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通史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经济通史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赵德馨主编;苏少之,赵凌云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54383184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1224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123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通史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经济形态的两次转变与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1949-1956年)1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蓝图2

一 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理论的产生2

二 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经济方略5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在全国的确立21

一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21

二 城乡民主改革29

三 新民主主义经济运行秩序的初步确立40

一 恢复国民经济的方针49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与国民经济奇迹般的恢复49

二 工商业的调整53

三 活跃城乡物资交流73

四 “边抗、边稳、边建”中的重点建设78

五 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81

第四节 经济发展道路的重大转轨99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经济发展道路的重大转轨99

二 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19

一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28

第五节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态的建立128

二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初期的体制特点164

第六节 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初步成效169

一 经济建设的进程169

二 经济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175

第二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1957-1978年)182

第一节 对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183

一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任务的提出183

二 理论探索的积极成果190

三 实践中的探索202

第二节 国民经济“大跃进”208

一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208

二 1958年下半年的“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230

三 纠正已察觉到的错误247

四 庐山会议后的新跃进251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258

一 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困难,调整国民经济势在必行258

二 国民经济的调整268

一 “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278

第四节 政治动乱中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278

二 国民经济在政治动乱中跌荡起伏290

三 “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发展的局部性进展与巨大损失303

第五节 “文革”结束初期的国民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历史性的转折311

一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失误311

二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国民经济发展道路历史性转折的开端320

第三章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徘徊324

第一节 农业生产管理体制324

一 以农民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农村经济325

二 以农民私有制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互助组342

三 以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微观基础的农业生产管理体制356

四 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380

第二节 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发展409

一 农业生产的发展410

二 农业经济结构单一的状况改善甚微417

三 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427

四 农业生产的成本与收益440

五 社队企业的发展446

第一节 工业经济体制的演变461

第四章 以重工业为重点的高速发展的工业经济461

一 工业经济管理从灵活多样到高度集中统一462

二 “大跃进”时期以行政分权为特征的工业管理体制的大变动481

三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工业经济体制的调整和企业的整顿496

四 “文化大革命”及“文革”结束初期的工业经济体制的变动523

第二节 工业生产建设的成就537

一 大规模的工业基本建设和工业生产总量的迅速增长537

二 工业结构趋于重型化——工业部门结构演变的基本特点550

三 工业经济效益的分析566

第五章 计划体制下的国内贸易575

第一节 商业575

一 从以市场流通为主转向计划贸易体制576

二 “大跃进”时期商业的“大购大销”与体制变动595

三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商业部门克服困难,组织市场供应,调整流通体制603

四 “文化大革命”及结束初期商业的混乱与体制的日趋僵化612

第二节 对粮棉油的统购统销及对其他农产品的派购、统购622

一 对粮棉油实行统购统销的决策和基本内容622

二 20世纪50年代中前期到70年代末期统购统销的“紧运行”633

三 农产品统购统销的实质和历史作用658

第三节 物资流通与调配665

一 物资流通从以市场为主逐渐转向高度集中的计划分配调拨665

二 物资管理体制在计划调拨的大框架内进行的分权与集权的调整673

第六章 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艰难发展683

第一节 从统制对外贸易到高度集中的对外经济贸易管理体制683

一 对外贸易的国家统制与新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管理体系的建立683

二 高度集中统一的外贸管理体制的形成与长期僵化691

一 打破经济封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经济关系(1950-1956年)698

第二节 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曲折历程698

二 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曲折发展(1957-1966年)707

三 “文化大革命”及结束初期的对外经济关系(1967-1978年)717

第三节 引进成套设备与技术734

一 成套技术设备引进的进程735

二 技术引进对我国工业化的作用与经验教训755

第四节 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总体格局764

一 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764

二 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总体趋势770

第七章 以大财政、小金融为基本特点的财政金融体系778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的财政与金融778

一 新中国财政、金融体系的建立及其对国民经济恢复的作用779

二 加强社会主义财政与金融体系的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改造,支持“一五”计划建设803

第二节 “大跃进”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财政与金融828

一 “大跃进”时期财政金融体制的下放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通货膨胀829

二 加强财政金融的集中管理,实现财政经济的好转841

一 国家财政两度陷入困境及财政体制的频繁变动855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财政收支状况两度恶化及银行职能的弱化855

二 银行领导体制大变动及其职能作用的削弱868

第八章 人口的快速增长与人口经济问题881

第一节 人口的增长、特点与中国政府的人口政策882

一 新中国人口的增长882

二 人口的特点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891

三 中国政府与领导人的人口思想、理论与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工作899

第二节 新中国的人口经济问题915

一 人口与经济的发展及其矛盾915

二 新中国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922

三 人口的城市化943

第九章 区域经济与特殊地区经济963

第一节 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与沿海、内地经济布局的演变963

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沿海与内地经济布局的状况964

二 区域战略的确定与实施966

三 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布局的演变972

第二节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979

一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变革981

二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1010

第三节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1032

一 台湾的经济发展1033

二 香港经济的发展1049

三 澳门经济的发展1059

第十章 人民生活前七年的较快提高与后二十二年改善甚微1069

第一节 居民收入1069

一 全国居民收入增长的总体趋势1070

二 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1078

三 乡村居民收入的状况及增长分析1097

第二节 居民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与教育文化、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1110

一 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基本趋势1111

二 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乡差异1119

三 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1135

第十一章 对1949-1978年经济发展的分析1143

第一节 经济增长总量分析1144

一 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及其成效1144

二 经济的增长与规模的扩大1152

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阶段性与波动的周期1154

一 经济增长的阶段性1154

二 经济增长的波动与周期1159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结构与效益1170

一 中国经济结构的演变1170

二 国民经济效益1185

第四节 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1196

一 经济增长速度的比较1196

二 经济效益的比较1203

三 经济规模和人均指标的国际比较1205

主要参考文献1212

后记122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