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周易》与中国文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周易》与中国文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49/32303029.jpg)
- 陈良运著;张岱年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ISBN:7805799865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486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513页
- 主题词:周易-关系-文学-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周易》与中国文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 傅璇琮1
《周易》卦象卦名一览1
引言:“圣人之情见乎辞”1
目 录1
——充满文学趣味的《周易》17
内 篇17
第一章“盛德大业,至矣哉!”17
——《周易》之道:创造之道18
一 “道”向物质——精神双重创造意义的转换18
二 《易经》之“自然宗教”意识与《易传》之“发于事业,美之至也”23
三 “变通”——创造之道的核心内蕴30
第二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36
一 符号象征的形成37
——《周易》的符号象征37
二 符号象征的特殊品格43
三 符号象征的奇妙变奏51
第三章“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57
——《周易》的审美意识57
一 自然美的折射与发挥57
二 以阳刚美为主轴的审美观念系列64
三 美之功与利:“化成天下”70
第四章“物相杂,故曰文”75
——《周易》孕育的文学观念76
一“观”、“感”、“情”与“精义入神”76
二 “文”、“辞”、“象”与“立象以尽意”83
三 “志”、“气”与“刚柔有体”89
第五章“六爻发挥,旁通情也”96
——《周易》的文学思维97
一 从形象思维到意象思维97
二 “范围天地之化”的隐喻思维103
三 广阔深邃的联想与想象思维112
第六章“作《易》者,其有忧患乎”120
——《周易》的情理品位121
一 深沉的忧患意识121
二 真实的爱恶之情127
三 睿智的理性精神133
第七章“修辞立其诚”141
——《周易》的语言艺术143
一 简古清丽的《易经》语言143
二 灵动洒脱的《易传》语言151
三 《系辞传》中的语言理论159
第八章“鸣鹤在阴,其子和之”166
——《周易》中的古代诗歌167
一卦、爻辞中的远古谣、谚167
二 原始诗歌的风貌、特色174
三 卦、爻辞诗歌与《诗经》182
外 篇191
第一章“有心之器,其无文欤”191
——人文精神与中国文学192
一 “人文”观念的历史发展192
二 中国文学的人文精神199
三 人文精神的新思考209
第二章“原道心以敷章”216
一 《文心雕龙》之前的文学本原论217
——“自然之道”与文学本原217
二 “自然之道”——刘勰的文学本原本体论225
三 “自然之道”的文学表现232
第三章“刚柔迭用,喜愠分情”241
——“刚柔有体”与作家气质、创242
作风格242
一 从“气有刚柔”对文学本体质的把握242
二 由“风趣刚柔”展开的审美批评249
三 “刚柔杂居”与文学流派的发生255
第四章“感于物而后动”262
——“感而遂通”的创作心理机制263
一 “致虚守静”——“感而遂通”的心理机制263
二 “通灵感物”——古代“灵感”理论的发展269
三 “情以物迁”——东方最先出现的“移情说”281
第五章“诗不患无言,而患言之尽”289
——“言不尽意”的诗学升华290
一 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290
二 “言不尽意”的质变:“文已尽而意有余”297
三 “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升华:“无言之美”304
第六章“意象所生,方圆随造”312
——“立象以尽意”的艺术转变313
一 哲学领域“立象”理论的发展313
二 “象征型艺术”与中国文学早期特色320
三 “立象”的质变:“物色尽而情有余”327
第七章“透彻玲珑,不可凑泊”335
——“神无方”的美学风采337
一 从哲学走向艺术的“神”337
二 “神主形从”之形神理论的发展341
三 “神无方”的美学风采351
第八章“语不惊人死不休”363
——“旨远辞文”的文学语言论364
一 文学语言理论的早期发展364
二 “美文”意识:文学语言的纯化372
三 “百炼为字,千炼成句”的诗歌语言艺术382
第九章“《诗》无达诂……”392
——“仁者见仁,知者见知”的393
接受鉴赏论393
一 “以意逆志”与“《诗》无达诂”393
二“披文以入情”与“辨于味”说401
三 “代日益精”的诗歌接受美学409
第十章“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416
——“变通以趋时”:永恒的启示417
一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417
二“文以情变”与文体之变424
三 “入圣”、“入神”——“变能启盛”432
附 篇441
一部超越时空的诗体启示录441
——《焦氏易林》赏析447
一 中国最早的哲理诗447
二 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454
三 诗歌艺术的超常发挥461
四 《焦氏易林》的文学史意义471
主要引用书目与参考书目476
重写《周易与中国文学》后记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