)面蚀60

(三)沟蚀60

(四)重力侵蚀61

(五)混合侵蚀61

二、水土流失特征62

(一)土壤侵蚀量与坡度的关系62

(二)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临界值64

(三)土壤侵蚀量与森林覆盖率的关系65

(四)土壤侵蚀量与覆盖度、坡度的关系66

三、森林的作用67

(一)森林对雨滴击溅侵蚀的影响67

(二)森林及其土壤拦蓄降水径流作用68

(三)森林土壤的抗蚀、抗冲能力73

(四)森林植物根系的固坡能力74

(五)森林的水土保持效益76

(六)森林的综合效能77

第五章 滑坡、泥石流灾害80

一、滑坡及泥石流灾害80

(一)滑坡、泥石流灾害80

(二)滑坡、泥石流类型81

二、滑坡、泥石流分布特征83

(一)滑坡分布区(带)83

(二)泥石流分布特征86

三、滑坡、泥石流发生规律90

(一)影响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因素90

(二)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地域规律91

(三)滑坡、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92

(四)滑坡、泥石流形成的条件94

四、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测96

(一)灾害发生的地域预测96

(二)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强度预测99

五、滑坡、泥石流灾害防御对策99

(一)政府职能部门的防灾减灾对策99

(二)社会防灾减灾对策100

(三)生物措施100

(四)加强滑坡、泥石流科研工作101

(五)搞好城镇斜坡环境治理101

(六)加强泥石流沟的调研和治理101

第六章 生态地貌功能分区103

一、分区原则和依据103

(一)原则103

(二)依据104

二、分区方法104

三、分区结果与评价109

(一)分区结果109

(二)分区评价111

第七章 立地类型划分及适宜树种115

一、立地分类研究进展115

(一)立地和立地条件115

(二)立地分类研究概况117

二、立地要素分析121

(一)立地基底121

(二)立地形态结构121

(三)生物气候条件122

(四)立地表层特征123

三、分类原则与分类系统124

(一)地域分异原则124

(二)综合多因素分析基础上的主导因素原则124

(三)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124

(四)有林地与无林地统一划分立地类型的原则124

(五)立地分类系统124

四、环境因子归并127

(一)地貌127

(二)地质128

(三)坡位129

(四)土壤130

五、立地类型划分及适宜树种132

(一)适地适树132

(二)立地条件类型135

(三)树种的选择137

第八章 防护林体系优化配置149

一、林种树种功能优化149

(一)防护林体系功能优化模型的建立150

(二)排序结果与分析152

(三)防护林体系林种树种的配置157

二、防护林体系分类经营158

(一)防护林体系分类158

(二)防护林体系的功能述评161

(三)分类经营与管理162

三、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167

(一)优化结构的基本原理与目标168

(二)试验示范区存在的主要问题169

(三)系统优化模型的建立169

四、区域生态系统优化模式177

五、防护林体系建设战略实施对策181

(一)树立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生态经济思想181

(二)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对策184

第九章 防护林体系建设189

一、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布局189

二、防护林体系林种分类与配置190

(一)防护林体系林种分类190

(二)防护林体系林种配置191

三、防护林营造192

(一)水土保持林192

(二)河流边岸防护林195

(三)库区防护林196

(四)道路防护林197

四、用材林营造197

(一)林地选择197

(二)树种选择198

(三)速生丰产林营造方式198

五、经济林建园198

(一)主要品种及区域分布199

(二)经济林的栽培199

(三)经济林的经营管理200

六、薪炭林营造202

(一)薪炭林在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03

(二)薪炭林树种的选择203

(三)薪炭林主要类型及造林技术204

七、特种用途林营造205

(一)营造特种用途林的意义205

(二)特种用途林的种类与营造206

(三)特种用途林的经营管理208

八、“四旁”植树209

