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天气业务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天气业务 下
  • 矫梅燕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气象出版社
  • ISBN:978750294910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634页
  • 文件大小:2MB
  • 文件页数:16页
  • 主题词:天气预报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天气业务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天气业务的内涵和方法1

1.1.1 天气业务的内涵1

1.1.2 天气业务方法1

1.2 传统天气业务3

1.2.1 天气业务的诞生和发展3

1.2.2 天气图分析和预报3

1.2.3 传统天气业务的理论和方法4

1.3 现代天气业务4

1.3.1 数值天气预报发展历程4

1.3.2 气象要素和灾害性天气的中短期预报5

1.3.3 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6

1.3.4 天气的可预报性6

1.4 天气业务的拓宽7

1.4.1 气象灾害预报7

1.4.2 相关应用气象业务7

第2章 现代天气动力学理论10

2.1 准地转理论10

2.1.1 地转平衡理论10

2.1.2 准地转ω方程12

2.1.3 准地转Q矢量13

2.2 锋生和次级环流理论17

2.2.1 锋生动力学17

2.2.2 锋面次级环流19

2.2.3 高空急流核附近的次级环流20

2.3 中尺度不稳定理论20

2.3.1 位势不稳定20

2.3.2 第二类条件性不稳定(CISK)22

2.3.3 惯性不稳定23

2.3.4 对称不稳定25

2.3.5 开尔文-亥姆霍兹不稳定29

2.4 位涡理论30

2.4.1 位涡的概念和性质30

2.4.2 位涡思想33

2.4.3 位涡理论的应用34

2.4.4 小结36

第3章 灾害性天气监测和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38

3.1 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监测38

3.1.1 常规观测系统38

3.1.2 非常规观测系统40

3.1.3 快速资料融合45

3.2 强对流天气的天气背景分析46

3.3 雷暴发生和演变的短时临近预报49

3.3.1 对流天气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49

3.3.2 雷暴生成和演变的短时临近预报50

3.4 中气旋55

3.5 强冰雹的短时临近预报56

3.5.1 强冰雹产生的环境背景56

3.5.2 强冰雹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和预警57

3.6 龙卷的短时临近预报63

3.6.1 龙卷潜势的短时临近预报64

3.6.2 龙卷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和临近预警65

3.7 灾害性雷雨大风的短时临近预报66

3.7.1 下沉气流的生成和维持67

3.7.2 下沉气流与上升气流特征的比较67

3.7.3 垂直运动方程67

3.7.4 弱垂直风切变条件下对流风暴产生的风害69

3.7.5 中等到强垂直风切变条件下对流风暴产生的风害74

3.8 短历时暴雨和暴洪的临近预报与预警78

3.8.1 造成短历时暴雨的主要因子78

3.8.2 天气雷达在暴洪预报中的作用80

3.9 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和预警步骤84

3.9.1 天气背景分析84

3.9.2 天气雷达数据的分析85

3.10 客观临近预报系统87

3.10.1 雷暴单体识别与跟踪算法SCIT87

3.10.2 雷暴识别、跟踪、分析和临近预报系统TITAN92

3.10.3 区域雷暴和降水跟踪系统CTREC96

3.10.4 自动临近预报系统ANC98

3.10.5 其他的临近预报系统98

第4章 气象要素预报103

4.1 精细化预报的科学内涵103

4.2 数值天气分析预报产品解释应用方法105

4.2.1 常用的气象要素客观预报技术105

4.2.2 国内外客观预报应用概况108

4.3 气象要素预报109

4.3.1 气象要素客观预报109

4.3.2 气象要素主观预报111

第5章 台风监测和预报117

5.1 台风气候概况117

5.1.1 台风源地117

5.1.2 台风的年际变化118

5.1.3 台风的季节变化118

5.1.4 登陆台风的年际变化119

