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药理学实验指南 新药发现和药理学评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德)H.G.沃格尔(H.Gerhard Vogel),(美)W.H.沃格尔(Wolfgang H.Vogel)编著;杜冠华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083377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985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102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药理学实验指南 新药发现和药理学评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A章 心血管活性1
A.1 心血管活性测定1
A.1.1 体外方法1
A.1.1.1 α_1-肾上腺素受体结合1
A.1.1.2 α_2-肾上腺素受体结合4
A.1.1.3 咪唑啉受体结合7
A.1.1.4 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10
A.1.1.5 β_1-肾上腺素受体结合12
A.1.1.6 β_2-肾上腺素受体结合14
A.1.1.7 腺苷A_1受体结合16
A.1.1.8 腺苷A_2受体结合18
A.1.1.9 人红细胞摄取腺苷的抑制作用20
A.1.1.10 体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抑制作用21
A.1.1.11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结合23
A.1.1.12 用人肾脏肾素和合成底物测定抑制肾素的活性25
A.1.1.13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结合实验27
A.1.1.14 内皮素受体拮抗作用28
A.1.1.15 培养内皮细胞NO的形成31
A.1.1.16 Na~+/H~+交换的抑制作用34
A.1.1.16.1 血小板Na~+/H~+交换的抑制34
A.1.1.16.2 胆固醇活化的兔红细胞Na~+/H~+交换抑制作用35
A.1.1.16.3 培养心肌细胞的钠内流测定35
A.1.1.16.4 培养动脉内皮细胞Na~+/H~+交换的抑制作用36
A.1.1.17 对磷酸二酯酶的抑制作用37
A.4.2.4 钙拮抗剂对离体豚鼠肺动脉的影响38
A.1.1.18 心脏细胞膜腺苷酸环化酶的激活39
A.1.1.19 离体心肌细胞的膜片钳技术41
A.1.2 离体器官的研究43
A.1.2.1 离体血管平滑肌α-抗交感活性测定43
A.1.2.2 离体豚鼠精囊腺α-抗交感神经的活性测定44
A.1.2.3 离体大鼠输精管α-抗交感活性测定45
A.1.2.4 离体大鼠脾脏α-抗交感活性测定46
A.1.2.5 离体豚鼠心房β_1-抗交感神经活性测定47
A.1.2.6 离体气管链β_2-抗交感神经活性测定48
N.1 各国实验动物管理与使用规则49
A.1.2.7 离体豚鼠回肠测定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作用50
A.1.2.8 各种药物包括钾离子通道开放剂的血管舒张活性测定51
A.1.2.9 离体有或无内皮的动脉实验54
A.1.2.10 内皮衍生松弛因子EDRF释放的生物测定56
A.1.2.11 离体豚鼠输尿管K~+离子通道测定57
A.3 体内心血管分析58
A.3.1 麻醉大鼠血液动力学检测58
A.1.3.2 毁脊髓大鼠的血压60
A.1.3.3 抗高血压药对神经节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维持大鼠的血管扩张活性测定61
A.1.3.4 清醒高血压大鼠模型的血压(尾套管法)63
A.1.3.5 清醒大鼠插管直接测量血压64
A.1.3.6 用麻醉狗进行心血管药物实验66
A.1.3.7 麻醉狗的血流动力学测定67
A.1.3.8 清醒狗的血流动力学测定70
A.1.3.9 麻醉猴的血流动力学研究72
A.1.3.10 用微球技术测定心输出量和局部血流73
A.1.3.11 颈动脉襻技术74
A.1.3.12 用麻醉狗测定心脏容积75
A.1.3.13 用遥感监测技术测定大鼠心血管系统参数77
A.1.3.14 脑室内给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79
A.1.3.15 对体位性低血压的影响80
A.1.3.16 内毒素引起的休克81
A.1.3.17 出血性休克83
A.1.3.18 止血带引起的休克84
A.1.3.19 小鼠虹膜上分布的肾上腺素能α-和β-受体85
A.1.3.20 大鼠肾上腺素能β_1-和β_2-受体的活性87
A.1.3.21 狗肾上腺素能β_1-和β_2-受体活性89
A.1.3.22 应用利血平预处理的狗研究β-受体阻断剂的内在拟交感活性91
A.1.3.23 猫瞬膜制备(神经节阻断作用)92
A.1.3.24 药物拮抗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93
A.1.3.25 应用整体大鼠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作用95
A.1.3.26 用狗评价肾素抑制剂97
A.1.3.27 用猴评价肾素抑制剂99
A.2 诱导产生实验性高血压的方法101
A.2.0.1 大鼠急性肾性高血压101
A.2.0.2 大鼠慢性肾性高血压102
A.2.0.3 狗慢性肾性高血压102
A.2.0.4 狗神经性高血压103
A.2.0.5 DOCA-盐诱发大鼠高血压104
A.2.0.6 大鼠遗传性高血压105
A.3 冠脉药物108
A.3.1 离体器官108
A.3.1.1.LANGENDORFF离体心脏108
A.3.1.2 大鼠离体工作心脏的冠状动脉结113
A.3.1.3 牛冠状动脉的松弛作用114
A.3.2 体内方法115
A.3.2.1 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大鼠心肌坏死115
A.3.2.2 麻醉犬的冠状动脉闭塞法116
A.3.2.3 微球注射诱导狗的急性缺血119
A.3.2.4 狗或猪的冠脉血栓形成121
A.3.2.5 对心肌预处理的影响125
A.3.3 间接体内方法127
A.3.3.1 冠状血管床的塑料铸形127
A.4 钙摄取抑制活性128
A.4.0.1 概论128
A.4.1 体外方法130
