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中药入门一本通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中药入门一本通
  • 李继明,杜婕惠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80157782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775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807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中药入门一本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南雅堂医书》平辨脉法歌诀3

(一)平脉法3

目录3

第一篇 中医基础3

第一章 诊脉入门3

(二)辨脉法5

(一)诊脉至捷歌7

二、《珍珠囊》脉法诸歌7

(四)《玉函经》注解8

(三)小儿脉歌8

(二)妊娠脉歌8

(五)生死歌诀10

(六)诊杂病生死歌诀13

(十一)阳毒阴毒歌14

(十)伤寒决生死脉歌14

(七)诊暴病歌14

(八)形证相反歌14

(九)诊四时病五行相克歌诀14

(十二)诸杂病生死歌15

(十三)察色观病生死歌16

(十七)妊娠伤寒歌17

(十六)新产生死歌17

(十四)五脏察色候歌诀17

(十五)难产生死歌17

三、《医宗金鉴》四言脉诀18

(十八)产后伤寒歌18

附:订正《素问·脉要精微论》一则28

(三)寸尺解29

(二)定脉部位29

四、梦觉道人《三指禅》辑要29

(一)脉学源流29

(六)二十七脉名目30

(五)定至数30

(四)六部脉解30

(十一)四时平脉31

(十)读缓字法31

(七)缓31

(八)有胃气生31

(九)脉贵有神31

(十二)浮沉迟数四大纲32

(十三)对待总论33

(十四)奇经八脉35

(一)脉学大要36

五、金溪龚信《脉诀》36

(二)脉体捷法42

(五)分人迎气口脉诀44

(四)止脉44

(三)诸脉相类44

(十)动止脉45

(九)死绝脉45

(六)内因脉45

(七)外因脉45

(八)不内不外因脉45

(十一)诸脉宜忌类46

二、方耕霞《舌苔歌诀》47

一、江笔花《望舌色》47

第二章 辨舌入门47

三、吴坤安《察舌辨证歌》49

(一)白苔舌总论56

四、张诞先《伤寒舌鉴》56

(二)黄苔舌总论62

(三)黑苔舌总论67

(四)灰色舌总论70

(五)红色舌总论72

12.地黄饮子 (178

(六)紫色舌总论79

(七)霉酱色舌苔总论81

(九)妊娠伤寒舌总论83

(八)蓝色舌苔总论83

(二)寒性类86

第三章 药性入门86

一、青囊药性赋86

(一)诸品药性阴阳论86

(三)热性类87

(五)平性类88

(四)温性类88

(七)诸品药性赋89

(六)药性赋89

(八)引经药报使歌95

(十三)药相主治五脏法96

(九)六陈歌96

(十)十八反歌96

(十一)十九畏歌96

(十二)妊娠禁服歌96

二、药性歌括97

(十四)用药身梢论97

(十五)用丸散论97

(二)下气药性112

三、分类药性112

(一)补气药性112

(十二)治诸咳嗽药性113

(三)破气药性113

(四)补血药性113

(五)止血药性113

(六)破血药性113

(七)健脾强胃药性113

(八)温脾暖胃药性113

(九)调脾开胃药性113

(十)补肺虚嗽药性113

(十一)泻肺实嗽药性113

(二十三)解郁药性114

(十三)诸喘急药性114

(十四)退诸火热药性114

(十五)退虚热药性114

(十六)退劳热骨蒸药性114

(十七)发汗药性114

(十八)止汗药性114

(十九)消食药性114

(二十)宽中药性114

(二十一)散膨消痞药性114

(二十二)止渴药性114

(三十五)治脑痛药性115

(二十四)通大便药性115

(二十五)利小便药性115

(二十六)消浮肿药性115

(二十七)止呕吐及吐酸药性115

(二十八)止泄泻药性115

(二十九)治痢疾药性115

(三十)治疟疾药性115

(三十一)辟瘟消胀药性115

(三十二)治头痛药性115

(三十三)治头风药性115

(三十四)治头眩药性115

(四十三)治齿牙疼痛药性116

(三十六)治心痛药性116

(三十七)治腰痛药性116

(三十八)治胁痛药性116

(三十九)治膝痛药性116

(四十)治咽喉肿痛及声音不出药性116

(四十一)治眼目不明及肿痛药性116

(四十二)治身体风痛药性116

(五十二)强筋壮骨药性117

(四十四)治耳聋药性117

(四十五)去疯药性117

(四十六)去寒药性117

(四十七)去湿药性117

(四十八)补肾益精药性117

(四十九)兴壮元阳药性117

(五十)滋补真阴药性117

(五十一)正心定聪药性117

(六十三)治吐血药性118

(五十三)治梦泄遗精药性118

(五十四)补益虚损药性118

