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述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述评
  • 徐茂魁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43488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64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8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述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1

(一)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1

(二)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4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7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8

(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方式的探讨8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否包括生产力11

(三)关于生产力二因素与三因素的讨论13

(四)关于“斯大林定义”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的讨论14

(五)产权、所有权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16

(六)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比较分析21

(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24

三、关于“两个范式”的争论28

(一)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提出28

(二)两个“范式”之争29

(三)两种观点的比较32

主要参考资料33

第二篇 关于商品货币的理论36

一、商品货币理论的地位与结构36

(一)关于《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对象36

(二)商品是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37

二、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38

(一)商品二因素理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38

(二)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变动39

(三)关于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讨论40

(四)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41

(五)关于抽象劳动的几个问题42

三、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商品拜物教43

(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3

(二)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44

四、货币的起源与货币的职能45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45

(二)货币是特殊商品还是一般商品46

(三)货币的本质与货币的职能48

(四)货币流通量规律49

(五)贵金属是否依然是货币50

(六)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51

五、价值规律的内容与历史作用53

(一)对价值规律内容的争论53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及对发展的影响54

六、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些争论55

(一)关于“社会劳动价值论”的争论55

(二)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依据与条件的争论56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论的比较分析57

主要参考资料59

第三篇 关于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61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61

(一)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61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62

(三)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65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商品问题66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与劳动过程68

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68

(二)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70

(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71

(四)我国对生产劳动的讨论72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76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工作日界限76

(二)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77

(三)两种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比较79

四、资本主义工资80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80

(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83

(三)工资的水平84

五、资本积累与相对过剩人口产生85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85

(二)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86

(三)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87

(四)资本有机构成与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88

(五)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批判90

主要参考资料93

第四篇 关于资本流通过程的理论95

一、马克思的产业资本循环理论95

(一)《资本论》第2卷的研究对象95

(二)产业资本循环理论的研究对象及其重要地位96

(三)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97

(四)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态99

(五)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100

(六)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101

二、马克思的产业资本周转理论102

(一)资本周转理论研究的对象与结构102

(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103

(三)预付资本总周转105

(四)劳动期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105

(五)加快资本周转的意义106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及其地位108

三、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108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理论问题109

(三)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110

(四)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111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12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与周期性112

(二)关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讨论113

主要参考资料117

(一)《资本论》第3卷在《资本论》全书中的地位118

第五篇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118

一、《资本论》第3卷的研究对象及结构118

(二)《资本论》第3卷的研究对象119

(三)《资本论》第3卷的结构体系120

二、第一级转化: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21

(一)生产成本及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21

(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122

三、第二级转化: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124

(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124

(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125

(三)关于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126

四、第三级转化: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127

(一)商品资本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127

(二)商业利润的本质与商业价格128

五、第四级转化:借贷资本、利息与信用129

(一)借贷资本的本质和特征129

(二)利息和利息率131

(三)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132

(四)股份公司与虚拟资本133

(五)信用制度下的货币流通134

六、第五级转化:资本主义地租136

(一)资本主义土地制度与资本主义地租136

(二)资本主义级差地租138

(三)资本主义绝对地租139

(四)关于现代农业中的绝对地租问题140

七、各种收入及其源泉143

(一)马克思对“三位一体”公式的批判143

(五)土地价格143

(二)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145

主要参考资料146

第六篇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148

一、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148

(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148

(二)生产的集中和垄断149

(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151

(四)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152

(五)垄断与竞争158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对经济的调节158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58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162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种基本形式之间的密切联系164

(四)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166

(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170

主要参考资料172

(一)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174

第七篇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174

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对外经济关系174

(二)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177

(三)旧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182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184

(一)资本的国际化和经济的全球化184

(二)经济的一体化和地区集团化188

(三)垄断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190

主要参考资料190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与实质192

第八篇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与历史地位192

一、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192

(二)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194

(三)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讨论196

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作用198

(一)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198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202

(一)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必然趋势205

三、对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历史进程的再认识205

(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207

(三)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209

主要参考资料212

第九篇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与发展阶段214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发展阶段214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214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218

(三)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221

(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2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29

(一)所有权与所有制之间的关系229

(二)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及其理论依据233

(三)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理论241

主要参考资料246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248

(一)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反市场倾向248

第十篇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48

(二)苏联东欧国家提出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251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与发展254

二、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的特点与成功经验257

(一)中国与苏联东欧两条改革道路的区别257

(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社会背景259

(三)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经验261

(四)中国“渐进式”改革存在的矛盾及政策调整265

(一)现代市场经济的结构与运行机制267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67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70

(三)发展和培育我国的商品市场272

(四)重点发展我国的生产要素市场274

主要参考资料276

第十一篇 中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279

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改革的方向279

(一)传统国有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279

(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的阶段281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283

(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并不是搞私有化285

(五)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有利于产权明晰287

二、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和战略改组290

(一)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290

(二)实施培育大型企业集团的战略292

(三)国有中小型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革295

(一)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298

三、深化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298

(二)现代公司制度的治理结构300

(三)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303

(四)完善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306

主要参考资料308

第十二篇 政府经济职能与宏观经济调控311

一、政府经济职能与宏观经济调控311

(一)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职能311

(二)我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和目标313

(三)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315

(四)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述评317

二、中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319

(一)近年来中国财政体制的改革319

(二)近年来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321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323

三、克服市场疲软,增加国内有效需求325

(一)通货紧缩与扩大有效需求325

(二)导致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基本原因327

(三)采取积极经济政策来增加国内有效需求330

四、城镇居民就业状况与就业政策的分析332

(一)我国目前下岗分流与再就业工程的基本状况333

(二)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335

(三)调整产业结构与就业的关系338

(四)经济体制改革与就业的关系340

主要参考资料342

一、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344

(一)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的意义344

第十三篇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分析344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349

(三)对科技工作与管理劳动的认识352

(四)私营企业家的管理工作及其收入问题354

二、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356

(一)我国现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356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358

(三)按生产要素分配与生产要素价值论362

(一)效率与公平的含义365

三、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365

(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368

(三)我国实行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政策374

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377

(一)居民收入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377

(二)居民收入差距增大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379

(三)适当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研究384

主要参考资料387

(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390

第十四篇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390

一、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发展390

(二)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394

二、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改革395

(一)当前农村的经济形势396

(二)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398

(三)推进农业结构调整401

(四)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设405

(五)深化粮食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411

三、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414

(一)推进城镇化战略的重大意义414

(二)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步伐415

主要参考资料418

第十五篇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419

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419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419

(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分析420

(三)促进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原因分析423

(四)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425

(五)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426

二、实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430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430

(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435

(三)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437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标与策略438

(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438

(二)经济结构调整是中国“十五”计划的主线443

(三)“两个大局”的思想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446

(四)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对策研究449

四、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453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453

(二)中国加入 WTO 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458

主要参考资料461

后记4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