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药物新剂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朱盛山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17635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308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2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药物新剂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药物剂型与新剂型1
第一节 新剂型的内容2
一、速度性控释给药系统3
二、方向性控释剂型3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4
三、药物透皮吸收机理4
一、临床用药的需要4
第二节 新剂型发展的动力4
第三节 新剂型的研究5
一、设计5
五、剂型价值的提高5
四、剂型的发展已成为医药工业前进的动力5
三、合成新药推向市场困难5
二、试制6
三、质量研究7
第四节 研究新剂型的问题和展望8
第二章 口服控速释药剂型9
第一节 控速释药剂型概述9
一、控释剂型的优缺点9
二、控释剂型的基本组成9
三、控释剂型的分类10
四、控释剂型的设计10
第二节 渗透压控释体系15
一、口服渗透泵释药机制15
二、影响渗透泵释放药物的因素17
四、渗透泵的制备和举例19
三、渗透泵的组成19
第三节 膜扩散控释剂型21
一、膜扩散控制释药机制22
二、影响扩散控速释药的因素23
三、膜扩散控释剂型的组成24
四、膜控释剂型的制备及举例25
第四节 控制溶解释放体系27
一、控制溶解释药的机制27
第五节 控制蚀解释放体系28
三、控制溶解释药剂的制备和举例28
二、控制溶解体系释药恒速的可能性28
第六节 其它口服控释剂型29
一、控释微囊29
二、交联层包膜控释凝胶体系29
三、骨架扩散控释体系29
四、双层控释片30
第七节 胃驻留控释剂型30
一、胃内漂浮片31
二、胃内漂浮-控释组合给药系统34
三、胃内膨胀-控释组合给药系统34
一、体外释放度测定35
四、其它胃驻留控释系统35
第八节 口服控释剂型的释放度测定35
二、体内释药试验36
三、体内外试验相关性38
四、体内外试验相关性问题39
第九节 口服控释剂型的首过效应42
第三章 透皮给药系统45
第一节 透皮给药系统的优缺点45
第二节 透皮吸收45
一、皮肤的构造45
二、透皮吸收途径46
二、皮肤的部位53
三、角质层的贮存53
第三节 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53
一、皮肤的水合程度53
四、动物与人的皮肤差异54
五、活性皮肤层54
六、药物的结构和性质54
七、赋形剂55
八、其它56
第四节 透皮给药系统设计56
一、裱背层58
第五节 透皮给药系统的组成58
二、药物库59
三、控释膜59
四、粘附层59
五、保护膜59
第六节 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和举例59
一、微孔膜控释系统59
二、骨架(基质)扩散控释系统60
三、微小型贮库控释系统61
五、其它系统62
四、粘胶剂层扩散系统62
第七节 透皮给药系统的质量研究63
一、体外溶出试验63
二、透皮试验64
三、药效学试验68
四、刺激性试验68
第八节 透皮给药系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68
一、物理方法69
二、化学方法69
三、物理化学法70
二、释药面积73
第三节 影响眼科用给药系统释放的因素73
一、控释膜的厚度73
第二节 眼科用给药系统控释机制73
第一节 眼科用给药系统的优缺点73
第四章 眼科用给药系统73
三、药物分子的大小74
四、EVA膜中EVA的规格74
五、膜涂布板温74
第四节 眼科用给药系统的设计74
第五节 眼科用给药系统的组成75
第六节 眼科用给药系统的制备和举例75
一、膜扩散控释眼膜75
第七节 眼科用给药系统的质量研究76
三、渗透压控释眼科用给药系统76
二、控制溶解眼科用给药系统76
一、体外释药试验77
