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粮食问题 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粮食问题 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
  • 王立祥,廖允成主编 著
  • 出版社: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838页
  • 文件大小:128MB
  • 文件页数:93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粮食问题 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篇1

1 历史时期中国粮食生产能力的追溯3

一、历史时期中国的粮食生产水平4

(一)粮食作物单产提升缓慢4

(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明显扩大5

(三)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先升后降6

二、历史时期粮食生产能力提升要素6

(一)农区拓展,粮田扩大7

(二)技术进步,领先于世8

(三)治水改土,改善条件12

(四)重农思想,农政推行13

三、历史时期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13

(一)灾害危害深重14

(二)战乱影响深远15

(三)人口快速增加16

四、粮食生产的历史启示16

(一)稳定的环境有利于粮食生产17

(二)合理的政策有利于粮食生产17

(三)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粮食生产17

2新中国近60年间的粮食生产能力提升19

一、近60年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成效19

(一)粮食总产量显著增加,成为世界第一粮食大国19

(二)单产迅速攀升,实现世界水平的赶超20

(三)人均粮食占有数量逐步增长,逼近并达到世界水平21

(四)粮食安全稳步推进,有效供给得到保障22

二、新中国近60年间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依托24

(一)生产关系变革与不断完善,使粮食生产能力提升成为可能24

(二)科学技术进步,使粮食生产得以持续增进26

(三)国家财政投入增加,促进粮食生产能力提升28

三、60年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轨迹及发展中的预期30

(一)粮食总量的4个亿吨级增量轨迹及发展预期30

(二)粮食单产的4个吨级增量的提升轨迹及发展预期31

(三)粮食人均占有量的4个50公斤增量提升轨迹及发展预期32

(四)60年间我国粮食生产三次超常型波动及发展中的应对33

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动38

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及变动38

(一)各省、市、自治区粮食产量及占全国总量份额变动39

(二)全国15个产粮大省(区)的位序变动40

(三)各省、市、自治区粮食自给能力的变动42

二、“南粮北调”与“北粮南运,,格局的变动44

(一)南方粮食生产不断下滑44

(二)北方粮食生产持续增长46

(三)“南粮北调”与“北粮南运,”的辨析47

三、“东粮西走”与“中粮东出”格局的变动48

(一)东部地区粮食从富余转入短缺48

(二)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持续增长49

(三)西部地区粮食从短缺到自给的变动50

(四)“东粮西走”与“中粮东出”格局变动的警示52

四、我国民族地区的粮食生产格局54

(一)民族地区的粮食生产形势好过预期54

(二)民族地区粮食自给程度“北方”高过“南方”55

(三)我国陆边地区粮食生产形势看好56

(四)应予关注的民族地区粮食生产的不均衡性57

4充分挖掘气候生产潜力 提升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59

一、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及区划59

(一)我国气候资源的特点59

(二)我国主要农业气候资源60

(三)中国农业气候区划63

二、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作物生产潜力及分区66

(一)农业气候资源作物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66

(二)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作物生产潜力估算值67

(三)我国气候生产潜力的分区68

三、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70

(一)主要粮食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70

(二)主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71

(三)我国北方若干省、市、自治区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开发度71

四、我国气候生产潜力持续增进及开发73

(一)气候生产潜力的持续增进是光温生产潜力提升和开发的基础73

(二)气候生产潜力持续增进的途径73

(三)加强气候资源生产潜力研究的工作建议74

5中国水资源的粮食生产能力75

一、中国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75

(一)水资源概况及特点75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80

(三)中国农业用水现状81

二、中国农业水资源面临的形势83

(一)农业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严峻83

(二)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节水技术总体水平低83

(三)灌溉工程老化,影响粮食可持续生产84

(四)气候变化、连续干旱,加重农业水资源紧缺84

三、水资源支撑粮食安全分析84

(一)中国农业水资源供需预测84

(二)未来20年粮食总需求85

(三)不同粮食自给率下水稻与其他粮食需求85

(四)不同自给率灌溉面积需求85

四、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86

(一)开源——非传统水源的安全利用86

(二)节流——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87

(三)管理措施的节水潜力88

五、中国农业水资源持续利用对策89

(一)科学规划,统筹安排89

(二)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89

(三)加强管理,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89

(四)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水利设施和节水技术的投入90

(五)设置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及其全国区划的专项研究91

6中国耕地资源的粮食生产能力93

一、中国的耕地面积变动93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耕地面积的变动94

(二)全国耕地安全红线的划定及今后可能的发展态势96

二、中国耕地质量的三种认识98

(一)我国耕地质量总体水平趋于下降99

(二)我国耕地的土壤肥力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趋势100

(三)总体看好,局部恶化101

三、中国耕地的保育及其粮食生产潜力102

(一)中低产田升级改造及粮食生产潜力102

(二)优化肥料资源管理,提升粮食生产能力102

(三)实施粮食进口的虚拟资源战略,舒缓我国耕地压力104

四、中国粮食作物占用的耕地数量及发展中的预期106

(一)20世纪50年代全国粮食作物占用耕地面积的扩增态势106

(二)21世纪近10年间全国粮食占用耕面积减退的态势107

(三)2009年中国各地粮食作物耕地面积及产量107

(四)2020~2030年我国应予确保的粮食作物耕地面积及生产能力的预期109

7中国粮食作物种群生产能力的提升111

一、新中国粮食作物种群生产能力提升的历程111

(一)粮食作物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农家品种选优和杂交改良(1949~1957年)111

