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饮用水水质监测与分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饮用水水质监测与分析
  • 仇雁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8326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88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297页
  • 主题词:饮用水-水质监测-基本知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饮用水水质监测与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水资源1

1.1.1 水资源概念1

1.1.2 我国水资源状况2

1.2 水污染2

1.2.1 水污染概念2

1.2.2 水污染现状2

1.2.3 水污染类型3

1.2.4 水污染源类型3

1.3 水中的污染物质4

1.3.1 水污染物的来源4

1.3.2 水污染物的类型和危害4

1.3.3 优先控制污染物6

1.3.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8

1.4.1 饮用水水质监测的目的9

1.4 饮用水水质监测9

1.3.5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9

1.4.2 饮用水水质监测项目的选择10

1.5 饮用水水质标准12

1.5.1 我国的饮用水水质标准12

1.5.2 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准则》14

1.5.3 美国的饮用水水质标准14

1.5.4 欧盟《饮用水水质指令》15

1.5.5 日本的水质标准16

1.5.6 各国饮用水水质标准比较与发展趋势16

1.6 我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相关标准与规定17

第2章 水质分析方法基础18

2.1 水质分析方法概述18

2.1.1 分析化学的分类18

2.1.2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19

2.1.3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19

2.2 重量分析法21

2.2.1 沉淀法21

2.1.4 水质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21

2.2.2 气化法22

2.3 滴定分析法22

2.3.1 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22

2.3.2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23

2.3.3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24

2.3.4 标准溶液的配制24

2.3.6 酸碱滴定法25

2.3.5 滴定分析法的计算25

2.3.7 配位滴定法26

2.3.8 氧化还原滴定法27

2.3.9 沉淀滴定法28

2.4 光谱分析法29

2.4.1 分光光度法30

2.4.2 原子吸收光谱法34

2.5 电化学分析法38

2.5.2 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39

2.5.1 电位分析法简介39

2.5.3 离子选择性电极41

2.6 色谱分析法42

2.6.1 气相色谱法43

2.6.2 高效液相色谱法48

2.6.3 离子色谱法50

第3章 饮用水及其水源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53

3.1 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53

3.1.1 饮用水地表水源水质监测54

3.1.2 饮用水地下水源水质监测57

3.2 水生生物监测60

3.2.1 生物监测的采样垂线(点)布设60

3.2.2 生物监测采样时间和频次61

3.3 底质(沉积物)监测61

3.3.1 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61

3.3.2 监测点的布设61

3.4.1 自来水公司水质监测62

3.4 供水系统水质监测62

3.3.3 底质柱状样品采集62

3.3.4 采样时间和频次62

3.4.2 给水管网系统水质监测63

第4章 水样采集、保存和预处理64

4.1 水样采集64

4.1.1 水样采集类型64

4.1.2 地表水水样采集方法65

4.1.3 地下水采样方法70

4.1.4 生物样品采样方法71

4.1.5 饮用水供水系统采样方法72

4.1.6 底质样品的采样方法72

4.2 样品保存73

4.2.1 样品的运输73

4.2.2 样品的保存73

4.3 样品预处理75

4.3.2 测定金属元素的样品预处理76

4.3.1 样品前处理76

4.3.3 样品分离与富集79

4.3.4 挥发和蒸发浓缩法80

4.3.5 蒸馏浓缩法80

4.3.6 液-液萃取法81

4.3.7 沉淀分离法82

4.3.8 吸附分离法83

4.4 样品预处理技术新进展84

5.1 温度88

第5章 感观性状指标和一般化学指标88

5.2 色度89

5.3 浑浊度91

5.4 臭与味93

5.5 肉眼可见物95

5.6 电导率95

5.7 水中的固体物质96

5.8.1 酸碱质子理论98

5.8 pH值、酸度、碱度98

5.8.2 水的pH值99

5.8.3 水的酸度101

5.8.4 水的碱度102

5.9 总硬度104

5.10 钠、铝、铁、锰、铜、锌106

5.10.1 钠106

5.10.2 铝106

5.10.3 铁108

5.10.4 锰109

5.10.5 铜109

5.10.6 锌111

5.11 挥发酚类111

5.12 硫酸盐112

5.13 硫化物114

5.14 氯化物115

6.1 耗氧量117

第6章 有机物综合指标117

6.2 化学需氧量118

6.3 溶解氧119

6.4 生化需氧量122

6.5 总有机碳125

第7章 毒理学指标127

7.1 砷、硒127

7.1.1 砷127

7.1.2 硒128

7.2 汞、镉、铅、镍、铍和银的测定129

7.2.1 汞129

7.2.2 镉130

7.2.3 铅131

7.2.4 镍132

7.2.5 铍132

7.2.6 银133

7.3 铬134

7.4 氰化物、氟化物134

7.4.1 氰化物134

7.4.2 氟化物137

7.5 三卤甲烷138

7.6 四氯化碳140

第8章 细菌学指标142

8.1 实验室及水样采集要求142

8.1.1 微生物实验室要求142

8.1.2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143

