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近代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近代史
  • 《中国近代史》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621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4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近代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中国近代史的学科对象1

二、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和线索3

三、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7

四、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方法和基本史料9

五、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意义11

第一章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4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4

一、清朝统治的衰落14

二、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侵华活动16

三、鸦片走私加剧与林则徐广州禁烟18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爆发与战争进程21

一、英国发动侵华战争21

二、战争进程与广州三元里民众的抗英斗争24

三、《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签订29

第三节 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32

一、通商口岸和租界的出现32

二、半殖民地型经济的产生35

三、外国商品的输入与鸦片走私的扩大37

四、从经世思潮到开眼看世界39

第二章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43

第一节 太平天国起义的发动与农民政权的建立43

一、起义的酝酿与洪秀全早期思想43

二、金田起义与定都天京46

三、太平军的北伐与西征49

四、《天朝田亩制度》与太平天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及对外政策51

第二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55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55

二、战争的初期进程与《天津条约》的签订57

三、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与《北京条约》的签订60

四、沙俄侵吞中国大片领土64

第三节 清王朝统治格局的变化66

一、湘军、淮军的崛起66

二、辛酉政变69

三、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与满汉关系的调整70

四、中外关系的变化72

第四节 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与失败74

一、天京变乱74

二、太平天国的后期奋斗77

三、中外“会剿”与太平天国起义失败80

四、各地反清农民起义相继失败82

五、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85

第三章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端87

第一节 洋务派与洋务活动的展开87

一、洋务派的形成及其指导思想87

二、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91

三、官督商办民用企业的产生93

四、近代陆海军建设95

五、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兴办98

第二节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下的中国经济103

一、外国对华商品输出和中外贸易格局的变化103

二、外资企业发展和买办队伍的扩大104

三、商办企业的产生107

第三节 社会变化与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110

一、民族资产阶级和早期工人阶级的出现110

二、维新人士与商战观念113

三、早期改良和维新思想116

第四章 边疆危机与中法、中日战争121

第一节 边疆危机121

一、美、日侵略台湾与中日交涉121

二、俄国侵略新疆伊犁地区与中俄交涉124

三、“马嘉理案”与中英交涉127

四、英、俄觊觎西藏129

第二节 反洋教斗争与外交危机132

一、外国教会活动侵害民众利益132

二、《北京条约》签订前后的教案134

三、从天津教案到成都教案137

第三节 中法战争140

一、法国侵略越南与清政府对策140

二、中法战争的爆发及其进程144

三、不败而败的战争结局148

第四节 甲午战争151

一、日本的扩张野心与围绕朝鲜问题的中日交涉151

二、战争进程与北洋舰队覆灭154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危害158

四、日本占领台湾与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161

第五章 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165

第一节 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65

一、甲午战后大借款与列强掠夺铁路、矿山利权165

二、帝国主义在华划分势力范围168

三、外国资本加紧控制中国经济170

四、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74

第二节 维新运动的开展176

一、康有为与维新运动的理论准备176

二、公车上书与维新运动的开展179

三、维新与守旧的论争183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高潮和失败187

一、百日维新187

二、戊戌政变191

三、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194

第四节 义和团运动兴起196

一、反教会斗争的高涨196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及其在直隶境内的发展197

三、义和团运动高潮的形成200

第五节 八国联军侵华203

一、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与义和团的抗击203

二、清政府和战难决与“宣战”诏书205

三、京津沦陷与清廷仓皇出走206

四、联军扩大侵华战争与俄国侵略东北209

五、东南互保210

六、《辛丑条约》的签订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确立213

第六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218

第一节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218

一、帝国主义侵华新态势218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220

三、“民变”蜂起223

四、留学运动和新知识阶层的形成227

第二节 清政府被迫推行“新政”229

一、变法“诏令”颁布与“新政”措施229

二、直隶新政与北洋集团的崛起231

三、科举停废和新学制的颁行233

第三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236

一、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236

二、中国同盟会的创立及其三民主义政纲240

三、民主革命思想与君主立宪思想的论战243

四、同盟会等团体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246

五、抵制美货和收回利权运动的开展250

第四节 “预备立宪”与立宪运动253

一、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与清政府“预备立宪”253

二、官制改革的挫折与《宪法大纲》的颁布255

三、立宪团体的组成与国会请愿运动259

第五节 武昌起义与全国革命高潮264

一、黄花岗起义与保路风潮264

二、武昌首义与各省响应267

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及其内外政策270

四、南北和谈与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274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77

