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https://www.shukui.net/cover/26/32422245.jpg)
- 郭彦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37779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56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269页
- 主题词:虚无主义-史学-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 选题的依据及理论和实践意义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7
三 主要理论观点18
四 采取的研究方法19
第一章 当代社会思潮及其对我国的影响21
第一节 社会思潮的内涵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2
一 社会思潮的内涵22
二 社会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7
第二节 当代中国主要社会思潮33
一 当前对我国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33
二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新特点45
三 警惕各种社会思潮对我国的负面影响49
第二章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的产生及演变51
第一节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历史性考察52
一 虚无主义52
二 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语境60
第二节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的演进轨迹62
一20世纪初的“全盘西化”思潮63
二“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化虚无主义73
三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发展演进76
第三章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21世纪重新泛起的背景83
第一节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的国际因素83
一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总体处于低潮84
二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85
三 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的渗透87
第二节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的国内因素89
一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的复杂社会基础90
二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的认识根源95
第四章21世纪初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动态100
第一节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100
一 违背实事求是原则,否定和颠覆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100
二 用所谓“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将革命和现代化对立起来102
三 虚无阶级分析方法,为已被历史淘汰的旧势力做翻案文章103
四“戏说”“恶搞”历史,为娱乐、消费历史提供条件103
五 推崇唯心史观,用历史假设颠覆历史104
第二节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动态105
一 由学术性研究转化为公开化的政治诉求105
二 以反批判的形式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106
三 利用网络新媒体塑造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108
四 质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09
五 加紧对青年大学生群体渗透109
第三节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及危害111
一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111
二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117
第四节 实现中国梦必须汲取苏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的惨痛教训120
一 大搞历史虚无主义,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120
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高度警惕历史虚无主义123
第五章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130
第一节 划清两种历史观的界限130
一 是维护历史的客观性,还是虚化客观历史131
二 是从历史主流中汲取精神力量,还是从历史支流中寻找负面因子139
三 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还是回到历史唯心主义143
第二节 运用唯物史观科学认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148
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科学判断为近代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根据149
二 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157
第三节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162
一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163
二 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坚持、改革和发展168
三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172
四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历史经验给予我们的根本启示177
第六章 坚持唯物史观,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181
第一节 正确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181
一 正确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原则182
二 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190
第二节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195
一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196
二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199
第三节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208
一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208
二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210
三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212
四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213
第四节 借力网络新媒体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主旋律216
一 新媒体已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深广的强势媒体216
二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事关国家政治安全218
三 新媒体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严峻挑战218
四 积极运用网络新媒体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主旋律222
第七章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25
第一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新进展226
一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提升党对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226
二 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内容和形式创新,凝心聚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28
三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231
第二节 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依然复杂、挑战依然严峻234
一 社会思想意识复杂多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任务艰巨234
二 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念难度加大235
三 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变化,新媒体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形成挑战236
四 各种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渗透遏制,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任务十分繁重237
第三节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项战略任务238
一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正确方向238
二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239
三 严格压实压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形成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良好局面240
四 抢占思想舆论阵地,主流意识形态要敢于和善于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亮剑241
五 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242
结语244
参考文献246
后记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