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色天香”见证历史兴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色天香”见证历史兴亡](https://www.shukui.net/cover/33/32412105.jpg)
- 路成文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3051762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208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217页
- 主题词:古典诗歌-诗词研究-中国-唐宋时期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色天香”见证历史兴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初盛唐牡丹诗词的文化观照5
第一节《宴赏双头牡丹》:武则天与宫廷牡丹玩赏之风的形成5
第二节 李白醉赋《清平调》与盛唐宫廷牡丹文化的审美追求10
第三节 牡丹审美活动的第一缕文人化气息——简论天宝名公及王维牡丹诗17
第二章 中晚唐牡丹诗的文化观照21
第一节 中晚唐牡丹玩赏风习之转移21
一、中晚唐宫廷牡丹玩赏风习之渐衰21
二、宫廷以外牡丹玩赏风习之趋盛23
第二节 充分体现士大夫文化精神的中晚唐牡丹诗25
一、牡丹形质之美的进一步发现与表现27
二、感物伤怀——感物传统下中晚唐牡丹诗情感内涵29
三、刺俗嘲花——讽喻精神在中晚唐牡丹诗中的体现37
四、人生世事之体悟——观物思想在中晚唐牡丹诗中的初显43
五、感时伤乱——中晚唐牡丹诗对于时代巨大变迁的历史记忆45
第三章 中国古代牡丹玩赏风习的极盛与洛阳牡丹“文化身份”的确立47
第一节 政治中心的转移与洛阳牡丹风俗之极盛48
第二节 欧阳修等士大夫文人的牡丹情结与洛阳牡丹“文化身份”的确立50
第三节 洛阳牡丹及其辐射效应55
第四节 牡丹与北宋政治(上):北宋贡花、万花会、赏花钓鱼宴及其兴废61
一、贡花61
二、万花会64
三、赏花钓鱼宴66
第五节 牡丹与北宋政治(下):仁宗天圣年间“二圣并立”与双头牡丹之瑞71
第四章 颂圣文化与士大夫精神在北宋牡丹诗中的交织呈现——北宋牡丹诗的文化观照77
第一节 北宋时期基于颂圣心理而创作的牡丹诗78
第二节 基于士大夫文人个性化精神、趣味或情感、经历而创作的牡丹诗84
一、体现北宋士大夫文人博物之趣的牡丹诗84
二、体现北宋士大夫文人闲逸情致的牡丹诗85
三、借玩赏及题咏牡丹以观物明理88
四、借题咏牡丹以咏史或批判风俗92
五、借题咏牡丹以抒发北宋士大夫文人的人生感慨97
第五章 偏安局面下南宋牡丹玩赏风习的发展103
第一节 南宋宫廷牡丹玩赏活动的恢复103
第二节 地方性、群众性的牡丹玩赏活动的延续107
一、杭州107
二、苏州108
三、彭州109
第三节 别具情衷的南宋士大夫文人的牡丹玩赏活动111
第六章 家国之恨与牡丹文化象征意义的确立——南宋牡丹诗的文化观照115
第一节 南宋前期牡丹诗:漂泊之感与流落之恨的集中抒发116
第二节 南宋中后期牡丹诗:今昔之慨与家国之痛的频繁表达123
第三节 南宋末迄宋元易代时期牡丹诗:黍离之悲与兴亡之叹的集中迸发132
第七章 唐宋牡丹词的文化观照138
第一节 北宋牡丹词:花王标格与牡丹崇拜140
第二节“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时光易逝的焦虑在宋代牡丹词中的流露142
第三节“梦绕中原块土”——宋室南渡后牡丹词主题的升华144
第四节 民族屈辱的见证,繁华盛世的象征——南宋牡丹词中深沉痛楚的历史反思149
第八章 金元牡丹诗词的文化观照154
第一节 从金元牡丹诗词看金元牡丹栽培及游赏、题咏活动之一般情形155
一、金人或由金入元者,主要在金中都、洛阳或北方其他地区游赏并题咏牡丹155
二、由南宋入元者,或不仕元朝之逸民,主要在江南一带游赏并题咏牡丹157
三、仕于元朝的士大夫文人,在大都及仕宦之地游赏并题咏牡丹158
第二节 金元牡丹诗词的主题取向159
一、艳羡前朝风流:文化传承意识的些微流露160
二、推重大都牡丹:“本朝亦盛”心态的一种表述161
三、颇寓兴亡之感:异族统治下传统士人的幽怨情愫162
第三节 金元时代题咏牡丹绘画的诗词浅论165
结语 牡丹文化象征意义的遮蔽与还原172
附录175
“诗圣”或曾咏牡丹——兼谈杜甫两首诗的编年问题175
《牡丹赋》与“甘露之变”——李德裕、舒元舆《牡丹赋》新论184
参考及征引文献目录202
后记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