(二)粮食作物生产严重受挫和调整/品种杂交改良和绿色革命(1958~1965年)112

(三)粮食作物生产徘徊和缓慢发展/绿色革命和杂种优势利用(1966~1977年)113

(四)粮食作物生产全面大发展/杂种优势利用和后绿色革命(1978~2000年)114

(五)粮食作物生产全球化冲击和科技支撑/生物新技术应用(2001~2012年)114

二、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群生产能力的提升114

(一)水稻114

(二)小麦115

(三)玉米117

三、我国粮食作物种群生产能力提升的基本途径118

(一)提升我国粮食作物种群生产能力的基本要务119

(二)提升我国粮食作物种群生产能力的途径119

四、转基因作物育种与国家粮食安全121

(一)转基因技术已成为当代生物科学的制高点121

(二)趋利避害,应予直面转基因可能的隐忧123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转基因技术研究应用124

五、粮食作物种群生产能力持续增进的关键125

(一)充分发挥已具备的技术优势,扩大杂种优势应用深度和广度125

(二)赶超世界作物科学前沿,加强育种技术创新和应用127

(三)全力缩小种群潜在生产力与现实生产力的差距,促进粮食生产能力提升128

8中国发展中的粮食需求及生产能力的预期131

一、新中国60年间粮食需求变化趋势131

(一)近60年间的粮食需求的发展状况131

(二)我国粮食需求特点分析133

二、影响当前我国粮食需求的因素135

(一)人口增长及人口结构变化135

(二)消费习惯变化导致人均原粮消费量越来越多136

(三)国内外市场及粮食价格变化对粮食需求的影响137

(四)经济发展水平及城镇化水平137

三、发展中的我国粮食需求预测138

(一)我国粮食需求预测的思路138

(二)我国粮食需求的预测139

四、中国粮食发展中的生产能力预期141

(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基本思路141

(二)依循近60年的全国粮食生产能力增长轨迹的发展预测141

(三)稳定粮田耕地面积、回增复种指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发展预期142

9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144

一、农业生产资源环境对粮食生产的制约144

(一)资源不足及资源不匹配144

(二)自然灾害频发147

(三)生态环境恶化148

二、农业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制约149

(一)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149

(二)粮食增产需要的物质投入越来越多149

三、农业科技对粮食生产的制约151

(一)农业科技投入不足,高产优质品种和相应栽培技术缺乏151

(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151

(三)农业高新技术在粮食生产上的应用力度不够152

(四)农村精壮劳动力短缺,且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152

四、区域粮食产区转移的制约152

(一)南北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动152

(二)“压粮扩经”结构调整的影响153

五、农民种粮积极性对粮食生产的制约154

(一)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大,种植比较效益低下154

(二)种粮非商品化是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154

六、构建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长效机制应予注重的问题155

(一)严格保护和高效利用现有耕地资源155

(二)严格保护和高效利用水资源155

(三)强化科学技术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156

(四)实施虚拟资源发展战略,优化粮食进出口结构156

(五)切实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的效益156

10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进的依托158

一、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进的自然资源依托158

(一)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进的气候资源依托158

(二)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进的水资源依托159

(三)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进的耕地后备资源依托161

二、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进的社会资源依托163

(一)粮食持续增进的科学技术资源依托163

(二)粮食持续增进的金融资源依托164

(三)粮食持续增进的人力资源依托165

三、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进的政策保障167

(一)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资,确保粮食持续增产增效167

(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粮食价值保障机制167

(三)发展和完善种粮补贴机制,切实维护好我国粮食持续生产的基础性力量167

(四)完善我国的粮食储备支撑体系,建立高效、灵活的粮食储备系统168

(五)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加速土地流转,增加粮食产出效益168

(六)强化科技要素投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168

(七)构建有效的生产抗灾机制,降低粮食生产风险168

(八)加强立法监督,缓解资源制约瓶颈169

(九)构建粮食安全预警机制,随时掌握粮食安全状况169

11复种——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170

一、多熟种植:我国传统农业精华之所在171

二、我国具有发展多熟种植的优越条件171

(一)宜于多熟种植的气候资源171

(二)迅速改善中的生产条件174

三、我国近60年间的复种的发展175

(一)1949~2009年间复种的发展走势175

(二)1949~1995年间全国复种指数的攀升176

(三)1996年以来及21世纪10年间我国复种指数的低落和回升177

(四)1979年和2009年全国各地复种指数发展的动态剖析177

四、2020年、2030年我国农田复种指数持续回增的粮食生产能力预期180

(一)近60年间我国耕地复种指数增量的回顾180

(二)我国应能呈现的耕地复种指数及预期中的粮食生产能力181

(三)我国各地区复种指数回升后的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182

五、关注复种、倡导复种、支持复种183

12坚持虚拟资源发展战略 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185

一、发展中的我国粮食国际贸易185

(一)进出口量的不断攀升185

(二)稻米的进口多于出口185

(三)小麦贸易量的进多于出185

(四)玉米难保的净出口186

(五)迅猛增长的大豆进口量186

二、我国粮食贸易中虚拟水进出口态势187

(一)粮食进出口中虚拟水贸易量187

(二)大米进口中的虚拟水贸易量188

(三)小麦进出口中的虚拟水贸易量189

(四)玉米进出口中的虚拟水贸易量189

(五)大豆贸易中的虚拟水贸易量190

(六)粮食进出口中虚拟水贸易贡献分析191

三、粮食贸易与虚拟耕地分析191

(一)粮食进出口中虚拟耕地贸易量191

(二)大米进出口中的虚拟耕地贸易量192

(三)小麦进出口中的虚拟耕地贸易量193

(四)玉米进出口中的虚拟耕地贸易量194

(五)大豆进出口中的虚拟耕地贸易量195

(六)粮食进出口中虚拟耕地贸易贡献196

四、我国粮食贸易与虚拟养分进出口196

(一)粮食进出口中虚拟养分贸易量196

