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古文学系年 (上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陆侃如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5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43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古文学系年 (上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五三年)1
扬雄生1
卷首1
甘露二年(公元前五二年)3
甘露三年(公元前五一年)3
甘露四年(公元前五○年)3
黄龙元年(公元前四九年)3
建始二年(公元前三一年)4
建昭四年(公元前三五年)4
建昭五年(公元前三四年)4
竟宁元年(公元前三三年)4
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三二年)4
建昭三年(公元前三六年)4
建始三年(公元前三○年)4
建始四年(公元前二九年)4
河平元年(公元前二八年)4
河平二年(公元前二七年)4
河平三年(公元前二六年)4
刘歆为黄门郎,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4
永光四年(公元前四○年)4
建昭二年(公元前三七年)4
建昭元年(公元前三八年)4
永光五年(公元前三九年)4
永光三年(公元前四一年)4
永光二年(公元前四二年)4
永光元年(公元前四三年)4
初元五年(公元前四四年)4
初元四年(公元前四五年)4
初元三年(公元前四六年)4
初元二年(公元前四七年)4
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四八年)4
扬雄作《反骚》、《广骚》、《畔牢愁》及《天问解》6
阳朔二年(公元前二三年)6
阳朔元年(公元前二四年)6
河平四年(公元前二五年)6
桓谭生7
扬雄作《县邸铭》、《王佴颂》、《阶闼铭》、《成都城四隅铭》、《绵竹颂》、《蜀都赋》及《蜀王本纪》8
永始三年(公元前一四年)8
永始二年(公元前一五年)8
永始元年(公元前一六年)8
鸿嘉四年(公元前一七年)8
鸿嘉三年(公元前一八年)8
鸿嘉二年(公元前一九年)8
鸿嘉元年(公元前二○年)8
阳朔四年(公元前二一年)8
阳朔三年(公元前二二年)8
永始四年(公元前一三年)9
元延元年(公元前一二年)9
扬雄至京师9
元延二年(公元前一一年)10
扬雄作《甘泉赋》,大病。又作《河东赋》、《羽猎赋》及《赵充国颂》,除为郎,给事黄门11
刘歆作《甘泉宫赋》14
元延三年(公元前一○年)15
扬雄作《长杨赋》、《绣补灵节龙骨铭》及诗三章15
元延四年(公元前九年)16
绥和元年(公元前八年)16
扬雄荐庄遵,作《都酒赋》16
刘歆父向卒,为中垒校尉16
刘歆议毁庙,为侍中,大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复领五经,撰《七略》17
绥和二年(公元前七年)17
桓谭为奉车郎,从成帝至甘泉河东,作《仙赋》18
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六年)19
刘歆改名秀,上《山海经》,请建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移书让太常博士,出守河内,徒五原,作《遂初赋》19
建平二年(公元前五年)20
扬雄论鼓妖事20
建平三年(公元前四年)20
扬雄作《太玄》、《解嘲》、《解难》及《太玄赋》20
桓谭为郎典漏刻,进说傅晏,奏书董贤22
刘歆复转涿郡太守,以病免官22
建平四年(公元前三年)22
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23
扬雄上书谏勿许单于朝23
元寿二年(公元前一年)23
刘歆为安定属国都尉,右曹太中大夫,迁中垒校尉,典文章。子棻亦幸于王莽23
卷一25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一年)25
史岑为中谒者,上书讼王闳功25
刘歆迁羲和、京兆尹26
元始二年(公元二年)26
扬雄作《法言》及《自序》,丧二子26
元始三年(公元三年)27
刘歆行太常事,迁光禄大夫,定婚礼27
班彪生28
刘歆奉命迎后29
扬雄作《琴清英》等篇,王莽据以立《乐经》29
元始四年(公元四年)29
班彪父穉补延陵园郎,彪随入京30
元始五年(公元五年)30
扬雄作《训纂》30
刘歆封红休侯,著《三统历谱》及《钟历书》33
?子婴居摄元年(公元六年)34
扬雄续《史记》34
史岑亦续《史记》,寻卒34
刘歆亦续《史记》35
冯衍亦续《史记》36
居摄二年(公元七年)37
刘歆为扬武将军,屯宛37
桓谭为谏大夫,封明告里附城37
初始元年(公元八年)37
扬雄作《州箴》及《官箴》37
扬雄为中散大夫,作《剧秦美新》40
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九年)40
刘歆归故官,议功显君丧服40
刘歆为国师,嘉新公,子?为伊休侯41
始建国二年(公元一○年)42
始建国三年(公元一一年)42
刘歆子棻及泳被诛42
扬雄投天禄阁下,几死,以病免官42
始建国四年(公元一二年)43
扬雄复召为大夫,作《逐贫赋》。侯芭从受《太玄》、《法言》43
桓谭迁讲学祭酒43
始建国五年(公元一三年)43
扬雄作《元后诔》43
天凤三年(公元一六年)44
刘歆与扬雄书索取《方言》,使郑兴撰《左氏条例》等44
扬雄答刘歆书论《方言》,时正在撰著中44
王隆为郎44
天凤元年(公元一四年)44
天凤二年(公元一五年)44
天凤四年(公元一七年)48
桓谭迁掌乐大夫48
天凤五年(公元一八年)48
扬雄卒,弟子侯芭为起坟48
刘歆女愔自杀51
桓谭免官51
地皇三年(公元二二年)51
地皇二年(公元二一年)51
地皇元年(公元二○年)51
天凤六年(公元一九年)51
冯衍为更始将军廉丹掾。丹战死,衍亡命河东52
梁鸿遭父丧52
汉淮阳王更始元年(公元二三年)53
刘歆自杀53
桓谭为太中大夫53
班彪自长安至天水依隗嚣,作《北征赋》54
桓谭被征待诏,上书失旨54
更始二年(公元二四年)54
冯衍说鲍永,为立汉将军,领狼孟长,屯太原54
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二五年)54
建武二年(公元二六年)55
桓谭为议郎给事中,作《陈时政疏》及《抑谶重赏疏》55
冯衍与田邑书56
建武三年(公元二七年)56
冯衍降光武,上书邓禹56
建武四年(公元二八年)57
冯衍为曲阳令57
建武五年(公元二九年)57