第六节 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278

一、社会风俗的丕变278

二、学术转型与近代新学科的初创281

三、文学艺术286

四、国粹主义与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涌动289

第七章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社会293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政局与外交293

一、临时政府北迁与北京政府的组建293

二、“议会政治”昙花一现与“二次革命”失败295

三、西方列强分裂中国的侵略活动298

四、袁世凯称帝与护国运动302

第二节 军阀纷争与护法运动306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政局306

二、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308

三、皖系军阀统治与广州护法军政府311

第三节 军阀混战与时局动荡314

一、直皖战争爆发314

二、孙中山重建广州军政府317

三、第一次直奉战争与北方政局319

四、西南地方军阀的割据321

第四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与社会323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起伏323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外经济关系的变化326

三、联省自治思潮与省宪运动329

四、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实质与危害331

第八章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33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333

一、《新青年》杂志与“德”“赛”二先生333

二、文学革命335

三、对儒学的批判和儒学的衰落339

第二节 五四运动342

一、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的失败342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及意义345

三、各种新思潮的涌入349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成立352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52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出现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356

三、中共二大的召开和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358

四、中共领导的工农运动361

第九章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365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酝酿365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前的国内外形势365

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思想的逐步形成369

三、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方针的确立375

四、国民党的改组376

第二节 国共合作的建立与国民革命的兴起378

一、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与国共合作的建立378

二、黄埔军校与广州国民政府建立380

三、五卅运动与省港大罢工382

第三节 北伐战争与国民革命的高涨384

一、北洋军阀混战与北伐前的北京政局384

二、北伐胜利进军387

三、工农运动的深入开展389

四、武汉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391

第四节 国共合作的破裂与国民革命的失败393

一、国共统一战线的分化与斗争393

二、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394

三、武汉“分共”与国民革命夭折397

第十章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与土地革命战争401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内政外交401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401

二、皇姑屯事件与东北易帜404

三、“两广事变”与绥远抗战466

四、西安事变与国共第二次合作468

第十二章 全民族抗战的坚持与胜利473

第一节 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473

一、卢沟桥事变与全国抗战开始473

二、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475

三、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479

四、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483

第二节 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战局与政局484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484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487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492

四、国民党反共与皖南事变499

五、民主宪政运动和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502

六、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505

第三节 全国抗战时期的经济、政治与文化507

一、国民党的战时经济政策与大后方的建设507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各项建设510

三、延安整风运动513

四、抗战时期的学术研究与教育514

第四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517

一、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517

二、日本扶持华北伪政权和汪伪政权519

三、沦陷区民众的反侵略斗争522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524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的国际局势524

二、中美、中英“新约”签订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525

三、豫湘桂战役的溃败与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528

四、滇缅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攻势作战531

五、中共七大的召开及其重要影响534

六、日本无条件投降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36

七、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538

第十三章 国共谈判与全面内战的爆发541

第一节 战后时局和各党派的政治动向541

一、国民党坚持独裁与力图独占抗战胜利果实541

二、中共主张和平建国方针以及在华北华东的接收544

三、民主党派的政治活动547

第二节 和平谈判与政治协商550

一、国共重庆和平谈判550

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552

三、停战谈判与美国调处国共冲突556

第三节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558

一、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558

二、国共关系全面破裂561

三、人民爱国民主运动与第二条战线的形成564

第四节 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转折566

一、解放区工作的拓展566

二、土地改革568

三、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571

四、夺取全国胜利纲领的制定和实施574

五、各大战场继续推进577

第十四章 国民党统治的覆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79

第一节 国统区的全面危机579

一、国民党政治危机的加剧579

二、国统区经济状况的急剧恶化581

三、财政金融危机的总爆发584

四、国民党腐败的加剧586

第二节 历史性的战略决战和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588

一、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588

二、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与国民党统治的覆灭59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0

一、为新中国绘制蓝图600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局面基本形成601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和《共同纲领》的通过604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608

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609

阅读文献611

人名译名对照表615

后记62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