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学理论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学理论教程
  • 赵炎秋,毛宣国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沙:岳麓书社
  • ISBN:7805209804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18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632页
  • 主题词:文学理论(学科: 高等学校 学科: 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学理论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基本内容1

二、学习文学理论的意义、目的要求与方法6

第一章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14

第一节 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质15

一、意识形态概说15

二、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17

三、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20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性质22

一、形象性22

二、情感性25

三、虚拟性27

第三节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辩证统一30

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31

二、文学既是形象—直觉的,又是概念—推理的33

三、文学既是评价的,又是认识的34

第二章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37

第一节 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37

一、艺术门类的划分37

二、文学区别于其它艺术门类的本质特点40

第二节 语言艺术的特点46

一、形象的间接性46

二、表现社会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50

三、长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51

第三章 文学形象的审美形态55

第一节 文学意象55

一、文学意象的涵义和特征55

二、意象的类型和结构方式60

第二节 文学典型65

一、典型理论演化的历史过程65

二、文学典型的涵义及其特征67

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73

第三节 文学意境77

一、意境理论的历史发展77

二、意境的本质和特征78

三、意境的类型86

第四章 文学的社会功能89

第一节 中外文论史上关于文学社会功能的认识89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愉悦功能94

第三节 文学的认识功能98

第四节 文学的思想启迪功能103

第五章 文学作品的内容109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109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题材114

一、题材的内涵114

二、题材的选择与题材的多样化116

三、人物、情节和环境118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主题128

一、主题的内涵128

二、主题的构成130

三、主题的统一性和多义性132

四、主题意蕴的客观性134

第六章 文学作品的形式138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语言138

一、文学语言的涵义138

二、文学语言的层面141

三、文学语言的比喻和象征149

四、文学语言的陌生化152

五、人物语言与叙述人语言155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结构158

一、结构的内涵158

二、结构的一般原则161

三、结构的程式与创造165

第三节 文学的表现手法166

一、表现手法的内涵166

二、描写167

三、叙述170

四、抒情和议论173

第七章 文学体裁176

第一节 文学体裁的涵义和区分176

一、文学体裁的涵义176

二、文学体裁的区分177

第二节 文学体裁的特点182

一、文学体裁的稳定性182

二、文学体裁的变异性183

三、文学体裁的相对性185

第三节 文学体裁的意义186

一、文学体裁对于文学创作的意义186

二、文学体裁对于鉴赏批评的意义188

第八章 诗歌、散文、小说190

第一节 诗歌190

一、诗歌的涵义190

二、诗歌的特征191

三、诗歌的品类201

第二节 散文203

一、散文的涵义203

二、散文的特征204

三、散文的品类208

第三节 小说213

一、小说的涵义213

二、小说的特征215

三、小说的品类223

第九章 戏剧文学、影视文学228

第一节 戏剧文学228

一、戏剧文学的涵义228

二、戏剧文学的特征229

三、戏剧文学的品类235

第二节 影视文学240

一、影视艺术的特征241

二、影视文学的特征245

第十章 文学的创作过程251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251

一、创作主体的生活经验251

二、创作主体的人生观和审美观252

三、创作主体的心理结构255

四、创作主体的艺术修养和技巧257

第二节 文学的创作过程259

一、艺术积累阶段260

二、艺术构思阶段263

三、艺术传达阶段267

第三节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思维273

一、艺术思维的存在根据275

二、艺术思维的规律和特征276

三、文学创作中的直觉、灵感和无意识284

第十一章 文学的创作方法297

第一节 创作方法的涵义和原型297

一、创作方法的涵义297

二、创作方法的原型299

第二节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305

一、现实主义306

二、浪漫主义320

三、象征主义324

第三节 欧美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原则和方法331

一、欧美现代派文学的产生和发展331

二、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点337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342