8.2 细菌总数143

8.2.1 原理143

8.2.2 测试方法144

8.3 总大肠菌数145

8.3.2 测试方法146

8.3.1 大肠菌群的形态及生理特性146

8.4 粪大肠菌数148

8.4.1 原理149

8.4.2 测试方法149

8.5 水中其他病原微生物149

8.5.1 水传疾病病原菌149

8.5.3 水中病原原生动物150

8.5.4 检测方法150

8.5.2 水中的病毒150

8.6 余氯151

8.6.1 余氯的产生151

8.6.2 余氯的标准规定151

8.6.3 余氯的测定152

第9章 放射性指标155

9.1 饮用水中的放射性155

9.1.1 放射性的基本概念155

9.1.2 饮用水中放射性物质的来源及危害155

9.1.3 放射性物质的计量方法156

9.2.1 饮用水中总α和总β放射性测量的意义157

9.2 饮用水中放射性的测量157

9.2.2 测量原理及仪器158

9.2.3 总α放射性的测定158

9.2.4 总β放射性的测定162

9.2.5 总α、β活度测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163

第10章 其他水质指标165

10.1 含氮化合物165

10.1.1 硝酸盐氮165

10.1.2 氨氮166

10.1.3 亚硝酸盐氮167

10.1.4 凯氏氮168

10.1.5 总氮168

10.2 总磷168

10.2.1 概述168

10.3.1 概述169

10.2.2 测定方法169

10.3 卤乙酸169

10.3.2 测定方法170

10.4 苯系物172

10.4.1 概述172

10.4.2 测定方法172

10.5 苯并[α]芘174

10.5.1 概述174

10.5.2 测定方法175

10.6 农药类176

10.6.1 概述176

10.6.2 测定方法179

10.7 氯酚类184

10.7.1 概述184

10.7.2 测定方法184

10.8.1 概述186

10.8.2 测定方法186

10.8 硝基苯类186

10.9 藻毒素188

10.9.1 藻毒素的类型188

10.9.2 微囊藻毒素的结构和理化性质189

10.9.3 微囊藻毒素的毒理学特征190

10.9.4 藻毒素的分离提纯190

10.9.5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191

10.10 分子量分布194

10.10.1 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特性194

10.10.2 不同水源水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特征195

10.10.3 有机物分子量分布测定方法195

第11章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198

11.1 分析误差198

11.1.1 误差来源198

11.2 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199

11.2.1 准确度199

11.1.2 误差的表示方法199

11.2.2 精密度200

11.2.3 灵敏度200

11.2.4 检出限200

11.3 监测数据的处理200

11.3.1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200

11.3.2 可疑数据的取舍202

11.3.3 分析结果的统计学表示法——置信区间203

11.4.1 实验室内部分析质量控制204

11.4 环境监测的分析质量控制204

11.4.2 实验室外部分析质量控制209

第12章 便携式水质分析仪器和自动化监测系统210

12.1 便携式水质分析仪210

12.2 自动化监测系统212

12.2.1 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212

12.2.2 数据通信及数据处理系统213

12.2.3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213

12.2.4 GSM水质自动连续监测系统214

12.2.5 基于单片机多机通讯原理的水质在线检测系统215

12.2.6 基于Web的在线水质自动监测系统216

12.2.7 水质连续自动监测仪217

12.3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管理和质量保证220

12.4 自动化监测系统发展趋势221

12.4.1 我国环境监测领域的现状221

12.4.2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221

实验222

实验一 酸度和碱度的测定222

实验二 总硬度的测定(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225

实验三 铜、铁、锰、锌、镉和铅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27

实验四 氟化物、氯化物、硝酸盐和硫酸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230

实验五 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232

实验六 化学需氧量(CODcr)的测定(标准法)234

实验七 溶解氧(DO)的测定235

实验八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237

实验九 氨氮的测定238

实验十 亚硝酸盐氮的测定240

实验十一 硝酸盐氮的测定242

实验十二 氰化物的测定243

实验十三 挥发酚类的测定245

实验十四 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247

实验十五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249

实验十六 滴滴涕和六六六的测定(气相色谱法)252

实验十七 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254

实验十八 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测定(多管发酵法)256

附录260

附录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60

附录2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268

附录3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70

附录4 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274

附录5 城市供水水质标准278

参考文献2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