A.4.1.1 3H-尼群地平体外结合130
A.4.2 离体器官133
A.4.2.1 钙拮抗剂对离体豚鼠乳头肌动作电位的影响133
A.4.2.2 钙拮抗剂对离体豚鼠心房的影响134
A.4.2.3 钙拮抗剂对离体兔主动脉的影响135
A.4.3.1 钙阻滞剂对毁脊髓大鼠的影响137
A.4.3 体内方法137
A.5 抗心律失常活性138
A.5.0.1 概论138
A.5.0.2 乌头碱拮抗作用的大鼠实验141
A.5.0.5 心室纤颤的电刺激阈143
A.5.0.4 毒毛花苷诱发的心律失常143
A.5.0.3 地高辛致麻醉豚鼠室性心律失常143
A.5.0.6 大鼠冠状动脉结扎、再灌性心律失常和梗死面积146
A.5.0.7 狗冠脉梗阻和再灌注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148
A.5.0.8 离体豚鼠右心室乳头肌抗心律失常特征152
A.5.0.9 离体豚鼠左心室乳头肌的动作电位和不应期154
A.6 引起心肌肥厚和心功能不全的方法156
A.6.0.1 大鼠主动脉结扎156
A.6.0.2 豚鼠心功能不全157
A.6.0.3 叙利亚仓鼠的心肌病模型158
A.7 正性肌力作用(强心苷)160
A.7.0.1 概述160
A.7.1 体外试验162
A.7.1.1 毒毛花苷(Ouabain,Oua)结合实验162
A.7.1.2 对Na~+/K~+ATPase的影响163
A.7.2 离体组织器官试验165
A.7.2.1 离体猫乳头肌165
A.7.2.2 离体心肌病仓鼠心肌166
A.7.2.3 离体豚鼠心肌以的钾丢失167
A.7.3 体内试验167
A.7.3.1 对猫的心脏毒性(Hatcher s method)167
A.7.3.2 强心苷的消除速率和肠道吸收速率168
A.8.1 休克和多发性脑功能损伤模型169
A.8 影响血液供应和动静脉张力的药物169
A.8.1.1 蒙古沙土鼠颈动脉阻断的脑缺血模型169
A.8.1.2 大鼠前脑缺血172
A.8.1.3 大鼠耐缺氧实验173
A.8.1.4 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174
A.8.1.5 光化学法引起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176
A.8.1.6 大鼠脑缺血后微透析和神经保护实验177
A.8.1.7 海马脑片的低氧/低糖实验178
A.8.1.8 大鼠局部脑血流和葡萄糖利用的测定179
A.8.1.9 麻醉狒狒脑血管阻力测定181
A.8.1.10 猫脑血流测定(流量计法)183
A.8.1.11 药物对大鼠脑血流和缺血骨骼肌的作用184
A.8.2 外周血液供应185
A.8.2.1 大鼠后肢灌流结合交感神经刺激185
A.8.2.2 对大鼠外周血流的影响186
A.8.2.3 对麻醉狗外周血流的影响188
A.8.2.4 局部氧分压测定外周血液供应189
A.8.2.5 药物对大鼠肠系膜血流的影响190
A.8.2.6 对肺血流的影响191
A.8.2.7 药物对缺血肌肉收缩力的影响192
A.8.2.8 药物对灌流兔耳的影响(Pissemski法)194
A.8.2.9 对狗原位静脉张力的影响195
B章 血液成分的活性196
B.1 体外试验196
B.1.0.1 富含血小板的血浆中血小板的凝集和解凝(BORN法)196
B.1.0.2 凝胶过滤后血小板的凝集198
B.1.0.3 全血中血小板的凝集200
B.1.0.4 纤维蛋白受体结合试验202
B.1.0.5 血栓弹性描记仪204
B.1.0.6 PAF的拮抗作用205
B.1.0.7 红细胞的流动性205
B.1.0.8 红细胞的滤过能力207
B.1.0.9 红细胞凝集208
B.1.0.10 血浆黏度测定209
B.2.0.1 体内小板的可逆凝集210
B.2 体内试验或体内给药体外试验210
B.2.0.2 对实验性血小板减少症和白细胞减少症的抑制作用211
B.2.0.3 胶原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抑制212
B.2.0.4 激光诱导的血栓形成213
B.2.0.5 腔静脉血栓形成或血栓溶解215
B.2.0.6 动脉和静脉内血栓的抑制216
B.2.0.7 动脉出血时间218
B.2.0.8 血液凝集试验219
B.2.0.9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220
C.1.1.1 碳酸酐酶的体外抑制作用222
C.1 利尿药和促尿盐排泄活性222
C.1.1 体外方法222
C章 肾脏活性222
C.1.1.2 肾细胞的膜片钳技术223
C.1.1.3 离体肾小管的灌注225
C.1.1.4 离体肾灌注228
C.1.2.1 利尿剂对大鼠的作用(Lipschitz检验)228
C.1.2.2 促尿盐排泄剂对大鼠的作用230
C.1.2.3 利尿剂和促尿盐排泄药对狗的作用231
C.1.2.4 清除方法232
C.1.2.5 大鼠微穿刺技术233
C.1.2.6 停流技术234
C.1.2.7 大鼠慢性肾衰234
C.2.1.1 体外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指示降低血尿酸的活性235
C.2 促尿酸排泄和降低血尿酸药的活性235
C.2.1 体外方法235
C.2.2 体内方法236
C.2.2.1 对小鼠的利尿和促尿酸排泄活性236
C.2.2.2 allantoxanamide处理大鼠血尿酸活性降低237
C.2.2.3 对Potassium oxonate处理的大鼠降低血尿酸和促尿酸排泄活性238
C.2.2.4 大鼠的酚红排泄238
C.2.2.5 对达尔马提亚狗(Dalmatian)的促尿酸排泄活性239
C.2.2.6 对宿务(Cebus)猴的促尿酸排泄活性240
D章 呼吸系统的活性241
D.1 体外实验241
D.1.0.1 组织胺(H_1)受体结合241
D.2 对气流的作用242
D.2.1 离体器官试验242
D.2.1.1 对离体豚鼠肺组织条的解痉活性242
D.2.1.2 对离体豚鼠气管的解痉活性243
D.2.2 体内实验245
D.2.2.1 对麻醉豚鼠的支气管解痉活性(Konzett-Rossler法)245
D.2.2.2 花生四烯酸或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对呼吸功能的影响247
D.2.2.3 支气管高反应性248
D.2.2.4 组织胺诱导麻醉豚鼠支气管收缩后身体体积描记法和呼吸参数250
D.3.0.2 麻醉猫的镇咳效应251
D.2.2.5 麻醉豚鼠的呼吸速度描记法252
D.2.2.6 气道微血管渗漏254
D.3 镇咳活性255
D.3.0.1 豚鼠刺激性吸入后的镇咳活性255
D.4 对气管和支气管黏液分泌与转运的影响259