王隆依窦融57
班彪作《王命论》,离天水至张掖,为窦融从事57
建武六年(公元三○年)58
冯衍上书陈八事58
贾逵生58
班固生59
梁鸿受业太学59
建武七年(公元三一年)59
建武八年(公元三二年)59
建武九年(公元三三年)60
班彪上疏请复护羌校尉60
建武十年(公元三四年)61
贾逵隔篱听读书61
建武十一年(公元三五年)61
建武十二年(公元三六年)61
王隆至洛,为新汲令,著《汉官篇》,寻卒61
班彪至洛阳,举司隶茂才,子固随至62
建武十三年(公元三七年)62
班彪为徐令,作《览海赋》及《与金丹书》62
班固能属文63
建武十六年(公元四○年)63
贾逵能诵六经63
刘苍封东平公63
建武十五年(公元三九年)63
建武十四年(公元三八年)63
建武十七年(公元四一年)64
冯衍子豹生64
刘苍从光武至颍川及叶,进爵为王64
班彪免徐令,返洛阳,上疏言东宫官属65
冯衍为司隶从事,上书阴就65
建武十九年(公元四三年)65
建武十八年(公元四二年)65
建武二十年(公元四四年)66
班彪讲学太学,作《奏事》,又论前史得失,续《史记》,作《别录》66
班固为王充所称67
杜笃作《吴汉诔》及《论都赋》68
李尤生68
班彪为司徒掾,与司徒掾尹敏为莫逆交69
建武二十三年(公元四七年)69
建武二十二年(公元四六年)69
杜笃为郡文学掾69
建武二十一年(公元四五年)69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四八年)70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四九年)70
班彪奏复乌桓校尉70
贾逵在太学,通五经70
班昭生70
建武二十六年(公元五○年)72
卷二73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五一年)73
班彪上书论大司马,应冯勤辟73
建武二十八年(公元五二年)73
冯衍出妻,作书与妇弟。归杜陵,与阴就书,作《扬节赋》73
班彪上书论匈奴74
梁鸿娶孟光,入霸陵山,作《安邱严平颂》等75
傅毅亦在太学76
崔骃在太学与班固齐名76
班彪为望都长,作《冀州赋》77
建武三十年(公元五四年)77
班彪卒于望都77
班固返安陵,作《幽通赋》、《终南山赋》,续父所作史77
建武二十九年(公元五三年)77
建武三十一年(公元五五年)78
冯衍上疏自陈,作《显志赎》及《自序》78
中元元年(公元五六年)78
桓谭上《新论》,议灵台,出为六安丞,道卒78
中元二年(公元五七年)81
冯衍又出妻,与宣孟书,被谗,废于家,寻卒81
刘苍为骠骑将军82
明帝永平元年(公元五八年)82
刘苍子二人封县侯,上疏荐吴良82
永平二年(公元五九年)83
崔骃作《达旨》、《西巡颂》等83
班固奏记说东平王83
贾逵从杜子春受业83
刘苍益封五县,上疏议南北郊冕服84
傅毅于平陵习章句,作《迪志诗》及《七激》84
永平三光(公元六○年)85
刘苍议世祖庙乐舞,作《舞歌》85
永平四年(公元六一年)86
刘苍上书谏猎,又上疏归职86
永平五年(公元六二年)86
刘苍还国86
班固以私撰国史被捕,弟超上书救之,除兰台,令史,作《安丰戴侯颂》86
崔骃作《安丰侯诗》87
班昭归曹寿87
永平六年(公元六三年)87
贾逵亦撰汉史88
班固成《世祖本纪》,迁为郎88
刘苍归国88
永平七年(公元六四年)88
刘苍还京师88
傅毅作《北海王诔》89
永平八年(公元六五年)89
永平九年(公元六六年)89
班固成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奉命撰《汉书》,又作《两都赋》89
永平十年(公元六七年)89
贾逵上《左传、国语解诂》89
永平十一年(公元六八年)90
刘苍至京,月余还国90
永平十二年(公元六九年)90
杜笃入马防门下90
班固定《建武注记》91
贾逵为刘苍《中兴颂》训诂91
刘苍上《光武受命中兴颂》91
永平十四年(公元七一年)91
永平十三年(公元七○年)91
永平十五年(公元七二年)91
永平十六年(公元七三年)92
永平十七年(公元七四年)92
班固至云龙门对策,作《神雀颂》、《秦纪论》及《典引》92
傅毅亦对策作颂93
黄香除郎93
贾逵作《神雀颂》及《永平颂》、拜为郎,对策93
永平十八年(公元七五年)94
刘苍议明帝庙乐94
崔骃作《明帝颂》94
傅毅作《明帝诔》94
班固代第五伦上疏荐谢夷吾94
章帝建初元年(公元七六年)94
梁鸿至洛作《五?》,适吴作诗,思高恢作诗。又著书十余篇,寻病卒95
班固作《耿恭守疏勒城赋》,与杨终辩狱事96
贾逵作《左传大义》96
刘苍为地震上言96
建初二年(公元七七年)97
杜笃为马防从事中郎97
刘苍谏为原陵显节陵起县邑98
班固与弟超书,讥傅毅。又作《答宾戏》98
傅毅为兰台令史,拜郎中,与班固共典校书,作《显宗颂》98
建初三年(公元七八年)99
杜笃战没于射姑山99
刘苍受赐阴太后遗物100
傅毅为马防司马100
张衡生100
崔瑗生101
建初四年(公元七九年)101
刘苍上言明德皇后在世祖庙坐位101
贾逵作《左传长义》101
班固作《白虎通》102
黄香征拜郎中104
马融生105
建初五年(公元八○年)105
贾逵母有疾105
建初六年(公元八一年)105
刘苍上疏求朝105
马融随父至洛105
建初七年(公元八二年)106
刘苍至京,上疏辞受恩过礼,还国疾病106
贾逵撰《古文尚书同异》、《诗同异》、《周官解诂》,迁卫士令106
班固上《汉书》,迁玄武司马106
建初八年(公元八三年)108
刘苍卒108
贾逵弟子拜千乘王国郎109
班固上书论北匈奴事109
傅毅免官109
班固作《东巡颂》110
元和二年(公元八五年)110
元和元年(公元八四年)110
崔骃作《南巡颂》110
黄香诣东观110
崔骃亦作颂111
元和三年(公元八六年)111
班固对问礼乐111
崔骃作《北巡颂》111
崔瑗题门112
黄香子琼生112
章和元年(公元八七年)112
班固上《汉仪》,作《南巡颂》,寻以母丧去官112
崔骃入窦宪门下112
章和二年(公元八八年)113
崔骃作《章帝谥议》,《献书诫窦宪》,为宪主薄113
班固为中护军113
傅毅为记室掾113
和帝永元元年(公元八九年)114
黄香诣殿下,拜尚书郎114
马融从父受业114
班固作《北征颂》及《燕然铭》115
崔骃作《仲山甫鼎铭》、《北征颂》、《西征赋》、《与窦宪?》等115
傅毅为司马,作《北征颂》,寻卒115
永元二年(公元九○年)116
班固行中郎将,作《涿邪山祝文》116
永元三年(公元九一年)116
崔骃归116
贾逵为左中郎将117
黄香作《天子冠颂》117
胡广生117
永元四年(公元九二年)118
贾逵论历118
班固与窦宪?,卒于洛阳狱中118
崔骃作《大将军临洛观赋》,卒120
班昭续《汉书》120
崔瑗能传父业121
黄香拜左丞121
永元五年(公元九三年)121
张衡游三辅,作《温泉赋》121
永元六年(公元九四年)122
