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神经病学 第8卷 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神经病学 第8卷 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
  • 王新德总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801571959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557页
  • 文件大小:152MB
  • 文件页数:59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神经病学 第8卷 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脑部和脊髓血管的解剖及其病变时的临床症状1

第一节 脑部动脉系统1

一、颈内动脉3

二、大脑前动脉3

三、大脑中动脉4

四、前脉络膜动脉6

五、大脑后动脉7

六、基底动脉9

七、椎动脉12

一、脊髓前动脉14

第二节 脊髓动脉系统14

八、脑动脉系统的侧支循环14

二、脊髓后动脉16

第三节 脑静脉系统16

一、静脉窦17

二、静脉17

第二章 脑部和脊髓血液循环的生理和病理生理特点19

第一节 脑部血液循环的临床生理学19

一、脑血流量19

二、脑血流量的测定20

三、脑部氧和葡萄糖的供应21

四、脑血流的自动调节22

五、血脑屏障28

第二节 脑血液循环的病理生理学30

一、脑缺氧与脑缺血30

二、血糖对脑血液循环的作用31

三、高血压对脑血液循环的作用33

四、脑血管痉挛对脑血液循环的作用34

五、血液流变学对脑血液循环的作用36

六、血液高凝状态与脑血液循环障碍39

七、凝血因子与脑血液循环障碍40

八、抗凝和纤溶活性低下与脑血液循环障碍41

九、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脂蛋白(a)与脑血液循环障碍43

十、白细胞在脑血液循环中的作用46

十一、红细胞的特性与脑血液循环障碍47

十二、免疫功能与脑血管病48

十三、单胺神经递质与脑血管病51

十四、微量元素与脑血管病51

十五、血小板-血管壁的相互作用与脑血液循环障碍53

十六、血管内皮细胞与脑血液循环障碍54

十七、炎性细胞因子与脑血液循环障碍56

十八、抗磷脂抗体与脑血液循环障碍57

一、脑缺血的脑血流分布58

第三节 脑缺血的病理生理58

十九、胰岛素抵抗与脑血液循环障碍58

二、脑缺血后神经元坏死的机制60

第四节 高血压脑出血的病理生理特点64

一、高血压脑出血的病理生理特点及相关因素64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流动力学的发病机制66

