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日本教育社会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日本教育社会学
  • 于仁兰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春秋出版社
  • ISBN:7506901501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228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4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日本教育社会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作者序1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研究领域&新堀通也1

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起源1

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的发现1

社会学对教育的关心3

作为科学的教育社会学4

教育社会学的制度化5

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学6

战后教育社会学的发展6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7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8

历史一体制的研究9

第三节危机时代的教育社会学11

教育危机11

60年代的教育社会学13

第四节 “新”教育的社会学16

“新”社会学16

“新”教育的社会学17

结束语19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方法&原田彰21

第一节方法原理21

社会学的思想21

社会学的要求22

新的立场23

结构论的研究24

第二节与实践的关系26

杜尔克姆和韦伯的观点26

研究与实践的相互关系27

对政策科学的志向28

第三节理论与实证30

模式的任务30

理论的水平31

从经验的一般化到社会学理论33

理论的生产性和缺陷34

第四节方法技术35

现状35

假说、资料、变量36

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38

第三章从社会化的观点观察教育&池田秀男40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特性40

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40

作为文化的教育41

作为社会统制的教育42

教育的定义44

第二节社会化和教育社会学的观点44

社会化的定型44

教育的制度化45

教育的孤立化46

知识传递的制度化和流动价值47

教育机能的分节化48

教育社会学的观点49

第三节 终身社会化的过程50

成人期的社会化50

家族中的社会化50

获得做父母的使命与适应其变化51

通过工作实现社会化52

公共群体中的社会化53

第四节 社会化的问题和课题55

家庭的影响力在下降55

学校的膨胀57

校外活动的薄弱环节58

学校改革的限度和社会化的权力恢复58

第四章家族教育&有本章60

第一节家族的结构和机能61

作为社会单位的家族61

社会变动的影响62

人际关系的立足点64

核心家族的定义66

核心家族的意义72

第二节家族和社会化72

家族中的社会化72

帕森斯的社会化理论74

日本家族的特性77

日本家族中的社会化78

第三节 现代家族的教育病理和教育课题80

教育病理的定义80

家族的教育病理82

家族的未来形态84

家族中的教育课题86

第五章社区教育&池田宽88

第一节村落共同体的教育89

村落共同体的结构89

习俗教育90

年龄阶梯制91

第二节近代社区和学校92

学校的出现92

社会流动和教育94

全村学校96

学区共同体97

第三节城市化过程中的社区和教育98

人口向城市集中98

儿童生活的变化99

青年和社区101

学校和社区102

第四节地方群体的形成和教育103

四种模式103

地方群体的教育105

精神状态和技术状态106

第六章 产业社会和学校教育&天野郁夫109

第一节现代化和教育109

工业化和教育109

英国和法国110

职业和教养的教育111

“公立教育”的出现112

第二节教育制度的发展结构114

公立教育制度的“原型”114

单轨型和双轨型115

学校体系的分化116

选拔机能与学校体系118

第三节学校的社会机能119

学校与认知的社会化119

学校和道德的社会化121

社会选拔的机能122

现代化和选拔机能123

第四节学校的基本特性124

对学校的期望和失望124

公立教育的成功126

公立教育的危机127

是私立教育的复权吗128

第七章 学校团体和教育——组织论和130

团体论的观点&高旗正人130

第一节学校的团体特性130

作为规范组织的学校130

作为形式团体的学校132

作为官员的教师133

教师的领导地位134

普遍主义意向135

业绩中心136

限定性137

第二节 学习指导过程的结构与机能138

学习指导过程的结构要素138

结构——机能的模式139

测定和评价142

学习指导过程的社会化143

第三节学习团体的形成145

学习团体的重要条件145

形成团体的四次元149

第八章高等教育制度和机能&喜多村和之150

第一节从历史上和制度上观察高等教育150

建立和发展阶段150

制度的结构152

日本的高等教育154

第二节 从中等后教育的观点观察高等教育156

中等后教育和高等教育156

中等后教育体制的必要性158

第三节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机能161

高等教育的机能及其评价162

作为学习场所的高等教育164

高等教育的选拔机能166

英才主义和平等主义167

第九章教育机会&藤田英典170

第一节教育机会的扩大170

教育机会的各种形式170

学校教育的扩大172

“平等”概念的变迁174

第二节教育机会的平等化176

对机会均等关心程度的提高176

学历水平的阶层差别177

学习成绩的阶层差别181

第三节 阻碍机会均等的要素185

智能遗传说185

经济因素说185

社会心理因素说(价值理论)186

文化论的立场187

程序模式188

不平等的产生过程189

第四节 平等化的可能性和界限190

三种“平等”概念190

平等化的可能性192

第十章 学校教育计划论&麻生诚193

第一节学校教育计划的定义及其类型193

什么是学校教育计划193

计划的类型194

第二节学校教育计划的要求195

公共控制的必要性195

对社会变化的适应198

信息技术和新计划理论的出现199

学校教育计划的思想201

第三节学校教育计划的程序203

制定目标203

现状分析和预测204

计划目标的确定206

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206

学校教育资源筹措程序的确定207

实施计划的制定208

第十一章 学习社会&有田?正210

第一节 哈钦斯的学习社会论211

为了人的教育211

从属于经济的教育212

“教育投资”的非生产性213

正在扩展的学校教育问题214

自由教育的主张215

第二节学习社会的展开21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习社会216

重新制定教育的目的、方法和结构217

纽约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的“学习社会”219

多种途径的保障220

从高等教育走向继续教育221

学习社会论的地位222

第三节终身教育和社会教育223

终身教育的观念223

社会教育的现状和课题225

学习要求和学习活动的实况22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