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通信系统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通信系统原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41/32328370.jpg)
- TAUB and SCHILLING著;国立编译馆主编 著
- 出版社: 东华书局
- ISBN:
- 出版时间:1978
- 标注页数:612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62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通信系统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谱的分析1
引论1
1.1 傅叶级数2
1.2 傅叶级数的指数形式4
1.3 傅叶级数的例子5
1.4 采样函数8
1.5 线性系统的响应9
1.6 正化功率13
1.7 傅叶展式中的正化功率15
1.8 功率谱的密度19
1.9 转移函数对功率谱密度的影响20
1.10 傅叶变换22
1.11 盘绕29
1.12 巴斯凡定理31
1.13 功率和能量经由一个网络而转移33
1.14 波形的波段限制34
1.15 波形之间的相关性39
1.16 功率和交相关性41
1.17 自我相关性42
1.18 周期性波形的自我相关性43
1.19 能量是有限的非周期性波形的自我相关性45
1.20 别的波形的自我相关性46
习题47
参考资料55
第二章 随机变数和过程56
2.1 或然率57
2.2 互不相容的事件58
2.3 有关的以及独立的事件的结合或然率59
2.4 统计独立60
2.5 随机变数61
2.6 累积的分布函数62
2.7 或然率密度函数65
2.8 或然率与或然率密度之间的关系66
2.9 结合的累积分布以及或然率密度69
2.10 一个随机变数的平均值72
2.11 一个随机变数的方差74
2.12 高斯式或然率密度75
2.13 误差函数77
2.14 雷理或然率密度81
2.15 随机变数之和的平均以及方差83
2.16 Z=X+Y的或然率密度85
2.17 随机变数之间的相关性88
2.18 中央极限定理90
2.19 随机过程92
2.20 自我相关性95
习题97
参考资料104
3.1 频率迁移105
第三章 调幅系统105
3.2 频率迁移的一种方法107
3.3 基本波段讯号的恢复111
3.4 幅度调变113
3.5 可允许最大调变117
3.6 平方律解调器120
3.7 一个调幅讯号的谱121
3.8 调变器以及平衡的调变器123
3.9 单边带调变124
3.10 产生一个单边带讯号的方法127
3.11 残边带调变131
3.12 适用的单边带135
3.13 多工制136
习题137
参考资料142
4.1 角度调变143
第四章 调频系统143
4.2 调相与调频144
4.3 调相与调频之间的关系146
4.4 相角和频率偏差148
4.5 一个调频讯号的频谱:弦式调变149
4.6 贝色系数的一些特性150
4.7 依弦式调变的调频讯号的频带宽度153
4.8 调变指数β对频带宽度的影响156
4.9 “频带宽一定”的调频的频谱157
4.10 调频讯号的相量图158
4.11 狭带调角的频谱:随意调变162
4.12 宽带调频(WBFM)的频谱:随意调变163
4.13 高斯式调变的宽带调频讯号所需要的频带宽166
4.14 关於宽带调频的频带宽的其他评论168
4.15 调频的产生:参数变化法169
4.16 调频的一个间接方法(阿姆斯特系统)171
4.17 频率倍增172
4.18 频率倍增应用到调频讯号上174
4.19 一个阿姆斯特调频系统的例子174
4.20 调频的解调器176
4.21 限制器178
4.22 近似地适用的单边带系统179
4.23 立体声的调频广播181
习题186
参考资料194
第五章 脉波调变系统195
5.1 抽样定理·低通信号195
5.2 脉幅调变法201
5.3 PAM信号的所需波道频带宽度203
5.4 自然式抽样法205
5.5 平顶式抽样法208
5.6 用延持方式收复信号212
5.7 由波道的高频截止特性引起的串讯215
5.8 由波道的低频截止特性引起的串讯218
5.9 脉时调变(PTM)法220
5.10 脉时调变信号的产生方法222
5.11 脉宽调变波形的频谱与基带信号的收复225
5.12 将PDM和PPM转变成PAM以收复基带信号227
5.13 PTM系统中的串讯228
5.14 发射机与接收机之同步作用231
习题233
参考资料239
第六章 脉码调变系统240
6.1 多杂讯的通信波道240
6.2 信号的阶化作用242
6.3 阶化误差245
6.4 波幅伸缩作用247
6.5 脉码调变(PCM)作用248
6.6 二元数字的信号表示法251
6.7 PCM系统252
6.8 符号间的干扰254
6.9 眼形图256
6.10 等化作用257
6.11 采用PCM的同步分时多工系统258
6.12 非同步式分时多工系统260
6.13 差异调变法261
6.14 差异调变因为阶距固定所生的问题262
