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电子学档的设计与应用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电子学档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 王佑镁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404466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44页
  • 文件大小:98MB
  • 文件页数:362页
  • 主题词: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电子学档的设计与应用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知识时代的学习技术1

第一节 学习变革的时代场域2

第二节 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新范式8

第三节 从教学技术到学习技术17

第二章 电子学档的内涵与框架28

第一节 学档的起源与发展29

第二节 学档的内涵与意义45

第三节 电子学档的概念与框架52

第四节 电子学档的现实意义与应用63

第三章 电子学档的设计与开发71

第一节 电子学档设计的层次与工具72

第二节 电子学档的设计步骤79

第三节 电子学档系统的开发范式:GT与CT84

第四节 电子学档的标准化: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实践88

第四章 电子学档的系统架构92

第一节 电子学档系统与评估管理系统93

第二节 电子学档系统架构层次96

第三节 基于网络的电子学档系统(WePS)的框架与设计100

第四节 整合型电子学档系统(IePS)的模型与实现109

第五章 电子学档支持学习反思118

第一节 反思模型与“反思圈”119

第二节 反思性电子学档实例分析123

第三节 电子学档中的反思性叙事126

第四节 整合Weblog的电子学档反思与叙事途径127

第五节 结合电子学档的Weblog:学校操作指南133

第六章 电子学档支持知识建构139

第一节 知识建构与深度学习140

第二节 支持知识建构的电子学档环境149

第三节 电子学档支持知识建构的效果分析159

第七章 电子学档支持教学评价176

第一节 质性评价与学档评估177

第二节 学档评估的实施179

第三节 电子学档的评价功能189

第四节 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评价的基本策略196

第五节 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绩效管理与评价201

第八章 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221

第一节 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ePBL)的理论基础222

第二节 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ePBL)的过程分析229

第三节 案例分析:上海师范大学“教学设计”学习网站235

第四节 反思性电子学档:作为学习集线器的电子学档237

第九章 电子学档的信息化教育应用243

第一节 基于电子学档的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244

第二节 电子学档支持同伴评价的效果研究252

第三节 电子学档嵌入网络课程及其教学应用258

第四节 电子学档支持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养265

第五节 网络精品课程中基于学档-反思的交互分析279

结语:电子学档——构建信息时代的网络学习护照287

附录:电子学档白皮书(1.0版)290

参考文献329

中文部分329

英文部分334

网站资源339

致谢341

图1-1 信息时代学习方式发展演变的二维观照16

图1-2 信息技术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22

图1-3 信息化教学中教师教学中心的转变23

图2-1 电子学档的内容框架54

图2-2 电子学档的价值模型61

图2-3 基于网页格式的电子学档的首页63

图2-4 电子学档的R2P2学习特征64

图3-1 某学校的电子学档集的首页73

图3-2 作品文件夹一73

图3-3 作品文件夹二74

图3-4 Mt.Edgecumbe High School的电子学档集网站75

图3-5 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学档系统组织图91

图4-1 Baylor University的评估系统94

图4-2 从学习中控制焦点来区分电子学档和评估系统95

图4-3 电子学档与评估管理系统的关联95

图4-4 部门电子学档系统96

图4-5 课程管理系统和电子学档系统97

图4-6 电子学档系统与校园企业系统的完全整合98

图4-7 对等学档系统99

图4-8 电子学档系统(WePS)功能构架图105

图4-9 多用户电子学档系统与学习绩效支持系统(WePS1.0)界面图107

图4-10 学习成果在线评价界面107

图4-11 内容管理界面108

图4-12 三层应用程序体系结构113