第十章 苗木培育210

一、林木种子210

(一)采种基地的建立210

(二)种实的采集与处理213

(三)种子品质的检验216

二、旱地育苗218

(一)育苗地的选择219

(二)整地、施肥与作床219

(三)土壤消毒220

(四)育苗方法220

三、塑料大棚育苗230

(一)塑料大棚的建造230

(二)塑料大棚育苗技术230

四、容器育苗231

(一)容器育苗的特点231

(二)容器育苗的种类和规格232

(三)容器育苗技术232

五、组织培养育苗235

(一)组织培养技术236

(二)组织培养苗的移植240

(三)杜仲组织培养实例240

第十一章 造林技术242

一、造林规划设计242

(一)造林区划242

(二)造林规划设计242

二、造林整地245

(一)整地的作用245

(二)整地方法246

(三)整地季节249

(四)整地深度249

三、造林密度与树种混交249

(一)造林密度249

(二)树种混交250

四、造林季节252

五、造林方法252

(一)植苗造林252

(二)飞机播种造林254

六、封山育林261

(一)封山育林的对象262

(二)封山育林的类型262

第十二章 林分经营265

一、能源林经营265

(一)陕西省长江流域能源林的现状265

(二)能源林在防护林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66

(三)能源林主要类型及造林经营技术266

(四)能源林的经营技术269

二、用材林经营270

(一)分类经营,科学管理270

(二)依据种群结构动态,分类经营天然林271

三、防护林经营275

(一)水源涵养林275

(二)水土保持林276

(三)低效林改造277

(四)河道固岸林279

四、经济林279

(一)核桃279

(二)板栗280

(三)杜仲281

(四)低产茶园改造技术287

(五)五倍子丰产栽培技术289

第十三章 农林复合系统292

一、农林复合系统的概念及特征292

二、农林复合系统建设的原则及生态学原理293

(一)原则293

(二)生态学原理293

三、农林复合系统的结构294

(一)物种结构294

(二)空间结构295

(三)时间结构295

(四)食物链结构295

四、农林复合系统的设计、管理及效益分析296

(一)设计程序296

(二)组织和管理296

(三)设计内容和步骤297

五、农林复合系统的类型300

(一)农林间作系统类型300

(二)林牧经营系统类型301

(三)农林牧经营系统类型301

(四)农林渔经营系统类型301

(五)林渔经营系统类型301

(六)多用途森林经营系统类型301

六、农林复合系统的典型模式302

(一)桑基鱼塘302

(二)林魔经营303

(三)地坎农林复合系统303

(四)林—药模式304

(五)林—菌复合模式304

(六)林—牧模式305

(七)农—林—牧复合经营模式306

(八)疏林利用模式307

(九)农林间作模式307

七、农林复合系统效益评价308

(一)生态效益评价方法308

(二)经济效益评价方法310

(三)社会效益评价方法310

(四)农林复合系统综合效益评价310

八、农林复合系统实施效果311

九、农林复合系统的发展趋势312

第十四章 病虫鼠害防治313

一、病虫鼠的生态学313

(一)与气候的关系314

(二)与天敌的关系314

(三)与食物或寄主的关系315

二、防治的原理与方法316

(一)防治的方针与原理316

(二)防治方法316

三、叶部虫害防治320

(一)尺蛾科320

(二)叶甲科321

(三)枯叶蛾科323

(四)毒蛾科323

(五)舟蛾科326

(六)锯角叶蜂科326

四、枝干虫害防治328

(一)天牛科328

(二)象虫科329

(三)吉丁虫科329

(四)小蠹科330

(五)木蠹蛾科、豹蠹蛾科330

(六)蚧类332

(七)透翅蛾科332

五、根部虫害防治333

(一)夜蛾科333

(二)金龟科333

(三)叩甲科334

(四)蝼蛄科334

六、种实虫害防治335

(一)象虫科335

(二)桃小食心虫336

(三)核桃举肢蛾336

(四)刺槐种子小蜂337

(五)桃蛀野螟(桃蛀螟)337

(六)油松球果小卷蛾337

(七)松果梢斑螟339

七、幼林鼠害防治339

(一)松鼠339

(二)鼢鼠340

八、常见林木病害防治340

(一)板栗白粉病340

(二)核桃烂皮病341

(三)核桃白粉病342

(四)桃缩叶病342

(五)苹果腐烂病344

(六)花椒锈病345

(七)桑锈病345

(八)松栎锈病346

(九)槲寄生346

(十)泡桐丛枝病348

(十一)杨树溃疡病348

(十二)竹杆锈病349

(十三)油松叶锈病351

(十四)松苗立枯病351

(十五)杨树细菌性溃疡病353

第十五章 效益监测与评价354

一、监测网络的总体布局354

(一)监测站的建立原则354

(二)监测设施的布设354

(三)网络监测内容和指标355

二、植被动态监测356

(一)标准地的选设356

(二)标准地调查内容357

(三)标准地立地状况及林分生长量的调查358

(四)生物量(初级生产力)测定360

