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体系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徐青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231669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288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301页
- 主题词:庐山-文化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体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引言2
1.1 选题背景与焦点议题2
1.1.1 始于庐山登录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困惑2
1.1.2 如何理解世界遗产文化景观2
1.1.3 风景名胜区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关系4
1.1.4 如何认知庐山风景名胜区价值体系4
1.2 研究现状5
1.2.1 文化景观及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价值研究的中国缺口6
1.2.2 关联风景名胜区与文化景观的研究不足11
1.2.3 脱离本土文化的风景名胜区及其价值研究12
1.2.4 庐山及庐山文化景观研究的局限13
1.2.5 对研究现状的整体评述21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21
1.3.1 “风景名胜区与文化景观的关系”解惑22
1.3.2 庐山风景名胜区价值体系再认知23
1.3.3 庐山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价值再评价23
1.3.4 国际与本土文化景观价值体系的拓展24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25
1.5 主要概念界定29
1.5.1 风景名胜区29
1.5.2 文化景观价值30
1.6 研究设计33
1.6.1 研究问题33
1.6.2 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33
1.6.3 研究逻辑34
1.6.4 研究方法论37
1.6.5 研究方法39
1.6.6 章节结构安排40
第2章 人与自然——中西方理论与实践的价值重点44
2.1 中国人的“自然的价值”哲思44
2.1.1 中国人对“自然”的称谓及其价值意识44
2.1.2 中国人的传统自然观47
2.2 基于传统自然观的风景名胜区域价值建构49
2.2.1 自然作为宗教、政治与人格道德的象征50
2.2.2 自然作为视觉审美与艺术创作对象54
2.2.3 自然作为宗教生活、聚居与精英教育场所56
2.2.4 自然作为文化精英内观世界的外部投射60
2.2.5 自然作为悟道、游赏的行旅空间62
2.3 西方“自然的价值”理论64
2.4 西方“文化景观”理论的景观价值诠释66
2.4.1 景观作为科学考察和艺术表达的实践对象67
2.4.2 自然的文化——引入人类学视角的“文化景观”68
2.4.3 景观作为象征——人与自然的视觉关系的社会学解释72
2.4.4 景观作为存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现象学解释74
2.4.5 地方性的、普通的景观具有价值——文化研究视角75
2.4.6 景观作为价值冲突的城市空间——社会空间视角77
2.4.7 景观作为遗产的价值——历史视角78
2.5 世界遗产实践的价值观79
2.5.1 自然和人的生态价值——IUCN的重点79
2.5.2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连接自然与文化价值80
2.6 本章小结81
第3章 作为文化景观的风景名胜区价值认知框架86
3.1 风景名胜区与文化景观的高度契合86
3.1.1 人与自然的共同建构86
3.1.2 风景名胜区作为文化景观87
3.2 文化景观对认知风景名胜区价值体系的潜在助益88
3.2.1 重视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及科学价值88
3.2.2 揭示风景名胜区的人类学价值90
3.2.3 诠释风景名胜区的普通景观价值91
3.2.4 识别风景名胜区的价值冲突92
3.3 风景名胜区对文化景观价值诠释的潜在贡献93
3.3.1 丰富文化景观的象征领域93
3.3.2 拓展文化景观价值实践的广度与深度94
3.3.3 提升文化景观价值认知的整体性95
3.4 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体系认知框架96
3.4.1 人与自然共同建构的价值关联作为核心结构97
3.4.2 价值关联发展的解读内容、对象及方法99
3.4.3 归向价值主题的体系认知与建构策略103
3.5 本章小结104
第4章 庐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体系再认知106
4.1 庐山文化景观的自然基底106
4.1.1 山水形胜的自然成因107
4.1.2 山顶聚居的自然条件115
4.1.3 文化多样性的自然多样性源泉117
4.1.4 科学认知的自然物质对象117
4.1.5 自然与人工共造的生物多样性119
4.2 自然利用的聚居智慧及情感依附121
4.2.1 农耕利用的传统生活122
4.2.2 营造佳境的隐居生活123
4.2.3 牯岭开发的华洋杂处生活126
4.2.4 旅居和休疗养的生活132
4.2.5 当下山顶聚居的日常生活134
4.3 教以山传,山以教显的宗教建构140
4.3.1 “山水佛”“理学”等哲学观的策源141
4.3.2 名人与名山共轭关系的首创143
4.3.3 宗教、自然与山水艺术关联的肇始144
4.3.4 宗教物化表征模式的铺陈146
4.3.5 儒教的社会教育里程碑147
4.3.6 自然的科学价值开掘及其宗教化151
4.3.7 宗教关怀与自然共鸣——“一山多教”151
4.4 精英文化的自然实践典范154
4.4.1 作为山水文化的源流155
4.4.2 普通景观审美的开拓160
4.4.3 “桃花源”意象的母体160
4.4.4 “江南”意象的重要组分162
4.4.5 游——自然体验的文化模式163
4.4.6 大众追随的传统价值典范167
4.5 政治话语的景观文本171
4.5.1 皇权政治的象征171
4.5.2 隐逸德镇变身的政治中心——民国夏都172
4.5.3 共和国历史风云的见证173
4.5.4 政治景观文本的价值表述特点174
4.6 世界遗产等外来文化标签的贴附175
4.6.1 外来文化标签的价值视野175
4.6.2 本土对庐山世界遗产标签的价值共识与差异176
4.6.3 本土对庐山世界遗产标签的价值诉求186
4.7 庐山文化景观价值体系的变迁194
4.7.1 居于庐山面临挑战194
4.7.2 山水审美大众化、商品化197
4.7.3 庐山宗教从精神转向生活实践198
4.7.4 庐山游的目的转变200
4.7.5 改变庐山的动因变化204
4.7.6 庐山作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209
4.7.7 社会历史建构的庐山文化景观价值体系210
4.8 本章小结215
第5章 庐山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价值再评价218
5.1 庐山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价值评估重点识别218
5.1.1 庐山申报的世界遗产价值218
5.1.2 国际认可的庐山世界遗产价值221
5.1.3 庐山世界遗产价值评估的重点223
5.2 庐山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OUV再评价224
5.2.1 庐山的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类别225
5.2.2 庐山符合的文化价值标准补充及阐述225
5.2.3 庐山符合的自然价值标准补充及阐述227
5.2.4 庐山文化景观价值载体体系228
5.3 庐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体系的国际贡献231
5.3.1 对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及其价值的独特诠释231
5.3.2 地方族群特有自然价值观的创构与展现232
5.3.3 文化景观价值体系丰度与深度的范例233
5.3.4 文化景观动态演进本质的充分演绎235
5.4 本章小结236
第6章 结语240
6.1 作为文化景观的风景名胜区的价值240
6.1.1 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的建构240
6.1.2 庐山风景名胜区作为文化景观的价值241
6.1.3 文化景观价值研究对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实践的启示241
6.2 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研究的相关问题242
6.2.1 研究的基本观点242
6.2.2 研究的主要领域与层面243
6.2.3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244
附录248
附录A 问卷调查概况248
附录B 行政管理者调查问卷250
附录C 旅游从业者调查问卷255
附录D 居民调查问卷260
附录E 旅游者调查问卷264
附录F 宗教人士调查问卷268
附录G 深度访谈统计表271
附录H 世界遗产OUV评估标准273
参考文献274
后记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