(二)大米进出口中的虚拟养分贸易量198

(三)小麦贸易中的虚拟养分贸易量198

(四)玉米贸易中的虚拟养分贸易量198

(五)大豆贸易中的虚拟养分贸易量199

(六)粮食进出口虚拟养分贸易的贡献199

五、坚持虚拟资源发展战略应予的着重点200

(一)实施虚拟资源战略,构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新模式200

(二)整合粮食对外贸易系统,发挥粮食作物比较优势200

(三)调整和优化粮食生产的区域布局,提高粮食作物的比较优势201

(四)加强虚拟资源理论研究,增强科研支持力度201

13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市、区)的区域格局202

一、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市、区)的区域分布及产量202

(一)各省、市、自治区的粮食生产大县(市、区)数量及分布202

(二)各省、市、自治区粮食生产大县(市、区)的粮食产量203

(三)各省、市、自治区粮食生产大县(市、区)的粮食自给程度及富余水平205

二、全国四大类型地区粮食生产大县(市、区)分布格局及产量206

(一)各类地区的粮食生产大县(市、区)数量及分布206

(二)各类地区粮食生产大县(市、区)的粮食产量207

(三)各类型地区粮食生产大县(市、区)粮食自给程度及余缺量208

区域篇211

14北京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推进北京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213

一、北京粮食生产概况214

(一)自然环境214

(二)生产现状214

二、北京粮食生产发展历程回顾215

(一)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216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9年)216

(三)快速发展阶段(1980~1998年)217

(四)结构调整阶段(1999~2005年)217

(五)产业转型阶段(2006~2010年)218

三、北京发展粮食生产的近期构想219

(一)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219

(二)发展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220

(三)发展粮食生产的近期目标221

四、北京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保障224

(一)提高认识,增强持续发展粮食生产的使命感224

(二)坚持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集聚、资源整合的有效机制,推动三大体系建设224

(三)提高生产者综合素质224

15天津 加快土地流转 促进天津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226

一、天津粮食生产条件226

(一)自然条件226

(二)种植业生产状况227

二、新中国成立60年间天津粮食生产发展回顾227

(一)粮食总量显著增加,先增后减,波动幅度大227

(二)近30年间天津耕地面积及利用的变动230

(三)近30年间天津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显著提升230

(四)“七连增”期间的人均粮食数量稳中有增231

三、天津发展中的粮食消费需求及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231

(一)发展中的消费需要量的预估231

(二)历史时段产量增长轨迹的发展预期232

(三)现阶段耕地面积及单产提升约束的发展预期232

四、土地流转,天津粮食生产能力的依托233

(一)加快土地流转,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233

(二)天津土地流转及发展中的预期234

(三)稳固粮食生产基础,增进耕地流转的效益234

16河北 提升河北粮食生产能力 稳定粮食大省地位236

一、河北农业自然资源及粮食生产概况236

(一)农业自然资源状况236

(二)农业及粮食生产布局237

(三)发展水平238

二、河北60年粮食生产的特征240

(一)粮食播种面积持续下降240

(二)粮食产量呈波动性增长240

(三)人均粮食呈阶段性变化241

三、河北粮食供需关系分析241

(一)粮食供给分析241

(二)粮食需求分析242

(三)粮食供需平衡分析244

四、河北粮食增产的制约因素与潜力分析245

(一)主要制约因素分析245

(二)增产潜力分析246

五、河北60年间粮食生产增长轨迹及发展预期247

(一)粮食总量增长轨迹及预期247

(二)近30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长轨迹及预期247

(三)粮田面积扩增与粮食单产水平适度增长的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248

六、河北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应有的举措248

(一)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夯实生产基础248

(二)加快科技创新推广,挖掘生产潜力249

(三)健全减灾防灾体系,增强稳产能力249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水平249

(五)创新农业经营制度,增强生产活力250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撑250

17山西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促进山西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252

一、山西农业自然资源与粮食生产252

(一)农业自然资源与利用潜力252

(二)2009年粮食生产状况254

二、60年间山西粮食生产发展与变动255

(一)粮食总量、人均占有量与粮食单产的增长255

(二)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变化257

三、发展中的山西粮食需求与增量预估259

(一)发展中的粮食生产目标定位259

(二)2020年和2030年粮食需求量预估259

(三)2020年和2030年应能实现的粮食增量259

四、山西分区粮食生产能力261

(一)区域功能定位261

(二)各区基本情况262

(二)三大区域增产任务262

五、山西粮食增产应有的重大举措及制度保障263

(一)粮食增产重大举措263

(二)粮食增产的制度保障264

18内蒙古 努力提升内蒙古粮食生产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继续奉献267

一、内蒙古农业资源及社会经济概况268

(一)自然环境概况268

(二)社会经济概况269

二、近60年间内蒙古粮食生产的发展270

(一)内蒙古粮食生产发展历程270

(二)内蒙古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成效272

三、内蒙古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73

(一)内蒙古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进的优势274

(二)内蒙古粮食生产发展中的预期274

四、内蒙古粮食发展规划及增产途径276

(一)内蒙古粮食生产发展思路277

(二)粮食增产潜能布局277

(三)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举措278

19辽宁 优化农业结构提升辽宁粮食生产能力280

一、辽宁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概况280

(一)自然环境概况280

(二)社会经济概况282

二、辽宁粮食生产概况282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生产能力提升轨迹283

(二)辽宁粮食生产格局和分区的粮食生产能力283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粮食生产发展的成效(1949~2010年)287