二、眼内释药试验77
三、眼内外释药相关性78
四、药效学试验78
五、刺激性试验78
第五章 子宫和阴道内给药系统79
第一节 子宫和阴道内给药系统的优缺点79
第二节 子宫和阴道内给药系统的释放机制79
第三节 影响体系药物释放的因素79
三、温度与释放速度的关系80
一、膜材料(EVA)的性质80
二、EVA膜的厚度80
第四节 子宫和阴道内给药系统的设计81
第五节 子宫和阴道内给药系统的组成81
第六节 子宫腔内给药系统82
一、含孕激素的IUD82
二、带铜的宫内节育器83
第七节 阴道给药系统83
第八节 子宫和阴道内给药系统的质量研究83
一、体外释放度试验83
二、体内释放度试验84
四、对生殖轴影响试验86
三、体内外释放试验比较86
第六章 植入给药系统88
一、膜--扩散控释植入给药系统88
二、渗透压控释植入给药系统90
三、溶解扩散控释植入给药系统92
四、溶蚀扩散控释植入给药系统92
五、骨架扩散控释植入给药系统92
第七章 其它控释给药系统94
一、直肠给药系统94
二、口腔内给药系统94
三、静脉给药系统95
五、自动反馈控制系统96
四、肌内或腹腔注射给药系统96
第八章 延缓释放制剂98
第一节 延缓释药的机制99
一、固体药物分散于凝胶(骨架)层中99
二、药物分散于孔道骨架中99
三、药物分散于膨胀(水化)的凝胶骨架中100
四、包衣制剂100
五、药物在油溶液中100
六、离子交换药树指制剂101
第二节 延缓释药制剂的设计101
第三节 延缓释药制剂举例104
第二节 固体分解药剂的组成109
第一节 固体分解药剂的优缺点109
第九章 固体分散药剂109
第三节 固体分散药剂的分类110
一、按药剂释放性能分110
二、按药剂的分散状态分110
三、其它112
第四节 固体分散药剂的增溶机制及影响因素112
一、聚乙二醇(PEG)112
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114
三、胶体二氧化硅(SiO2)115
四、其它载体116
五、载体类型对增溶的影响116
一、熔融法117
第五节 固体分散药剂的制备和举例117
二、溶剂法119
三、溶剂-熔融法120
四、研磨法120
五、溶剂分散法120
六、喷雾包埋法121
第六节 固体分散药剂的质量研究121
一、固体分散药剂的鉴别121
二、溶出度测定125
三、溶解度测定125
四、稳定性测定和老化125
五、生物利用度127
一、肠溶性固体分散药剂128
第七节 其它固体分散药剂128
二、缓(控)释固体分散药剂130
第十章 环糊精包合物132
第一节 包合物的优缺点132
第二节 环糊精的结构和性质132
第三节 包合物的形成和包合作用134
第四节 环糊精包合物的分类136
第五节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和举例136
一、饱和溶液法136
二、溶液-搅拌法137
五、中和法138
三、研磨法138
四、冷冻干燥法138
六、其它方法139
第六节 环糊精包合物的质量研究139
一、包合物的鉴别139
二、包合物的收得率、包合率和药物利用率145
三、包合物的含量测定146
四、包合物的溶解性能测定146
五、包合物的稳定性148
六、体内释药试验149
一、甲基化CD151
第七节 环糊精衍生物包合物151
七、包合物的刺激性试验151
二、羟烃基化CD152
三、作为缓释载体的CD153
第十一章 微型胶囊156
第一节 微囊的优缺点156
第二节 微囊的形成机制156
第三节 微囊的组成158
一、囊材158
二、囊心物158
第四节 微囊的分类158
第五节 微囊释放药物的机制159
第六节 影响微囊释放药物的因素160
一、囊材160
二、囊膜厚度(h)160
三、工艺条件162
四、囊心物163
第七节 微囊的制备方法和举例164
一、单凝聚法164
二、复凝聚法166
三、溶媒--非溶媒法168
四、液中干燥法169
五、界面缩聚法170
六、喷雾干燥法171
七、滴入冻凝法172
八、辐射化学法173
九、静电沉积法173
十、制备微囊方法的选择173
第八节 微囊的质量研究174
一、微囊的外形174
二、微囊的粒度174
三、微囊的稳定性176
四、成囊率177
五、包囊率178
七、微囊的溶出度测定179
六、微囊的含量测定179
八、体内释放试验180
九、其它质量控制指标181
第九节 双(层)膜微囊和人工细胞181
一、双膜微囊的制备和举例181
二、人工细胞的应用原理182