黄香迁尚书令122
胡广妻章显章生122
李固生122
永元七年(公元九五年)122
崔瑗至京师,从贾逵受业,与马融、张衡为友123
张衡亦至京,入太学123
永元八年(公元九六年)123
贾逵为侍中,领骑都尉,奉诏修理仓颉旧史123
李尤召诣东观,拜兰台令史,受诏作赋,作“百二十铭”,《怀戎颂》及《政事论》124
永元九年(公元九七年)125
班昭入宫讲学,奉诏作《大雀赋》125
黄香上疏让东郡太守,复留为尚书令125
张衡举孝廉不行,辟公府不就126
永元十年(公元九八年)126
贾逵上疏请宥刘恺126
葛龚以善文记知名126
马融父严卒126
永元十一年(公元九九年)126
永元十二年(公元一○○年)126
黄香治訞言狱127
朱穆生127
卷三128
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一○一年)128
贾逵卒128
苏顺作《贾逵诔》129
班昭上书为兄超求代130
永元十四年(公元一○二年)130
刘珍作《贾逵碑》130
马融从挚恂受业,娶其女130
崔瑗为兄报仇,亡命131
永元十五年(公元一○三年)131
永元十六年(公元一○四年)131
朱穆以孝称131
皇甫规生131
张奂生132
元兴元年(公元一○五年)132
李尤作《和帝哀策》132
崔瑗遇赦归,作《和帝诔》132
苏顺作《和帝诔》132
马融从班昭受《汉书》133
崔瑗作《清河王诔》133
张衡作《陈公诔》133
殇帝延平元年(公元一○六年)133
张衡作《二京赋》、《吕公诔》等133
班昭子成封关内侯133
苏顺亦作诔134
安帝永初元年(公元一○七年)134
史岑作《出师颂》134
永初二年(公元一○八年)134
葛龚举孝廉,为大官丞134
永初三年(公元一○九年)135
张衡为鲍德主簿,作《绶笥铭》135
马融亦不应邓骘之召,客凉州135
胡广娶章显章135
张衡不应邓骘之召135
永初四年(公元一一○年)136
班昭上疏论新野君丧,作《女诫》136
刘珍为谒者仆射,诣东观校书136
马融应邓骘召,为校书郎中,诣东观137
永初五年(公元一一一年)137
刘珍上言邓太后宜献庙137
张衡作《南都赋》、《南阳文学儒林书赞》等138
葛龚为荡阴令138
崔瑗作《南阳文学官志》138
永初六年(公元一一二年)138
永初七年(公元一一三年)138
班昭随子至陈留,作《东征赋》138
元初元年(公元一一四年)139
张衡为郎中,作《与崔瑗书》,注《太玄经》,作《玄图》139
崔瑗亦注《太玄经》140
元初二年(公元一一五年)140
马融上书救庞参140
胡广为郡散吏140
元初三年(公元一一六年)141
马融以日食对策北宫端门141
王逸举上计吏,为校书郎,作《楚辞章句》141
胡广举孝廉,为尚书郎,转左丞142
李固在太学受业,寻游学三辅142
张衡为尚书侍郎142
元初四年(公元一一七年)142
元初五年(公元一一八年)143
葛龚为临汾令143
史岑作《和熹邓后颂》,寻卒143
崔瑗为郡吏,遗葛龚书,作《珮铭》144
马融作《广成颂》144
张衡为太史令,作《浑天仪》,《灵宪》及《算罔论》146
元初六年(公元一一九年)146
崔瑗系发干县狱,后被释147
朱穆为?邮147
永宁元年(公元一二○年)148
班昭卒,子妇丁氏作赞148
李尤为谏议大夫,受诏撰《汉记》148
刘珍受诏作《名臣传》148
刘?駼亦奉命作传,寻卒149
王逸作《汉书》149
马融自劾归,被禁锢150
崔瑗为邓遵所辟150
建光元年(公元一二一年)151
黄香议乐成王罪151
刘珍迁侍中151
崔瑗免归151
马融召还151
桓麟答客作诗152
延光元年(公元一二二年)152
朱穆举孝廉,除郎中152
黄香迁魏郡太守,寻卒153
刘珍迁越骑校尉,与张衡议礼154
崔瑗为阎显所辟154
马融女伦生154
延光二年(公元一二三年)155
葛龚为黄门郎,寻卒155
张衡迁尚书,与亶诵、梁丰议历155
马融上《东巡颂》,拜郎中156
张衡作《东巡诰》156
马融为河间王厩长156
李尤上书谏废太子156
延光三年(公元一二四年)156
朱穆迁侍郎,上书陈五事157
延光四年(公元一二五年)157
苏顺拜郎中,寻卒157
刘珍为宗正157
张衡表奏日蚀157
崔瑗拟谏阎显废立事未果,为顺帝所斥158
马融为许令,以日食上疏158
胡广为尚书仆射159
顺帝永建元年(公元一二六年)159
李尤为乐安相,卒于任上159
刘珍为卫尉,寻卒160
马融迁扶风功曹,作《长笛赋》161
崔琦游京师,举孝廉,为郎161
张衡上封事161
张奂师事朱宠162
永建二年(公元一二七年)162
张衡作《鸿赋》162
胡广为济阴太守162
永建三年(公元一二八年)163
张衡复为太史令,作《应闲》163
永建四年(公元一二九年)163
胡广子硕生163
永建五年(公元一三○年)163
张衡上疏陈事163
李固不就?命,寻遭父丧。作书与黄琼164
永建六年(公元一三一年)164
胡广上疏谏探策立后164
张衡造候风地动仪,上疏请禁图谶165
阳嘉元年(公元一三二年)165
崔瑗上言察举孝廉166
胡广上书驳左雄166
阳嘉二年(公元一三三年)166
张衡对策166
马融对策北宫,拜议郎167
李固对策,为宦者所陷,后拜议郎167
胡广免官168
蔡邕生169
桓麟子彬生,从挚恂受业169
阳嘉三年(公元一三四年)170
张衡为公车司马令170
李固为雒令,解印绶还家。子燮生170
边韶作《河激颂》170
阳嘉四年(公元一三五年)171
张衡为侍中,作《思玄赋》及《周官训诂》,《补汉记》,又条上史汉所叙不合者十余事171
王逸为侍中,作《九思》172
马融为大将军从事中郎172
崔瑗辞梁商辟,举茂才,迁汲令,作《太公庙碑》172
胡广为汝南太守173
李固为梁商从事中郎,作《奏记》173
永和元年(公元一三六年)173
张衡为河间相173
崔琦人梁冀幕174
李固奏记梁商理王龚174
永和二年(公元一三七年)174
张衡作《四愁诗》175
永和三年(公元一三八年)175
张衡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175
崔瑗作《窦贵人诔》175
马融为武都太守,著《易》、《书》、《诗》、《礼》传。175
张衡卒176
崔瑗作《张平子碑》176
永和四年(公元一三九年)176
李固驳发荆、扬、兖、豫卒赴日南176
永和五年(公元一四○年)178
马融陈星孛,上疏乞征羌,奏马贤事178
胡广为大司农179
李固为荆州刺史,作《辟文学教》179
永和六年(公元一四一年)179
李固徙太山太守,作《恤奉高令丧事教》及《祀胡母先生教》179
延笃举孝廉,为平阳侯相,寻以师丧弃官,注《左传》180
皇甫规上书论西羌事,为郡功曹,举上计掾181
张奂辟大将军府,奏《尚书章句》,以疾去官181
汉安元年(公元一四二年)182
崔瑗迁济北相182
胡广迁司徒182
李固迁将作大匠,上疏陈事。迁大司农,与吴雄刘宣同上疏182
汉安二年(公元一四三年)183
崔瑗征诣廷尉,病卒,遗令子寔183