D.4.0.1 黏液分泌的离体研究259
D.4.0.2 黏液分泌的急性研究260
D.4.0.3 慢性插管下黏液分泌的研究261
D.4.0.4 纤毛活性263
D.4.0.5 纤毛转运的研究265
E章 精神药物和神经药物的评价267
E.1 对动物行为和肌肉协调的影响267
E.1.1 自主行为活动267
E.1.1.1 总论267
E.1.1.2 观测性实验评价方法267
E.1.2 镇静剂和兴奋剂对运动功能的影响269
E.1.2.1 总论269
E.1.2.2 间断性行为实验观察方法269
E.1.2.3 开阔法实验271
E.1.2.4 孔板实验273
E.1.2.5 联合开阔法实验274
E.1.2.6 遥测分析大鼠大脑EEG275
E.1.3.1 倾斜平板实验276
E.1.3 肌肉协调能力实验276
E.1.3.2 烟囱实验277
E.1.3.3 握力实验277
E.1.3.4 转杆实验279
E.2 抗焦虑剂的活性评价280
E.2.0.1 总论280
E.2.1 体外实验281
E.2.1.1 体外GABA能化合物的分析:[3~H]-GABA受体结合实验281
E.2.1.2 GABA_A受体结合实验283
E.2.1.3 GABA_B受体结合实验286
E.2.1.4 苯二氮?受体:[3~H]-氟硝西泮结合实验289
E.2.1.5 5-羟色胺(1A)受体(5HT_(1A))结合实验:[3~H]-8-羟-2-(双-n-丙胺)-四氯化萘([3~H]-DPAT)结合实验290
E.2.1.6 大脑5-HT_(1B)型受体:放射性标记配体[3~H1] 5-羟甲氧色胺受体结合实验294
E.2.1.7 大鼠内嗅皮层神经膜5-HT_3受体结合实验:[3~H] GR 65630与5-HT_3受体的结合296
E.2.1.8 中枢组织胺H_3受体的结合实验298
E.2.2.1 戊四唑诱发的惊厥299
E.2.2 抗惊厥试验299
E.2.2.2 士的宁诱发的惊厥300
E.2.2.3 印防己毒素诱发的惊厥301
E.2.2.4 异烟肼诱发的惊厥302
E.2.2.5 育亨宾诱发的惊厥303
E.2.3 抗攻击行为304
E.2.3.1 足部电击诱发的攻击行为304
E.2.3.2 隔离动物诱发的攻击行为305
E.2.4 对动物行为的影响306
E.2.4.1 小鼠抗焦虑实验306
E.2.4.2 小鼠期待焦虑实验307
E.2.4.3 大鼠群居接触行为308
E.2.4.4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309
E.2.4.5 水迷宫实验310
E.2.4.6 爬梯实验311
E.2.4.7 大鼠咬木塞实验312
E.2.4.8 大鼠幼仔嘶叫实验313
E.2.4.9 大鼠明暗箱法314
E.2.4.10 程序诱导的大鼠烦渴行为315
E.2.4.11 小鼠四板实验316
E.2.4.13 大鼠听觉惊跳实验317
E.2.4.12 足部电击所致大鼠木僵行为317
E.2.4.14 非条件性冲突实验319
E.2.5 条件性行为反应320
E.2.5.1 Sidman回避实验320
E.2.5.2 Geller冲突实验321
E.2.5.3 大鼠条件性防御掩埋反应323
E.2.6 内分泌系统的效应324
E.2.6.1 应激期间和应激后血浆儿茶酚胺水平测定324
E.3 抗癲癎药326
E.3.0.1 总论326
E.3.1.3 GABA_B受体结合实验327
E.3.1.4 GABA摄取和释放327
E.3.1 体外实验方法327
E.3.1.2 GABA_A受体结合实验327
E.3.1.1 3~H-GABA受体结合实验327
E.3.1.5 谷氨酸受体:[3~H]CPP结合实验328
E.3.1.6 NMDA受体复合物:[3~H]TCP结合实验332
E.3.1.7 [(35)~S]-TBPS与大鼠皮层匀浆及切片结合实验336
E.3.1.8 [3~H]甘氨酸与大鼠大脑皮层结合实验339
E.3.1.9 [3~H]士的宁敏感的甘氨酸受体342
E.3.1.10 体外海马切片343
E.3.2.1 小鼠电休克344
D.2.1.3 离体肺灌注344
E.3.2 体内实验方法344
E.3.2.2 小鼠戊四唑惊厥法345
E.3.2.3 小鼠士的宁惊厥法345
E.3.2.4 小鼠印防己毒素惊厥法345
E.3.2.5 小鼠异烟肼惊厥法346
E.3.2.6 大鼠bicuculline实验346
E.3.2.7 小鼠4-AP惊厥发作法347
E.3.2.8 局部损伤诱导的癫癎348
E.3.2.9 点燃诱发大鼠惊厥模型350
E.3.2.10 遗传性癫痫动物模型351
E.4.0.1 概述353
E.4.1 体内实验方法353
E.4.1.1 增强环己巴比妥的睡眠时间353
E.4 催眠作用353
E.4.1.2 大鼠失眠实验355
E.4.1.3 记录清醒猫EEG356
E.5.1.1 D_1受体分析:大鼠纹状体匀浆[3~H]-SCH 23390结合实验357
E.5.1 体外试验方法357
E.5.0.1 概述357
E.5 抗精神病药物357
E.5.1.2 D_2受体分析:[3~H]-spiroperidol结合359
E.5.1.3 D_3受体结合实验362
E.5.1.4 D_4受体结合实验363
E.5.1.5 大鼠纹状体多巴胺敏感的腺苷酸环化酶364
E.5.1.6 脑中α_1-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实验365
E.5.1.7 大鼠皮层5-HT_2受体[3~H]spiroperidol结合367
E.5.1.8 sigma受体370
E.5.2 行为学试验372
E.5.2.1 金黄地鼠试验372
E.5.2.2 对棉鼠行为的影响373
E.5.2.3 大鼠人工冬眠374
E.5.2.4 啮齿类动物僵住症375
E.5.2.5 大鼠爬杆回避实验376
E.5.2.6 足底电刺激诱导攻击行为377
E.5.2.7 脑自兴奋377
E.5.3 基于作用机制的实验379
E.5.3.1 苯丙胺的群体毒性379
E.5.3.2 苯丙胺对大鼠刻板活动的抑制379
2.5.3.3 小鼠阿扑吗啡攀爬行为抑制实验380
E.5.3.4 对阿扑吗啡引起大鼠刻板活动的抑制实验381
E.5.3.5 对小鼠跳跃的抑制实验383
E.5.3.6 对MK-801引起小鼠运动和跌倒的拮抗作用383
E.5.3.7 对阿扑吗啡诱导犬呕吐反应的抑制作用384
E.5.3.8 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A9和A10的单元记录385
E.6 抗抑郁药作用实验387
E.6.0.1 概述387
E.6.1 体外实验方法387
E.6.1.1 大鼠脑突触体[3~H]去甲肾上腺素摄取抑制实验387
E.6.1.2 大鼠脑纹状体突触体[3~H]多巴胺摄取抑制实验388
E.6.1.3 突触体[3~H]-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实验390