5.1.5 登陆台风的月际变化120

5.1.6 登陆台风在各省份的分布120

5.1.7 影响我国台风的主要路径通道121

5.2 台风中心位置和强度的确定122

5.2.1 卫星云图上台风中心位置的确定123

5.2.2 雷达图像上台风中心位置的确定126

5.2.3 地面观测对台风中心位置确定的作用126

5.2.4 台风强度的确定127

5.3 路径预报130

5.3.1 大尺度流场特征与台风的移动130

5.3.2 影响台风移动的因子135

5.3.3 相似路径法137

5.3.4 台风路径数值预报和集合预报138

5.3.5 位涡倾向与台风移动139

5.4 强度预报141

5.4.1 台风强度预报水平概述141

5.4.2 外推预报方法142

5.4.3 统计预报方法142

5.4.4 统计动力预报方法143

5.4.5 数值模式预报方法143

5.4.6 集合预报方法143

5.4.7 综合预报方法144

5.5 风雨预报146

5.5.1 大风预报146

5.5.2 降水预报148

5.6 中央气象台台风预警标准151

5.6.1 红色预警151

5.6.2 橙色预警151

5.6.3 黄色预警151

5.6.4 蓝色预警151

第6章 暴雨预报157

6.1 气候特征157

6.1.1 地理分布157

6.1.2 流域暴雨特征159

6.1.3 雨带变化特征161

6.2 华南前汛期暴雨164

6.2.1 华南前汛期暴雨概述164

6.2.2 大尺度环流背景164

6.2.3 主要天气系统166

6.2.4 物理条件171

6.2.5 预报思路及预报技术方法175

6.3 梅雨锋暴雨178

6.3.1 概述178

6.3.2 大尺度环流背景178

6.3.3 主要天气系统182

6.3.4 物理条件186

6.3.5 预报思路及预报技术方法190

6.4 华北暴雨192

6.4.1 大尺度环流背景192

6.4.2 主要天气系统196

6.4.3 物理条件201

6.4.4 机理分析202

6.5 东北暴雨204

6.5.1 大尺度环流背景204

6.5.2 主要天气系统206

6.6 西北暴雨213

6.6.1 大尺度环流背景214

6.6.2 主要天气系统216

6.6.3 物理条件219

6.7 西南暴雨224

6.7.1 概述224

6.7.2 天气气候特征224

6.7.3 大尺度环流背景225

6.7.4 主要天气系统226

6.7.5 物理条件230

6.7.6 预报思路和着眼点233

6.7.7 预警标准234

6.8 华西秋雨234

6.8.1 概述234

6.8.2 天气气候特征235

6.8.3 大尺度环流背景237

6.8.4 影响华西秋雨的主要天气系统239

6.8.5 物理条件240

6.8.6 预报思路和着眼点241

6.8.7 预警标准241

6.9 中央气象台暴雨预警标准242

6.9.1 红色预警242

6.9.2 橙色预警242

6.9.3 黄色预警242

6.9.4 蓝色预警242

第7章 强对流天气预报244

7.1 强对流天气诊断分析与预报244

7.1.1 诊断分析244

7.1.2 预报和监测的关系245

7.1.3 风暴强弱的预报245

7.1.4 预报强对流天气的部分参数245

7.1.5 部分强对流天气指数247

7.2 对流性大风预报248

7.2.1 对流性大风形成的环境场条件248

7.2.2 对流性大风的预报着眼点249

7.2.3 对流性大风个例分析251

7.3 冰雹预报254

7.3.1 气候特征254

7.3.2 冰雹天气的分析和预报258

7.3.3 冰雹的临近预报260

7.3.4 冰雹天气个例260

7.4 雷电预报264

7.4.1 我国雷电时空分布特征264

7.4.2 雷暴云和雷电的发生269

7.4.3 雷暴的发生、强度及移动269

7.4.4 雷电的监测和预报271

7.4.5 雷电的临近预报273

7.4.6 雷电天气个例274

第8章 大雪预报279

8.1 降雪气候特征279

8.2 降雪预报思路282

8.2.1 气候背景282

8.2.2 影响系统283

8.2.3 相关物理量283

8.2.4 其他资料283

8.2.5 数值预报产品283

8.2.6 主观集成预报283

8.3 新疆大到暴雪283

8.3.1 两支急流汇合型283

8.3.2 急流波动型284

8.3.3 南支槽型284

8.3.4 低空急流285

8.3.5 水汽特征285

8.4 内蒙古大到暴雪286

8.4.1 西风槽(涡)类286

8.4.2 蒙古低槽287

8.4.3 贝加尔湖低槽288

8.4.4 急流特征289

8.4.5 水汽条件289

8.4.6 内蒙古大到暴雪预报着眼点、指标291

8.5 华北大到暴雪292

8.5.1 两槽一脊型292

8.5.2 高纬低压型294

8.5.3 低涡低槽型295

8.5.4 气旋型297

8.5.5 “79·02”华北大暴雪过程简介298

8.6 东北地区大到暴雪300

8.6.1 蒙古气旋型300