边韶为尚书侍郎,论历185
皇甫规上疏自效185
崔寔隐居父墓侧185
王延寿生186
建康元年(公元一四四年)186
马融作《周官传》186
李固为太尉,上疏理种?,荐杨淮186
朱穆入梁冀幕,为丰令186
皇甫规举贤良方正,拜郎中,免归,教授门徒187
张奂举贤良方正,拜议郎188
桓麟辟司徒掾188
冲帝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188
马融迁从事中郎188
李固议冲帝发丧及山陵。梁冀使人飞章诬固188
胡广迁太尉,封育阳安乐乡侯189
李固与梁冀书议立嗣事,免职,遣三子归乡189
质帝本初元年(公元一四六年)189
朱穆复为大将军掾189
崔琦作《外戚箴》、《白鹄赋》等以讽梁冀,遣归190
崔寔辞三公辟191
朱穆奏记以劝戒梁冀191
桓帝建和元年(公元一四七年)191
马融为梁冀诬奏李固,又作《西第颂》191
胡广迁司空192
李固被诛,临终敕子孙,并与胡广、赵戒书193
边韶为临颍侯相194
崔寔为郎194
朱穆为侍御史194
桓麟为议郎194
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194
马融为南郡太守194
崔琦为临济长,不敢就职,后被害197
建和三年(公元一四九年)197
桓麟出为许令,寻卒198
崔寔为议郎198
朱穆贬郎中,师事赵康,作《崇厚论》、《绝交论》、《与刘伯宗绝交书》及诗198
和平元年(公元一五○年)199
朱穆奏记谏梁冀199
郦炎生200
胡广拜太常201
朱穆迁议郎,撰《汉纪》201
边韶拜太中大夫,著作东观201
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一五二年)201
卷四201
崔寔迁司马,亦著作东观202
延笃以博士拜议郎,亦著作东观202
邯郸淳作《曹娥碑》202
元嘉二年(公元一五二年)203
马融徙朔方,设帐授徒203
卢植从马融受业204
朱穆为冀州刺史,征诣廷尉,输作左校,赦免归家205
胡广为太尉205
永兴元年(公元一五三年)205
蔡邕师事胡广。辞州辟,让申屠幡205
延笃迁侍中206
刘陶上书救朱穆206
孔融生206
永兴二年(公元一五四年)207
胡广以日食免官207
蔡邕作《蔡朗碑》207
永寿元年(公元一五五年)207
朱穆拜议郎208
崔寔为五原太守,撰《四民月令》208
延笃迁左冯翊208
张奂迁安定属国都尉,作书与崔寔208
刘陶上疏陈事209
曹操生209
延笃徙京兆尹,以赵岐为功曹211
边韶为北地太守211
永寿二年(公元一五六年)211
蔡邕作《玄文先生李休碑》212
孔融让梨212
永寿三年(公元一五七年)212
崔寔拜议郎,定五经,作《大赦赋》212
张奂迁使匈奴中郎将212
刘陶谏改铸大钱213
秦嘉为郡上计,与妻书,赠诗213
刘梁举孝廉,除北新城长,作《破群论》及《辩和同论》213
徐淑答秦嘉书及诗214
延熹元年(公元一五八年)214
胡广为太常,迁太尉215
延笃病免,教授家巷,赵岐亦去215
张奂迁北中郎将215
延熹二年(公元一五九年)215
张升为陈留贼曹吏,作《白鸠赋》,迁外黄令216
皇甫规拜太山太守216
崔寔亦以梁冀故吏被禁锢216
张奂免官禁锢,皇甫规荐举七上216
胡广以梁冀诛,免为庶人216
蔡邕至偃师,作《述行赋》、《霖雨赋》、《汝南周勰碑》等217
郦炎著书十余箱218
延熹三年(公元一六○年)218
马融得赦还,拜议郎218
卢植学成授徒218
边韶拜尚书令219
延笃作《仁孝论》、《与李文德书》219
曹操妻卞氏生219
延熹四年(公元一六一年)219
胡广为太中大夫219
朱穆迁尚书,上疏请罢省宦官220
崔寔拜辽东太守,遭母丧归220
皇甫规上疏自效,拜中郎将220
朱穆荐度尚,奏劾冯绲221
胡广迁尚书令221
蔡邕作《济北相崔君夫人诔》221
延熹五年(公元一六二年)221
皇甫规被诬,上疏自讼。征还,拜议郎。被陷,坐系廷尉222
刘陶举孝廉,除顺阳长222
秦嘉为黄门郎,寻卒于津乡亭223
徐淑作《誓书》,寻亦卒223
王延寿作《梦赋》、《鲁灵光殿赋》等223
郦炎与王延寿为友224
孔融随父诣京师224
延熹六年(公元一六三年)224
胡广迁太仆224
王逸为豫章太守,寻卒225
王延寿作《桐柏淮源庙碑》,溺死于湘水黄陵口225
朱穆卒226
张奂拜武威太守,子猛生227
蔡邕作《释诲》、《朱穆谥议》、《鼎铭》及《朱穆坟前方石碑》,上表荐皇甫规228
皇甫规赦归,以护羌校尉征,未赴228
孔融父宙卒229
延熹七年(公元一六四年)230
马融以病去官230
崔寔为尚书,免归,作《政论》230
皇甫规拜度辽将军,上书荐张奂自代,规改为使匈奴中郎将231
张奂为度辽将军231
高彪谒马融,不获见,覆刺遗书231
曹操浴于谯水,有击蛟的传说231
延熹八年(公元一六五年)232
胡广迁太常232
边韶为陈相,作《老子铭》,寻卒232
张奂作书与延笃233
延笃作书与段颎及张奂233
蔡邕作《太尉杨秉碑》及《王子乔碑》234
延熹九年(公元一六六年)234
马融卒于家,遗令薄葬235
胡广为司徒236
延笃作书与刘祐236
皇甫规为度辽将军236
张奂为大司农,迁护匈奴中郎将236
刘陶免官,作《中文尚书》及《尚书春秋训诂》237
蔡邕作《度尚碑》237
郦炎作《郦篇》237
孔融谒司隶校尉李膺238
永康元年(公元一六七年)239
延笃卒239
张奂徙属弘农华阴,拒董卓遗缣240
皇甫规征为尚书,日食对策,迁弘农太守,作书谢赵壹240
赵壹作《解摈赋》、《报皇甫规书》241
应劭为萧令241
侯瑾征有道,称疾不到,作《矫世论》、《应宾难》等242
灵帝建宁元年(公元一六八年)243
胡广录尚书事,迁太傅243
崔寔卒243
张奂与段颎争辩羌事,还迁少府,又拜大司农244
卢植献书窦武244
建宁二年(公元一六九年)245
胡广继母黄列赢及子硕、孙根卒245
张奂上疏言灾应,转太常,禁锢归田里,作《尚书记难》245
皇甫规上言宜像党锢246
刘陶拜侍御史246
张升以党锢去官,后见诛246
蔡邕作《处士圈典碑》、《胡府君夫人黄氏神诰》、《陈留太守胡硕碑》及《幼童胡根碑》246
郦炎辞辟命,作诗二篇247
孔融以张俭事入狱247
蔡邕作《胡公夫人灵表》248
皇甫规转护羌校尉248
胡广夫人章显章卒248
建宁三年(公元一七○年)248
刘梁拜尚书郎249
卢植征为博士249
徐幹生249
建宁四年(公元一七一年)249
蔡邕辟司徒乔玄府,作《上始加元服与群臣上寿章》、《东鼎铭》、《中鼎铭》、《郭泰碑》等249
熹平元年(公元一七二年)251
胡广卒251
张奂奏记谢段颎252
蔡邕作《车驾上原陵记》、《太傅胡广碑》、《太傅祠堂碑铭》等。出补平阿长252
熹平二年(公元一七三年)253
蔡邕拜郎中,校书东观,作《独断》,又为日蚀上书253
赵壹抵罪,友人救免,贻书谢思(附《穷鸟赋》),作《刺世疾邪赋》(附《秦客诗》及《鲁生歌》)等254
郦炎作《州书》254
祢衡生254
皇甫规卒于谷城255
