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回族与辛亥革命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回族与辛亥革命](https://www.shukui.net/cover/58/32539685.jpg)
- 陈晓虎编著 著
-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73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28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回族与辛亥革命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回族人民对辛亥革命的重大贡献——《回族与辛亥革命》序&王正伟1
第一章 文明共生 中国回族的千年血脉1
一、两大文化相遇唐宋3
二、元代经历文化大淘洗5
三、明代孕育回族共同体9
四、清代回族文化稳定发展11
五、文明的共生16
第二章 辛亥前夜 回族人民的抗争与觉醒19
一、晚清回族反殖爱国斗争21
二、回族积极参加抗捐抗粮运动23
三、童琮首开回族新式教育先河26
四、回族留日学生的“醒回呐喊”28
五、丁竹园爱国情真笔伐时政32
六、马吉符卫国韬略自在胸中35
第三章 肝胆相照 回族进步人士参与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41
一、留日回族学生与孙中山及同盟会43
二、孙中山的三大法律顾问之一黄镇磐46
三、追随孙中山的“中华自动步枪之父”刘庆恩50
四、孙中山最为赏识的回族阿訇王宽53
五、与孙中山一起创办中国大学的马邻翼56
第四章 回族记忆 找寻辛亥革命第一枪59
一、革命前不静的夜晚山雨欲来61
二、小东营清真寺拉开革命序幕62
三、谁引发“清真同志之爱国热”66
四、马德涵血书立誓投身保路70
五、武昌首义回族英杰誓向前73
第五章 独特贡献 陕甘回族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87
一、回族义士襄助陕西革命党89
二、上千回族勇士血战长安城91
三、宁夏响应辛亥革命遭镇压93
四、马安良止戈为武拥护共和97
五、马福祥化解两军政府之结99
六、陕甘回族为革命彪炳史册101
第六章 星火燎原 各地响应武昌起义的回族群众103
一、河南两位回族志士勇扛“敢死大旗”105
二、回族刘氏兄妹帮滦州起义筹措经费107
三、河北回族贤达王治增策动通州起义110
四、王丕谟成为鲁迅最要好的回族朋友111
五、上海清真商团营救沪军都督陈其美113
六、新疆迪化与伊犁两地回族革命起义116
七、驻守重庆的回族官兵助推革命成功118
八、云南起义中回族人为革命冲锋陷阵119
九、白崇禧十八岁加入广西北伐敢死队122
十、回族爱国主义和革命意识的大觉醒124
第七章 捍卫共和 护国护法运动中的回族人127
一、袁世凯倒行逆施129
二、浴血奋战回族人132
三、护国骁将赵钟奇133
四、英名长存尹神武138
五、护法豪杰蔡大愚141
六、“黄胄光荣”马毓宝144
第八章 稳边卫疆 辛亥革命后的回族担当147
一、帝国主义列强妄图肢解我国领土149
二、马麒“拥护共和”后的卫藏功勋151
三、马福祥忧患蒙藏边疆161
四、手捧孙中山遗像进藏联谊的回族女子164
第九章 文化自觉 辛亥革命后回族新文化运动169
一、回族新文化运动的“倡议书”171
二、回族教育报国思想形成与实践174
三、张子文“经儒兼重”培育人才178
四、王宝瑞开创民族教育新模式180
五、中国回教俱进会的文化贡献182
六、回族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86
七、回族资产阶级的民族宗教观193
八、“回商群体”给力新文化运动196
九、回族新文化运动促民族团结198
第十章 实业救国 辛亥革命后回族经济社会的变迁201
一、回族经济社会的觉醒与发展203
二、魏子青描绘电力工业的民族画卷205
三、回族人在甘、青兴办火柴工业208
四、清真面粉工业的兴起与发展211
五、回族企业家投身纺织工业212
六、涉足机械工业的回族人213
七、回族在其他工业领域的建树214
八、回族商业活动领域进一步扩大216
第十一章 辛亥余绪 回族仁人志士继续追寻革命理想和民主自由219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政治家马骏221
二、妇女爱国运动先驱者之一刘清扬225
三、宁死不屈为信仰的郭隆真234
四、马云亭等回族爱国英杰为国捐躯236
五、回族实现民族的解放、自由和发展238
附录 辛亥革命前后回族爱国史事编年(1904~1919年)243
参考文献266
后记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