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发展中法治论:当代中国转型期的法律与社会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付子堂,赵树坤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49页
- 文件大小:102MB
- 文件页数:45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发展中法治论:当代中国转型期的法律与社会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1
一、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1
二、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定位3
第一编 转型时期法律的社会基础15
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社会精神15
一、法治目标的社会精神基础15
二、转型时期的社会精神特质24
三、转型中国的法律如何与社会精神相统一27
四、走向全球化时代的社会精神与法律38
第二章 当代中国的社会道德40
一、转型时期的道德多元化格局40
二、转型时期法律制度的社会道德根基52
三、转型时期的道德多元化与司法确定性61
第三章 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72
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与重组74
二、当代社会结构的法律规制现状77
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制度影响力78
第四章 当代中国的社会冲突84
一、当代中国的社会冲突认识与法律定位84
二、当代中国“社会冲突”视角下的社会秩序87
三、非现实性冲突与法律控制不能107
四、一种“有限度”的法律发展观115
第二编 转型时期的法律运行机制121
第五章 法律创制的理念背景——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历年公报为分析对象121
一、法律创制的互动关系理论概述122
二、从经济结构转型看社会结构与社会行动者的互动124
三、从立法者价值观的变化看立法理念的发展130
四、从立法实例看立法理念的影响138
五、对转型时期立法理念的再认识143
第六章 法律运行的适应性解读——以1982年《宪法》的修改历程为分析对象154
一、回应社会需求:现行《宪法》四次修改背景的历史探寻155
二、推进社会发展:现行《宪法》四次修改效果的现实考察168
三、互动中相一致:现行《宪法》四次修改的理论思考179
四、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法律适应性186
第七章 司法运行的功能变迁——以最高人民法院历年工作报告为分析对象188
一、从法院机构设置及经费和物质装备情况看司法改革189
二、从法院的审判制度建设看司法改革201
三、从法官队伍建设看司法改革221
四、社会变迁中的司法236
第八章 成文法局限之修补——以最高人民法院历年司法解释为分析对象244
一、转型时期的中国司法解释244
二、司法解释的困境246
三、影响司法解释的其他因素261
四、从“命价”看司法解释的“能”与“不能”265
五、中国司法解释的发展走向279
第三编 转型时期的法律制度创新291
第九章 横向法律关系的规则自治——以私法体系的完善历程为视角291
一、转型之初中国私法发展的总体背景291
二、20世纪80年代:中国私法的初步发展292
三、20世纪90年代:中国私法的高速发展301
四、21世纪:中国私法的成熟与完善304
五、从“政策他治”到“规则自治”308
第十章 纵向法律关系的制度调整——以行政法律制度变迁为视角312
一、行政法律制度变迁总述312
二、行政主体法律制度的变迁315
三、公务员法律制度的变迁319
四、行政行为法律制度的变迁322
五、行政程序法制的变迁329
六、行政责任与行政监督法制的变迁333
七、行政救济法制的变迁336
八、走向法治政府338
第十一章 社会进步与人权价值取向——以刑法典的人本化历程为视角341
一、转型时期刑法改革的起点:1979年刑法典342
二、转型时期刑法改革的动力:来自现实的挑战344
三、转型时期刑法改革的深化:1997年刑法典348
四、转型时期刑法改革的成果:八个《刑法修正案》355
五、社会转型的刑法维度:来自历史的启示371
第十二章 中国法制和法学的转型——以一国两制法治实践为视角380
一、一国两制语境中的中国法制新定位381
二、一国两制法治实践与中国法制转型385
三、一国两制法治实践与中国法学转型399
四、一国两制与“中国法系”:21世纪中国法学的理论进路408
结论422
一、中国法律的近现代转型422
二、从封建专制到民主法治423
三、从民主法治到民生法治426
参考文献431
附: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阶段性成果445
后记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