图4-13 IePS模型115

图4-14 IePS档案袋创建流程115

图4-15 IePS总体框架116

图4-16 IePS工作流程117

图5-1 反思圈(The Reflection Cycle)121

图5-2 hein's教育网志:用于教学的尝试135

图5-3 登陆博客中文站 第三版主页135

图5-4 填写用户的信息136

图5-5 进入自定网志136

图5-6 为网志添加用户137

图6-1 支持知识建构的电子学档环境(eP-KBE)功能架构152

图6-2 支持知识建构的电子学档环境(eP-KBE)系统组成152

图6-3 注册模块153

图6-4 学生电子学档模块153

图6-5 教师电子学档模块154

图6-6 团队模块154

图6-7 支持知识建构的电子学档整合平台首页155

图6-8 团队空间156

图6-9 知识建构界面156

图6-10 学档后台管理界面157

图6-11 个人学档首页158

图6-12 某团队的讨论话语记录160

图6-13 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的三个向度162

图6-14 参与任务驱动法讨论的成员关系图示170

图6-15 团队5任务驱动法知识建构机制图示173

图6-16 团队7讲授法知识建构机制图示174

图7-1 电子学档与学习评估连续体191

图7-2 基于电子学档的评估的基本特征194

图7-3 一份关于“报告写作”的学习契约197

图7-4 关于学习表达技能的学习契约198

图7-5 学习绩效评价流程图214

图7-6 学习绩效管理的一般流程与模型218

图7-7 研究性学习绩效管理流程图219

图8-1 学习网站首页236

图9-1 五步节教学法248

图9-2 基于电子作品的校园Web学习主页249

图9-3 问题一应答情况的分布255

图9-4 问题二应答情况的分布255

图9-5 电子学档的主要功能257

图9-6 网络课程结构示例(稍做改编)260

图9-7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首页261

图9-8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学习安排263

图9-9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学习评价量规264

图9-10 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素养的内容框架270

图9-11 基于ePBL(ePortfolios-based learning)的学习模式273

图9-12 在电子学档平台上进行讨论学习276

图9-13 电子学档中学习者反思案例277

表1-1 知识创新决定价值:以ipod为例3

表1-2 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框架4

表1-3 我国大陆数字化准备度表现的全球排名演进7

表1-4 教育新旧范式的比较17

表1-5 高技术条件下的学习(rTBL)的理论模型与学习指标18

表2-1 一位五年级的学生的学档51

表2-2 一份国外学习者学档的内容目录55

表2-3 一份学档的构成要素55

表2-4 一份医学学生的学档55

表2-5 关于学档和电子学档的比较56

表3-1 不同软件技术条件下电子学档的不同层次72

表3-2 电子学档开发的阶段82

表3-3 GT与CS的比较87

表4-1 电子学档系统与在线评估管理系统的区别94

表6-1 知识建构的不同表达142

表6-2 深度学习与浅表学习之比较145

表6-3 不同社会条件的社会适应146

表6-4 深度学习与浅表学习策略的比较147

表6-5 SNA的要素与网络学习要素的对比164

表6-6 不同目标的交互语料编码体系165

表6-7 不同交互行为的编码体系166

表6-8 学习者知识建构层次表166

表6-9 话语的维度分布统计168

表6-10 交互行为分布的统计量169

表6-11 参与任务驱动法讨论的成员社会网矩阵演示171

表7-1 电子学档的内容反思量规199

表7-2 电子学档的导航量规199

表7-3 电子学档的用户选择量规199

表7-4 电子学档中素材整合量规200

表7-5 电子学档中多媒体运用量规200

表7-6 基于WWW的电子学档评价量规200

表7-7 传统教学评价与信息化评价的比较203

表7-8 信息化教学评价绩效指标205

表7-9 学档的类型216

表8-1 确定学习需要的六个步骤230

表8-2 单元范例一231

表8-3 单元范例二234

表8-4 电子学档模型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的应用239

表8-5 一门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的电子学档模型240

表8-6 一个基于活动学习的典型模型241

表8-7 信息技术整合以及反思的常用模式242

表9-1 学习者对于为什么选择这些学习作品进行说明247

表9-2 实验分组定义254

表9-3 评价的关注焦点255

表9-4 已进行的同伴评价的自我认识256

表9-5 同伴的评价的态度与反思256

表9-6 署名不同情况下的评价效果和质量的交叉比较257

表9-7 不同交互行为的编码体系282

表9-8 交互行为分布的统计量283

表9-9 不同班级的反思的交互行为分布284

表9-10 男女的反思的交互行为分布2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