三、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及其影响因素66

四、脑出血患者脑血流量及红细胞变形性的变化67

五、出血性脑血管病内分泌和生化的变化68

第五节 脊髓循环的生理与病理生理特点69

一、脊髓血循环的生理69

二、脊髓血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70

第三章 脑血管病流行病学74

第一节 脑血管病的描述性流行病学74

一、脑血管病发病率、死亡率和患病率75

二、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工作75

第二节 脑血管病的分析性流行病学77

一、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78

二、脑血管病高发区与低发区对比79

三、脑血管病病前因素79

第三节 脑血管病的实验流行病学80

一、脑动脉硬化83

第一节 脑血管疾病的病理解剖学83

第四章 脑和脊髓血管疾病的病理解剖学83

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85

三、出血性脑血管病92

第二节 脊髓血管疾病的病理解剖学98

一、脊髓短暂性缺血发作98

二、脊髓前动脉闭塞98

五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99

六 脊髓髓内出血99

七 脊髓血管畸形99

四、脊髓血管栓塞99

三、脊髓后动脉闭塞99

第五章 脑血管和脊髓血管疾病的临床检查102

第一节 精神状况和意识障碍检查102

一、精神异常的鉴别和检查102

二、意识障碍的分级和评分102

三、意识障碍的重点检查103

四、特殊的意识障碍104

第二节 语言及相关能力检查104

一、语言和记忆的神经生理基础105

二、失语、失用、失认和病理性遗忘105

三、语言障碍的床旁检查105

第三节 脑神经检查106

一、嗅神经106

四、可疑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评估106

二、视神经及视觉通路107

三、动眼、滑车、外展神经107

四、三叉神经108

五、面神经108

六、听神经108

七、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109

八、舌下神经和副神经109

第四节 运动功能检查109

一、肌力与肌张力检查109

第五节 感觉功能检查110

一、感觉障碍性质110

二、共济运动的检查110

三、姿势和步态的检查110

二、感觉障碍的类型111

三、感觉障碍的检查112

第六节 神经反射和脑膜刺激征检查112

一、浅反射113

二、深反射113

三、病理反射113

二、与脑和脊髓血管疾病相关的自主神经系统病变114

一、自主神经对内脏器官的作用114

四、脑膜刺激征114

第七节 自主神经功能检查114

三、自主神经系统常用检查方法115

第八节 脑脊液检查115

一、血性脑脊液115

二、其他性状脑脊液116

三、生化检查116

四、细胞学检查116

五、特殊生化标记物116

第九节 脑和脊髓血管疾病的定位诊断117

第十节 与脑和脊髓血管疾病相关的临床综合征118

一、癫癎119

第十一节 脑和脊髓血管疾病的鉴别诊断119

二、偏头痛120

三、多发性硬化120

四、脑囊虫病120

五、脑膜炎120

六、脊髓压迫症120

七、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与积液120

八、脑膜瘤120

十五、急性硬脊膜外脓肿121

十四、橄榄核脑桥小脑萎缩121

十三、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121

十一、脊髓蛛网膜炎121

十、Shy-Drager综合征121

九、脑胶质瘤病121

十二、进行性核上性麻痹121

第六章 脑血管疾病和脊髓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123

第一节 脑和脊髓血管疾病的CT、MRI、MRA及DSA表现123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123

