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技战线五十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技战线五十年](https://www.shukui.net/cover/5/32856061.jpg)
- 武衡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7502322167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628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64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技战线五十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读书不忘救国3
第一章 清华大学实用科学研究会3
“一二九”抗日救国运动3
创办《新科学》4
拥护第二十九军保卫华北12
第二编 难忘的岁月19
第二章 在革命圣地延安19
中山图书馆19
讲授“抗战地理”21
响应号召,重返科技战线24
自然科学教育方针的争论26
科学大众化31
地质矿产调查38
难忘的岁月42
第三章 从延安到北满47
“八千里路云和月”47
从零开始兴办工业50
工厂管理民主化54
第三编 艰难的创业59
第四章 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轫59
突如其来的决定59
“病树前头万木春”60
不拘一格聘人才62
4000科技人员奔赴东北69
为科学研究创造条件72
第五章 科研管理的初步探索75
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75
从经济恢复中找课题76
科研工作计划的“初试”77
科研为经济建设服务78
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80
科研工作合同制81
科研成果工业化82
科学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的交流84
又一次理论结合实际问题的争论86
第六章 政治思想工作90
整顿作风90
抗美援朝94
思想改造运动96
“三反”、“五反”运动97
深刻的经验教训97
第七章 中国科学院第一个分院99
分院的工作方针和研究重点100
新中国建设的第一个研究所--金属研究所101
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04
土木建筑研究所105
林业土壤研究所106
石油化学研究所107
应用化学研究所107
撤销工业检验所108
合并地质调查所110
分院的领导110
开展学术活动与培养人才112
检验、鉴定、咨询服务114
东北分院的撤销与地方科研机构的建设115
第八章 中国科学院代表团首次访问苏联118
苏联科学院发展简史120
苏联科学院的计划工作122
苏联的地质科学124
访苏学习总结126
苏联科学家首次访华130
第四编 充实而有意义的三年135
第九章 初入科学殿堂135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的《报告》136
16年后再见郭沫若140
学术秘书处及其主要工作142
改变科学研究机构的地区布局144
学部的成立147
两项战略决策153
知识分子问题会议156
第十章 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59
中央决定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60
《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要求161
“任务带学科”163
重点任务164
《规划》不是“纸糊的”165
保留科学规划委员会165
苏联科学家的帮助167
第五编 十年黄金时代177
第十一章 在斗争中前进177
大跃进177
“科学宪法”--《科研工作十四条》181
为提前完成《十二年规划》而奋斗186
广州会议--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187
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189
第十二章 统一领导、分工协作192
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192
“二黄一张”之争193
我国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196
国家科委专业组199
地方科技工作应为地方服务202
第十三章 丰硕的成果205
规划的落实--年度计划205
提前5年完成《十二年规划》206
“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好”207
丰硕的成果208
人工局部控制天气209
治沙研究216
地震预报220
海洋调查232
编纂《国家大地图集》245
第十四章 成果管理与科技出版工作248
成果的登记与鉴定248
发明的奖励249
成果的交流与保密253
《24条》的产生和夭折261
出版工作263
发行工作265
全国科学技术出版工作会议266
出版方针、政策与稿酬271
第十五章 改进科研工作条件276
图书276
中国外文书店277
档案资料279
仪器设备、物资器材279
中国科学器材公司282
化学试剂的生产与进口285
科研经费287
第十六章 把科技情报工作提高到战略地位上来288
建立国家科技技术情报中心288
第一次科技情报工作会议290
充实和提高293
《国际十进分类法》的采用和批判297
复印技术的创立299
第十七章 国际交流与合作303
与苏联合作303
初访民主德国306
中苏重订协议306
敖德萨飞机失事312
协议到期,自动失效313
与越南的合作313
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315
科技外事工作的调整317
与亚非国家的合作与交流319
打破封锁,走向世界325
第六编 十年动乱的坎坷历程331
第十八章 “文革”初期的搏斗331
“7.30”大会331
周恩来不同意“罢官”333
“打倒韩光反党集团”335
扩大批判,亮相京津336
清“四旧”337
“查抄”毛主席题词339
“群众专政”342
下放干校劳动锻炼343
第十九章 重返中国科学院346
中国科学院计划座谈会346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349
从业务一组到党的核心小组352
解放干部353
重建机构355
恢复业务357
恢复国际交流360
第二十章 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363
周恩来对科学院的指示363
长波授时台兼导航台的建设366
开展我们自己的高能物理研究367
激光研究373
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研究374
第二十一章 全国科技工作会议377
筹备阶段377
批极“左”思潮,批林整风379
中国科学院的《发言》383
“是极右,不是极左”385
第二十二章 人妖颠倒是非淆387
批“刮理论风”和“翻案风”387
批“不抓大事”388
批“孔老二的徒子徒孙”392
这样的检查通不过395
批《汇报提纲》397
“这个人思想旧,工作要调动一下”402
第七编 科学的春天407
第二十三章 科学的春天到来了407
拨乱反正407
科学教育座谈会408
震动全国的科学大会411
重建国家科委415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417
八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419
第二十四章 面向经济建设423
支援农业424
开辟新能源427
沼气428
太阳能432
风能435
参加联合国新能源会议--内罗比会议437
工业学大庆442
富铁矿会战443
全国地层委员会451
国际石炭纪地层和地质大会455
第二十五章 落实科技政策459
清理遗留问题459
全国科学技术人员普查460
落实留学人员政策462
使用闲散的科学技术人员464
发挥中青年科技干部的作用464
中国科学院学部的复苏467
恢复培养研究生与建立学位制度470
表彰老科学家472
恢复科学技术奖励工作472
科学技术保密与技术市场482
第二十六章 科研体制的调整与改革485
国家科委机关的调整485
组建科学技术干部局486
中央科学研究协调委员会489
国务院科学技术领导小组492
科研管理的改革493
向中央财经小组汇报495
编制科技规划的设想499
中央书记处的指示502
“三结合规划”504
推广新技术、新产品508
国家科委不能撤509
“大经委、中计委、小科委”512
退居“二线”514
第二十七章 建立专利制度516
旧中国的专利制度516
调查研究各国的专利制度517
我国有必要建立专利制度529
专利法的起草、审批与实施531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表彰537
第八编 退出一线以后543
第二十八章 南极考察543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543
首次南极考察队546
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551
“南极精神”554
历次南极科学考察556
中国南极考察站“中山站”建成558
南极考察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普及562
加强南极研究的学术领导564
参加《南极条约》,成为协商国成员567
与阿根廷、智利签订合作协议568
参加国际南极局局长会议569
秦大河横穿南极571
艰苦奋战的10年、胜利成功的10年574
第二十九章 中国发明协会576
发明协会的成立577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581
历届全国委员会--年会582
向人民汇报发明成果585
发明基金592
宣传、教育和地方组织592
在国际发明者中争高低593
海峡两岸发明家欢聚一堂597
参加萨格里布国际博览会599
参加“发明者协会国际联合会”600
创办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603
第三十章 历史经验值得注意606
解放区的巩固与发展,科学技术发挥了重大作用606
《延安时代科技史》611
东北区的经济恢复与发展需要科学技术613
“金鸡报捷,始自东北”616
《当代中国》617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事业》623
后记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