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
  • 崔延强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ISBN:750732050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14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34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言1

第一专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几个语境问题1

一、经济全球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

1.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语境3

2.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4

3.经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价值取向7

二、传统文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11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12

2.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融汇下得以丰富和前进15

3.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文化的建设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18

三、“现代性”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1

1.现代性的基本含义22

2.现代性的特征分析24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性的关系27

第二专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3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观33

1.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体系34

2.哲学的阶级性37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实践性39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0

5.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4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45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45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特征48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51

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运用和发展的脉络5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民族化55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体现57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华民族哲学文化遗产58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60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60

2.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62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63

第三专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及其现实意义67

一、人类对哲学物质观的艰辛探索6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70

1.马克思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批判71

2.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建构的逻辑起点和基石72

3.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73

4.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蕴涵了唯物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76

5.意识和人工智能77

6.正确解决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是对新物质观的深层把握80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证明82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对科学(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成果的概括和总结83

2.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哲学证明83

3.对形形色色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及旧唯物主义的批评是论证世界物质统一性的重要方面84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87

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对中国哲学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高度概括87

2.实事求是与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88

3.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在统一性91

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思想93

1.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重要方面93

2.真正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需先确立无神论的信念94

3.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在当代继续的社会因素96

4.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弘扬唯物主义与坚持无神论98

第四专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现代价值101

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02

1.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由主体、中介和客体构成的动态系统102

2.实践是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活动过程104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本质的准确理解108

4.实践特征决定它在人类活动中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地位111

二、实践范畴的哲学意义114

1.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引起了世界观的变革114

2.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引起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117

3.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实现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统一120

1.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观点是与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相一致的121

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121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124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伟大基石127

4.“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集中体现130

第五专题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几个问题133

一、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分歧的实质134

1.形而上学的表现形式134

2.辩证法的历史形态136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及根本分歧139

二、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42

1.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形成142

2.毛泽东对辩证法构想的积极弘扬146

3.邓小平对辩证法构想的应用发展148

4.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151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规律154

1.对立统一规律居于核心地位,它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154

2.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155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所有事物的发展道路及其前进途径156

四、辩证法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158

1.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158

2.辩证法、认识论、方法论统一的基础是实践160

3.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社会历史统163

第六专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几个问题16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论中引起的变革168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169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172

1.认识系统结构中的主体和客体173

二、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173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系统175

3.主体能动性和受动性178

三、认识过程和非理性因素181

1.人的能动反映过程中的选择和建构机制及其重要作用181

2.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185

四、真理和价值189

1.真理的客观具体性189

2.真理发展的辩证性192

3.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的区别和联系195

4.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根据198

第七专题 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202

一、唯物史观的发现及其理论地位203

1.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203

2.唯物史观的发展207

3.唯物史观与思维方式的变革210

4.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和人类解放的规律,是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211

二、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理论213

1.唯物史观的构成214

2.当代西方几种主要的社会发展观216

3.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与西方社会发展观的本质区别219

4.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理论意义222

三、坚持科学的社会发展观225

1.当代社会发展观的冲突与整合226

2.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30

第八专题 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动力的几个问题237

1.人类社会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异同238

一、社会规律的特点238

2.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240

3.社会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和选择性242

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动力246

1.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246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47

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49

4.恩格斯的“合力论”思想254

三、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改革257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58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261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64

1.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的影响264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66

3.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268

第九专题 社会意识、精神生产和文化建设272

一、社会意识与精神生产273

1.社会意识273

2.精神生产274

3.社会意识与精神生产的相对独立性275

二、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279

1.文化建设279

2.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280

3.先进文化建设与增强综合国力283

三、我国现代化文化建设284

1.当代现实文化的多元化285

2.充分发挥主流文化的主导和规范作用287

3.增强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实现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有机整合289

4.提升大众文化的价值292

四、精神生产和文化建设的战略方针297

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297

2.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298

3.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299

4.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99

5.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总体战略方针300

第十专题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303

一、价值观304

1.部分现代西方价值观学说305

2.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308

3.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309

1.价值的基础311

二、价值311

2.价值的本质314

3.价值的类型315

三、价值观念317

1.价值观与价值观念的内在联系317

2.价值观念的作用318

3.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320

4.价值观念与价值评价322

四、价值观教育324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324

2.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价值观建设的必要性327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价值观建设的基本途径328

4.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教育330

一、人的本质334

第十一专题 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334

1.人的本质观的历史发展335

2.人性337

3.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形成339

4.人的本质在其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42

二、个人与社会344

1.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344

2.个人的社会化过程346

3.人的价值及其实现347

4.建立新型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式349

5.人的价值的本质在于创造价值350

三、人的解放352

1.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解放,成为自然界的主人352

2.人类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解放,成为社会历史的主人353

3.人类从思维观念中获得解放,成为自身的主人354

4.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社会形态356

四、人的自由与人的全面发展357

1.西方哲学史上几种主要的自由观358

2.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主要内容359

3.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361

4.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362

5.新时期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364

第十二专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几个哲学问题369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前提370

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决定了本质过程的永恒性与阶段性371

2.马克思主义是永恒性与阶段性的复合374

3.马克思主义的永真性源于其阶段性真理的绝对性与正确性378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内涵382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永真价值描述383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成果387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389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结晶391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393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394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396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依据398

四、求真务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发展401

1.求真务实就是在实践中求规律、务实效401

2.求真务实就是做最广大人民群众真实利益的代表403

3.求真务实就是为实现人的全面解放而努力奋斗406

参考书目4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