(五十五)破积块药性118

(五十六)理伤损药性118

(五十七)治痈疮止痛排脓消肿药性118

(五十八)治乳痈药性118

(五十九)治黄疸药性118

(六十)治心烦难眠药性118

(六十一)治肠风下血药性118

(六十二)治淋病尿血药性118

(七十五)肠风酒痔药性歌119

(六十四)通经水药性119

(六十五)调经水药性119

(六十六)安胎药性119

(六十七)治产后血迷药119

性119

(六十八)治产后气血诸病药性119

(六十九)治血崩药性119

(七十)治带下药性119

(七十一)治腹中诸虫药性119

(七十二)治堕胎药性119

(七十三)治霍乱转筋及祛烦暑药性119

(七十四)治劈岚瘴药性诗119

(七十八)用药凡例120

(七十六)药性治中有制诀120

(七十七)膨胀忌服120

(一)《神农本草经·上品》121

四、本经便读121

(二)《神农本草经·中品》126

(三)《神农本草经·下品》130

(一)梁·陶弘景《名医别录》132

五、名医别录132

(三)唐·陈藏器《本草拾遗》134

(二)唐·苏恭《唐本草》134

(六)宋·马志《开宝本草》135

(四)唐·甄权《药性本草》135

(五)蜀·韩保升《蜀本草》135

(八)宋·掌禹锡《嘉祐本草》136

(七)宋·苏颂《图经本草》136

(十一)明·李时珍《本草纲目》137

(九)宋·大明《日华子诸家本草》137

(十)元·朱震亨《本草补遗》137

(二)古方加减论138

第四章 汤头入门138

一、徐灵胎方剂论138

(一)方药离合论138

(四)古今方剂大小论139

(三)方剂古今论139

(六)服药法论140

(五)煎药法论140

4.桑菊饮141

二、方耕霞新辑汤头歌诀141

(一)表散之剂141

1.人参败毒散141

2.杏苏散141

3.银翘散141

7.普剂消毒饮142

5.防风解毒汤142

6.竹叶柳蒡汤142

11.大青龙汤143

8.甘露消毒饮143

9.麻黄汤143

10.桂枝汤143

14.九味羌活汤144

12.小青龙汤144

13.葛根汤144

19.三物香薷饮145

15.小续命汤145

16.再造散145

17.五积散145

18.羌活胜湿汤145

23.清震汤146

20.川芎茶调散146

21.金沸草散146

22.苍耳散146

2.调胃承气汤147

24.香苏饮147

25.牛蒡豆豉汤147

(二)攻里之剂147

1.大小承气汤147

5.大柴胡汤148

3.大小陷胸汤148

4.增液承气汤148

10.疏凿饮子149

6.凉膈散149

7.蜜煎导149

8.木香槟榔丸149

9.枳实导滞丸149

14.清气化痰方150

11.舟车丸150

12.滚痰丸150

13.实脾饮150

17.五苓散151

15.枳实消痞丸151

16.八正散151

22.泻白散152

18.茵陈蒿汤152

19.龙胆泻肝汤152

20.导赤散152

21.泻黄散152

27.半夏泻心汤153

23.泻青丸153

24.葶苈大枣汤153

25.洁古芍药汤153

26.附子泻心汤153

31.至宝丹154

28.润肠丸154

29.通幽汤154

30.万氏牛黄丸154

35.活络丹155

32.紫雪丹155

33.太乙玉枢丹155

34.苏合香丸155

4.藿香正气汤156

(三)和解之剂156

1.小柴胡汤156

2.黄连汤156

3.逍遥散156

8.越鞠丸157

5.六和汤157

6.平胃汤157

7.保和丸157

12.橘皮竹茹汤158

9.四磨饮158

10.苏子降气汤158

11.旋覆代赭汤158

16.三子养亲汤159

13.丁香柿蒂汤159

14.二陈汤159

15.半夏天麻白术汤159

21.何人饮160

17.定喘白果汤160

18.五皮饮160

19.清脾饮160

20.绝疟七宝饮160

25.中满分消汤161

22.鳖甲饮子161

23.达原饮161

24.橘核丸161

29.黄土汤162

26.韭汁牛乳饮162

27.栝蒌薤白汤162

28.栀子豆豉汤162

34.痛泻要方163

30.脚气鸡鸣散163

31.顺风匀气散163

32.独活寄生汤163

33.奔豚汤163

2.竹叶石膏汤164

35.清暑益气汤164

36.三仁汤164

(四)寒凉之剂164

1.白虎汤164

6.消斑青黛饮165

3.犀角(代)地黄汤165

4.六一散165

5.葛根芩连汤165

11.清瘟败毒饮166

7.化斑汤166

8.清宫汤166

9.冬地三黄汤166

10.玉女煎166

16.清燥救肺汤167

12.神犀丹167

13.甘露饮167

14.沙参麦冬饮167

15.杏仁滑石汤167

20.滋燥养营汤168

17.清胃散168

18.当归六黄汤168

19.秦艽白术汤168

24.猪肾荠苨汤169

21.左金丸169

22.补肺阿胶汤169

23.千金苇茎汤169

29.黄连阿胶汤170

25.消渴方170

26.小蓟饮子170

27.清心莲子饮170

28.白头翁汤170

3.四逆汤171

