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https://www.shukui.net/cover/63/32362351.jpg)
- 张广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7503642459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86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07页
- 主题词: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赔偿-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一1
序二1
前言1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知识产权基本理论问题1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1
二、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9
(一)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9
(二)知识产权是一种支配权10
(三)知识产权是具有地域性的权利11
(四)知识产权是具有时间性的权利12
三、知识产权的合理性13
(一)知识产权合理性法哲学分析14
(二)知识产权合理性经济分析19
(三)关于知识产权合理性问题的思考22
第二节 知识产权侵权行为24
一、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概念24
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种类29
(一)故意侵权行为、过失侵权行为以及无过错侵权行为29
(二)直接侵权行为与间接侵权行为30
(三)一般侵权行为与特殊侵权行为35
(四)单方侵权行为与共同侵权行为35
第三节 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概述36
一、救济的概念及分类36
(一)救济的概念36
(二)救济的分类36
三、知识产权民事救济的内容38
(二)知识产权民事救济的法律特征38
(一)知识产权民事救济的概念38
二、知识产权民事救济的概念及法律特征38
第二章 诉前救济40
第一节 诉前救济概述40
一、诉前救济概念40
二、诉前救济分类40
第二节 诉前禁令41
一、诉前禁令的目的41
二、诉前禁令适用条件42
三、对我国诉前禁令适用条件的思考43
(一)被申请人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的行为是否构成知识产权侵权行为44
(二)不采取诉前禁令,是否会给申请人的合法权益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47
(三)申请人提供担保的情况50
(四)责令被申请人停止有关行为是否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1
第三节 诉前证据保全53
一、诉前证据保全的目的53
二、诉前证据保全适用条件53
第四节 诉前财产保全56
一、诉前财产保全的目的56
二、诉前财产保全适用的条件56
第三章 诉中救济58
第一节 诉中救济概述58
一、诉中救济概念58
二、诉中救济分类59
第二节 诉中禁令60
一、诉中禁令适用的法律依据60
(二)诉中禁令与诉前禁令的差异63
二、诉中禁令与诉前禁令的异同63
(一)诉中禁令与诉前禁令的相似点63
三、我国诉中禁令与诉前禁令制度之完善65
(一)当事人对诉中禁令与诉前禁令裁决上诉及要求审理的权利65
(二)诉前禁令与诉中禁令的范围及形式要求67
第三节 诉中财产保全、诉中证据保全以及权利人知情权的保护68
一、诉中财产保全及我国财产保全制度之完善68
二、诉中证据保全及权利人知情权的保护70
(一)诉中证据保全70
(二)权利人知情权的保护70
第四章 诉终救济:知识产权侵权民事责任概述73
第一节 概说73
一、知识产权侵权民事责任的概念73
三、知识产权侵权民事责任的形式75
二、知识产权侵权民事责任的分类75
四、知识产权侵权民事责任的功能76
第二节 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77
一、侵权归责原则的概念以及我国法上的侵权归责原则77
(一)侵权归责原则的概念77
(二)我国法上的侵权归责原则79
二、关于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的学说82
(一)过错责任说82
(二)混合说83
(三)无过错责任说83
三、我国知识产权侵权应坚持过错责任原则84
(一)对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上述三学说的评价84
(二)过错的概念及认定标准85
(三)知识产权侵权过错的认定87
(四)我国知识产权侵权为什么应坚持过错责任原则88
(五)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及例外92
第三节 知识产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93
一、概念93
二、损害事实94
(一)损害的概念及构成要件94
(二)损害的分类96
三、因果关系97
第五章 停止侵害101
第一节 停止侵害的适用101
一、停止侵害的适用条件101
(一)原告诉请101
(二)侵害正在进行或者有再次发生之虞102
二、停止侵害的适用范围及语言要求104
第二节 不适用停止侵害责任方式的具体情形105
一、知识产权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平衡之结果倾向于社会公共利益105
(一)专利领域106
(二)著作权领域108
(三)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领域110
二、权利人的“默示许可”111
第三节 停止侵害责任方式适用的特殊情形115
一、在侵犯商业秘密案件中,永久性禁令的适用问题115
(一)Shellmar规则115
(二)Conmar规则116
(三)K-2规则116
二、在侵犯著作权案件中,法院发布禁令所保护的权利范围问题119
第四节 停止侵害与相关责任方式121
一、停止侵害与收缴侵权工具、销毁侵权产品等责任方式是否存在区别122
(一)收缴侵权工具及销毁侵权产品是否属于民事责任方式122