(四)辽宁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288

三、发展中的辽宁粮食需求及粮食增产预期291

(一)辽宁粮食发展定位与规划291

(二)辽宁中长期粮食需求分析291

(三)辽宁粮食生产发展中的预期291

四、辽宁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贮备及对策293

(一)辽宁粮食生产发展的贮备预期293

(二)辽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应予特别注意的方面295

20吉林 发挥粮食生产优势 稳步提升吉林粮食生产能力297

一、吉林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的基础状况297

(一)较为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297

(二)适宜的气候条件299

(三)水资源相对充足299

(四)耕地面积大,后备资源充足300

(五)农业技术普及率高,科技力量雄厚300

(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301

二、吉林60年间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301

(一)粮食生产总量的提升302

(二)粮食单产水平的提升303

(三)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303

(四)农业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305

三、吉林粮食生产发展的基本经验306

(一)全力实施商品粮基地建设306

(二)优化和调整三大优势粮食作物品种结构307

(三)致力于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308

(四)惠农政策的实施大力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308

四、吉林粮食生产发展战略规划308

(一)主要粮食作物区域布局308

(二)实施如火如荼的增粮工程310

五、吉林粮食生产发展的预期及保障措施314

(一)吉林未来粮食发展的预期314

(二)吉林未来粮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315

21黑龙江 发挥现代农业优势建设国家稳定可靠的优质大粮仓318

一、黑龙江社会经济及农业资源状况318

(一)社会经济概况318

(二)自然环境概况319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粮食生产发展状况321

(一)60年间黑龙江粮食生产发展成效显著321

(二)黑龙江粮食生产格局和分区的粮食生产能力324

三、发展中的黑龙江粮食需求及粮食增产预期332

(一)黑龙江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目标定位332

(二)黑龙江粮食需求分析332

(三)黑龙江粮食持续增产预期333

四、预期中的黑龙江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334

(一)依托科技进步,增加科技成果贡献率334

(二)抓住机遇,促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335

(三)发挥农机化优势,着力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335

(四)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努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336

22黑龙江垦区 突出国营农场商品粮食生产优势 开创垦区粮食生产新局面337

一、垦区的自然资源优势337

(一)水热同季的湿润半湿润气候337

(二)丰足的水资源和肥沃的草甸黑土338

(三)洁净的农业生产环境339

二、垦区粮食生产概况339

(一)优势凸现的粮豆作物生产格局339

(二)垦区的主要粮豆作物生产概况340

(三)垦区粮食生产地位的攀升及粮食商品量的跃增345

三、垦区近60年间粮食生产发展的成效346

(一)粮食总产量实现5个300万吨级增量的历史跨越347

(二)粮食单产实现全国水平的赶超348

(三)人均粮食占有量及商品量高居全国榜首348

四、垦区粮食生产发展的基本经验349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和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稳固粮食生产基础349

(二)调整粮食种植结构,突出垦区粮食生产优势349

(三)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50

(四)创新农业生产体制,调动农场职工生产积极性351

五、垦区发展中的粮食需求及预期351

(一)垦区粮食生产发展的目标定位351

(二)2020年垦区粮食需求量的预估352

(三)垦区粮食生产发展的预估352

六、垦区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其储备应予注重的方面353

(一)着力农业基础生产条件的改善353

(二)强化科学技术支持力度354

(三)深化垦区粮食作物种植结构354

(四)提升抗御自然灾害服务工作能力354

(五)加强种子产业体系建设354

23上海 发挥稻田湿地功能 稳定发展上海粮食生产356

一、上海粮食生产与发展概况356

(一)上海粮食生产现状356

(二)上海粮食生产60年历史回顾358

(三)上海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分析360

(四)稳定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362

二、上海中长期粮食生产目标与需求预期363

(一)上海粮食生产的定位和目标363

(二)上海中长期粮食需求预测363

三、上海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可行性363

(一)提升粮食单产能力的技术途径363

(二)近年郊区粮食高产典型364

四、上海粮食增产重大举措及生产能力贮备364

(一)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粮食规模经营程度364

(二)合理进行布局规划,确保粮食种植面积364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田产出能力365

(四)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创新能力365

(五)发展循环农业,提高粮食可持续发展能力365

(六)落实扶粮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收入365

五、上海粮食生产布局及各区县粮食生产能力366

六、上海地区稻田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367

(一)蓄水防洪367

(二)净化空气367

(三)调节气候367

(四)湿地生态功能367

(五)改良土壤增加碳汇367

(六)上海稻田生态服务价值367

24江苏 江淮鱼米之乡 再续粮食辉煌369

一、江苏农业概况370

(一)农业自然资源条件优越370

(二)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领先370

(三)江苏农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370

二、新中国成立60年来江苏粮食生产回顾371

(一)粮食波动性增长、近期发展滞缓371

(二)耕地数量减少、复种指数较高373

(三)围绕效益优化结构、粮食播种面积比例不断下降373

(四)粮食稻麦当家、单产增速渐缓375

(五)粮食生产消费平衡态势375

(六)江苏粮食生产60年之“悟”377

三、江苏中长期粮食需求与平衡分析378

(一)江苏粮食增长基本设想378

(二)江苏粮食中长期需求分析379

(三)粮食生产条件与潜能分析380

(四)粮食增产潜力估算381

(五)粮食生产与消费平衡预测382

四、江苏粮食生产空间格局382

(一)粮食生产消费平衡格局382

(二)粮食发展和安全格局383

五、提升江苏粮食生产能力和战略储备的主要途径384

(一)保障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384

(二)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主攻粮食单产384

(三)优化布局结构、挖掘土地资源整体生产力384

(四)完善制度、加大投入、配套政策384

(五)推进粮食产业化建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385

(六)加速现代专业型职业化农民队伍建设385

(七)提倡节约科学消费、缓解源头压力385

(八)加强粮食安全预警、主动化解安全风险385

25浙江 依托粮食生产功能区 全面提振粮食生产能力387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粮食生产发展回顾388