E.6.1.4 5-HT重摄取抑制剂对抗p-氯苯丙胺毒性实验392
E.6.1.5 抗抑郁药致受体低敏实验393
E.6.1.6 β-肾上腺素受体刺激的腺苷酸环化酶活性测定395
E.6.1.7 大鼠大脑皮层中[3~H]育亨宾与α_2-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实验396
E.6.1.8 [3~H]QNB与大鼠脑M胆碱受体结合观察药物的抗胆碱活性实验398
E.6.1.9 单胺氧化酶抑制:大鼠脑突触体中A和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实验399
E.6.2 行为实验401
E.6.2.1 抗小鸡僵住症实验401
E.6.2.2 大鼠游泳绝望实验402
E.6.2.3 小鼠悬尾实验403
E.6.2.4 大鼠获得性无助实验404
E.6.2.5 大鼠谋杀行为实验405
E.6.3 抗抑郁药的作用机理实验406
E.6.3.1 去甲肾上腺素毒性增强实验406
E.6.3.2 小鼠强迫性嗜咬实验406
E.6.3.3 阿扑吗啡诱导小鼠体温下降实验408
E.6.3.4 小鼠四苯嗪对抗实验408
E.6.3.5 利血平诱导体温下降实验409
E.7.1.2 猴的MPTP模型410
E.6.3.6 小鼠5-羟色氨酸增强实验411
E.6.3.7 大鼠5-羟色氨酸增强实验412
E.6.3.8 育亨宾毒性增强实验412
E.6.3.9 色胺性大鼠癫痫增强实验413
E.7 抗帕金森病实验414
E.7.0.1 概述414
E.7.1 体内实验方法414
E.7.1.1 震颤素和氧化震颤素对抗实验414
E.7.1.3 利血平拮抗作用417
E.7.1.4 大鼠黑质纹状体损害后的旋转行为实验418
F章 影响学习和记忆的药物421
F.1 概述421
F.2 体外方法423
F.2.0.1 体外抑制大鼠纹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423
F.2.0.2 体外抑制人血浆丁酰胆碱酯酶活性425
F.2.0.3 体外抑制胆碱酯酶426
F.2.0.4 大鼠脑片中释放[3~H]Ach和其他递质428
F.2.0.5 大鼠前脑内[3~H]氧化震颤素M(Oxotremorine-M)与毒草碱受体结合432
F.2.0.6 大鼠脑片磷脂酰肌醇转化的刺激435
F.2.0.7 [3~H]N-Methylcarbamylcholine与大鼠前脑皮层烟碱胆碱能受体结合438
F.2.0.8 神经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440
F.2.0.9 抑制小胶质细胞/巨嗜细胞的呼吸爆发442
F.3 整体动物实验444
F.3.1 抑制性(被动)回避444
F.3.1.1 跳台实验444
F.3.1.2 避暗实验445
F.3.1.4 向上回避实验447
F.3.1.3 两室实验447
F.3.1.5 标准化抑制性回避实验448
F.3.1.6 东莨菪碱诱导小鼠记忆缺失449
F.3.1.7 大鼠前脑基底受损引起的记忆损伤450
F.3.1.8 沙土鼠脑缺血诱导的记忆缺失451
F.3.2 主动回避实验452
F.3.2.1 跑道回避452
F.3.2.2 穿梭箱回避实验(双路穿梭箱)453
F.3.2.3 跳跃回避实验(单路穿梭箱)454
F.3.3 辨识学习455
F.3.3.1 空间辨识455
F.3.3.2 放射状臂形迷宫的空间学习456
F.3.3.3 视觉辨识实验458
F.3.3.4 空间学习的水迷宫实验459
F.3.3.5 嗅觉学习460
F.3.4 老年猴的研究462
F.3.5 电生理方法463
F.3.5.1 长时程增强(LTP)463
F.3.6 代谢影响464
F.3.6.1 亚硝酸盐中毒464
G章 影响外周神经功能的药物466
G.1 局部麻醉药466
G.1.0.1 概述466
G.1.0.2 蛙坐骨神经的传导麻醉467
G.1.0.4 电压钳实验测量钠、钾电导468
G.1.0.5 大鼠坐骨神经的传导麻醉470
G.1.0.6 小鼠尾部传导麻醉471
G.1.0.7 豚鼠泡疹的浸润麻醉471
G.1.0.8 免角膜的表面麻醉472
G.1.0.9 兔尿道反射的阻断474
G.2.0.1 概述475
G.2.0.2 大鼠膈膜神经-隔膜的制备475
G.2 神经肌肉阻断475
G.2.0.3 兔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477
H章 镇痛、抗炎及解热活性479
H.1 中枢镇痛活性479
H.1.0.1 概述479
H.1.1 研究阿片类药物活性的体外方法479
H.1.1.1 检测479
H.1.1.2 3~H-纳洛酮结合实验481
H.1.1.3 3~H-二氢吗啡对大鼠脑组织μ-阿片受体的结合试验483
H.1.1.4 3~H-bremazocine对豚鼠小脑κ-受体的结合试验484
H.1.1.5 抑制脑啡肽酶486
H.1.2.2 Haffner s夹尾试验488
H.1.2 测定中枢镇痛活性的体内方法488
H.1.2.1 概述488
H.1.2.3 热辐射方法489
H.1.2.4 热板法491
H.1.2.5 浸尾实验492
H.1.2.6 电刺激鼠尾试验494
H.1.2.7 电网刺激试验495
H.1.2.8 牙髓刺激试验496
H.1.2.9 猴电击刺激试验498
H.1.2.10 大鼠福尔马林试验499
H.1.3 中枢镇痛药的副作用500
H.1.3.1 概述500
H.1.3.2 呼吸抑制试验500
H.1.3.3 体温下降501
H.1.3.4 研究耐受形成的方法501
H.1.3.5 躯体依赖试验502
H.1.3.6 成瘾倾向研究试验503
H.2.0.1 概述506
H.2 外周镇痛药活性506
H.2.0.2 扭体实验507
H.2.0.3 炎性组织疼痛模型(Randall-Selitto法)509
H.2.0.4 机械牵张性大鼠内脏疼痛模型511
H.2.0.5 缓激肽局部作用的拮抗512
H.2.0.6 镇痛药对脊神经元的影响514
H.3 抗炎活性516
H.3.0.1 概述516
H.3.1 抗炎作用体外模型516
H.3.1.1 概述516
H.3.1.2 3~H-缓激肽受体结合实验516
H.3.1.3 3~H-p物质结合实验519
H.3.1.4 体外多型核白细胞趋化实验520
H.3.1.5 FMLP诱导的多型核白细胞聚集实验521
H.3.1.6 体外细胞花生四烯酸代谢模型的建立522
H.3.1.7 体外诱导人白细胞释放细胞因子(IL-1α,IL-1β,IL-6,IL-8和α)527
H.3.1.8 TNF-a拮抗剂528
H.3.2 体内测定抗炎活性方法529
H.3.2.0 概述529
H.3.2.1 急性和亚急性炎症实验方法530
H.3.2.1.1 紫外线照射引起豚鼠红斑实验530
H.3.2.1.2 血管渗透性531