8.6.2 地面倒槽型300

8.6.3 江淮气旋型302

8.7 黄淮地区降雪预报306

8.7.1 横槽型306

8.7.2 两槽一脊型307

8.7.3 不稳定小槽发展型309

8.8 青藏高原东部大到暴雪311

8.8.1 北脊南槽型311

8.8.2 乌山脊型312

8.8.3 南北槽叠加型312

8.8.4 巴湖低槽型313

8.8.5 水汽条件314

8.8.6 预报着眼点314

8.9 全国寒潮暴雪314

8.9.1 寒潮天气过程概述314

8.9.2 环流形势演变分析314

8.9.3 水汽输送特征315

8.10 中央气象台暴雪预警标准316

8.10.1 红色预警316

8.10.2 橙色预警316

8.10.3 黄色预警316

8.10.4 蓝色预警316

第9章 冰冻预报317

9.1 气候特点317

9.1.1 雾凇和雨凇的空间分布特征317

9.1.2 冰冻日数的分布特征319

9.1.3 冰冻厚度的气候分布特征320

9.1.4 冰冻的影响321

9.2 冰冻天气发生发展的大尺度环流背景321

9.3 冰冻天气的主要类型322

9.3.1 先冷后暖北方型322

9.3.2 先暖后冷南方型324

9.3.3 先冷后暖转先暖后冷全国型(即北方型转南方型)325

9.4 冰冻天气的物理条件与形成机制325

9.4.1 锋面特征325

9.4.2 大气层结327

9.4.3 降水与冰冻的关系328

9.4.4 气温与冰冻的关系329

9.4.5 下垫面、地形与冰冻的关系330

9.5 2008年特大冰冻雨雪天气过程分析330

9.5.1 冰冻天气特点331

9.5.2 大尺度环流背景分析333

9.5.3 大气环流系统异常配置分析333

9.5.4 水汽输送特征分析335

9.5.5 冻雨成因分析336

9.6 冰冻天气分析、预报思路和着眼点347

9.6.1 北方暖空气的预报指标347

9.6.2 南方冷空气的预报指标348

9.6.3 雨凇结束的预报348

9.7 中央气象台冰冻预警标准348

9.7.1 橙色预警348

9.7.2 黄色预警348

第10章 雾预报349

10.1 气候特点349

10.1.1 定义和等级划分349

10.1.2 时空分布特征349

10.2 雾的监测351

10.2.1 地面常规观测351

10.2.2 卫星遥感监测351

10.3 雾的数值预报352

10.3.1 一维模式352

10.3.2 三维模式353

10.3.3 集合预报354

10.4 临近预报355

10.5 雾的分类、形成条件和特点355

10.6 辐射雾的预报356

10.6.1 持续性和气候统计方法356

10.6.2 天气学方法356

10.6.3 UPS辐射雾预报方法359

10.7 平流雾的预报359

10.8 中央气象台大雾预警标准362

10.8.1 黄色预警362

10.8.2 蓝色预警362

第11章 沙尘暴预报364

11.1 气候特点364

11.1.1 定义及过程等级划分364

11.1.2 时空分布特征365

11.2 沙尘天气监测366

11.2.1 地面常规观测366

11.2.2 专业沙尘暴监测网366

11.2.3 卫星遥感监测367

11.3 沙尘天气主要移动路径368

11.3.1 偏西路径369

11.3.2 西北路径369

11.3.3 偏北路径369

11.3.4 南疆盆地型369

11.4 天气形势特征369

11.4.1 冷锋型369

11.4.2 蒙古气旋型370

11.4.3 冷锋与蒙古气旋结合型372

11.4.4 低压型373

11.5 沙尘暴数值预报方法374

11.5.1 沙尘暴数值模式374

11.5.2 风蚀方案375

11.6 沙尘暴短期预报375

11.6.1 天气气候学预报方法376

11.6.2 统计学预报方法377

11.7 中央气象台沙尘暴预警标准378

11.7.1 黄色预警378

11.7.2 蓝色预警378

第12章 大风高温寒潮预报379

12.1 大风预报379

12.1.1 时空分布特征379

12.1.2 冷空气大风预报382

12.1.3 爆发性气旋大风384

12.1.4 地形性大风388

12.2 高温预报390

12.2.1 时空分布特征390

12.2.2 主要天气系统395

12.2.3 高温预报398

12.2.4 中央气象台高温预警标准401

12.3 寒潮预报401

12.3.1 气候特征402

12.3.2 主要天气系统403

12.3.3 中高纬度环流特征404

12.3.4 天气过程404

12.3.5 寒潮的预报408

12.3.6 寒潮天气预报409

12.3.7 中央气象台寒潮预警标准410

第13章 中期天气预报和延伸期预报411

13.1 中期天气预报思路411

13.1.1 中期天气预报理论基础概述411

13.1.2 中期天气预报业务内容412

13.1.3 中期天气预报技术方法和思路412

13.2 中期客观预报工具和方法414

13.2.1 中期预报辅助图表414