(一)粮食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时期(1949~1957年)390

(二)“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1958~1961年)390

(三)调整恢复和波动发展时期(1962~1978年)390

(四)产量快速增长发展时期(1979~1984年)391

(五)种植结构调整的初期(1985~1997年)391

(六)种植结构深入调整时期(1998~2003年)391

(七)恢复性增长与稳定发展时期(2004~2009年)391

二、浙江粮食生产发展与变动轨迹392

(一)浙江粮食产量占全国的份额392

(二)浙江粮食产量在全国的位序393

(三)面积增减、单产提升对全省粮食总量的影响393

三、浙江发展中的粮食产需预期395

(一)现阶段全省粮食自给程度及安全保障395

(二)浙江粮食生产发展的目标定位395

(三)浙江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途径及预期396

四、着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开创浙江粮食生产新局面398

(一)浙江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指导思想399

(二)浙江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目标任务399

(三)浙江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标准399

(四)浙江粮食生产功能区高产增效的农作技术400

五、浙江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支撑保障体系401

(一)组织保障401

(二)政策保障401

(三)资金保障401

(四)技术保障402

(五)机制保障402

六、浙江粮食安全应急功能的建设402

26安徽 依托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提升江淮“粮仓”生产能力404

一、安徽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的基础状况404

(一)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404

(二)发展中的社会生产条件406

(三)稳居国家粮食大省行列的粮食生产能力407

二、安徽60年间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407

(一)总量的增加408

(二)单产的提高408

(三)粮田面积稳中有升409

三、安徽粮食生产发展的基本经验410

(一)政府主导作用是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持410

(二)基础建设是粮食生产发展的根本保障410

(三)科技推广是粮食生产发展的动力411

(四)示范带动是粮食生产发展的有效手段411

(五)指导服务是粮食生产发展的基本措施411

(六)抗灾生产是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方面411

四、发展中的安徽对粮食需求的预期412

(一)总体目标412

(二)阶段目标412

(三)实现目标任务的可行性预估413

(四)安徽粮食生产总体布局和建设工程任务414

五、安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与保障体系构建416

(一)路径选择416

(二)保障体系建设417

27江西 发挥优势 挖掘潜力 再创江西粮食辉煌421

一、江西60年间粮食生产发展成效及其战略地位422

(一)江西是国家粮食重要产区和稳定的水稻商品生产基地424

(二)江西60年如一日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奉献426

(三)粮食已成为江西的支柱产业426

二、江西粮食60年间发展历程427

(一)起步阶段(1949~1957年)427

(二)上升阶段(1958~1977年)428

(三)高产阶段(1978~1984年)428

(四)调整阶段(1985~1991年)429

(五)高效阶段(1992~2003年)429

(六)持续增长阶段(2004~2009年)430

三、江西新增百亿斤优质水稻生产能力的目标任务及发展中的预期430

(一)江西发展中的粮食目标定位430

(二)改革开放30年间江西粮食单产增长轨迹及发展预期431

(三)近60年间江西粮食总量增长轨迹及发展中的预期432

四、江西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应予开发的生产潜力432

(一)稳住粮食耕地面积,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432

(二)着力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改善,推进中低产田升级改造433

(三)强化科技支撑力度,主攻单产水平的提高434

五、高度关注种粮效益,实施复种补贴,稳固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435

28福建 重新定位闽北绿色粮仓 提升福建粮食生产能力437

一、福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基础437

(一)福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条件437

(二)福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437

(三)福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社会基础438

二、福建粮食生产状况438

(一)多样性的亚热带气候特色,宜于多样化的粮食作物生产438

(二)粮食生产总量受“八山一水一分田”制约439

(三)耕作制度的变革促成脉络清晰的粮食生产布局439

(四)再生水稻的生产特色439

三、福建60年间粮食生产发展态势440

(一)粮食总量、人均占有量及自给程度有所下降440

(二)粮食及水稻单产持续增高,耕地质量呈现走低趋势441

(三)粮食基础地位需要强化,政策上更要重视粮食442

四、发展中的福建粮食需求及产量预期442

(一)发展中福建粮食需求量的预期442

(二)2020年和2030年粮食产量预期443

五、福建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可行性445

(一)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及应对445

(二)保持近30年间产量的年均增量的前景分析447

(三)推进第二轮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本建设的粮食生产潜能分析447

(四)各地市粮食生产能力及提升447

(五)主要粮食新品种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447

(六)再生稻高产典型的启示448

六、福建粮食生产的思路和对策448

(一)全面评估粮食形势448

(二)增强应对风险能力448

(三)抓住调整结构机遇448

(四)增加地方的自主权449

七、福建分区粮食生产能力——再塑闽北“绿色”粮仓449

(一)加快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搞活粮食流通449

(二)增强科技投入,充分挖掘粮食生产潜力450

(三)实施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450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450

