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气东输工程沿线生态系统评价与生态安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西气东输工程沿线生态系统评价与生态安全
  • 陈利顶,郭书海,姜昌亮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68879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12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427页
  • 主题词:环境-生态系-评价-中国;生态环境-环境保护-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西气东输工程沿线生态系统评价与生态安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概况1

一、西气东输工程概况1

(一)西气东输天然气资源1

(二)西气东输用气地区及项目2

(三)西气东输干线线路走向3

二、西气东输工程沿线线路工程及其附属工程4

(一)工程干线及其工艺站场4

(二)支干线管道5

(三)地下储气库6

三、西气东输工程的其他特征7

(一)管道敷设7

(二)工程土地占用11

(三)工程输送气体的性质12

第二章 西气东输工程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特征13

一、新疆干旱荒漠区13

(一)地质与地貌13

(二)气候与水文15

(三)土壤19

(四)植被23

二、河西走廊与宁夏地区28

(一)地质与地貌28

(二)气候与水文31

(三)土壤35

(四)植被40

三、陕晋黄土高原地区45

(一)地质与地貌45

(二)气候与水文48

(三)土壤53

(四)植被56

四、黄淮海平原与江南水网地区69

(一)地质与地貌69

(二)气候与水文72

(三)土壤74

(四)植被82

第三章 西气东输工程沿线地区生态环境影响分析85

一、新疆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影响85

(一)土壤环境85

(二)植被86

(三)关键生态类型区87

二、河西走廊与宁夏地区生态环境影响91

(二)植被92

(一)土壤环境92

(三)关键生态类型区93

三、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影响96

(一)土壤与植被97

(二)关键生态类型区97

四、黄淮海平原与江南水网区生态环境影响100

第四章 生态系统分类方法与制图104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104

(一)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104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服务价值106

(三)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108

二、生态系统分类体系及其影响因子109

(一)生态系统的分类体系109

(二)生态系统类型划分的影响因子111

(三)生态系统分类的一般步骤112

三、生态系统分类指标的选取112

(一)指标选取的原则112

(二)指标选取113

四、生态系统分类的制图方法116

(一)基础图件116

(二)专题制图117

第五章 西气东输工程沿线地区生态系统评价119

一、新疆干旱荒漠区生态系统评价119

(一)生态系统的形成背景119

(二)生态系统特征与功能评价121

二、河西走廊与宁夏地区生态系统评价129

(一)生态系统的形成背景129

(二)生态系统特征与功能评价132

三、晋陕黄土高原区生态系统评价139

(一)生态系统的形成背景139

(二)生态系统特征与功能评价141

四、黄淮海平原与江南水网区生态系统评价149

(一)生态系统的形成背景149

(二)生态系统特征与功能评价155

第六章 西气东输工程沿线典型地区生态敏感性评价161

一、新疆干旱荒漠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161

(一)稳定性概念提出和发展161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与评价方法166

(三)管道施工干扰分析172

(四)生态系统恢复与稳定性174

(五)工程沿线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176

(一)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指标191

二、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191

(二)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模型192

(三)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199

第七章 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理论与方法208

一、生态安全的概念与内涵208

(一)生态安全的来历208

(二)生态安全的概念209

(三)生态安全的内涵211

二、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212

(一)生态安全评价212

(二)生态风险分析213

(三)生态安全监测与预警214

(四)生态安全设计214

(五)生态安全政策研究215

三、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原则和方法216

(一)格局与生态学研究216

(二)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216

四、廊道式工程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思路221

(一)廊道与廊道式工程221

(二)天然气管道工程沿线地区生态安全228

(三)廊管式工程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方法234

第八章 新疆干旱荒漠区重点生态类型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237

一、西气东输管线在新疆境内基本概况237

(一)自然环境概况237

(二)管道沿线自然地理分区237

(二)生态环境特征239

(一)沿线工程概况239

二、盐土荒漠地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239

(三)生态敏感区与环境地质灾害239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241

三、沙质荒漠地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244

(一)沿线工程概况244

(二)生态环境特征244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245

四、麻黄戈壁地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252

(一)沿线工程概况252

(二)生态环境特征252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254

(一)自然保护区概况257

五、野生双峰驼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257

(二)野骆驼分布与保护261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261

六、低山丘陵地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264

(一)沿线工程情况264

(二)生态环境特征264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265

七、生态恢复技术体系和模式266

(一)盐土荒漠绿化造林的技术体系267

(二)绿洲边缘沙丘绿化技术体系269

(三)戈壁麻黄人工种植技术体系和模式271

第九章 河西走廊与宁夏重点生态类型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273

一、西气东输管线在河西走廊与宁夏地区基本概况273

(一)沿线工程概况276

二、安西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276

(二)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277

三、绿洲及其毗邻戈壁地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281

(一)沿线生态环境特征281

(二)河西走廓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282

四、沙坡头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286

(一)沿线工程概况286

(二)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286

五、荒漠草原地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289

第十章 陕晋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290

一、西气东输管线在陕晋黄土高原地区基本概况290

二、固定、半固定沙丘穿越地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290

(一)工程穿越概述290

(二)穿越地区环境291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293

三、梁峁穿越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297

(一)工程穿越概述297

(二)穿越地区环境297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299

四、中小冲沟穿越地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303

(一)工程穿越概述303

(二)穿越地区环境303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304

五、黄土丘陵区腰岘穿越地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307

(一)工程穿越概述307

(二)穿越地区环境308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308

(一)工程穿(跨)越概述309

六、黄河穿越处两岸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309

(二)穿越地区环境310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311

七、沁河(汾河)河谷管道穿越处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314

(一)大开挖工程概述314

(二)穿越地区环境315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317

八、黄土残塬区管道沿线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320

(一)沿线工程概况320

(二)穿越地区环境320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321

九、河谷平原地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325

(一)沿线工程概况325

(二)穿越地区环境326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327

十、土石中低山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330

(一)沿线工程概况330

(二)穿越地区环境330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332

十一、生态恢复技术体系与模式334

(一)生态恢复技术体系334

(二)黄土高原地区林灌草对位配置体系336

(三)典型生态恢复模式详述340

第十一章 黄淮海平原与江南水网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349

一、管线在黄淮海平原与江南水网区基本概况349

(一)自然环境概况349

(二)社会环境概况354

(三)重点生态类型区概述356

(一)地形与地貌357

二、太行山岩质山地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357

(二)气象与水文358

(三)土壤与植被358

(四)动物资源359

(五)管道穿越对生态安全的影响359

(六)管道穿越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360

三、黄淮海平原旱作农业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369

(一)地形与地貌369

(二)气象与水文369

(三)土壤与植被370

(四)管道穿越对生态安全的影响371

(五)管道穿越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371

(一)地形与地貌377

四、江淮低山丘陵岗地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377

(二)气象与水文378

(三)土壤与植被379

(四)管道穿越对生态安全的影响380

(五)管道穿越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380

五、江南水网农业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386

(一)地形与地貌386

(二)气象与水文386

(三)土壤与植被387

(四)作业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87

(五)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388

参考文献392

附录:植物中文拉丁文对照表4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