H.3.2.1.3 抑制白细胞与大鼠肠系膜小静脉黏附作用的体内实验532
H.3.2.1.4 噁唑酮诱导小鼠耳肿胀实验534
H.3.2.1.5 巴豆油引起大鼠和小鼠耳肿胀模型535
H.3.2.1.6 足跖肿胀536
H.3.2.1.7 胸膜炎实验540
H.3.2.1.8 肉芽肿技术541
H.3.2.1.9 尿酸盐诱导的滑膜炎542
H.3.2.2 增生相实验方法(肉芽肿的形成)544
H.3.2.2.1 脱脂棉诱导肉芽肿模型544
H.3.2.2.2 海绵植入技术545
H.3.2.2.3 玻璃棒引起肉芽肿547
H.3.3 抗炎化合物的副作用548
H.3.3.1 概述548
H.3.3.2 大鼠致溃疡实验548
H.3.3.3 胃内菊粉法测定胃黏膜损伤549
H.3.3.4 出血量测定550
H.4 解热活性551
H.4.0.1 概述551
H.4.0.2 大鼠解热实验551
H.4.0.3 兔解热实验552
I.1.1 防治骨关节病活性的体外测定方法554
I.1.1.1 概述554
I章 防治关节病和免疫调节活性554
I.1.0.1 概述554
I.1 防治关节病活性554
I.1.1.2 调节细胞蛋白聚糖的代谢556
I.1.1.3 软骨细胞性软骨溶解559
I.1.1.4 外植性软骨溶解561
I.1.2 防治骨关节病活性的体内方法562
I.1.2.1 概述562
I.1.2.2 犬牙前十字形韧带(ACL)横切模型564
I.1.2.3 木瓜凝乳蛋白酶诱导的家兔软骨变性566
I.1.2.4 STR/1N小鼠自发性OA模型568
I.2 检测免疫学因素的方法569
I.2.1 体外方法569
I.2.1.1 干细胞组胺释放的抑制作用569
I.2.1.2 有丝分裂原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572
I.2.1.3 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573
I.2.1.4 巨噬细胞化学发光575
I.2.1.5 体外PFC(空斑形成集落)试验576
I.2.2 体内检测免疫学因素的方法578
I.2.2.1 动物自发性自身免疫病578
I.2.2.2 大鼠急性系统性过敏反应579
I.2.2.3 抗过敏活性(Schultz-Dale-reaction)580
I.2.2.4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581
I.2.2.5 Arthus型速发型超敏反应582
I.2.2.6 迟发型超敏反应583
I.2.2.7 反向被动Arthus反应584
I.2.2.8 大鼠佐剂性关节炎585
I.2.2.9 Ⅱ型胶原诱导的大鼠关节炎587
I.2.2.10 蛋白聚糖诱导的小鼠进行性多发性关节炎589
I.2.2.11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590
I.2.2.12 柯萨奇病毒B3诱导的心肌炎591
I.2.2.13 实验性过敏性脑脊髓炎592
I.2.2.14 大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594
I.2.2.15 对MRL/lpr小鼠SLE样疾病的影响595
I.2.2.16 实验诱导的大鼠重症肌无力的预防596
I.2.2.17 抗基底膜抗体诱导的大鼠肾小球性肾炎598
I.2.2.18 大鼠自身免疫葡萄膜炎600
I.2.2.19 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601
J章 胃肠道活性605
J.1 唾液腺605
J.1.0.1 大鼠唾液分泌功能测定605
J.2 胃功能测定606
J.2.1 胃酸分泌606
J.2.1.1 大鼠灌注胃的胃酸分泌测定(大鼠Gosh Schild法)606
J.2.1.2 大鼠胃的游离608
J.2.1.3 大鼠慢性胃瘘609
J.2.1.4 狗慢性胃瘘610
J.2.1.5 狗的Heidenhain胃瘘611
J.2.1.6 胃泌素的活性613
J.2.1.7 胃泌素受体结合614
J.2.2 黏液分泌615
J.2.2.1 分离的胃黏膜制备615
J.2.2.2 大鼠胃上皮细胞原代培养616
J.2.3 胃的运动618
J.2.3.1 大鼠胃内压力测定618
J.2.3.2 豚鼠胃平滑肌制备619
J.2.4 吸收测定619
J.2.4.1 大鼠胃的药物吸收测定619
J.2.5 抗酸活性620
J.2.5.1 抗酸剂的评估620
J.2.6.1.1 概述622
J.2.6.1.2 乙酰胆碱受体结合622
J.2.6.1 抗胆碱活性622
J.2.6 HCl分泌的抑制622
J.2.6.2 H_2-受体拮抗作用626
J.2.6.2.2 组胺H_2-受体结合试验626
J.2.6.2.1 概述626
J.2.6.2.3 离体豚鼠右心房的H_2-受体阻断作用627
J.2.6.2.4 离体大鼠子宫的H_2-受体拮抗作用628
J.2.6.2.5 在体H_1-和H_2-受体的活性629
J.2.6.2.6 组胺刺激黏膜环磷酸腺苷的抑制作用630
J.2.6.3 H~+/K~+-ATP酶(质子泵)抑制作用631
J.2.6.3.1 概述631
J.2.6.3.2 胃黏膜膜囊泡H~+/K~+-ATP酶抑制作用632
J.2.6.3.3 H~+/K~+-ATP酶抑制剂对血清胃泌素的影响633
J.2.6.3.4 离体家兔胃腺对((14)~C)-氨基比林摄取和氧消耗634
J.2.7 抗溃疡作用636
J.2.7.1 大鼠幽门结扎术(Shay)636
J.2.7.2 制动诱发应激性溃疡638
J.2.7.3 冷水浸泡引起的应激性溃疡639
J.2.7.4 消炎痛诱导的大鼠溃疡639
J.2.7.5 乙醇诱导的大鼠黏膜损伤(细胞保护活性)640
J.2.7.6 大鼠的亚急性胃溃疡642
J.2.7.7 巯基乙胺诱导的大鼠十二指肠溃疡643
J.3 肠的功能644
J.3.1 肠道分泌644
J.3.1.1 大鼠导泻实验644
J.3.1.2 小肠积水试验645
J.3.1.3 兔结肠氯离子分泌的抑制作用645
J.3.2 止泻作用647
J.3.2.1 蓖麻油致泻实验647
J.3.2.2 止泻作用(大鼠盲肠切除实验)648
J.3.2.3 止泻作用评价(冷应激大鼠实验)649
J.3.3 肠道活力650
J.3.3.1 离体回肠法(Magnus技术)650
J.3.3.2 级联超灌流技术652
J.3.3.3 药物解痉活性评价(大鼠在体实验)653
J.3.3.4 麻醉大鼠的结肠运动654
J.3.3.5 清醒大鼠消化道电活动和机械活动的连续记录655
J.3.3.6 小鼠肠推进活动656
J.3.3.7 兔神经回肠标本657
J.3.3.8 犬消化道运动657
J.3.3.9 Thiry-Vella瘘管658
J.3.3.10 清醒犬小肠机械活动和电活动的连续记录660
J.3.4 吸收661