熹平三年(公元一七四年)255
曹操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上书理窦武陈蕃256
熹平四年(公元一七五年)257
蔡邕迁议郎,定石经,作《李咸碑》、《历数议》、《答丞相可斋议》、《谏用三互法疏》、《圣皇篇》等257
卢植拜九江大守,以疾去官,作《尚书章句》、《兰礼解诂》,上书论石经260
高彪举孝廉,除郎中,校书东观,作《督军御史箴》261
杨修生261
卢植拜庐江太守262
蔡邕作《伯夷叔齐碑》262
刘陶为司徒掾262
熹平五年(公元一七六年)262
应劭举孝廉,为太尉属,议鲜卑胡市263
郦炎作《七平》263
孔融辟司徒杨赐府263
熹平六年(公元一七七年)263
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难夏育请伐鲜卑议,作《胡广黄琼颂》等263
卢植拜议郎,校书东观,补续《汉记》。转侍中,迁尚书,作《郦炎诔》264
郦炎系狱,作《遗令书》,遂卒264
曹操迁顿丘令,后免官265
吴质生266
光和元年(公元一七八年)266
卢植为日食上封事,又上书救蔡邕266
赵壹举郡上计,作书报羊陟。辟公府不就,寻卒于家266
王粲生266
蔡邕作《桓彬碑》,献篆鸿都门。对诏问灾异,被收,上书自陈。徙朔方,作书报杨复及羊陟,又上书奏十意267
卫觊作《殷华碑》270
光和二年(公元一七九年)271
蔡邕赦还,避居吴会,依太山羊氏。制焦尾琴,作《琴操》、《西鼎铭》、《太尉陈球碑》、《太尉陈公赞》等271
邯郸淳所作碑为蔡邕所赏274
高彪迁外黄令274
曹操纳卞氏于谯275
卫觊作《西岳华山亭碑》及《复华下民租田口算状碑》275
韦诞生275
光和三年(公元一八○年)275
刘廙生276
刘梁迁野王令,未行,寻病卒276
仲长统生276
光和四年(公元一八一年)277
张奂卒,遗命诸子277
王朗师事杨赐,以通经拜郎中278
诸葛亮生278
光和五年(公元一八二年)279
蔡邕作《京兆樊惠渠颂》、《京兆尹樊陵颂碑》及《何休碑》等279
孔融陈对中官贪浊279
曹操拜议郎279
光和六年(公元一八三年)280
刘陶上疏论张角,奉诏撰《春秋条例》280
卢植生子毓280
王朗为?丘长280
徐幹读五经280
蔡邕作《黄钺铭》、《太尉桥玄碑》及《马氏碑》281
卢植拜北中郎将,被诬抵罪,复为尚书281
刘陶封中陵乡侯,迁尚书令,拜侍中,徙京兆尹,征为谏议大夫281
中平元年(公元一八四年)281
高彪卒282
孔融举高第,为侍御史,托病归家,迁豫州从事283
曹操拜骑都尉,迁济南相,征守东郡,称疾归,拒王芬等废立之谋283
中平二年(公元一八五年)284
刘陶上疏陈要急八事,被谗自杀284
蔡邕作《太尉刘宽碑》、《范丹碑》、《太尉杨赐碑》及《赤泉侯像赞》等285
张超为别部司马,作《杨四公颂》286
应劭驳韩卓议募兵鲜卑287
孔融辟司空掾,拜北军中候,迁虎贲中郎将287
曹操为都尉,迁议郎288
王朗弃官288
蔡琰归卫仲道288
杨修遭祖父赐丧289
中平三年(公元一八六年)289
缪袭生290
王朗举孝廉,辟公府,不应290
蔡邕作《陈寔碑》290
应劭举高第,为御史290
中平四年(公元一八七年)291
蔡邕作《议郎胡公夫人哀赞》291
应劭辟何苗掾291
孔融迁大将军掾291
王朗亦为大将军掾291
曹丕生292
中平五年(公元一八八年)293
蔡邕作《与何进书荐边让》及《陈寔第三碑》293
应劭迁营陵令,移书申约吏民293
曹操为典军校尉294
中平六年(公元一八九年)294
蔡邕应董卓召为侍御史,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作《中台要解》,上章荐董卓可相国,并自乞闲冗。拜巴郡太守,上表谢,留为侍中294
卢植谏何进召董卓,责张让劫少帝。及卓至,植又抗议废立。免官隐居上谷,袁绍请为军师296
侯瑾征博士,寻卒297
曹操东归,起兵讨董卓298
应劭拜太山太守298
陈琳为何进主簿,谏进召外兵。进败,为袁绍典文章299
刘奥廙为司马徽所称299
献帝初平元年(公元一九○年)299
蔡邕拜左中郎将,从迁都长安,作《告迁都祝?辞》。封高阳乡侯,上章谦让,又上章谢罪300
孔融迁议郎,拜北海相,作《告高密相立郑公乡教》、《缮治郑公宅教》、《答王修举孝廉让邴原教》、《重答王修》、《喻邴原举有道书》、《遣问邴原书》、《教高密令》及《告昌安县教》300
曹操行奋武将军,败于荣阳,屯河内,答袁绍书,作《薤露》302
王朗察茂才,为陶谦治中302
阮瑀受学于蔡琶302
路粹至三辅,亦师蔡邕303
王粲至长安,为蔡邕所称303
蔡琰为南匈奴所获303
杨修作《司空荀爽述赞》303
蔡邕奏议宗庙迭毁,对董卓问地震,追正郭后谥304
初平二年(公元一九一年)304
应璩生304
曹王妻甄氏视字辄识。304
缪袭父斐不就侍中304
邯郸淳客荆州305
应劭败黄巾305
曹操为东郡太守305
曹丕学射305
初平三年(公元一九二年)305
蔡邕死于狱中306
卢植卒309
孔融求救于刘备310
曹操领衮州牧,上表陈损益310
王朗拜会稽太守310
祢衡与孔融为友311
曹操击袁术,攻陶谦312
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312
张超为平原太守,与太尉朱?书荐袁遗,寻卒312
曹植生312
曹丕知射312
繁钦见奇于刘表313
王粲至荆州依刘表,作《初征赋》313
兴平元年(公元一九四年)314
应劭弃郡,奔冀州314
孔融谋迎天子,未果314
曹操征陶谦,击刘备,攻吕布。父嵩为谦所害314
曹丕知骑射,能属文315
兴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315
孔融为青州刺史315
曹操攻吕布,拜衮州牧,上书316
王朗子肃生于会稽316
陈琳为袁绍作书喻臧洪316
应劭奏上删定律令为汉议,又集驳议三十篇317
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317
曹丕妻甄氏丧兄,旋归袁熙317
诸葛亮遭父丧,随从父玄至豫章317
祢衡避难荆州317
孔融为袁谭所败,至许为将作大匠,荐祢衡及边让318
曹操为建德将军,迁镇东将军,袭费亭侯,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封武平侯,拜司空,行车骑将军。作书遗许攸,上表荐糜竺,下令置屯田。又作表及上书六篇318
王朗为孙策所擒,对诰,遗策书320
卫觊为司空掾属320
路粹拜尚书郎321
丁仪丁廙父沖劝曹操迎天子321
祢衡游许,与孔融、杨修为友321
杨修作《许昌宫赋》321
王粲作诗赠士孙萌322
王象为奴,为杨俊所赎322
建安二年(公元一九七年)322
应劭拜军谋校尉,著《汉官仪》、《礼仪故事》、《中汉辑序》、《风俗通》、《汉书集解》等书,寻卒于邺322
孔融救杨彪,持节拜袁绍为大将军,议马日?丧326