二、出血笥脑血管病126

三、颅内动脉瘤128

四、脑血管畸形130

五、脑基底异常血管网症132

七、脑血管性痴呆133

六、脑动脉硬化133

八、脊髓血管病变134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脑显像135

一、脑血流灌注SPECT显像136

二、介入性脑血流灌注SPECT显像137

三、PET脑显像137

四、临床应用139

第三节 脑血管病超声检查141

一、多普勒超声141

二、彩色多普勒超声142

三、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144

四、脑血管病超声检查进展150

第七章 原发性脑出血155

第一节 原发性脑出血的流行病学155

第二节 脑出血的危险因素157

第三节 脑出血的原因157

第四节 脑出血的病理改变158

一、出血部位158

四、出血的吸收与组织的修复159

一、血肿周围组织缺血159

第五节 脑出血病理生理学159

三、活动性出血159

二、出血方式159

二、血肿溶出物160

三、白细胞浸润160

四、神经内分泌障碍160

五、血肿周围组织水肿161

六、血肿周围神经元损害161

第六节 脑出血的临床表现161

一、一般症状161

二、局灶症状与体征162

第七节 脑出血的辅助检查164

一、CT检查164

三、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165

二、套共振成像(MRI)165

第八节 脑出血的内科治疗166

一、内科治疗的基本原则166

二、内科治疗的基本要点166

第九节 脑出血的外科治疗168

一、手术效果的评价168

二、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168

三、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168

四、手术时机168

第一节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及危险因素170

第八章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70

一、病因171

二、危险因素173

第二节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理与病理生理174

一、脑膜和脑的病理改变174

二、脑血管痉挛175

三、脑血流动力学和脑代谢变化175

四、颅内压变化175

五、心血管功能紊乱176

六、全身水电解质变化176

第三节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176

一、先兆和诱发因素176

二、发病时的症状和体征177

三、发病后的主要并发症与再出血178

四、临床分型与分级180

第四节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辅助检查181

一、脑脊液181

二、心电图181

三、脑电图181

四、脑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182

五、放射性核素脑血管造影182

六、颅脑CT182

八、MRA和CTA183

九、经颅多普勒超声(TCD)183

七、磁共振成像(MRI)183

第五节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84

一、诊断184

二、鉴别诊断184

三、病因诊断185

第六节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185

一、制止继续出血和防止再出血186

二、制止颅内压和防治脑疝形成186

三、预防脑血管痉挛和脑梗死的发生186

四、防治脑积水187

第七节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188

第一节 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因与病理190

第九章 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190

第三节 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辅助检查191

一、腰穿或前囟穿刺191

二、脑电图191

三、颅骨X线检查191

四、头颅CT191

第二节 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191

五、头颅MRI192

六、血管造影192

第四节 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192

第十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94

二、TIA的自然史195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流行病学195

一、发病率和患病率195

第二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机制197

一、血管痉挛198

二、血流动力学危象198

三、微栓子学说199

四、血液学的异常200

第三节 短暂脑缺血发作的诊断及鉴别诊断201

一、临床诊断202

二、鉴别诊断203

第四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辅助检查204

一、头部CT205

二、头部MRI及新磁共振技术205

三、头部SPECT及PET检查206

四、脑血管的影像学检查206

五、非侵入性脑血管检查206

六、心脏检查206

七、实验室检查207

八、其他检查207

第五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207

一、TIA危险因素的控制207

二、TIA的药物治疗208

三、外科治疗210

第十一章 脑前循环缺血性血液循环障碍213

第一节 脑前循环的神经解剖和功能213

一、大脑皮质213

二、大脑深部结构216

第二节 脑前循环缺血性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216

一、失语症216

二、失认症218

三、失用症218

七、不随意运动219

六、共济失调219

五、偏瘫219

四、意识障碍219

八、偏盲220

第三节 脑前循环缺血性血液循环障碍的病因220

第四节 脑前循环血液循环障碍综合征221

