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金匮要略通解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金匮要略通解
  • (东汉)张仲景著;董正华,杨轶主编(陕西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 著
  • 出版社: 西安:三秦出版社
  • ISBN:7806285067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658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701页
  • 主题词:金匮要略方论(学科: 注释) 金匮要略方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金匮要略通解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金匮要略方论》原序1

概说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

第一节 发病与预防2

第二节 四诊举例13

第三节 病机与预后24

第四节 病证分类28

第五节 治疗原则30

第六节 饮食与调护34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37

第一节 痉病37

一、分类38

二、预后39

三、成因40

四、脉证特点41

五、证治44

(一)柔痉 栝萎桂枝汤44

(二)欲作刚痉 葛根汤45

(三)阳明热实 大承气汤48

第二节 湿病50

一、治法51

二、误治变证54

三、证治56

(一)湿郁化热证56

(二)头中寒湿证57

(三)寒湿表实证 麻黄加术汤58

(四)风湿表实证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60

(五)风湿表虚证 防己黄芪汤63

1.表阳虚证 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65

(六)风湿阳虚证65

2.表里阳虚证 甘草附子汤68

第三节 暍病72

白虎加入参汤74

一物瓜蒂汤76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78

第一节 百合病78

一、病机与脉证79

二、治则82

三、证治83

(一)正治法 百合地黄汤83

(二)救治法 百合知母汤85

滑石代赭汤85

百合鸡子汤86

(三)变证治法 百合洗方87

栝蒌牡蛎散88

百合滑石散88

第二节 狐惑(?)病90

甘草泻心汤90

苦参汤91

雄黄熏方91

赤小豆当时散95

第三节 阴阳毒97

升麻鳖甲汤97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101

鳖甲煎丸103

白虎加桂枝汤107

蜀漆散108

1.牡蛎汤110

附:《台外秘要》方110

3.柴胡姜桂汤111

2.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111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113

第一节 中风114

侯氏黑散119

风引汤120

防己地黄汤121

头风摩散122

第二节 历节病123

一、病因病机123

二、证治129

(一)风湿历节 桂枝芍药知母汤129

(二)寒湿历节 乌头汤131

1.《古今录验》续命汤134

矾石汤134

附方134

2.《千金》三黄汤135

3.《近效方》术附汤136

4.崔氏八味丸136

5.《千金方》越婢加术汤137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139

第一节 血痹139

黄芪桂枝五物汤141

第二节 虚劳144

一、病因病机及脉证145

二、证治152

(一)失精、梦交152

1.阴阳两虚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152

2.阳虚失精 天雄散155

1.小建中汤156

(二)虚劳里急156

2.黄芪建中汤158

(三)虚劳腰痛 肾气丸159

(四)虚劳风气百疾 薯蓣丸161

(五)虚劳失眠 酸枣仁汤163

(六)虚劳兼瘀血(干血劳) 大黄?虫丸165

附方168

1.《千金翼》炙甘草汤168

2.《肘后》獭肝散169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170

第一节 肺痿170

一、因机脉证171

(一)虚寒肺痿 甘草干姜汤173

二、证治173

(二)虚热肺痿 麦门冬汤175

第二节 肺痈177

一、因机脉证177

二、肺痈与肺痿的鉴别180

三、证治181

(一)酿脓期 葶苈大枣泻肺汤181

(二)溃脓期 桔梗汤183

第三节 咳嗽上气185

一、辨证及预后186

二、证治188

(一)寒饮郁肺 射干麻黄汤188

(二)痰浊壅肺 皂荚丸190

1.外感风寒,寒饮挟热 厚朴麻黄汤192

(三)饮热迫肺192

2.外感风热,饮热迫肺 越婢加半夏汤194

3.外感风寒,饮邪郁热 小青龙加石膏汤196

4.留饮迫肺 泽漆汤199

附方201

1.《外台》炙甘草汤201

2.《千金》甘草汤201

3.《千金》生姜甘草汤201

4.《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202

5.《外台》桔梗白散202

6.《千金》苇茎汤203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205

一、成因与主症206

(一)肝热奔豚 奔豚汤207

二、证治207

(二)寒气奔豚 桂枝加桂汤209

(三)寒水妄动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211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214

