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病理研究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匡调元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2313794
- 出版时间:1980
- 标注页数:437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45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病理研究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中医病理学的特色1
二、中医病理学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地位2
三、中医病理学的主要内容3
四、中医病理学的研究方法8
五、中医病理学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11
六、中医病理学研究的远期目标11
第二章 中医病因学研究13
第一节 中医病因学概论13
一、六淫15
二、时行疫疠之气17
三、七情17
四、饮食不节19
五、劳损20
六、胎传21
七、误治21
八、体质因素22
九、水土不服22
十、外因性损伤与中毒22
十一、中医学的多病因学说23
一、《内经》的有关论述24
第二节 气象病理学探讨24
二、现代医学临床观察资料举例30
三、讨论与探索32
四、小结38
第三节 心神病机论38
一、病案报告一例39
二、中医学中关于“心”与“神”论述41
三、情志与疾病关系的现代医学研究44
四、哲学上两种观点的斗争在理论医学中的反映54
五、小结55
一、体质病理学概述57
第四节 体质病理学研究57
二、体质之形成及其物质基础59
三、体质的改变63
四、体质与病因64
五、体质与发病65
六、体质的分型及其临床特征70
七、体质与治疗74
八、小结77
第五节 体质要素理论78
一、体质要素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80
二、体质要素的特性82
三、体质要素的维度85
四、体质要素的测定与评价87
第六节 论气象病理与体质病理96
一、对六淫为病的认识96
二、对体质病理学的认识101
三、“同气相求”的病机探讨102
四、病理体质类型与对六淫的易感性104
五、小结105
一、概述106
二、方法106
第七节 从五官科门诊病人观察中医体质类型之舌象106
三、结果107
四、讨论116
第八节 关于“体质学Constitutionology”研究的若干问题120
一、关于体质、体质人类学、体质病理学与体质学的概念120
二、关于“质”、“证”与“质化”的概念122
三、关于体质分型与命名124
四、关于体质(Constitution)与气质(Temperament)的关系125
五、关于进行体质普查时宜注意的几个问题126
六、结语127
第一节 中医发病学与病机学概说129
一、发病学概说129
第三章 中医发病学与病机学研究129
二、病机学概说131
三、中医学的多病机学说145
第二节 “八纲”病理解剖学基础的初步探讨146
一、临床病理资料举例分析146
二、“塞”、“热”之病理解剖学基础探讨161
三、“虚”、“实”之病理解部学基础探讨163
四、“表”、“里”之病理解剖学基础探讨167
五、“阴”、“阳”之病理解剖学基础探讨168
六、小结169
一、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171
第三节 虚损之病机探讨171
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172
三、讨论176
四、小结181
第四节 “急病及肾”与“久病及肾”之病机探讨183
一、概述183
二、材料与方法183
三、结果186
四、讨论190
五、小结203
一、色欲房劳,首先伤精206
第五节 色欲房劳伤之病机探讨206
二、精伤气馁,神散精失209
三、五脏受累,百病由生212
四、色欲房劳伤与内生六气病机和体质形成机理217
五、节欲护精,养生之要220
六、结语223
第六节 色欲房劳伤之现代科学研究动态226
一、概说226
二、人类性行为时的生理性反应228
三、性行为与疾病的关系232
四、性学研究的方法简介234
五、动物实验资料举例236
六、结语238
第七节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病理学基础241
一、病例报告241
二、讨论246
三、小结248
第八节 从病理学观点探讨温病传变的规律性249
一、概述249
二、临床病理资料举例250
三、讨论256
四、小结260
一、概述263
第九节 舌象形成机理探讨263
二、正常舌象之解剖学与组织学264
三、病理舌象之一般临床意义及其形态学改变267
四、舌象形成之机理探讨278
五、舌象研究应注意的几个原则问题284
六、小结287
第十节 论病变的可逆性290
一、病变可逆的方式及其机理290
二、为病变可逆创造条件301
一、辨证论治概述304
二、关于“证”的概念304
第四章 辨证论治原理探讨--整体制约论304
第一节 辨证论治原理探讨304
三、整体制约论322
四、小结325
第二节 论“证的演生”326
一、概述326
二、经典理论举例328
三、论“势”329
四、“证的演生”之物质基础探讨336
五、截断“证的演生”338
六、结语339
第三节 整体制约论的病理形态学基础探讨341
一、临床病理资料举例分析341
二、讨论350
三、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360
第五章 中医病理学研究之思路与方法学探讨363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途径的探讨363
一、中西医病理学基础的初步分析363
二、中西医结合途径之探索365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学探讨369
一、对临床病人的直觉观察及实验室测试371
二、实验动物的病理模型研究376
三、引进新的科学方法与方法论384
四、小结385
第三节 中医理论研究与病理解剖学387
一、中医亦有病理解剖学387
二、病理解剖学是研究中医理论不可缺少的学科之一390
三、倡议尽快地建立“中医病理解剖学”391
四、运用现代病理解剖学技术研究中医理论时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394
五、结语396
第四节 多学科、多途径、多指标、同步测试、相关分析397
一、关于多学科研究的探讨398
二、关于多途径研究的探讨402
三、关于多指标研究的探讨404
四、关于同步测试的探讨406
五、关于相关分析的探讨407
六、结语408
第五节 新实践、新概念与新学派408
一、关于“新实践”409
二、对“新概念”的认识410
三、创立“新学派”414
一、概述415
第一节 “人体新系”设想415
第六章 人体新系猜想415
二、建立人体新系的根据416
三、新系雏议421
四、小结424
第二节 “人体新系”猜想426
一、进一步引用的论据427
二、进一步研究的线索434
三、建立人体新系的几个原则性步骤436
四、建立“人体新系”的意义436
五、展望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