29台湾 挖掘作物种质资源库功能 提升台湾粮食自给能力452

一、台湾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基础452

(一)台湾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452

(二)台湾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452

(三)台湾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社会基础454

二、台湾粮食作物生产状况454

(一)气候适宜,盛产稻米454

(二)应用世界种质资源不断改良水稻品种454

(三)水旱轮作,保护基本农田生态环境,稻田生产力持续提高454

(四)实施水稻收购制度,安定稻米生产,但粮食供给状况紧张454

(五)压缩稻米种植面积,大量进口,出现粮食“进口依赖”现象455

三、台湾60年间粮食生产发展的成效及基本经验455

(一)总量上升,自给率严重下滑455

(二)水稻品种的改良促进了台湾水稻单产的增加456

(三)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结构调整促进食物消费结构合理化456

(四)发展规模化农业经营,展现两岸粮食合作的广阔前景457

四、发展中的台湾粮食需求与粮食生产能力可行性预期457

(一)2015年和2030年粮食需求量的预估457

(二)2015年和2030年粮食产量的可行性预期460

五、台湾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可行性预估460

(一)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460

(二)保持近30年间单产的现增量的前景分析461

(三)推进第三轮农业土地改革的粮食生产潜能分析461

(四)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及生产能力462

(五)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以提高水稻生产效率462

六、台湾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思路和对策462

(一)台湾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应予着重的政策462

(二)台湾粮食生产具体对策463

30山东 强化粮食安全意识 促进齐鲁大地粮食生产466

一、山东农业基础生产条件及粮食生产状况466

(一)农业基础生产条件466

(二)山东粮食生产的全国地位469

(三)2009年山东粮食生产状况470

(四)山东各地级市粮食生产状况471

二、60年间山东粮食生产发展成效472

(一)发展阶段472

(二)全省粮食总量增长幅度高过全国平均水平473

(三)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水平位居全国前列473

(四)人均粮食实现全国平均水平的赶超474

三、发展中的山东粮食需求及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474

(一)发展目标定位474

(二)2020年和2030年粮食需求量预估475

(三)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475

四、山东农业类型分区的粮食生产能力的潜力分析476

(一)鲁东沿海低山丘陵区476

(二)胶济平原粮食主产区477

(三)鲁中南山区丘陵农林牧业区477

(四)湖东平原农林渔业区477

(五)鲁西南平原农林牧业区478

(六)鲁北平原农林牧业区478

(七)黄河三角洲农牧渔业区478

五、山东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支持及保障479

(一)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技术支持479

(二)山东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保障措施480

31河南 中原粮食生产能力可持续提升——解析河南粮食生产潜力481

一、河南粮食生产地位及贡献483

(一)“中原粮仓”“国人厨房,”483

(二)良种繁育基地,高产创建典型484

(三)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优质小麦加工基地484

(四)国家粮食交易起点,中国粮食价格风向标485

(五)国家农业政策先行,农民受益的典型485

二、1949~2010年间河南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485

(一)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的粮食生产发展历程485

(二)粮食单产的显著增长488

(三)粮食总产量的大幅跃升489

(四)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升489

三、河南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能力490

(一)粮食生产的目标定位490

(二)河南农业基础资源的粮食生产潜力491

(三)河南粮食生产能力发展中的预期494

四、河南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应予特别注意的方面496

(一)要确立粮田耕地面积的安全线497

(二)要抓紧中低产田的升级改造工程项目建设497

(三)要倡导和支持农田复种指数的提升497

(四)要极力提升粮食生产的用水效率498

32湖北 突出江汉平原区位科技优势 持续提升湖北粮食生产能力500

一、湖北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及粮食生产概况500

(一)宜于多熟种植的气候资源500

(二)较为丰足的水资源501

(三)形势严峻的土地资源502

(四)不断改善中的农业现代化生产条件502

(五)2009年湖北的粮食生产502

二、60年间湖北粮食生产发展成效504

(一)60年间逐年粮食生产的变化504

(二)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变化506

三、湖北粮食安全及粮食生产定位506

(一)湖北是我国优势农业产区506

(二)湖北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地位506

(三)湖北粮食生产目标及规划507

(四)湖北2020年和2030年粮食需求量预估508

四、湖北粮食增产重大举措及生产能力战略贮备509

(一)湖北粮食增产科技需求及潜力分析509

(二)湖北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储备措施510

(三)湖北粮食增产生产能力的政策保障与支撑条件511

五、湖北分区粮食生产能力512

(一)湖北粮食生产分区依据513

(二)分区粮食生产能力与提升潜力分析513

33湖南 增进粮食生产能力 稳固湖南粮食大省及水稻商品生产基地地位516

一、湖南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517

(一)湖南的粮食大省地位及贡献517

(二)2009年的湖南粮食产量水平518

(三)湖南国家粮食商品生产基地县的现实生产力518

二、新中国成立后60年间湖南粮食生产能力提升520

(一)粮食总量的跃升520

(二)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521

(三)粮食作物面积的变动与产量的提升521

三、湖南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经验522

(一)注重复种,扩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22

(二)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率先开发“吨粮田”524

(三)发展稻田多熟制,增加农民收益524

(四)培育水稻的加工企业,促进粮食生产产业化524

四、湖南粮食生产发展的目标定位525

(一)湖南粮食生产能力中长期目标525

(二)湖南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区域布局525

五、湖南粮食生产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潜力及开发526

(一)湖南粮食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526

(二)湖南粮食生产发展中的生产潜力527

(三)开发途径529

六、湖南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保障530

(一)政策保障530

(二)科技支撑530

(三)增加投入531

34广东 坚持多熟、增加复种 发展广东粮食生产532

一、广东粮食生产赖以发展的基础532

(一)宜于多熟种植的气候资源532

(二)趋于紧缺的土地和耕地资源533

(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社会条件534

二、广东60年间的粮食生产能力的发展变动534

(一)60年间广东粮食生产发展的“抛物线”型的变动态势535

(二)近30年广东粮食生产发展变动的“四个阶段”535

三、广东粮食生产发展中应予注重的问题536

(一)财政支农份额不可低落536

(二)重经轻粮观念亟待改变536

(三)耕地粮田红线不能逾越537

(四)复种指数应予恢复增长537

四、广东未来粮食需求预估538

(一)人口数量仍在增加538

(二)人均粮食需求量逐步增大539

(三)广东未来10年粮食需求的预估539

五、广东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539

(一)单位面积产量的提升空间539

(二)播种面积扩大的空间539

(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扩大和单产提升的双重增长效应540

六、广东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应有的基本保障541

(一)实施最为严厉的耕地与粮田保护政策541

(二)着力农田复种指数回升541

(三)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低产田提级升等542

(四)全民共识,夯实广东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基础542

35广西 稳定粮食作物耕地面积 提升广西粮食生产能力544

一、广西农业资源与生产概况544

(一)自然资源544

(二)社会经济状况546

(三)2009年的广西粮食生产状况546

二、60年间广西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成效546

(一)60年间广西农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546

(二)60年间广西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升547

(三)60年间广西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轨迹548

三、发展中的广西粮食供需预期及生产能力贮备549

(一)2020~2030年广西粮食供需关系预期549

(二)广西可望储备的粮食生产能力551

(三)广西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及应对措施552

四、广西粮食生产格局和分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提升553

(一)广西粮食生产格局553

(二)广西各产区粮食生产现状及生产能力554

(三)2020~2030年广西各产区粮食供需关系预期554

(四)广西各产区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途径554

36海南 粮食安全保障与国际旅游岛建设556

一、海南自然资源及粮食生产现状556

(一)海南的土地资源556

(二)海南的气候资源556

(三)海南的水资源557

(四)海南2008年粮食生产状况558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南的粮食生产发展轨迹558