(二)收缴侵权工具及销毁侵权产品是否属于停止侵害责任的具体手段126
(三)我国法院是否可在民事判决书中在判令被告承担停止侵害责任的同时,一并判令收缴侵权工具及销毁侵权产品,而无需单独制作民事制裁决定书128
二、在知识产权诉讼中,法院是否可以采取判令注销被告取得的知识产权或将该知识产权转让给原告所有130
三、英美法上的某些救济方式是否可以为我国法所移植133
第六章 损害赔偿136
第一节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基本理论问题136
一、损害赔偿的概念136
二、赔偿范围137
(一)精神损害是否应列入赔偿范围139
(二)商誉损害是否应列入赔偿范围140
(三)对于权利人为调查和制止侵权所支付的合理费用是否应列入赔偿范围141
(四)判决前利息是否应列入赔偿范围151
三、赔偿原则152
四、损害赔偿之性质154
第二节 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数额计算方法的演变及对现行赔偿数额计算方法的评价156
一、赔偿数额计算方法的演变156
(一)在主要知识产权部门法修改之前156
(二)在主要知识产权部门法修改之后158
二、对现行赔偿数额计算方法的评价160
(一)不同法律在表达同一概念时用词不一160
(二)不同法律对于赔偿数额计算方法的适用次序规定不一160
(三)法定赔偿制度未能发挥应有之功效163
三、赔偿数额的底线问题164
第三节 损害赔偿额的具体计算方法165
(一)实际损害可以确定的,即可通过权利人的利润损失、对商誉损害赔偿费、消除不良影响的支出、精神损害赔偿费来计算赔偿数额的情形166
一、权利人的实际损害166
(二)实际损害难以确定的,可以通过案涉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如合理的许可使用费来计算赔偿数额的情形184
二、侵权人的非法获利190
(一)侵犯著作权案件191
(二)侵犯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案件192
(三)侵犯专利权案件192
三、法定赔偿额193
四、判决前利息的计算195
五、律师费的计算195
第四节 损害赔偿责任的限制197
一、对侵权产品的销售者、使用者赔偿责任的限制197
二、对侵权复制品的出版者、制作者、发行者、出租者赔偿责任的限制198
三、在网络环境下,对在线服务商赔偿责任的限制199
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的概念206
二、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在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的适用现状206
第七章 赔礼道歉消除影响206
第一节 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的适用现状206
第二节 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在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适用之完善208
一、法律依据上的分析208
二、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的适用条件209
(一)赔礼道歉的适用条件211
(二)消除影响的适用条件215
三、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是两种独立的民事责任方式216
四、赔礼道歉、消除影响适用方式218
(一)具体方式218
(二)适用方式的可执行性及经济效率的问题219
五、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民事责任方式的强制执行221
一、即发侵权的概念222
第八章 特定情形下的知识产权民事救济222
第一节 即发侵权的救济222
二、即发侵权的构成要件223
(一)行为人已经为侵权行为作了充分准备224
(二)侵权行为的发生不可避免226
(三)行为人的准备行为不是相关知识产权法律所明令禁止的侵权行为228
三、对即发侵权予以救济的法律及理论依据229
四、即发侵权的救济形式232
(一)诉前禁令或者诉中禁令232
(二)诉终禁令232
(三)判令被告承担权利人为诉讼支出的合理费用232
第二节 专利的临时权利救济233
一、专利的临时权利救济之概念233
(一)关于案由的确定234
二、专利的临时权利救济之特征234
三、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234
(二)关于案件的实体审理235
第九章 知识产权侵权诉讼时效237
第一节 我国法上的知识产权诉讼时效237
一、我国法上的规定237
二、“明知”或“应知”的认定238
第二节 知识产权持续侵权诉讼时效问题242
一、持续侵权的概念242
二、有关持续侵权诉讼时效的几种观点243
三、现行法上的规定及其评价243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国部分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243
(三)评价244
(二)最高人民法院对专利法的司法解释244
第三节 解决持续侵权诉讼时效问题的构思246
一、知识产权能否适用取得时效246
二、英美衡平法上的“延迟告诉”(Laches)原则的启示251
(一)“延迟告诉”原则的概念及构成要件251
(二)“延迟告诉”抗辩成功产生的效果254
(三)“延迟告诉”原则与诉讼时效制度的联系与区别255
三、我国持续侵权诉讼时效问题的合理答案258
第十章 知识产权民事救济与行政救济、刑事救济262
第一节 知识产权民事救济与行政救济262
一、知识产权行政救济262
(一)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给予的救济262
(二)海关给予的救济264
二、知识产权民事救济与行政救济之关系265
(一)民事救济与行政救济是两种并存的救济形式266
(二)民事救济是行政救济之补充267
(三)民事救济与行政救济应符合基本相同的程序要求267
第二节 知识产权民事救济与刑事救济268
一、知识产权刑事救济268
(一)我国知识产权刑事救济的历史268
(二)我国知识产权刑事救济的现状269
二、知识产权民事救济与刑事救济之关系271
(一)民事救济与刑事救济的区别271
(二)民事救济与刑事救济的联系274
结语276
主要参考文献279
后记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