J.3.4.1 外翻囊技术661
J.3.4.2 大鼠胃排空和肠吸收662
J.3.4.3 肠道的药物吸收663
J.3.5 肠道炎症模型664
J.3.5.1 实验性结肠炎664
J.4 催吐和止吐666
J.4.0.1 用狗评价催吐和止吐活性666
J.5.0.1 大鼠食物消耗667
J.5 厌食作用667
J.6 胆囊功能测定669
J.6.1 胆汁分泌669
J.6.1.1 小鼠利胆实验669
J.6.1.2 大鼠利胆实验670
J.6.1.3 大鼠的慢性胆囊瘘管671
J.6.1.4 狗的慢性胆囊瘘管673
J.6.2 胆囊运动674
J.6.2.1 离体豚鼠胆囊肌条实验674
J.6.2.2 大胆囊运动测定674
J.6.2.3 缩胆囊素活性(离体胆囊或小肠)675
J.7 胰腺的功能676
J.7.0.1 大鼠急性胰腺瘘管676
J.7.0.2 狗急性胰腺瘘管677
J.7.0.3 狗慢性胰腺瘘管678
J.7.0.4 生长抑素的活性679
J.7.0.5 生长抑素的受体结合680
J.7.0.6 促胰液素的活性682
J.7.0.7 促胰液素的受体结合683
J.7.0.8 胆囊收缩素的作用684
J.7.0.9 CCK受体结合实验685
J.7.0.10 急性实验性胰腺炎687
J.7.0.11 牛磺胆酸盐诱导的大鼠胰腺炎689
J.8 肝硬化690
J.8.0.1 概述690
J.8.0.2 抑制脯氨酸羟化691
J.8.0.3 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692
J.8.0.4 对鸡颅盖骨胶原合成的影响692
J.8.0.5 丙烯醇诱导大鼠肝坏死693
J.8.0.6 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694
J.8.0.7 结扎胆管造成大鼠肝纤维化695
J.8.0.8 半乳糖胺诱发肝坏死696
K章 抗糖尿病活性698
K.1 引起实验性糖尿病的方法698
K.1.0.1 狗胰腺切除术698
K.1.0.2 四氧嘧啶糖尿病699
K.1.0.3 链脲霉素糖尿病700
K.1.0.4 其他致糖尿病化合物701
K.1.0.5 激素性糖尿病702
K.1.0.6 胰岛素抗体引起的胰岛素缺乏702
K.1.0.7 病毒性糖尿病703
K.2 遗传性糖尿病动物703
K.2.0.1 概述703
K.2.0.2 自发性糖尿病大鼠704
K.2.0.3 自发性糖尿病小鼠707
K.2.0.4 中国仓鼠710
K.2.0.5 其他产生遗传性糖尿病的种属711
K.2.0.6 转基因动物712
K.3 胰岛素测定和胰岛素样活性712
K.3.1 低血糖效应712
K.3.1.1 家兔血糖降低作用712
K.3.1.2 小鼠低血糖惊厥713
K.3.2 大鼠附睾脂肪细胞714
K.3.2.1 大鼠附睾脂肪垫714
K.3.2.2 胶原酶消化分离脂肪细胞715
K.3.2.3 大鼠脂肪细胞原代培养715
K.3.2.4 3T3脂肪细胞715
K.3.2.5 脂肪生成测定715
K.3.2.6 葡萄糖转运测定716
K.3.2.7 脂肪细胞膜718
K.3.2.8 葡萄糖转运体转位作用719
K.3.2.9 其他代谢功能的影响722
K.3.2.10 胰岛素受体底物724
K.3.2.11 胰岛素对糖基-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的作用725
K.3.3 大鼠或小鼠离体膈肌727
K.3.3.1 糖原合成728
K.3.3.2 葡萄糖转运728
K.3.2.3 糖原合成酶729
K.3.4 结合分析730
K.3.4.1 免疫分析730
K.3.4.2 胰岛素受体结合732
K.4 其他调控葡萄糖的多肽激素的测定735
K.4.0.1 高血糖素生物检定735
K.4.0.2 高血糖素受体结合和体外活性736
K.4.0.3 高血糖素样肽-1737
K.4.0.4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739
K.5.0.1 家兔的降血糖活性741
K.5 抗糖尿病药降血糖活性741
K.5.0.2 大鼠降血糖活性742
K.5.0.3 狗降血糖活性743
K.5.0.4 正常血糖钳制技术744
K.5.0.5 胰岛素增敏剂的作用746
K.6 离体器官、细胞及膜上的活性747
K.6.1 对胰脏的作用747
K.6.1.1 离体大鼠胰脏灌流747
K.6.1.2 离体大鼠胰岛灌流748
K.6.1.3 产生胰岛素的肿瘤细胞749
K.6.1.4 膜分离751
K.6.1.5 磺脲类药物的受体结合752
K.6.1.6 β细胞膜光亲和标记754
K.6.1.8 膜电位(电压钳技术测定ATP敏感钾通道)755
K.6.1.7 (86)~铷离子((86)~Rb~+)流测定755
K.6.2 对肝脏的作用757
K.6.2.1 离体大鼠肝脏灌流757
K.6.2.2 离体肝细胞758
K.6.2.3 大鼠肝细胞2,6-二磷酸果糖的生成759
K.6.3 对肌肉的作用761
K.6.3.1 大鼠后肢灌注761
K.6.3.2 离体膈肌762
K.6.3.3 离体肌细胞实验762
K.6.4 对脂肪组织的作用764
K.7 多糖水解酶的抑制作用764
K.7.0.1 概述764
K.7.0.2 离体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764
K.7.0.3 离体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765
K.7.0.4 用反转肠囊技术评价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765
K.7.0.5 整体葡萄糖吸收的抑制作用766
K.8 作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物767
K.8.1 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767
K.8.1.1 概述767
K.8.1.2 离体醛糖还原酶抑制作用768
K.8.1.3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769
K.8.1.4 对神经血流量的影响(多普勒流量计法)771
K.8.1.5 糖尿病高血糖和半乳糖血症的视网膜电流图772
K.8.1.6 对链脲霉素白内障的作用773
K.8.1.7 大鼠晶状体醛糖还原酶测定774
K.8.1.8 对萘性白内障的作用776
L.1.0.1 概述777
L.1.0.2 胆固醇饮食所致的兔及其他种属动物的动脉粥样硬化777
L.1 诱发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777
L章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777