曹操以张济妻为妾,败于张绣,长子昂死。东征袁术,南攻刘表,擒其将邓济。昂母丁氏遣归,以卞氏为继室。作书与吕布及荀彧327
祢衡忤曹操,操送衡至刘表处328
卫觊除茂陵令328
诸葛亮至荆州依刘表330
曹丕从征,乘马得脱330
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330
孔融作《与王朗书》及《张俭碑铭》331
曹操围张绣,征吕布,纳秦宜禄妻杜氏。作书与荀彧,又为徐宣议刘矫下令331
王朗为曹操所征,拜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331
卫觊迁尚书令332
繁钦作《移零陵檄》332
祢衡为刘表作书与孙策,忤表,表送祢衡至黄祖处,作《鹦鹉赋》,又忤祖,为祖所杀332
韦诞为吏334
王粲作《三辅论》及《赠文颖》诗334
诸葛亮与徐庶等共学334
曹操攻袁绍,作《蒿里行》335
孔融迁少府,上疏议肉刑,论刘表,荐谢该335
邯郸淳作《陈纪碑》335
建安四年(公元一九九年)335
卫觊以治书侍御史使益州,留镇关中,作《与荀彧书》及《关中议》336
陈琳为袁绍更公孙瓒书,作《武军赋》336
杨修举孝廉,除郎中,从曹操征袁绍337
王粲作《荆州文学记官志》337
仲长统游上党,与常林为友337
建安五年(公元二○○年)338
孔融对问祭礼,生一子。与荀彧论袁绍338
曹操击刘备,破袁绍上言,又作书与钟繇339
陈琳为袁绍檄州郡339
阮瑀辞曹洪辟340
薛综避地交州,从刘熙学341
曹丕植柳341
何晏随母尹氏归曹操341
曹操击袁绍,征刘备。下令加枣祗子处中封爵343
丁仪为西曹掾,曹操欲以女妻仪,未果343
卷五343
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二○一年)343
丁?亦被辟344
建安七年(公元二○二年)344
孔融生一女344
曹操至谯,下令。至浚仪,祀桥玄,作祀文。至黎阳,败袁谭、袁尚344
蔡琰赎归,重嫁董祀,作《悲愤诗》345
曹丕作《蔡伯喈女赋》345
陈琳救崔琰345
丁廙亦作《蔡伯喈女赋》346
曹植习《齐诗》346
建安八年(公元二○三年)346
孔融作书与张紘,虞翻,韦端等346
曹操还许昌,作《败军令》、《论吏士行能令》及《修学令》。又上表请爵荀彧,与彧书劝勿让347
繁钦为豫州从事347
王粲为刘表作书谏袁谭、袁尚347
曹操破袁尚,入邺,自兼冀州牧,作《蠲河北租赋令》、《收田租令》、《手书答朱灵》、《报荀彧书》及《破袁尚上事》348
建安九年(公元二○四年)348
仲长统游并州,谏高幹348
吴质游曹氏兄弟间348
曹丕纳甄氏349
孔融作书与曹操嘲丕纳甄氏,荐盛孝章,又上书献帝请准古王畿制350
陈琳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徙门下督351
阮瑀亦为司空军谋祭酒,作《谢曹公?》,后徙仓曹掾属352
路粹为军谋祭酒,典记室352
徐幹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352
曹植从征353
曹操斩袁谭,下令,又作《赦袁氏同恶》及《禁复仇厚葬令》、《整齐风俗令》、《举吕虔茂才令》、《请封荀攸表》及《与王修书353
建安十年(公元二○五年)353
曹玉猎于邺西354
建安十一年(公元二○六年)354
曹操征高幹,作《苦寒行》、《求言令》及《称乐进于禁张辽表》354
王粲作《登楼赋》及《七哀诗》等篇356
仲长统为尚书郎,作《答邓义社主难》357
曹丕作书报崔琰357
曹睿生357
曹操征三郡乌丸,斩袁尚、袁熙,作《封功臣令》、《分租与诸将掾属令》、《请增封荀彧表》、《报荀彧书》、《下令大论功行封》、《下田畴令》、《表论田畴功》、《听田畴让封令》、《为张范下令》、《请追增郭嘉封邑表》、《与荀彧书追伤郭嘉》、《表论张辽功359
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359
曹植从征360
陈琳作《神武赋》360
应?作《撰征赋》361
路粹为曹操作书激厉孔融361
孔融嘲曹操征乌桓及制酒禁,免官,作书答操361
蔡琰求救董祀,奉命缮书,寻卒362
诸葛亮对刘备问,作《算计》363
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365
邯郸淳为曹操所敬365
路粹枉状奏孔融365
孔融为太中大失,弃市365
曹操自为丞相,南征败于赤壁。作《表刘琮令》、《下荆州与荀彧书》、《与孙权书》、《爵田畴令》、《决议田畴让官教》、《授崔琰东曹教》及《宣示孔融罪状令》368
阮瑀代曹操作书与刘备,作《纪征赋》370
刘桢为丞相掾属,随曹操南征370
徐幹从征,作《序征赋》370
陈琳从征,作《神女赋》370
王朗为丞相军师祭酒,随征荆州370
王粲归曹操,操辟为丞相掾,后迁军谋祭酒371
曹丕为赵温所辟,不行。随曹操南征,作《述征赋》、《感物赋》及《曹苍舒诔》371
潘勖为尚书郎372
高堂隆为泰山督邮372
应?为丞相掾属372
繁钦为丞相主薄372
杨修亦为主簿373
仲长统参丞相军事,作《昌言》374
刘廙为丞相掾属,作笺谢刘表374
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374
缪袭辟御史大夫府374
王粲亦作《浮淮赋》375
繁钦作《撰征赋》375
曹丕随行,作《浮淮赋》375
曹操治水军,作《存恤从军吏士家室令》及《与韩遂教》375
建安十四年(公元二○九年)375
刘桢亦随行,作诗赠曹丕376
韦诞为郡上计吏,特拜郎中376
诸葛亮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376
傅嘏生376
夏侯玄生377
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年)377
曹操作《求贤令》及《让县自明本志令》,建铜爵台377
阮瑀为曹操作书与孙权379
丁廙迁黄门侍郎379
薛综为五官中郎379
刘邵为计吏,议元会日蚀379
阮籍生380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380
阮瑀为曹操作书与韩遂,为文吊伯夷381
繁钦从曹操西征381
曹操征马超,作《转邴原五官长史令》、《高选诸子官属令》、《手书与阎行》、《下令增杜畿秩》及《下州郡称畿功》381
王粲亦从征,作《吊夷齐文》382
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留守谯,作《感离赋》382
邯郸淳为曹丕所延382
徐幹为五官将文学,作《西征赋》382
刘廙亦为五官将文学,答曹丕书383
曹植封平原侯,从曹操西征,作《离思赋》、《述行赋》及《离友诗》383
建安十七年(公元二一二年)384
曹操征孙权,作《止省东曹令》、《征吴教》、《原贾逵教》、《留荀彧表》及《登台赋》384