一、颈内动脉阻塞综合征221

二、脉络膜前动脉阻塞综合征224

三、大脑前动脉阻塞综合征224

四、大脑中动脉阻塞综合征225

二、体格检查226

三、辅助检查226

一、病史226

第五节 脑前循环缺血性血液循环障碍的诊断226

第六节 脑前循环缺血性血液循环障碍的鉴别诊断227

第七节 脑前循环缺血性血液循环障碍的治疗228

一、一般治疗228

二、溶栓治疗229

三、抗凝治疗229

九、中医和康复治疗230

七、脑保护剂230

八、外科治疗和介入性治疗230

五、血液稀释疗法230

四、降纤治疗230

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30

第十二章 脑后循环缺血性血液循环障碍232

第一节 后循环血管区脑组织的解剖结构232

一、脑干的解剖结构232

二、小脑的解剖结构240

三、间脑的解剖结构240

一、大动脉粥样硬化242

三、夹层动脉瘤242

二、小穿通动脉的疾病242

第二节 后循环脑血管损害的病理表现242

四、大脑后部半球的解剖结构242

四、栓塞243

五、肌纤维发育不良243

六、动脉瘤243

七、血管畸形243

八、动脉扩张变长243

九、偏头痛243

十、低血压及低灌注244

十一、动脉炎及其他非动脉硬化性血管病244

十二、药物滥用244

第三节 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245

十六、其他病理性变化245

十五、脊椎关节强直245

十三、moyamoya综合征245

十四、MELAS综合征245

一、视觉及有关的损害246

二、视野缺损246

三、忽视246

四、视觉异常及视觉变形246

五、视觉的复杂异常表现247

六、其他高级皮质功能异常247

七、非视觉性的行为及认知异常247

九、运动异常248

八、意识水平降低248

十、前庭功能及眼球运动异常249

十一、感觉异常250

十二、自主神经功能251

十三、丘脑病变的特殊表现252

十四、小脑病变的临床表现252

第四节 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的主要综合征252

一、延髓的综合征252

二、脑桥的综合征253

五、丘脑的综合征254

六、丘脑下部综合征254

三、中脑的综合征254

四、小脑的综合征254

七、枕叶及颞叶内侧的综合征255

八、其他特殊的综合征255

第五节 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256

一、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方法256

二、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256

第六节 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及预后259

一、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病病的治疗259

二、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后261

一、心房纤颤263

二、心机梗死263

第一节 心源性脑栓塞的病因和发病机制263

第十三章 心源性脑栓塞263

三、扩张性心肌病264

四、房间隔动脉瘤264

五、心瓣膜病264

六、非常规性栓塞265

七、先天性心脏病265

八、心脏粘液瘤265

九、心脏外科手术265

第二节 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表现266

第三节 心源性脑栓塞的辅助检查266

一、药物治疗267

第四节 心源性脑栓塞的诊断与鉴别诊断267

第五节 心源性脑栓塞的治疗和预防267

二、预防268

三、预后268

第十四章 脑动脉硬化症270

第一节 脑动脉硬化症的病因病理270

一、脑动脉粥样硬化270

二、高血压脑小动脉硬化273

三、高血压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273

四、动脉粥样硬化致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274

第二节 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表现274

第三节 脑动脉硬化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275

二、治疗276

第四节 脑动脉硬化症的预防与治疗276

一、预防276

第十五章 高血压脑病278

第一节 高血压脑病的病因及病理278

一、病因278

二、发病机制278

三、病理279

第二节 高血压脑病的临床表现280

一、症状与体征280

二、辅助检查281

一、治疗282

第三节 高血压脑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282

第四节 高血压脑病的治疗与预防282

二、预防283

第十六章 颅内动脉瘤285

第一节 颅内囊状动脉瘤285

一、发病率与分布285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287

三、病理288

四、自然病程288

五、临床表现289

六、辅助检查295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296

八、手术时机298

九、出血急性期非手术治疗298

十、手术前评价299

十一、手术治疗原则301

第二节 其他原因引起的动脉瘤302

一、颅内动脉粥样硬化302

二、夹层动脉瘤302

三、细菌性动脉瘤302

四、外伤性颅内动脉瘤302

二、病理303

一、临床表现303

五、新生物性动脉瘤303

第三节 颅内巨大动脉瘤303

三、神经放射学检查304

四、手术治疗304

第十七章 颅内血管和脊髓血管畸形306

第一节 颅内血管畸形306

一、脑动静脉畸形306

二、其他类型的脑血管畸形322

三、颈动脉海绵窦瘘326

二、分类327

一、流行病学327

第二节 脊髓血管畸形327

三、病理329

四、病理生理机制329

五、临床表现329

六、诊断330

七、鉴别诊断330

八、治疗331

九、脊髓血管畸形的自然史及预后331

第十八章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33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335