L.1.0.3 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大鼠781
L.1.0.4 遗传性高脂血症家兔781
L.1.0.5 动脉粥样硬化家兔内皮功能的评价782
L.1.0.6 内皮损伤后的内膜反应783
L.2 对脂类代谢的影响785
L.2.0.1 概述785
L.2.0.2 对大鼠的降血脂作用785
L.2.0.3 Triton引起的高脂血症787
L.2.0.4 果糖引起的大鼠高甘油三脂血症788
L.2.0.5 大鼠静脉脂质耐受实验789
L.2.0.6 对脂蛋白-脂酶活性的影响789
L.2.0.7 对胆固醇吸收和合成等过程的影响790
L.3.1.1 概述794
L.3.1 HMG-CoA还原酶抑制活性的测定794
L.3 胆固醇生物合成的抑制794
L.3.1.2 体外HMG-CoA还原酶的抑制795
L.3.1.3 抑制离体肝细胞胆固醇中14C乙酸钠的掺人796
L.3.1.4 观察大鼠肝脏切片中胆固醇体内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797
L.3.1.5 体内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作用798
L.4.1.1 概述800
L.4 抑制胆固醇吸收800
L.4.1 抑制ACAT(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800
L.4.1.2 体外ACAT的抑制作用801
L.4.1.3 体内ACAT抑制活性的测定802
L.4.1.4 胆固醇吸收的淋巴瘘模型803
L.5 干扰胆汁酸循环805
L.5.0.1 消胆胺805
L.6 脂质氧化的抑制806
L.6.0.1 概述806
L.6.0.2 体外血浆LDL脂质过氧化的抑制806
L.6.0.3 标记LDL导入HepG2细胞808
M.1 内分泌概述810
M章 内分泌810
M.2.0.1 大鼠肾上腺切除术811
M.2 肾上腺甾体激素811
M.2.1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活性812
M.2.1.1 糖皮质激素类物质离体分析方法812
M.2.1.1.1 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实验812
M.2.1.1.2 肝细胞瘤中酪氨酸氨基转移酶的诱导813
M.2.1.2 糖皮质激素的体内研究方法814
M.2.1.2.1 概述814
M.2.1.2.2 肾上腺和胸腺的退化814
M.2.1.2.3 切除肾上腺小鼠噬酸性细胞减少实验815
M.2.1.2.4 肝糖元检测816
M.2.1.3 类固醇对结缔组织机械性质的影响817
M.2.1.3.1 骨折强度817
M.2.1.2.5 抗炎实验817
M.2.1.3.2 大鼠股骨骺软骨的张力实验818
M.2.1.3.3 大鼠的尾腱张力819
M.2.1.3.4 大鼠皮肤条的弹性张力820
M.2.1.3.5 大鼠皮肤伤口的弹性张力822
M.2.1.3.6 局部活性823
M.2.1.4 抗糖皮质激素活性824
M.2.1.4.1 肾上腺和胸腺的退化824
M.2.2 盐皮质激素活性824
M.2.2.1 体外方法824
M.2.2.1.1 盐皮质激素受体结合824
M.2.2.2 体内方法826
M.2.2.2.1 概述826
M.2.2.2.2 电解质排泄826
M.2.2.3 抗盐皮质激素活性827
M.2.2.3.1 电解质分泌827
M.3.0.1 雌性大鼠的去势828
M.3 卵巢激素828
M.3.1 雌激素829
M.3.1.1 体外方法829
M.3.1.1.1 雌激素受体结合829
M.3.1.2 体内方法831
M.3.1.2.1 阴道角化831
M.3.1.2.2 子宫的重量832
M.3.1.2.3 鸡输卵管方法833
M.3.1.3 抗雌激素活性834
M.3.1.3.1 给予雌激素致使子宫重量增加的拮抗作用834
M.3.1.3.2 芳香化酶抑制作用835
M.3.2.1.1 促孕素受体结合836
M.3.2.1 体外方法836
M.3.2 促孕活性836
M.3.2.2 体内方法838
M.3.2.2.1 家兔的克劳贝格试验[Clauberg(McPlail)test]838
M.3.2.2.2 子宫内膜中的碳酸酐酶840
M.3.2.2.3 蜕膜瘤形成840
M.3.2.2.4 维持妊娠841
M.3.2.3 抗孕酮活性842
M.3.2.3.1 孕酮拮抗剂842
M.3.2.3.2 前列腺素的溶黄体作用843
M.4 睾丸激素844
M.4.0.1 雄性大鼠的睾丸切除术844
M.4.0.2 小公鸡的阉割845
M.4.1 雄激素和同化激素的活性845
M.4.1.1 体外方法845
M.4.1.1.1 雄激素受体结合845
M.4.1.2.1 小鸡冠方法847
M.4.1.2 体内方法847
M.4.1.2.2 前列腺腹侧叶、精囊腺和提肛肌的重量848
M.4.1.2.3 氮潴留849
M.4.2 抗雄激素活性850
M.4.2.0.1 概述850
M.4.2.1 体外方法851
M.4.2.1.1 5_α-还原酶的抑制851
M.4.2.2 体内方法852
M.4.2.2.1 鸡冠法852
M.4.2.2.2 对睾酮在前列腺腹侧叶、精囊腺和提肛肌增重方面的拮抗作用853
M.4.2.2.3 雌性大鼠的抗雄激素活性854
M.4.2.2.4 子宫内雌性化/雄性化作用855
M.4.2.2.5 在皮脂腺的抗雄激素活性856
M.4.2.2.6 在地鼠胁腹器的抗雄激素活性857
M.4.2.2.7 5_α-还原酶抑制剂对类固醇水平的影响858
M.5 甲状腺激素859
M.5.0.1 概论859
M.5.0.2 甲状腺切除术860
M.5.1 体内测定861
M.5.1.1 氧耗量861
M.5.1.2 碘释放的抑制862
M.5.1.3 抗致甲状腺肿的活性863
M.5.1.4 大鼠结缔组织的张力强度863
M.5.2 抗甲状腺药物864
M.5.2.1 概述864
M.5.2.2 抑制大鼠甲状腺吸收碘864
M.5.2.3 用碘处理过的小鼠在氧耗量方面的抗甲状腺作用865
M.5.3 降钙素865
M.5.3.1 概述866
M.5.3.2 大鼠血清钙的减少866
M.5.3.3 降钙素对离体破骨细胞的作用867
M.5.3.4 离体细胞的受体结合及cAMP累积869
M.6 甲状旁腺素870
M.6.0.1 概述870
M.6.0.2 血清钙增多871
M.6.0.3 血清磷酸盐减少872
M.6.0.4 离体灌流大鼠股骨过程中cAMP的释放872
M.6.0.5 肾脏及跖骨的细胞化学生物测定874
M.7 垂体前叶激素875
M.7.0.1 大鼠垂体切除术875
M.7.1 促性腺激素876
M.7.1.0.1 概述876
M.7.1.1 促卵泡激素(FSH)877