一、社会主义文学的性质和特点342

二、社会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348

第十二章 文学的风格和流派352

第一节 文学的风格352

一、文学风格的内涵352

二、文学风格的构成因素356

三、文学风格形成的主客体因素363

四、文学风格的类型369

五、文学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格372

六、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和统一性377

第二节 文学流派379

一、文学流派的涵义和产生文学流派的原因379

二、文学流派的类型381

三、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382

第十三章 文艺的起源386

第一节 研究文艺起源的途径386

一、考古学的研究途径386

二、文化社会学的研究途径388

三、儿童心理学的途径389

第二节 关于文艺起源的几种主要学说391

一、摹仿说391

二、游戏说392

三、巫术说395

四、表现说397

第三节 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399

一、劳动是原始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399

二、原始人的其它生存活动对艺术起源的推动作用402

三、原始人审美意识和心理能力的形成,是原始艺术发生的关键405

第十四章 文学的发展409

第一节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09

一、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409

二、经济对文学发展起最后的决定作用413

三、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对文学发展的作用418

第二节 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426

一、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426

二、继承文学遗产的原则430

三、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434

四、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437

第三节 文学发展中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439

一、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的客观必然性439

二、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的具体方面442

三、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的基本规律445

四、正确对待外民族文学449

第十五章 文学消费与文学传播454

第一节 文学消费、文学传播与文学生产454

一、从社会生产的角度考察文学活动454

二、文学传播的意义与作用455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的矛盾运动458

第二节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462

一、文学消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消费462

二、文学消费中精神价值与市场价值的矛盾464

第三节 文学消费与意识形态468

一、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性468

二、文学消费与意识形态的关系470

第十六章 文学鉴赏472

第一节 文学鉴赏的性质、意义与产生的条件472

一、文学接受的两个层次472

二、文学鉴赏的性质474

三、文学鉴赏的意义479

四、文学鉴赏产生的条件483

第二节 文学鉴赏的过程485

一、期待视野及其变化485

二、文学鉴赏的三个阶段489

第三节 文学鉴赏的心理特征493

一、文学鉴赏的过程充满了联想与想象493

二、文学鉴赏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496

三、文学鉴赏过程中情与理是互相渗透的498

第四节 文学鉴赏的差异性和一致性500

一、文学鉴赏的差异性500

二、文学鉴赏的一致性502

三、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503

第十七章 文学批评511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涵义及性质511

一、文学批评的涵义511

二、文学批评的性质514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职能与作用517

一、文学批评的职能517

二、文学批评的作用524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标准528

一、批评标准的相对性与客观性528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标准530

第四节 文学批评的原则与方法537

一、文学批评的原则537

二、文学批评的方法540

第五节 批评家的修养546

一、高度的艺术修养和理论修养546

二、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渊博的文化知识548

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敢于坚持真理的勇气549

四、开放的美学观和民主平等的人格结构550

第十八章 文学评论552

第一节 文学评论的涵义和体裁样式552

一、关于“文学评论”的种种理解552

二、“作为文学批评的文学评论”与“作为文学史的文学评论”554

三、文学评论的体裁样式555

第二节 评论写作的基本特点559

一、把握对象的双重方式559

二、感性与理性的有机融合561

三、当代意识与历史意识的相互渗透563

四、宏观与微观的观照透析564

第三节 文学评论的表达技巧566

一、表达的逻辑起点566

二、文学评论的艺术性567

三、复述与摘录568

四、描述与分析570

附录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概述574

第一节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哲学背景574

第二节 20世纪西方文论的总体特征580

一、从“深刻的片面”走向对话与综合580

二、文学理论的“语言学转向”583

三、理论的批评化与批评的理论化586

第三节 20世纪西方文论的启示592

一、对艺术特征的理解594

二、文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596

三、关于本文与语境的关系597

四、对文学作品意义的追索598

五、关于艺术创作的无意识心理602

六、文学作品的制作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和感受方式605

七、关于文学作品类型和体裁的划分607

八、文学史发展的自律与他律609

后记6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