第一节 胸痹214

一、病机215

二、证治217

(一)典型证 栝蒌薤白白酒汤217

(二)痰浊壅盛 栝蒌薤白半夏汤220

(三)气滞证 枳实薤白桂枝汤 人参汤221

1.气滞偏实证222

2.气滞偏虚证223

(四)胸痹轻证224

1.茯苓杏仁甘草汤224

2.橘枳姜汤224

(五)胸痹急证 薏苡附子散226

第二节 心痛228

一、寒饮气逆 桂枝生姜枳实汤229

二、阴寒痼结 赤石脂丸231

附方233

九痛丸233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235

第一节 腹满235

一、辨证与治则236

(一)虚寒性腹满236

(二)实热性腹满242

二、证治243

(一)热证腹满243

1.热实兼表证 厚朴七物汤243

2.热实兼少阳证 大柴胡汤245

3.热实胀重于积证 厚朴三物汤247

4.热实积胀俱重证 大承气汤248

(二)寒证腹满251

1.阳虚寒饮 附子粳米汤251

2.阳衰寒盛 大建中汤252

3.寒实内结 大黄附子汤256

4.寒气厥逆 赤丸258

第二节 寒疝260

一、因机脉证261

二、证治262

(一)阴寒痼结 乌头煎262

(二)血虚寒疝 当归生姜羊肉汤264

(三)寒疝兼表证 乌头桂枝汤266

1.《外台》乌头汤268

附方268

2.《外台》柴胡桂枝汤269

3.《外台》走马汤269

第二节 宿食270

一、诊断271

二、证治272

(一)宿食在上脘 瓜蒂散272

(二)宿食在肠 大承气汤273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276

第一节 五脏病276

一、五脏中风277

二、五脏中寒279

三、五脏死脉280

(一)肝着 旋覆花汤282

四、五脏病举列282

(二)心伤284

(三)邪哭285

(四)脾约 麻子仁丸286

(五)肾著 甘姜茯苓白术汤288

第二节 三焦病290

第三节 积聚293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297

第一节 痰饮病概论299

一、成因299

二、病型分类300

(一)四饮300

(二)水在五脏302

(三)留饮与伏饮303

三、脉象306

四、治则307

第二节 痰饮病的证治308

一、痰饮(狭义)308

(一)饮停心下 苓桂术甘汤308

(二)短气微饮 肾气丸310

(三)留饮欲去 甘遂半夏汤311

(四)饮结肠间 己椒苈黄丸313

(五)胃中停饮 小半夏加茯苓汤315

(六)下焦饮逆 五苓散317

二、悬饮 十枣汤319

三、溢饮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321

四、支饮324

(一)支饮重证 木防己汤324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325

(二)支饮冒眩 泽泻汤327

(三)支饮腹满 厚朴大黄汤328

(四)支饮壅肺 葶苈大枣泻肺汤329

(五)支饮呕吐 小半夏汤330

(六)支饮久咳 十枣汤332

(七)支饮病案举例333

1.外寒内饮壅肺 小青龙汤333

2.阳虚冲气上逆 桂苓五味甘草汤334

3.冲缓寒饮复动 苓甘五味姜辛汤336

4.支饮呕冒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337

5.支饮形肿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339

6.支饮兼胃热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340

第三节 痰饮病预后342

一、饮病寒热错杂难治342

二、饮病正虚邪实预后不良343

附方344

《外方》茯苓饮344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345

第一节 消渴345

一、病机及主症346

二、证治347

(一)肺胃热盛,津气两伤 白虎加入参汤347

(二)胃热气盛349

(三)肾气亏虚 肾气丸349

三、类似证350

(一)厥阴上热下寒证350

(二)热病津伤证 文蛤散351

第二节 小便不利352

一、外感病小便不利353

(一)太阳蓄水证 五苓散353

(二)阴虚水热互结 猪苓汤354

二、杂病小便不利357

(一)上燥下寒 栝蒌瞿麦丸357

(二)湿热瘀阻359

1.蒲灰散359

2.滑石白鱼散359

3.茯苓戎盐汤359

第三节 淋病361

一、主症362

二、治禁363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364

(一)四水与黄汗366

一、分类与辨证366

(二)五脏水371

(三)血分与水分374

(四)主脉及预后375

二、成因病机376

三、治则389

(一)发汗、利小便389

(二)攻下逐水389

四、证治391

(一)风水391

1.风水表虚 防己黄芪汤391

2.风水挟热 越婢汤392

(二)皮水395

1.皮水挟热 越婢加术汤395

2.皮水阳郁 防己茯苓汤396

3.皮水表实 甘草麻黄汤398

4.皮水厥逆 蒲灰散400

(三)正水401

1.麻黄附子汤401

2.杏子汤(方缺)401

(四)黄汗403

1.表虚湿?,卫郁营热 黄芪芍桂苦酒汤403

2.营卫失调,湿盛阳郁 桂枝加黄芪汤405

(五)气分病409

1.阳虚阴凝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409

2.脾虚气滞 枳术汤411

附方413

《外台》防己黄芪汤413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414

(一)病因病机415

一、病因病机与分类415

(二)病型分类421

二、治则与预后423

(一)治则424

(三)预后424

三、证治426

(一)谷疸426

1.湿热俱盛 茵陈蒿汤426

2.湿重于热 茵陈五苓散429

3.热盛果实 大黄消石汤431

(二)酒疸432

1.辨证及治法432

2.酒疸误下成黑疸433

3.酒疸热盛证治 栀子大黄汤435

