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心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心理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18/30211829.jpg)
- 金盛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7724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17页
- 文件大小:461MB
- 文件页数:532页
- 主题词:社会心理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社会心理学概论2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2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界定3
一、关于社会心理学理解的分歧3
二、定义社会心理学的依据和背景3
三、社会心理分类系统4
四、本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5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6
一、社会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6
二、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6
三、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7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7
一、社会心理发展8
二、认知社会心理学8
三、社会互动9
四、社会影响10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11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11
二、产生阶段12
三、迅速发展阶段13
第五节 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15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15
二、中国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16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19
第一节 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20
一、强化理论溯源20
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21
三、社会学习理论21
四、社会交换理论23
第二节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25
一、认知理论的主要概念和特点25
二、认知失调理论27
三、图式理论28
四、认同理论29
五、社会同一性理论30
六、自我类化理论31
第三节 角色理论32
一、角色理论的概念及其来源32
二、角色理论的主要概念35
三、角色理论的主要观点37
第四节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38
一、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背景38
二、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原理:四个基本命题40
三、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主要概念42
四、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系统支持43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46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学路径47
一、现象揭示研究47
二、关系解释研究47
三、因果联系证实研究48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48
一、观察法49
二、档案法50
三、调查法50
四、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52
五、实验室实验53
六、准实验研究55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变量与操作55
一、变量55
二、操作56
三、研究的控制与误差56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则57
一、客观性原则58
二、分析与综合原则58
三、交互作用分析原则58
四、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59
五、伦理性原则59
第二部分 社会心理发展62
第四章 社会化62
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63
一、社会化的概念63
二、语言社会化的特殊地位64
三、社会化与个性化65
第二节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66
一、社会角色引导66
二、社会比较机制67
三、社会学习机制68
四、亚社会认同69
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70
一、文化70
二、家庭的特殊作用71
三、同辈群体73
四、学校74
五、媒体76
第四节 社会化的结果77
一、语言与认知能力77
二、道德观念与行为制约机制78
三、性别角色的获得79
第五节 成人社会化82
一、成人社会化的必要性与内容82
二、成人社会化的文化反哺机制83
三、角色获得84
四、角色改变84
五、再社会化85
第五章 态度及其测量87
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87
一、什么是态度87
二、态度的特点90
三、态度的维度91
四、态度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92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93
一、学习经验与态度的形成93
二、态度的功能与态度的选择94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97
第三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100
一、态度同行为的分离与一致100
二、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解释103
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107
一、瑟斯通量表107
二、李凯特量表108
三、语义差异量表109
四、投射测验109
五、内隐态度测验110
六、态度的实证测定110
第三部分 认知社会心理学114
第六章 社会知觉114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115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115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115
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116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116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116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117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119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的知觉121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122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123
二、晕轮效应125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125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127
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128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130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130
二、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现130
三、自我表现策略131
四、印象管理的识别133
第五节 内隐社会认知134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134
二、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135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研究136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140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141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141
二、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142
三、刻板印象的形成、作用与改变143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147
一、偏见与歧视的概念和成因147
二、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149
三、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150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151
一、归因的概念152
二、归因理论152
第四节 归因偏差157
一、基本归因偏差157
二、活动者—观察者效应158
三、自我服务偏差160
第八章 自我概念162
第一节 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163
一、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163
二、自我概念的结构166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166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169