6.15 应变式差异调变法266
6.16 PCM与差异调变可解度的比较267
6.17 键控相移(PSK)系统268
6.18 差动键控相移系统(DPSK)270
6.19 键控频移系统(FSK)273
习题275
参考资料283
第七章 杂讯的数学表示法284
7.1 杂讯的来源284
7.2 杂讯的一种频域表示法286
7.3 滤波作用对高氏杂讯机率密度的影响289
7.4 杂讯的频谱成分292
7.5 狭带滤器对杂讯的影响295
7.6 滤器对杂讯功谱密度的影响296
7.7 杂讯的累加297
7.8 与杂讯有关的混波作用298
7.9 线性滤波作用300
7.10 杂讯带宽305
7.11 杂讯的正交分量307
7.12 nc(t)与ns(t)的功谱密度309
7.13 nc(t),ns(t)以及它们的时间导函数的机率密度313
7.14 散弹杂讯315
习题319
参考资料325
第八章 调幅系统中的杂讯326
8.1 调幅接收器326
8.2 超外差原理的优点:单波道328
8.3 无载波单边带系统(SSB—SC)329
8.4 无载波双边带系统(DSB—SC)335
8.5 含载波的双边带系统(DSB)340
8.6 平方解调器343
8.7 波封检波器351
习题355
参考资料360
第九章 调频系统中的杂讯361
9.1 一种FM解调器361
9.2 输出的信号功率与输出的杂讯功率之计算365
9.3 FM与AM的比较371
9.4 预强调与去强调作用,单波道情况373
9.5 预强调与去强调技术在商用FM广播上的应用376
9.6 多工系统中的相位调变作用381
9.7 多工系统中FM与PM的比较383
9.8 发射机杂讯的影响386
习题387
参考资料391
第十章 频率调变系统的界限392
10.1 频率调变系统的界限现象392
10.2 钉波杂讯的发生395
10.3 钉波杂讯的特性399
10.4 FM鉴别器界限值的计算402
10.5 钉波平均间隔的计算405
10.6 调变的影响410
10.7 鍞相回路415
10.8 鍞相回路的分析420
10.9 稳定工作点与不稳定工作点424
10.10 钉波杂讯的抑减425
10.11 二阶鍞相回路429
10.12 鍞相回路输出的SNR432
10.13 利用回馈的FM解调法435
10.14 采用FMFB时界限的延伸439
习题441
参考资料446
第十一章 数据传输447
11.1 基带信号接收器447
11.2 错误的机率451
11.3 最佳滤器453
11.4 白色杂讯:匹配滤器459
11.5 匹配滤器的错误机率461
11.6 同调接收:关联作用464
11.7 键控相移系统466
11.8 键控频移系统468
11.9 FSK的非同调检波法470
11.10 差动式键控相移系统470
11.11 数据传输系统的比较472
11.12 四相PSK系统473
习题476
参考资料479
第十二章 脉码调变系统及差异调变系统中的杂讯480
12.1 PCM传输480
12.2 阶化杂讯的计算482
12.3 输出信号的功率484
12.4 热杂讯的影响487
12.5 PCM系统的输出信号杂讯比489
12.6 差异调变(DM)系统491
12.7 差异调变系统中的阶化杂讯493
12.8 输出信号的功率495
12.9 差异调变系统的输出信号与阶化杂讯之比496
12.10 差异脉码调变(DPCM)系统498
12.11 热杂讯对差异调变系统的影响498
12.12 差异调变系统输出的信号杂讯比501
12.13 PCM与DM的比较501
习题503
参考资料507
第十三章 消息理论与编码术508
13.1 个别情报508
13.2 消息量的观念509
13.3 平均消息率——熵511
13.4 消息率513
13.5 沈农氏定理,波道容量515
13.6 高氏波道的容量516
13.7 带宽—?的交换520
13.8 利用正交信号以达到沈农氏极限521
13.9 正交信号的传送效率527
13.10 编码术:简介529
13.11 对等核查编码法531
13.12 代数码532
13.13 代数码的基本例子535
13.14 错误的改正:徵状536
13.15 代数码的一个实例538
13.16 回旋电码541
13.17 回旋码的解码法544
13.18 编码传送与不编码传送的错误比较(分段编码法)550
13.19 消息理论的一个应用:最佳调变系统553
13.20 调幅系统与最佳系统的比较556
13.21 FM系统的比较558
13.22 PCM与FM通信系统的比较560
13.23 回馈通信系统561
习题568
参考资料576
第十四章 通信系统与杂讯之计算578
14.1 电阻器杂讯578
14.2 数个电阻器构成之杂讯电源580
14.3 含有感抗元件的网路580
14.4 一个例子583
14.5 可用功率585
14.6 杂讯温度587
14.7 二端网路589
14.8 杂讯带宽591
14.9 有效输入杂讯温度592
14.10 杂讯度594
14.11 串接系统的杂讯度与等效杂讯温度597
14.12 接收系统的一个实例598
14.13 天线601
14.14 一个系统的计算604
习题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