应?为平原侯庶子384
诸葛亮留镇荆州384
刘桢为平原侯庶子,谏曹植384
卫觊召还为尚书385
潘勖作《荀彧碑》385
阮瑀卒385
刘桢为五官将文学,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作《处士国文甫碑》386
繁钦作书与曹丕387
曹丕作《答繁钦书》、《叙繁钦》、《登台赋》、《寡妇赋》及《诗》。从征吴,与荀彧论射387
吴质为朝歌长387
丁仪迁尚书,作《寡妇赋》388
王粲亦作《寡妇赋》,并为荀彧檄孙权388
曹植作《登台赋》,从曹操南征,作《光禄大夫荀侯诔》及《寡妇诗》或《赋》388
建安十八年(公元二一三年)390
曹操凿利漕渠,自立为魏公,加九锡,作《让九锡表》、《辞九锡令》、《上书谢策命魏公》、《以杜畿为尚书仍镇河东令》、《复肉刑令》、《辨卫臻不同朱越谋反令》及《以高柔为理曹掾令》390
王朗领魏郡太守391
卫觊拜侍中391
潘勖迁尚书右丞,作《九锡文》391
高堂隆为丞相军议掾391
王粲改定巴渝舞歌,作《太庙颂》。拜侍中392
仲长统复为尚书郎392
刘廙为黄门侍郎392
曹植作《叙愁赋》393
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393
曹操征孙权,弑伏后,作《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选军中典狱令》、《报蒯越书》、《悼荀攸下令》、《合肥密教》、《戒子植》、《与和洽辩毛玠谤毁令》、《假为献帝策收伏后》及《谢置旄头表》393
诸葛亮上书先主393
曹丕纳郭氏,作《临涡赋》393
路粹为秘书令394
曹丕作《柳赋》395
王粲亦作《柳赋》395
陈琳亦作《柳赋》395
吴质迁元城令,过邺劝曹丕流涕送征。到任后,作笺与丕395
应璩为曹丕坐上客,作书与刘桢396
曹植徙封临菑侯,留守邺,作《东征赋》396
杨修作《出征赋》,劝曹植斩守者397
丁仪、丁廙为曹植羽翼397
诸葛亮入蜀,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作书答关羽398
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398
曹操平陇右,击刘备,作《夏侯渊平陇右令》、《报刘廙》、《杨阜让爵报》及《陇右平定下令》398
陈琳从征,作《为曹洪与曹丕书》399
路粹从军至汉中,以罪诛399
应玚作《西征赋》及《西狩赋》399
刘劭拜太子舍人,作《爵制》400
刘廙上疏谏曹操亲征蜀400
潘勖迁东海相,留拜左丞,病卒400
主粲从征400
曹丕作《又与钟繇书》、《与吴质书》、《答曹洪书》、《叙陈琳》及《孟津诗》401
曹植作诗赠丁冀、王粲401
皇甫谧生402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二一六年)402
邯郸淳为临菑侯傅402
曹操进爵为王,又征吴。作《春祠令》、《赐死崔琰令》及《百辟刀令》403
王粲作《刀铭》及《从军诗》,从曹操南征403
曹植作《宝刀赋》、《宝刀铭》及《与杨德祖书》403
杨修作《答临淄侯笺》404
徐干除上艾长,以疾不行404
应玚为五官将文学,作《建章台集诗》404
刘桢作《赠五官中郎将诗》404
丁仪赞崔琰、徐奕、毛玠、何夔等405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405
高堂隆为历城侯文学406
王朗迁太府406
曹操作《举贤勿拘品行令》、《赐夏侯惇伎乐名倡令》、《以蒋济为扬州别驾令》、《辟蒋济为丞相主簿西曹属令》、《曹植私出开司马门下令》、《下诸侯长史令》、《使辛毗、曹休参治下辩令》及《立太子令》406
王粲卒于居巢407
徐干卒409
陈琳卒410
应玚卒412
刘桢卒413
王象为曹丕所礼待413
曹丕为魏太子,作《典论》、《答卞兰教》及《与王朗书》413
曹植作《说疫气》及《王仲宣诔》415
杨修与曹植饮醉,走马于司马门。作《孔雀赋》416
阮籍能属文416
傅玄生416
贾充生417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二一八年)417
曹操作《敕王必领长史令》、《赡给灾民令》、《终令》及《赐袁涣家谷教》417
吴质作《答魏太子笺》418
曹丕撰徐、陈、应、刘集,作《与吴质书》、《铸五熟釜成与锺繇书》及《五熟釜铭》418
繁钦卒418
王朗迁奉常418
曹植作《侍太子坐》诗、《曹仲雍诔》及《哀辞》,并试郤俭绝谷419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419
曹操攻刘备,以卞氏为后,作《在阳平将还师令》、《策立卞后》、《以徐奕为中尉令》、《假徐晃节令》、《遣徐商吕建等诣徐晃令》、《劳徐晃令》、《原刘廙令》、《送留府长史令》、《军策令》及《与太尉杨彪书》419
杨修从征,漏泄言教,被诛420
王朗迁大理,上请叙主簿张登,又答曹操谘孙权称臣421
曹丕作《与锺繇书》、《答王朗书》、《露陌刀铭》及《剑铭》422
刘廙戒弟伟,徙署丞相仓曹属,上疏谢,又上表论治道422
曹植奉命以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救曹仁,醉不能行423
夏侯惠遭父丧423
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二二○年)423
邯郸淳为博士,给事中,作《答赠诗》,奏《投壶赋》,又表上《受命述》424
曹操至洛阳,病卒,作《遗令》424
?429
卫觊徙尚书,还汉为侍郎。复为魏尚书,封阳吉亭侯。作《乙卯册诏魏王》、《壬戌册诏魏王》、《丁卯册诏魏王》、《庚午册诏魏王》、《禅位魏王诏》、《禅位册》、《受禅表》、《公卿将军奏上尊号》及《大飨碑》。子瓘生432
王朗为御史大夫,封安陵享侯,上疏劝育民省刑,并与群臣共劝曹丕称帝。改司空,进封平乐乡侯,上疏谏游猎,奏宜节省,作书与许靖433
高堂隆为历城侯相434
丁仪为右刺奸掾,被诛434
丁廙亦被诛434
吴质为长史,作《答文帝笺》。拜北中郎将,封列侯,督幽并434
仲长统卒435
刘廙为侍中,作《上言符谶》,《奏议治受禅坛场》,《奏具章拒禅》及《奏请受禅》436
王象拜散骑侍郎,迁常侍,荐杨俊,封列侯,领秘书监,受诏撰《皇览》436
韦诞亦撰《皇览》436
刘劭迁秘书郎,亦撰《皇览》437
缪袭亦撰《皇览》437
诸葛亮以侄乔为嗣437
应璩为侍郎437
谢承为吴郡督邮437
曹植就国,为献帝发丧。作《庆文帝受禅章》、《庆文帝受禅上礼章》、《孔子庙颂》、《大飨碑》及《武帝诔》438
郤正父降魏439
程晓封列侯440
傅嘏作《皇初颂》440
曹睿封武德侯440
黄初二年(公元二二一年)441
邯郸淳补石经,寻卒441
高堂隆为堂阳长442
刘廙卒442
王象救杨俊不成,寻病卒442