M.7.1.1.1 HCG化大鼠卵巢重量的测定877
M.7.1.1.2 培养小鼠卵巢对[3~H]胸腺嘧啶核苷的摄入878
M.7.1.1.3 粒膜细胞芳香酶体外测定实验879
M.7.1.1.4 足细胞(Sertoli)芳香酶体外测定试验881
M.7.1.1.5 FSH受体结合实验882
M.7.1.2.1 垂体切除大鼠前列腺重量的测定883
M.7.1.2 黄体生成素(LH)=促黄体生成激素(ICSH)883
M.7.1.2.2 未成熟大鼠超排卵检测884
M.7.1.2.3 PMSG/HCG化大鼠卵巢对抗坏血酸的清除885
M.7.1.2.4 LH体外诱导Leydig细胞释放睾酮885
M.7.1.2.5 LH受体结合试验886
M.7.1.3 其他促性腺激素887
M.7.14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888
M.7.1.4.1 未成熟小鼠黄体形成试验(Aschheim-Zondek试验)888
M.7.1.4.2 hCG生物学检测(未成熟雄性大鼠法)888
M.7.1.4.3 hCG受体结合试验889
M.7.1.6 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890
M.7.1.6.1 PMSG的生物学检测(未成熟雌性大鼠法)890
M.7.1.5.1 未成熟大鼠hMG生物学检测(未成熟大鼠法)890
M.7.1.5 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890
M.7.1.8 促性腺激素的抑制891
M.7.1.8.1 概述891
M.7.1.7 促性腺激素的免疫学测定891
M.7.1.8.2 整体动物促性腺激素的抑制892
M.7.1.8.3 排卵及黄体化的抑制893
M.7.1.8.4 卵巢-脾脏移植894
M.7.1.8.5 生殖抑制895
M.7.2 催乳激素896
M.7.2.1 概述896
M.7.2.2 大鼠催乳激素的放射免疫法测定896
M.7.2.3 鸽嗉囊法897
M.7.2.4 家兔泌乳898
M.7.3 生长激素(GH)898
M.7.3.1 概述898
M.7.3.2 处于生长平台期大鼠的体重增长899
M.7.3.3 垂体切除大鼠胫骨试验900
M.7.3.5 抑制脂细胞摄入葡萄糖的体外实验901
M.7.3.4 (35)~S摄入901
M.7.4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902
M.7.4.1 肾上腺对抗坏血酸的清除902
M.7.4.2 地塞米松阻断的大鼠血中皮质酮含量的测定904
M.7.4.3 体外皮质类固醇的释放905
M.7.4.4 胸腺退化907
M.7.5 促甲状腺激素(TSH)908
M.7.5.1 概述908
M.7.5.2 甲状腺组织学908
M.7.5.3 碘摄入909
M.7.6 TSH相关激素910
M.7.6.1 概述910
M.7.6.2 鱼致突眼物质(EPS)的测定910
M.7.6.3 小鼠长效甲状腺刺激因子(LATS)的测定911
M.8.0.1 概述912
M.8 垂体后叶激素912
M.8.1 催产素913
M.8.1.1 离体子宫913
M.8.1.2 小鸡血压检测914
M.8.1.3 授乳兔或大鼠排乳试验915
M.8.2 加压素916
M.8.2.1 大鼠遗传性血管加压素缺陷(Brattleboro品系)916
M.8.2.2 血管加压素活性917
M.8.2.3 非麻醉大鼠的抗利尿活性检测918
M.8.2.4 乙醇麻醉大鼠抗利尿活性919
M.8.2.5 豚鼠离体子宫中的加压素活性920
M.9.1.1 概述921
M.9.1 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921
M.9 下丘脑激素921
M.9.1.2 小鼠甲状腺(131)~I的释放922
M.9.1.3大鼠垂体前叶TSH的体外释放923
M.9.2 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H-RH)924
M.9.2.1 概述924
M.9.2.2 卵巢切除术后雌孕激素阻断大鼠的LH释放925
M.9.2.3 培养的垂体前叶释放促性腺激素927
M.9.2.4 大鼠LH的放免测定928
M.9.2.5 大鼠FSH的放免分析929
M.9.2.6 假孕大鼠卵巢抗坏血酸耗竭的测定930
M.9.2.7 假孕大鼠的孕酮产生931
M.9.2.8 诱发家兔排卵932
M.9.2.9 诱发未成熟大鼠超排卵933
M.9.3 LHRH的拮抗作用933
M.9.3.1 大鼠的睾酮抑制933
M.9.3.2 大鼠的抗排卵活性934
M.9.3.3 重复给予大鼠LH-RH拮抗剂的作用935
M.9.3.4 垂体前叶培养物促性腺激素释放的抑制936
M.9.4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937
M.9.4.1 概述937
M.9.4.2 CRH活性的体外测定938
M.9.4.3 CRH活性的体内生物测定938
M.9.4.4 大鼠垂体门脉血的收集940
M.9.5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941
M.9.5.1 大鼠垂体生长激素的体外释放941
M.9.5.2 大鼠静脉或皮下注射GH-RH后生长激素的体内释放942
M.10 其他肽类激素943
M.10.1 黑色素细胞刺激激素943
M.10.1.1 两栖类皮肤黑化943
M.10.1.2 离体两栖类皮肤的测定944
M.10.2 松弛素945
M.10.2.1 概述945
M.10.2.2 豚鼠耻骨联合方法946
M.10.2.3 小鼠的耻骨联合方法947
M.10.2.4 子宫活动性的抑制947
N章 实验动物管理与使用指南949
N.2 实验动物采血技术951
N.2.1 概述951
N.2.2 爱护动物951
N.2.3 血液总量951
N.2.4 终极采血951
N.2.5 非终极采血952
N.2.5.1 单次采血952
N.2.6 采血技术953
N.2.6.1 静脉插管法953
N.2.5.2 多次采血953
N.2.6.2 眼眶后采血954
N.2.6.3 心脏穿刺954
N.3 实验动物的麻醉955
N.3.0.1 引言955
N.3.0.2 局部麻醉955
N.3.0.3 全身麻醉955
N.4 实验动物的安乐死961
N.4.0.1 引言961
N.4.0.2 安乐死962
N.4.0.2.1 实验动物安乐死的物理方法962
N.4.0.2.2 推荐使用的实验动物安乐死化学试剂963
N.4.0.2.3 不宜用作实验动物安乐死的方法及试剂963
N.4.0.2.4 特定动物种属推荐用安乐死方法963
索引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