(三)女劳疸 消石矾石散437

(四)黄疸兼证和变证440

1.兼表虚证 桂枝加黄芪汤440

2.兼少阳证 柴胡汤440

3.误治成哕逆 小半夏汤442

(五)萎黄443

1.胃肠燥结 猪膏发煎443

2.脾胃虚弱 小建中汤444

附方445

1.瓜蒂汤445

2.《千金》麻黄醇酒汤445

警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446

第一节 警悸446

二、证治447

(一)火邪致警 桂枝救逆汤447

一、诊断447

(二)水饮致悸 半夏麻黄丸449

第二节 血证450

一、出血451

(一)出血概论451

(二)出血证治458

1.热盛吐衄 泻心汤458

2.虚寒吐血 柏叶汤459

3.虚寒便血 黄土汤461

4.湿热便血 赤小豆当归散463

二、瘀血465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468

第一节 呕吐469

一、成因与病机469

一、产后三病473

二、治疗禁忌474

三、证治475

(一)虚寒呕吐475

1.肝胃虚寒 茱萸汤475

2.阳衰阴盛 四逆汤477

3.虚寒胃反 大半夏汤479

(二)实热呕吐480

1.热利干呕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480

2.热郁少阳 小柴胡汤481

3.胃肠实热 大黄甘草汤483

(三)寒热错杂 半夏泻心汤485

(四)水饮呕吐486

1.胃寒停饮 小半夏汤486

2.饮阻呕渴 茯苓泽泻汤487

3.中寒饮盛 半夏干姜散489

4.饮结气郁 生姜半夏汤490

(五)呕吐后调治492

1.猪苓散492

2.文蛤汤493

第二节 哕494

一、里实哕逆495

二、胃寒气逆 橘皮汤496

三、胃虚有热 橘皮竹茹汤498

第三节 下利499

一、辨证499

二、证治507

(一)实热下利507

1.实积下利 大承气汤507

2.热结旁流 小承气汤509

3.热毒下利 白头翁汤510

4.下利肺痛 紫参汤512

5.利后虚烦 栀子豉汤513

(二)虚寒下利514

1.虚寒下利兼表证 四逆汤 桂枝汤514

2.寒厥下利,阴盛格阳证 通脉四逆汤516

3.下利脓血,滑脱下禁 桃花汤518

4.虚寒气利 诃梨勒散520

附方521

1.《千金翼》小承气汤521

2.《外台》黄芩汤521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522

一、痈肿523

二、肠痈525

(一)脓未成证治 大黄牡丹汤525

(二)脓已成证治 薏苡附子败醬散528

三、金疮531

(一)金疮的诊断531

1.王不留行散532

(二)金疮的治疗532

2.排脓散、排脓汤534

(一)辨预后535

四、浸淫疮535

(二)治疗 黄连粉(方缺)536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第十九537

一、趺蹶538

二、手指臂肿 藜芦甘草汤(方缺)539

三、转筋 鸡屎白散540

四、阴狐疝 蜘蛛散542

五、蛔虫病544

(一)诊断544

(二)证治545

1.腹痛证治 甘草粉蜜汤545

2.蛔厥证治 乌梅丸546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550

一、妊娠诊断与恶阻证治551

(一)阴阳失调 桂枝汤551

(二)胃虚寒饮 干姜人参半夏丸553

二、妊娠下血555

(一)宿有癥病兼妊娠 桂枝茯苓丸555

(二)胞阻下血 胶艾汤557

三、妊娠腹痛559

(一)阳虚寒盛 附子汤(方缺)559

(二)肝脾不和 当归芍药散561

四、妊娠小便难(子淋) 当归贝母苦参丸564

五、妊娠有水气(子肿) 葵子茯苓散565

六、妊娠安胎(胎动不安)566

(一)血虚湿热 当归散566

(二)脾虚寒湿 白术散568

七、妊娠伤胎570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572

(一)病因病机573

(二)证治575

1.郁冒兼大便难 小柴胡汤575

2.胃实大便难 大承气汤576

二、产后腹痛578

(一)血虚里寒 当归生姜羊肉汤578

(二)气血郁滞 枳实芍药散579

(三)瘀血内结 下瘀血汤581

(四)瘀热腑实 大承气汤583

三、产后中风584

(一)太阳中风 阳旦汤584

(二)阳虚中风 竹叶汤586

四、产后烦呕 竹皮大丸587

五、热利伤阴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589

附方590

1.《千金》三物黄芩汤590

2.《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591

女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592

一、妇人杂病总论593

二、妇人杂病证治596

(一)热入血室 小柴胡汤596

(二)梅核气 半夏厚朴汤601

(三)脏躁 甘麦大枣汤602

(四)崩漏604

1.虚寒挟瘀 温经汤604

2.气滞血瘀 旋覆花汤608

3.冲任虚寒 胶姜汤609

(五)经水不利610

1.瘀血阻滞 土瓜根散610

2.瘀热内结 抵当汤612

(六)水与血结于血室 大黄甘遂汤614

(七)带下病616

1.湿热带下 矾石丸616

2.寒湿带下 蛇床子散618

1.气血瘀滞 红蓝花酒619

(八)腹痛619

2.肝脾不和 当归芍药散621

3.脾胃虚寒 小建中汤622

(九)转胞 肾气丸623

(十)前阴诸疾625

1.阴疮 狼牙汤625

2.阴吹 膏发煎627

三、附录628

(一)上焦寒饮,误下成痞628

(二)小儿疳虫蚀齿方629

附篇631

杂疗方第二十三631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636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643

方剂索引6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