一、自我概念的发生机制169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170
三、自我知觉理论172
四、自我确认172
五、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172
第三节 自尊173
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174
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175
三、自尊的测量176
四、自我效能178
第四节 文化与自我181
一、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自我概念182
二、文化自我的动态观184
三、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185
第九章 价值取向188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188
一、价值取向的界定188
二、价值观理论及测量190
三、价值取向与主要关联心理变量的关系193
四、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195
五、价值取向的最新研究进展198
第二节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200
一、中国民众整体价值取向结构特点200
二、大学生价值取向状况203
第三节 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205
一、企业家的基础价值取向状况206
二、企业家经营价值取向及其与基础价值取向的关系207
三、企业家关于岗位和生活目标的价值取向208
四、企业家关于企业家自身角色的价值取向209
第四部分 社会互动212
第十章 沟通212
第一节 沟通的概念212
一、沟通的定义212
二、沟通的意义213
第二节 沟通的条件及过程215
一、沟通的条件215
二、沟通的过程216
第三节 沟通的类型及其发展219
一、语词沟通和非语词沟通219
二、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220
三、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220
四、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221
五、个人内沟通与人际沟通221
六、群体沟通与大众沟通222
七、新兴沟通类型223
第四节 非语词符号的沟通225
一、非语词研究的缘起225
二、知觉层面的非语词沟通225
三、符号层面的非语词沟通226
四、动态交互中的非语词沟通232
五、副语言沟通236
第五节 沟通的障碍及改善方法236
一、沟通的障碍236
二、沟通的自我评价与沟通改善计划237
三、提高沟通的准确性239
四、激发积极沟通的定向技术239
五、身体语言沟通的改善240
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243
第一节 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243
一、自我价值寻求的需要244
二、安全感确立的需要246
三、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247
四、人际吸引需要的形成途径249
第二节 人际吸引规则252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252
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254
三、相似规则260
四、互补规则260
五、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261
第三节 爱情261
一、爱情三角理论与爱情类型262
二、爱情与喜欢266
三、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267
四、爱情与性267
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270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271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271
二、人际关系的意义272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275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和深度275
二、人际关系发展阶段279
三、人际关系的破裂281
四、改善人际关系的训练284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原则287
一、真诚原则287
二、交互原则287
三、功利原则289
四、自我价值保护原则290
五、情境控制原则292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293
一、社会测量法293
二、参照测量法295
三、人际关系测验295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298
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299
一、助人行为的概念299
二、助人的原因300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302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302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304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306
一、助人的决策过程306
二、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309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317
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317
二、示范作用318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319
四、助人技能的学习320
五、价值取向的教育321
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322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322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322
二、侵犯行为成因的解释325
第二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332
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332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333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336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340
一、家庭暴力340
二、校园欺负342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343
一、移情能力的培养344
二、成熟个性的培养344
三、宣泄345
四、社会公平的建立346
第五部分 社会影响350
第十五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350
第一节 从众、依从和服从概述350
一、基本概念350
二、从众、依从与服从的联系与区别352
三、少数人影响352
第二节 从众353
一、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353
二、从众的类型354
三、从众行为的利用与控制355
四、从众的动机356
五、从众的条件357
第三节 依从362
一、依从行为的原因362
二、依从诱导策略363
三、被动依从366
四、逆反心理及其避免367
第四节 服从368
一、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368
二、服从的原因370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371
第十六章 劝导与态度改变374
第一节 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374
一、霍夫兰的劝导模型375
二、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375
三、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376
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378
一、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378
二、平衡理论379
三、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确认理论380
四、认知反应路径与信息加工381
第三节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383
一、态度系统的自身特性383
二、态度主体特性384
三、劝导说服力387
四、劝导情境的作用391
第四节 态度防卫与保护392
一、态度的自我防卫及其策略392
二、预先警告393
三、态度接种效应394
第五节 态度改变的方法396
一、信息影响力的提升396
二、态度防卫的回避396
三、参照群体的引导396
四、过度理由效应397
五、行为改变的态度改变作用398
第十七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401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402
一、群体的概念402
二、群体的形成405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407
一、社会助长407
二、社会惰化411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414
一、群体决策过程414
二、群体极化415
三、群体思维416
四、冒险转移418
第十八章 合作、竞争与冲突421
第一节 合作与竞争422
一、合作与竞争及其原因422
二、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因素424
三、合作与竞争的社会作用426
第二节 竞争心理优势427
一、竞争心理优势的证明427
二、竞争心理优势的引导428
三、社会两难情境以及搭便车效应429
四、群体间竞争431
第三节 冲突及其平息432
一、什么是冲突432
二、冲突的作用433
三、引发冲突的因素433
四、冲突的平息436
关键词中英文对照表442
英文人名中英文对照表458
参考文献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