三、临床表现336

二、病理改变336

四、治疗337

第十九章 心脑卒中341

第一节 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的关系341

一、心源性脑卒中341

二、脑-心综合征342

三、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冠心病的相互关系343

第二节 心肌梗死343

一、发病机制344

二、临床表现344

三、治疗345

第三节 主动脉狭窄348

一、发病机制348

二、临床表现348

三、治疗349

第四节 风湿性心脏病349

一、发病机制349

二、临床表现350

三、治疗350

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350

一、病因350

二、临床表现351

三、治疗352

第六节 消耗性心内膜炎353

一、发病机制353

二、临床表现353

三、治疗354

第七节 二尖瓣脱垂354

一、发病机制354

二、临床表现355

三、治疗355

三、治疗356

二、临床表现356

一、发病机制356

第八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356

第九节 先天性心血管病357

一、发病机制357

二、临床表现358

三、治疗358

第十节 心律失常359

一、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359

二、治疗360

第十一节 原发性心肌病360

一、临床表现360

二、心脏外科手术并发的脑血管病361

一、药物应用不当引起的脑血液循环障碍361

二、治疗361

第十二节 其他361

三、心脏移植并发脑血管病患者362

第二十章 其他神经系统血管疾病364

第一节 先天性血管疾病364

一、先天性颈内动脉缺失364

二、先天性颈动脉弯曲和扭结364

三、颈内动脉纤维肌肉发育不良365

第二节 后天性血管疾病366

一、颈动脉瘤366

二、颈动脉体瘤367

三、颈内动脉壁间动脉瘤368

四、床突下动脉瘤368

五、颈动脉海绵窦瘘368

六、颅内异常血管网症369

七、颈动脉和椎动脉外伤371

第三节 自体免疫和炎性疾病372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372

二、结节性多动脉炎373

三、Churg-Strauss综合征374

五、与抗磷脂抗体有关的血管炎375

四、显微性多发性血管炎375

六、颅外肉芽肿性动脉炎376

七、颅内肉芽肿性动脉炎377

八、Wegener肉芽肿病378

九、高安动脉炎378

十、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379

十一、病毒性血管炎380

十二、白塞病380

第四节 血液疾病381

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381

三、镰状细胞疾病382

二、巨球蛋白血症382

四、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83

五、血小板增多症383

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83

第五节 代谢性疾病384

一、糖尿病384

二、高脂血症385

第六节 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387

一、皮肤弹性过度综合征387

二、弹性假黄瘤387

四、马方综合征388

三、弥漫性全身性血管角皮瘤388

五、脑面血管瘤病389

第七节 淀粉样脑血管疾病389

第八节 口服避孕药390

第九节 偏头痛与脑血管疾病391

一、视网膜型偏头痛391

二、基底动脉型偏头痛391

三、眼肌麻痹型偏头痛391

四、偏瘫型偏头痛391

第十节 妊娠和产褥期的脑血管疾病392

一、脑静脉窦血栓形成392

四、先兆子癎和子癎393

二、动脉性脑梗死393

三、出血性脑卒中393

第十一节 其他疾病394

一、恶性萎缩性丘疹病394

二、放射性血管病394

三、癌肿伴发的脑血管疾病394

四、垂体卒中395

五、Sneddon病395

六、神经纤维瘤病395

第二十一章 血管性痴呆397

第一节 血管性痴呆的流行病学397

二、缺氧缺血性疾病398

第二节 血管性痴呆的病因398

一、血栓栓塞性疾病398

三、出血性疾病399

四、加重VD的因素399

第三节 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400

第四节 血管性痴呆的分类400

一、皮质下病变的血管性痴呆400

二、皮质梗死性痴呆400

三、皮质和皮质下联合病变401

第五节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401

一、腔隙梗死401

第六节 血管性痴呆的辅助检查402

一、CT检查402

二、宾斯旺格病402

四、皮质和皮质下联合病变402

三、皮质梗死402

二、MRI检查403

三、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403

第七节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403

一、诊断403

二、鉴别诊断408

二、对症治疗410

一、病因治疗410

第八节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与预防410

三、预防412

第二十二章 脊髓缺血性疾病413

第一节 脊髓的血液供应413

第二节 脊髓缺血的原因414

第三节 脊髓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415

三、颈部根动脉慢性狭窄416

四、脊髓梗死416

五、脊髓前动脉受累416

二、短暂性脊髓缺血发作416

一、一般症状和体征416

六、脊髓后动脉受累417

第四节 脊髓缺血性疾病的辅助检查417

第五节 脊髓缺血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417

第二十三章 脊髓出血419

第一节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419

一、病因419

二、临床表现419

三、诊断419

四、治疗419

第三节 脊髓硬膜外和硬膜下出血420

四、治疗420

一、病因420

一、病因420

三、诊断420

二、临床表现420

第二节 髓内脊髓出血420

二、临床表现421

三、诊断421

四、治疗421

第二十四章 脑血管疾病和脊髓血管疾病的治疗422

第一节 急性脑血管病的一般治疗原则422

一、急性脑血管病的急诊判断422

二、急性脑血管病的一般治疗423