13.2.2 综合相似预报方法417

13.2.3 旬平均温度距平客观预报方法418

13.2.4 寒露风害客观预报方法418

13.2.5 集合预报产品在中期预报业务中的应用418

13.3 灾害性天气中期预报420

13.3.1 麦收期间连阴雨的预报420

13.3.2 江南春季低温阴雨天气的预报421

13.3.3 干热风的预报422

13.3.4 江淮梅雨的中期预报423

13.3.5 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伏旱的预报424

13.3.6 华西秋雨的预报424

13.3.7 寒露风的预报425

13.4 延伸期预报的可行性分析426

13.5 延伸期预报方法427

13.5.1 动力学方法428

13.5.2 动力统计学方法428

13.5.3 物理统计学方法429

13.5.4 天气气候学方法429

第14章 天气引发的次生灾害预报431

14.1 天气引发的次生灾害预报思路431

14.2 山洪预报432

14.3 洪水预报433

14.3.1 我国气象与水文耦合模型研究进展介绍433

14.3.2 国外洪水预报现状433

14.4 地质灾害预报434

14.4.1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历史进程434

14.4.2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方法435

14.4.3 中央气象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业务435

14.5 森林和草原火险气象等级潜势预报440

14.5.1 我国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潜势预报业务441

14.5.2 我国草原火险气象等级潜势预报业务444

14.6 城市积涝预报445

14.6.1 定义和影响445

14.6.2 成因445

14.6.3 预报方法446

14.6.4 城市暴雨内涝业务系统449

14.6.5 业务与服务451

14.7 农村渍涝预报453

14.7.1 农村渍涝概况453

14.7.2 我国渍涝成因及时空分布特点453

14.7.3 渍涝灾害气象等级的划分454

14.7.4 渍涝灾害气象等级预报455

14.7.5 渍涝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发展方向455

第15章 海洋气象457

15.1 海洋气象的内涵和预报方法457

15.1.1 海洋气象的内涵457

15.1.2 海洋气象预报方法459

15.2 海洋气象监测460

15.2.1 东风波460

15.2.2 海上大风461

15.2.3 海雾462

15.2.4 赤道辐合带(ITCZ)462

15.2.5 对流层上部大洋中部槽(TUTT)462

15.2.6 风暴潮463

15.2.7 海浪463

15.2.8 涌浪464

15.2.9 赤潮464

15.2.10 浒苔464

15.2.11 潮汐464

15.2.12 海流464

15.2.13 海冰464

15.2.14 海温465

15.2.15 温跃层465

15.3 海洋气象预报465

15.3.1 海洋天气系统预报465

15.3.2 海洋天气预报468

15.3.3 中央气象台海上大风预警标准471

15.4 海洋水文预报472

15.4.1 海浪预报472

15.4.2 风暴潮预报477

15.5 海洋气象服务485

15.5.1 海洋军事气象服务485

15.5.2 海洋气象导航485

15.5.3 海洋渔业气象服务487

15.5.4 海洋资源开发气象服务488

15.5.5 海上救援气象服务488

15.5.6 盐业生产气象服务488

15.5.7 海洋灾害性天气保障服务488

第16章 水文气象490

16.1 水文气象的内涵和方法490

16.1.1 水文气象的内涵490

16.1.2 水文气象的研究方法491

16.2 水文气象监测491

16.2.1 监测对象491

16.2.2 监测手段492

16.3 水文气象预报493

16.3.1 水文气象要素预报493

16.3.2 水文气象专题预报494

16.3.3 水文气象预报主要产品495

16.4 水文预报496

16.4.1 降雨径流预报496

16.4.2 河道流量和水位预报498

16.4.3 水文模型498

16.4.4 实时洪水预报504

16.4.5 旱情预报504

16.4.6 凌汛预报504

16.4.7 中长期水文预报505

16.5 水文气象服务506

16.5.1 服务对象及服务方式506

16.5.2 服务类型506

16.5.3 服务产品分类506

第17章 交通气象508

17.1 交通气象的内涵和方法508

17.1.1 交通气象的内涵508

17.1.2 交通气象业务方法509

17.2 交通气象监测业务515