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领司隶校尉,作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443
缪袭表上仲长统《昌言》444
曹丕至原陵校猎,赐甄后死。444
何晏为曹丕所憎,以尚主为列侯,拜驸马都尉445
曹植贬爵安乡侯,寻改鄄城侯。作《写灌均上事令》、《上九尾狐表》及《谢初封安乡侯表》446
曹睿为齐公,作《正朔论》446
羊祜生447
黄初三年(公元二二二年)447
曹丕作《取士勿限年诏》、《报吴主孙权》、《抚劳西域奉献诏》、《禁妇人与政诏》、《终制》、《答中山王献黄龙颂诏》、《诏答吴王》、《又报吴主孙权》、《诏责孙权》、《伐吴诏》及《敕豫州禁吏民往老子亭祷祝》448
刘劭为尚书郎448
高堂隆为平原王傅448
王朗反对兴师取蜀;生一子448
曹植为鄄城王,上表称谢。毁鄄故殿得疾,下令。又作《杂诗》六首450
曹睿为平原王,纳虞妃、毛后及郭后450
杜预生451
黄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451
王朗荐杨彪及张登,作书与诸葛亮及许靖451
诸葛亮受命托孤,封武乡侯,作《上言请宣奉遗诏》、《合葬昭烈皇后上言》、《正议》及《答蒋琬教》452
曹丕作《禁复私仇诏》、《敕还师诏》、《鹈鹕集灵芝池诏》、《止王朗让位诏》、《以张登为大官令诏》、《以蒋济为东中郎将代曹仁兵诏》、《诏赐张既子翁归爵》、《诏刘靖迁庐江太守》、《成皋令沐并收校事刘肇以状闻有诏》及《械系令狐浚诏》453
曹植徙封雍丘王,朝京师,上表献《责躬》、《应诏》诗,又作《七步诗》、《赠白马王彪》、《洛神赋》、《请赴元正表》及《任城王诔》454
黄初五年(公元二二四年)457
王朗上疏谏东征,又作书与许靖457
吴质入朝457
刘邵为散骑侍郎458
诸葛亮领益州牧,作书与杜微458
曹丕征吴,作《议轻刑诏》、《禁设非礼之祭诏》、《车驾临江还诏三公》、《诏赐温恢子生爵》及《改封县王诏》458
嵇康生459
阮籍好书诗459
曹植下令明赏罚459
黄初六年(公元二二五年)460
卫觊撰《魏史纪传》460
缪袭亦撰《魏史》460
王朗作书与锺繇461
诸葛亮南征,作《表吕凯等守义》及《南征表》461
曹丕又征吴,作《设镇军抚军大将军诏》、《赠夏侯尚诏》、《诏赐张辽李典子爵》、《征吴临行诏司马懿》、《至广陵于马上作诗》及《杂诗》461
谢承为五官郎中464
曹植下令自诫464
夏侯玄遭父丧,嗣爵465
羊祜令乳母取金环465
钟会生465
黄初七年(公元二二六年)466
卫觊进封閺乡侯,奏请置律博士,又上疏请恤凋匮罢役务。典著作,为魏官仪466
王朗进封兰陵侯,省甄后陵,上疏谏营修宫室,转司徒,上疏论屡失王子,劾刺史王凌不遣王基467
高堂隆为给事中,博士,附马都尉467
曹丕还洛阳,作《收鲍勋诏》及《追赠杜畿诏》,病卒468
缪袭为散骑常侍,奉诏喻指华歆468
薛综为合浦交址太守468
诸葛亮作书与孟达468
吴质作《思慕诗》471
刘劭为陈留太守,作《文帝诔》471
曹植上表献《文帝诔》471
应璩为散骑常侍,作书与刘靖471
曹睿立为太子,旋即帝位,作《手报司马芝》、《喻指华歆诏》及《报王朗》471
杜预遭祖父丧472
王弼生472
明帝太和元年(公元二二七年)473
诸葛亮北伐,作《出师表》、《与张裔书》及《称姚伷》。子瞻生473
缪袭作《奏对诏问外祖母服汉旧云何》,又改作《铙歌》474
何晏以浮华为曹睿所抑,颇为冗官475
杜挚作《笳赋》,为司徒军谋吏475
李康作《游山九吟》,为寻阳长475
韦昭为承相掾476
曹植徙封浚仪,作《慰情赋》及《社颂》476
傅嘏为司空掾,作《请立贵嫔为皇后表》477
钟会见曹睿477
曹睿作《下诏征管宁》、《封聊城王诏》、《改元诏》及《日蚀求言诏》477
李婉父丰为黄门郎,转骑都尉,给事中478
太和二年(公元二二八年)479
王朗议不宜复肉刑,病卒479
高堂隆迁陈留太守480
诸葛亮自请贬右将军,嗣子乔卒。作《街亭之败戮马谡上疏》、《与兄瑾书》、《与张裔蒋琬书》、《至祁山南北岈上表》及《远涉帖》480
曹植封雍丘,上疏求自试,作《喜雨诗》481
曹睿作《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贡士先经学诏》、《下公卿议复肉刑诏》、《诏张郃益邑》、《报杨阜诏》及《诏雍丘王植》481
夏侯玄为散骑黄门侍郎,左迁羽林监482
贾充遭父丧482
钟会习《孝经》483
太和三年(公元二二九年)483
卫觊卒483
诸葛亮复为丞相,作《与兄瑾书》及《答李严书》484
薛综为谒者仆射484
缪袭议处士君号谥485
曹植徙封东阿王,上表称谢,作《迁都赋》。登鱼山,有终焉之志485
曹睿作《禁外藩入嗣复顾私亲诏》、《诏青州刺史礼遣管宁》、《议追崇处士君号谥诏》、《诏卫臻》及《答东阿王论边事诏》485
羊祜习诗书486
钟会见蒋济486
太和四年(公元二三○年)486
吴质入为侍中,病卒486
高堂隆为散骑常侍,赐爵关内侯,推校历法,议祀功臣487
刘劭征拜骑都尉,作《新律》十八篇、《序略》及《律略论》487
诸葛亮在城固赤阪,作《表废廖立》及《罢来敏教》488
谢承迁长沙东部都尉488
曹植母卞太后卒,上表献诔488
郤正为秘书吏488
曹睿命刻《典论》于石,作《策试罢退浮华诏》、《刊典论诏》、《听曹真分邑封曹遵朱赞诏》、《谥钟繇诏》、《报华歆》、《答张郃诏》、《幸许昌还诏》、《拒蒋济请议封禅诏》及《玉佩诏》489
韦诞除武都太守,转侍中,撰《魏书》492
钟会遭父丧492
太和五年(公元二三一年)492
孙该为郎中,亦撰《魏书》493
薛综上疏请选交州刺史,迁镇军长史493
诸葛亮复出祁山,作《木牛流马法》、《与蒋琬董允书》、《表废李平》、《公文上尚书》、《与李丰教》、《与兄瑾书》及《答司马懿书》493
曹植作《求存问亲戚疏》、《上疏陈审举之义》、《上书请免发取诸国士息》、《答诏表》及《皇太子生颂》494
曹睿作《令诸王及宗室公侯各将适子一人入朝诏》、《封曹真五子诏》、《以蒋济为护军将军诏》、《诏报东阿王植》、《报满宠求留诏》及《与陈王植手诏》494
皇甫谧未通经史495
钟会诵《论语》495
成公绥生495
太和六年(公元二三二年)496
高堂隆议告瑞玺496
韦诞作《景福殿赋》496
缪袭作《许昌宫赋》496
何晏亦作《景福殿赋》496
杜挚举孝廉,除郎中497
韦昭为西安令497
曹植徙封陈王,上表称谢,又作《入觐谢表》、《答诏示平原公主诔表》及《平原公主诔》。病卒,子志嗣497
薛综为贼曹尚书497
诸葛亮劝农于黄沙497
夏侯惠亦作《景福殿赋》497
曹睿作《改封诸侯以郡为国诏》、《诏陈王植》、《与陈王植诏》、《陈国相为陈王制服诏》及《获玉印告庙诏》501
羊祜丧父502
钟会习《诗经》502
张华生502
青龙元年(公元二三三年)503
高堂隆迁侍中,领太史令,上疏谏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