(一)60年间粮食生产总量的提升及变化趋势558

(二)60年间人口增长及粮食自给状况560

(三)60年间耕地面积及粮田面积的变动561

(四)60年间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成效及基本经验561

三、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对粮食的需求562

(一)海南人口增长的轨迹及固定人口增长的粮食需求562

(二)旅游及候鸟型人口增长的粮食需求563

(三)粮田面积退缩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563

四、海南粮食生产任务及粮食安全目标564

(一)粮食生产目标的确立564

(二)粮食安全目标定位565

(三)粮食安全体系构建565

五、海南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566

(一)海南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566

(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扩增的潜力567

(三)中低产田改造可能的贡献568

(四)水稻优良品种可能的潜力568

(五)农业技术进步可能的贡献568

六、海南粮食安全保障569

(一)提高农业技术进步水平增强粮食安全保障569

(二)国际旅游岛建设粮食供给的统筹569

(三)海南粮食仓储能力的保障570

(四)海南外来粮源的保障570

(五)海南粮食市场流通保障570

37重庆 挖掘丘陵山地农业资源潜力 提高重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572

一、重庆农业资源与粮食生产概况572

(一)资源概况572

(二)社会经济状况573

(三)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573

二、60年间重庆粮食生产发展的基本经验575

(一)生产关系变革及惠农政策促进了粮食生产576

(二)科学技术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576

(三)投入增加助推粮食生产发展577

三、发展中的重庆粮食需求及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578

(一)重庆粮食生产的全国定位578

(二)2020年、2030年重庆粮食需求目标578

(三)重庆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可行性578

四、重庆粮食生产分区及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579

(一)重庆粮食作物生产分区579

(二)重庆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581

五、重庆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应予着重的工作582

(一)粮饲分治,优化结构582

(二)保护耕地,改良中低产田582

(三)科技进步,创新技术583

(四)复种专项,财政补贴583

38四川发挥“天府”地域资源优势 提升四川粮食生产能力584

一、四川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禀赋584

(一)气候资源584

(二)水资源586

(三)土地资源587

二、四川近60年间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587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川粮食总量迅速恢复并超过“战前”水平589

(二)1949~1996年四川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阶段590

(三)1997~2009年四川粮食先增后减的发展势态592

三、发展中的四川对粮食增长的需求593

(一)四川“稳七保八”粮食增长方案实施的成效593

(二)四川2020年及2030年粮食需求的目标定位及预期594

四、四川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保障措施597

(一)切实加大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生产条件598

(二)全力依托科学技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598

(三)坚持政府主导政策保障的作用,激励全省粮食生产599

39贵州“人口—粮食—生态—经济—科技”协调发展 确保贵州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600

一、贵州农业生产概况600

(一)自然条件600

(二)社会经济601

(三)农业生产601

二、贵州60年间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历程604

(一)60年间粮食生产发展的历程604

(二)贵州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变化历程605

(三)60年间粮食生产发展的基本经验607

(四)贵州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608

三、贵州未来粮食需求及生产潜力的预期610

(一)2020年和2030年粮食需求量预估610

(二)贵州粮食生产潜力分析610

(三)贵州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能力612

四、贵州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战略选择及对策措施615

(一)贵州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战略选择615

(二)贵州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对策和措施616

40云南 依托高原山地立体农业资源优势 促进云南粮食生产稳定发展619

一、云南自然资源与粮食生产概况619

(一)自然资源条件619

(二)粮食生产情况620

二、云南60年来粮食生产发展的成效及经验621

(一)60年间粮食生产发展的轨迹621

(二)60年间粮食生产发展的经验622

(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主要限制因素623

三、云南未来国民经济发展对粮食需求的预期624

(一)云南粮食生产的定位和发展规划624

(二)未来10年云南粮食供需预期626

四、云南粮食生产格局及生产能力预估627

(一)粮食生产格局及分区生产能力预估627

(二)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及分区生产能力627

(三)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能力及发展规划627

五、云南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630

(一)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建立耕地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630

(二)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630

(三)强化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建立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630

