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功能性大豆低聚糖的制备及功效研究应用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赵秀红著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59107138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119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127页
- 主题词:大豆-寡糖-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功能性大豆低聚糖的制备及功效研究应用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概论1
1.1 大豆低聚糖的结构1
1.2 大豆低聚糖的形成机制2
1.3 大豆低聚糖的性质及应用3
1.3.1 大豆低聚糖的理化性质3
1.3.2 大豆低聚糖的应用4
1.4 大豆低聚糖的生理功能4
1.4.1 在人体内的代谢机制4
1.4.2 促进肠道内双歧杆菌生长增殖5
1.4.3 阻碍肠道病原菌存活5
1.4.4 抑制肠内腐败产物生成,保护肝脏5
1.4.5 预防、治疗便秘6
1.4.6 降血清胆固醇6
1.4.7 提高免疫功能6
1.4.8 有改善皮肤过敏的作用7
1.4.9 消除致癌因子,抑制肿瘤细胞增生7
1.4.10 促进钙的吸收7
1.5 大豆低聚糖的生产7
1.6 大豆低聚糖的立题意义8
1.7 大豆低聚糖的研究开发现状9
1.7.1 利用生物技术提高功能性大豆低聚糖的研究开发现状10
1.7.2 膜技术在分离纯化大豆低聚糖中的研究开发现状13
1.8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16
1.9 研究技术路线17
2 大豆低聚糖的提取及超滤预处理工艺研究18
2.1 材料与方法19
2.1.1 材料19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19
2.1.3 试验方法19
2.1.4 分析方法20
2.2 结果与分析21
2.2.1 不同提取方法对大豆低聚糖提取条件的研究21
2.2.2 大豆乳清超滤前预处理方法研究28
2.2.3 活性炭脱色试验的研究30
2.3 结论34
2.4 讨论35
3 发酵法精制大豆低聚糖的研究37
3.1 材料与方法37
3.1.1 菌种37
3.1.2 培养基37
3.1.3 主要仪器38
3.1.4 试验方法38
3.2 结果与分析38
3.2.1 菌株筛选38
3.2.2 驯化后乳酸菌A的生长曲线39
3.2.3 乳酸菌发酵条件的优化40
3.3 结论44
3.4 讨论44
3.4.1 关于氮源种类的探讨44
3.4.2 关于pH对菌体生长作用的探讨44
4 酶法改性大豆低聚糖的研究45
4.1 材料与方法45
4.1.1 材料45
4.1.2 主要试剂及仪器45
4.1.3 试验方法46
4.2 结果与分析49
4.2.1 不同菌种产FFase的比较49
4.2.2 日本曲霉发酵条件的优化52
4.2.3 FFase的纯化57
4.2.4 FFase的性质61
4.2.5 质谱法分析低聚糖的分子量65
4.2.6 建立回归模型67
4.3 结论72
4.4 讨论73
4.4.1 培养基的优化73
4.4.2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73
4.4.3 酶的分离纯化74
4.4.4 酶学性质的研究74
4.4.5 微生物产FFase的研究74
5 膜技术纯化大豆低聚糖的工艺研究75
5.1 材料与方法75
5.1.1 超滤试验材料和试验装置75
5.1.2 纳滤试验装置76
5.1.3 测定方法和有关计算公式76
5.2 结果与分析77
5.2.1 超滤法纯化大豆低聚糖的工艺研究77
5.2.2 纳滤法纯化大豆低聚糖的工艺研究83
5.3 结论89
5.4 讨论89
6 大豆低聚糖的免疫学功能研究92
6.1 材料与方法92
6.1.1 材料92
6.1.2 主要试剂及仪器92
6.1.3 试验方法93
6.2 结果与分析94
6.2.1 大豆低聚糖对小鼠细胞免疫的影响94
6.2.2 大豆低聚糖对小鼠体液免疫的影响95
6.2.3 大豆低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95
6.3 结论96
6.4 讨论96
7 大豆低聚糖试验性生产产品分析99
7.1 大豆低聚糖产品分析99
7.2 大豆低聚糖产品检测结果100
7.3 酶法改性大豆低聚糖系统生产产品检测101
7.4 结论102
7.5 讨论103
8 结论与展望104
8.1 结论104
8.2 本技术的创新点106
8.3 展望106
参考文献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