(五)经济林产品产量的测定361

(六)土壤侵蚀状况调查364

(七)凋落物的收集、分辨和持水量的测定364

三、生态效益监测364

(一)土壤侵蚀监测364

(二)土壤水分测定与计算370

(三)水源涵养监测375

(四)小气候观测378

四、综合效益计量评价382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382

(二)防护林体系的内涵及计量评价方法383

(三)综合效能的计量评价388

第十六章 工作回顾407

一、实施效果407

(一)防护林体系初步建成407

(二)优化了试验示范区的产业结构407

(三)科学布局林种,合理配置树种408

(四)充实、提高、发展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408

(五)引进推广良种,发展多种经营409

(六)培训技术力量,提高经营水平410

(七)起到了示范样板作用410

(八)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411

二、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411

三、作法与体会414

(一)建立领导机构,层层分解任务414

(二)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打开了局面415

(三)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增强科研工作的活力416

(四)坚持学习,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研究水平416

四、多年实践的认识417

(一)生态林业是陕西省林业建设的重点417

(二)防护林是生态林业建设的主体417

(三)农林复合系统是未来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418

以“长防林”建设为动力,营造绿色长廊419

抓住“长防”建设机遇,大力发展区域经济424

以“长防林”建设为契机,绿化山川改善生态,促林业事业上台阶430

为有源头活水来434

痛定思痛,大力营造防护林,构筑绿色屏障436

十年艰苦奋战,今朝秀美河山439

兴办绿色企业,实现“三富”目标442

“长防”建设为契机,灭荒四部曲445

南郑县实施“长防林”建设,提高整体绿化水平450

引入新的竞争机制,加快“长防”建设步伐452

强化资金管理,突出使用效果,加快“长防林”建设步伐454

依托“长防”工程建设,推动杜仲产业开发456

实施公司加农户模式,加快茶业产业化经营458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加速山区林业发展462

“八分山上做文章”,兴林致富奔小康467

“愚公”精神在这里闪光469

痴心献“长防”472

贵在实干473

跳出商场办林场,购买荒山建“长防”476

加快蚕桑产业化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全面发展477

青山通往致富路,科技兴林架金桥480

当产业开发标兵,做群众致富领头雁483

九分山上做文章,脱贫致富奔小康485

挥汗十年绿商州487

陕西省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管理实施办法491

陕西省“长防林”工程封山育林实施办法495

陕西省长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作业设计技术要点498

陕西省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检查验收实施办法512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办法514

陕西省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低改项目技术规程520

陕西省“长防林”建设后备县制度实施细则525

林业部关于在“长防林”工程建设中组织分批“达标”实施重点突破的通知527

林业部关于调整《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总体规划》的通知529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标准530

林业部关于授予安徽省东至县等30个县为“长防林”工程建设先进单位李伯银等60名同志为“长防林”工程建设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的决定531

陕西省林业厅关于表彰“长防林”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532

参考文献5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