17.2.1 低能见度监测515

17.2.2 降水监测515

17.2.3 温度监测516

17.2.4 风向风速监测516

17.2.5 雷电监测516

17.2.6 道面综合状况监测517

17.2.7 交通气象综合监测站517

17.2.8 交通气象监测网络通信业务517

17.3 交通气象预报警报业务517

17.3.1 影响交通的降水预报和警报517

17.3.2 影响交通的浓雾预报和警报524

17.3.3 影响交通的区域强风预报和警报526

17.3.4 影响交通的高、低温预报和警报528

17.3.5 影响交通的降(积)雪与冰冻预报和警报536

17.3.6 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的应用537

17.3.7 高速公路行车安全气象指数预报537

17.4 交通气象服务业务538

17.4.1 公路交通气象信息需求538

17.4.2 专线服务终端540

17.4.3 公路大屏信息显示542

17.4.4 交通气象网站542

17.4.5 电视专栏节目544

17.4.6 基于GIS的交通气象综合服务平台544

17.5 发展中的现代交通气象业务547

第18章 环境气象549

18.1 环境气象的内涵和预报方法549

18.1.1 环境气象的内涵549

18.1.2 环境气象预报方法550

18.2 空气质量监测和预报551

18.2.1 空气质量监测551

18.2.2 空气质量预报555

18.3 环境污染事件监测和预报557

18.3.1 环境污染事件监测557

18.3.2 污染物的扩散预报561

18.4 城市热岛监测和预报569

18.4.1 城市热岛监测569

18.4.2 城市热岛预报572

第19章 健康气象578

19.1 健康气象的内涵和方法578

19.1.1 健康气象的内涵578

19.1.2 健康气象方法579

19.2 医疗气象预报579

19.2.1 呼吸道疾病预报580

19.2.2 心脑血管疾病预报581

19.2.3 传染病预报582

19.2.4 其他疾病预报583

19.3 舒适度、风寒、热浪等气象预报584

19.3.1 舒适度气象预报584

19.3.2 风寒气象预报586

19.3.3 热浪气象预报588

19.4 臭氧、紫外线、花粉监测预报589

19.4.1 臭氧监测预报589

19.4.2 紫外线监测预报590

19.4.3 花粉监测预报592

第20章 电力与能源气象594

20.1 电力与能源气象的内涵和方法594

20.1.1 电力与能源气象的内涵594

20.1.2 电力与能源气象方法594

20.2 电力负荷预测595

20.2.1 预测方法595

20.2.2 气象要素对电力负荷的影响597

20.2.3 电力负荷气象预报598

20.3 水力发电气象保障和评估599

20.3.1 水电站来水预报599

20.3.2 水电站水库调度600

20.4 电网安全气象保障601

20.4.1 雷电601

20.4.2 污闪601

20.4.3 电线覆冰预报604

20.5 风能电厂气象保障605

20.5.1 风电场运营气象保障605

20.5.2 风能的预报605

20.5.3 运营安全保障605

20.5.4 电力生产调度保障605

20.6 核电站气象保障606

第21章 天气业务平台和产品检验607

21.1 天气业务平台的功能和结构607

21.1.1 功能607

21.1.2 结构608

21.2 国外主要天气预报业务系统608

21.2.1 美国天气预报业务系统608

21.2.2 英国天气预报业务系统609

21.2.3 法国天气预报业务系统609

21.2.4 德国天气预报业务系统609

21.3 MICAPS 3.1系统609

21.3.1 MICAPS历史609

21.3.2 MICAPS 3.1数据610

21.3.3 MICAPS 3.1的主要功能611

21.3.4 MICAPS 3.1系统界面和操作611

21.3.5 MICAPS 3.1系统配置和本地化617

21.3.6 MICAPS 3.1的二次开发617

21.4 天气产品检验方法618

21.4.1 天气产品检验评估的重要性与作用618

21.4.2 天气产品的天气学检验618

21.4.3 天气产品的统计学检验619

21.4.4 天气系统特征量的客观检验624

21.4.5 中期预报产品检验624

21.4.6 概率预报产品检验625

21.4.7 天气产品检验评估信息的使用626

第22章 预报员在天气业务中的作用628

22.1 预报员面临的形势628

22.2 预报员在天气业务中的作用分析628

22.2.1 美国主观与客观预报的对比分析及气象界的讨论628

22.2.2 中国主观与客观预报的对比分析629

22.2.3 精细天气预报对比分析631

22.2.4 结论与讨论633

22.3 天气业务发展对预报员素质的要求6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