第十二章 脂质体186
第一节 脂质体的优缺点186
第二节 脂质体的结构186
第三节 脂质体的分类189
一、按脂质体的结构类型分189
第四节 靶向给药评价190
一、以t时药物浓度评价190
二、按脂质体结构性能分190
三、按脂质体荷电性分190
二、以AUC评价191
三、以AUQ评价191
第五节 脂质体的作用机制192
一、吸附192
二、交换192
三、内吞192
一、脂质体的大小193
第六节 影响脂质体作用的因素193
七、磷酸酯酶消化193
六、扩散193
五、渗漏193
四、融合193
二、脂质体的表面电荷194
三、脂质体的组成194
四、药物包封方式194
五、给药途径194
第七节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和举例195
一、薄膜法195
二、注入法197
三、乳化法197
四、熔融法199
五、冷冻干燥法200
六、超声法200
七、其他方法201
八、脂质体制备方法比较201
第八节 脂质体的质量研究202
一、包封率202
二、稳定性与渗漏205
三、粒径和分布209
四、表面电性测定210
五、体内分布试验211
六、药效学试验212
七、安全试验214
第九节 特殊性能脂质体215
一、免疫脂质体215
二、多糖(糖脂)被复的脂质体218
三、热敏感脂质体219
四、pH敏感脂质体219
第十三章 微球223
第一节 微球的优缺点223
第二节 微球的靶向和释放223
一、微球的靶向作用223
二、微球的释药机制224
三、影响微球的释药因素225
第三节 微球的组成226
第四节 微球的分类228
一、按基质分类228
二、按微球的性状分类228
三、按给药途径分类228
第五节 微球的制备和举例229
一、加热固化法229
二、加交联剂(催化剂)固化法229
三、挥散溶媒聚合法230
第六节 微球的质量研究231
一、载药量231
四、照射聚合法231
二、微球粒子大小和粒度分布232
三、溶出度测定232
四、溶胀率和溶胀压测定233
五、体内分布试验234
六、栓塞性试验234
第七节 免疫微球和免疫毫微球粒235
第十四章 新型乳剂237
第一节 静脉营养输送乳剂239
一、静脉营养输入乳剂的优缺点241
二、制备和举例241
一、靶向作用242
第二节 靶向给药乳剂242
二、靶向一级乳剂244
三、复乳244
第三节 新型乳剂的质量研究-稳定性试验246
一、一级乳剂的稳定性247
二、复乳的稳定性250
第四节 提高乳剂稳定性的方法254
一、明胶微球乳255
二、聚丙烯酰胺凝胶乳255
三、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凝胶乳255
四、其它方法加工乳剂256
第一节 毫微囊258
第十五章 毫微体系258
第二节 毫微球粒259
第三节 毫微脂粒261
第四节 微孔261
一、表面活性剂和辅助表面活性剂选择262
二、制备方法262
三、应用263
第十六章 磁性药物制剂264
第一节 磁性药物制剂的优点、问题和要求264
一、磁性物质的磁化265
第三节 磁控定位机制265
第二节 磁性物质265
二、磁控定位266
第四节 影响磁控定位的因素267
一、磁性物质267
二、制剂的粒度267
三、介质(血液)流速268
四、受试管(道)的粗细及其壁的厚薄268
五、给药部位268
六、外加磁场268
第五节 制备和举例269
一、磁性微球269
七、给药剂量269
八、其他269
二、磁性微囊271
三、包封型磁性微球271
四、磁性毫微粒271
五、磁性片剂和磁性胶囊272
第六节 磁控定位试验272
一、体外磁控定位试验272
二、体内磁控定位试验273
第十七章 靶向前体药物275
一、肿瘤276
二、免疫276
第一节 肿瘤与免疫276
三、肿瘤抗原278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279
一、制备单克隆抗体281
二、单克隆抗体的应用283
第三节 药物--单克隆抗体结合物284
一、制备结合物的意义和应用结合物的局限性284
二、药物--单克隆抗体结合物靶向作用机制285
三、药物、抗体交联方法286
四、药物--抗体结合物的制备和举例291
五、药物--抗体结合物的质量研究297
第四节 其他大分子前体药物300
附 一般前体药物简介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