第二节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内科治疗425

一、溶栓及降纤酶治疗426

二、抗凝治疗428

三、抗聚集治疗430

四、改善血液流变学与血液稀释疗法430

五、脑血管扩张剂431

六、神经保护治疗431

七、其他疗法431

二、高血压的处理432

一、止血药物的应用432

八、中医药及针灸432

第三节 脑出血的内科治疗432

三、氧的供应433

四、颅内高压的处理433

五、体温的控制434

六、其他治疗方法434

第五节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内科治疗434

一、防止再出血435

二、脑血管痉挛的处理435

三、急性脑积水的处理435

五、其他治疗方法436

四、对全身性合并症的处理436

第五节 脊髓血管病的治疗437

第二十五章 脑血管疾病和脊髓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441

第一节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441

一、病理过程及机制441

二、出血部位442

三、手术适应证442

四、手术时机443

五、手术方法443

六、术后处理446

七、预后446

一、分型及病因447

第二节 自发性脑室出血的外科治疗447

二、病理机制及手术目的448

三、临床分级448

四、手术适应证449

五、手术方法449

六、术后处理450

第三节 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的外科治疗450

一、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连通术452

二、颅骨钻孔术453

三、带蒂大网膜移植术453

四、外科治疗结果454

第四节 脑缺血性疾病的外科治疗455

一、颈动脉颅外段闭塞的外科治疗455

二、椎动脉颅外段闭塞的外科治疗458

三、颅内动脉闭塞的外科治疗460

第五节 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463

一、与颅内动脉瘤治疗相关的问题463

二、前循环动脉瘤的外科治疗467

三、后循环动脉瘤的外科治疗473

四、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474

第六节 脑动静脉畸形的外科治疗475

一、与脑动静脉畸形外科治疗相关的问题476

二、各部位动静脉畸形的外科治疗479

三、硬脑膜动静脉瘘482

第七节 椎管内出血的外科治疗483

一、出血的病因483

二、辅助检查484

三、外科治疗方法484

第八节 脊髓动静脉畸形485

一、脊髓动静脉畸形的分类485

二、硬脊膜动静脉瘘485

三、硬脊膜下髓周动静脉瘘486

四、脊髓内动静脉畸形487

第二十六章 脑血管疾病和脊髓血管疾病的介入放射治疗489

第一节 概述489

一、介入放射学的基本要求489

二、导管和栓塞材料489

第二节 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490

第三节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491

一、载瘤动脉闭塞491

二、动脉瘤直接闭塞492

第四节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栓塞治疗492

第五节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溶栓治疗493

二、局部血管内溶栓494

一、脑动脉造影494

第六节 头颈部经皮血管成形术495

一、扩张血管495

二、锁骨下动脉、椎动脉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496

三、颈动脉系统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496

四、脑血管痉挛的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497

五、PTA的并发症497

第七节 脊柱及脊髓血管畸形的栓塞治疗498

一、脊柱及脊髓血管畸形的分类498

二、治疗适应证的选择498

四、治疗后脊柱及脊髓血管畸形恢复的有关因素499

三、栓塞治疗的要点499

第二十七章 脑血管疾病和脊髓血管疾病的康复501

第一节 脑血管疾病的康复501

一、脑血管病康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501

二、脑血管疾病的恢复过程和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502

三、脑血管疾病康复的三级评测503

四、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技术504

五、脑血管疾病的康复程序506

六、脑血管疾病常见并发症的康复预防和治疗512

七、影响脑血管疾病康复预后的因素和功能后果的预策513

第二节 脊髓血管疾病的康复513

二、脊髓血管疾病康复的三级评测514

一、脊髓血管疾病康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514

三、脊髓病变的节段与可能的功能预后515

四、脊髓损伤的程度与预后516

五、脊髓血管疾病的康复过程516

六、脊髓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及其处理518

第二十八章 脑血管疾病和脊髓血管疾病的护理522

第一节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护理522

一、急性期的护理522

二、恢复期的护理526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527

二、药物治疗的护理528

一、急性期的护理528

第二节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护理528

三、恢复期护理529

第三节 脊髓血管性疾病的护理529

一、般护理529

二、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529

三、排泄的护理530

四、功能锻炼530

[附录1] 脑血管疾病分类(中、英文)532

[附录2] 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535

[附录3]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536

[附录4]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处理建议5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