(四)完善粮食生产配套政策,建立保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的长效机制631

(五)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建立宏观控制与指导协调网络631

(六)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建立高效资本运作机制631

(七)高度重视粮食流通,形成稳定的粮食储备供应机制631

41西藏 发展高寒特色农业 提升西藏粮食生产能力633

一、西藏农业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状况633

(一)西藏自然资源状况633

(二)西藏农村社会经济状况635

二、西藏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及经验635

(一)新中国成立前西藏的粮食生产636

(二)新中国成立后西藏的粮食生产历程636

(三)西藏近50年间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637

(四)西藏近50年间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主要经验639

三、西藏粮食生产能力的持续提升及增产的潜力641

(一)影响当前西藏粮食需求的因素分析641

(二)西藏粮食作物可能的单产潜力642

(三)西藏粮油生产潜力的分布与区域差异642

四、西藏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能力储备的预期643

(一)西藏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643

(二)西藏粮食生产能力储备的预期643

五、西藏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644

(一)着力基本农田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644

(二)严格控制农用化学物质投入644

(三)不再大规模建设粮食生产基地644

(四)加大支持粮食科学基础研究和扶持粮食加工企业的力度644

(五)加快富余粮食转化,促进畜牧业发展645

42陕西 增进三秦农业发展能力 再创粮食生产历史辉煌646

一、陕西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647

(一)自然资源存在状况647

(二)社会经济条件649

二、近60年间陕西粮食生产发展的成效650

(一)总量的跃增650

(二)单产的增长653

(三)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提高654

三、发展中的陕西粮食需求及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655

(一)人口增长及消费水平提高的需求655

(二)陕西的粮食生产部署及安排655

(三)粮食种植结构优化与1400万吨目标任务的预期655

(四)“高产多收”“多种多收”兼收并蓄——人均400公斤、420公斤粮食应有的依托656

(五)生产能力的必要储备——非常时期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657

四、水分利用效率持续增进——陕西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657

(一)水分生产力提升具有足够的发展空间657

(二)“吨粮千方水”——应予逼近或超越的用水效率658

(三)陕西农业生产用水效率提升的技术原则659

五、陕西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政府主导作用660

(一)确立省、市、县、乡耕地及粮田面积安全线,并予立法,不容侵犯660

(二)构建非常时期粮食安全应急预案,以备不时之需660

(三)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升耕地质量660

(四)发挥农业科技大省的优势,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660

43甘肃 提高旱区水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甘肃粮食生产发展662

一、甘肃农业生产基础663

(一)自然条件663

(二)社会条件665

二、60年间甘肃粮食生产发展成效668

(一)近60年的粮食总量的跃增668

(二)近30年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668

(三)全省粮食单产增幅高过粮田面积减幅,粮食总量得以跃增669

三、发展中的甘肃对粮食生产能力的要求669

(一)粮食供需形势分析669

(二)粮食需求的目标定位670

(三)近30年间全省粮食增长轨迹及发展中的粮食生产能力预期671

四、甘肃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应予的着重点672

(一)优化粮食种植结构672

(二)改善基础生产条件672

(三)提高农田种植指数672

(四)充分发挥玉米、马铃薯优势作物的生产能力673

五、甘肃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战略构思674

(一)稳定河西绿洲商品粮基地的地位不动摇674

(二)重建“陇东粮仓”,并尽快纳入全省粮食规划674

(三)强化旱地农业在甘肃粮食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674

(四)注重发挥沿黄及洮、渭、泾河灌区的粮食生产潜力674

(五)重视高寒阴湿及干旱山区的特色小杂粮的经济竞争优势674

44青海 发挥高原地域生产优势 提升青海粮食生产能力676

一、青海粮食生产的资源条件676

(一)高原特色的气候资源676

(二)充沛的水资源,全国的水源地678

(三)土地广袤,农用地比重大,耕地份额小678

(四)不断改善中的农业现代化生产条件678

二、青海60年间粮食生产发展的成效679

(一)总产跃增,逼近全国增长幅度679

(二)单产提高,与全国增幅齐平680

(三)粮田面积压缩,非粮作物面积扩增成为可能681

(四)优势粮食作物,重要的生产地位681

三、发展中的青海粮食需求及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682

(一)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需求682

(二)依照全省粮食生产增长轨迹的发展预期683

(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扩增与单产适度增加的发展预期684

四、青海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应予注重的方面684

(一)增强粮食安全观念,切实加强粮食生产领导684

(二)着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的升级改造685

(三)土地开发整理与后备耕地资源的适度利用685

(四)优化种植结构,创新农作技术与种植模式686

45宁夏 发挥“塞上江南”地域优势 提升宁夏粮食生产能力688

一、宁夏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689

(一)农业气候资源689

(二)水资源690

(三)土地资源690

(四)农业现代生产条件691

二、宁夏60年来的粮食生产发展的成效691

(一)优势粮食作物及其结构优化,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691

(二)粮食总量跃增,增幅高过全国平均值692

(三)粮食单产提高,增幅高过全国平均值692

(四)粮食自给有余,人均数量高过全国平均值693

三、宁夏粮食生产发展的基本经验693

(一)生产关系的变革及中央的大政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694

(二)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695

(三)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696

四、发展中的宁夏粮食生产能力的预期696

(一)宁夏气候资源应能实现的生产能力696

(二)宁夏粮食总量增长轨迹及发展预期697

(三)宁夏粮食单产水平增长轨迹及发展预期697

五、宁夏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路径698

(一)背景分析698

(二)科学用水,高效用水,应是宁夏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径699

(三)应有的举措699

46新疆 提升新疆粮食生产能力 建设粮食安全后备基地701

一、优势独到的新疆农业生产条件701

(一)宜于农业发展的绿洲生态系统701

(二)不断改善的社会生产条件703

(三)种植结构的调整,优势作物地位的确立704

二、60年间新疆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705

(一)1949~1956年粮食缓慢增长阶段705

(二)1957~1976年波动徘徊阶段705

(三)1977~1993年直线上升阶段706

(四)1994~2008年波动上升阶段706

三、60年间新疆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势态分析707

(一)5个“200万吨级”增量的形成707

(二)改革开放前30年的新疆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708

(三)改革开放后30年间新疆粮食生产能力的跃增708

四、发展中的新疆粮食需求及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708

(一)需求目标定位708

(二)光、温生产潜力适度开发的预期709

(三)“吨粮千方水”的用水效率发展的预期709

(四)近30年间新疆粮食单产增量轨迹及发展中的预期710

五、新疆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其储备应予注重的方面711

(一)绿洲农业持续发展中的水形势711

(二)确立与水资源相适应的绿洲农业发展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