30.清骨散171

(五)温热之剂171

1.理中汤171

2.真武汤171

8.芪附汤172

4.白通汤172

5.吴茱萸汤172

6.四神丸172

7.苓桂术甘汤172

12.来复丹173

9.天台乌药散173

10.回阳救急汤173

11.大顺散173

1.四君子汤174

13.黑锡丹174

14.半硫丸174

15.浆水散174

(六)补益之剂174

4.补中益气汤175

2.四物汤175

3.小建中汤175

8.人参养营汤176

5.归脾汤176

6.参苓白术散176

7.养心汤176

11.生脉散177

9.金匮肾气汤177

10.炙甘草汤177

15.七宝美髯丹178

14.当归补血汤178

13.右归饮178

20.黑地黄丸179

19.妙香散179

16.天王补心丹179

17.紫菀汤179

18.黄氏鳖甲散179

24.斑龙丸180

23.河车大造丸180

21.虎潜丸180

22.通关滋肾丸180

4.桑螵蛸散181

3.茯菟丹181

(七)固涩之剂181

1.金锁固精丸181

2.真人养脏汤181

9.猪肚丸182

8.阳虚自汗牡蛎粉182

5.诃子散182

6.桃花汤182

7.柏子仁丸182

3.乌梅丸183

2.稀涎散183

10.萆薢分清饮183

(八)因证之剂183

1.瓜蒂散183

7.烧裈散184

6.葛花解酲汤184

4.化虫丸184

5.集效丸184

11.清魂散185

10.交加饮子185

8.妊娠六合汤185

9.达生散185

16.白术散186

15.天仙藤散186

12.黑神散186

13.羚羊角散186

14.牡丹皮散186

21.生化汤187

20.如圣汤187

17.竹叶汤187

18.紫菀良方187

19.失笑散187

25.真人活命饮188

24.升阳举经汤188

22.保产无忧散188

23.参术饮188

28.锡类散189

27.痴狗咬灵方189

26.托里十补汤189

一、道生193

第五章 内经入门《灵》、《素》辑要193

第二篇 经典理论193

二、望色199

三、闻声202

五、切脉203

四、察问203

六、经络212

七、病机221

八、审治263

九、生死267

十、杂论269

(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270

一、张仲景《金匮要略》270

第六章 金匮入门270

(二)痉湿暍病脉证272

(三)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273

(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274

(四)疟病脉证并治274

(六)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275

(八)奔豚气病脉证治276

(七)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276

(十)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277

(九)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277

(十一)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278

(十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279

(十三)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281

(十四)水气病脉证并治282

(十五)黄疸病脉证并治284

(十六)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285

(十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286

(十九)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病脉证治288

(十八)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288

(二十一)妇人产后病脉证治289

(二十)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289

(二十二)妇人杂病脉证并治290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91

麻黄加术汤291

二、陈修园《金匮方歌括》291

(一)痉湿暍病方291

栝蒌桂枝汤291

葛根汤291

大承气汤291

百合滑石代赭石汤292

百合知母汤292

防己黄芪汤292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292

白虎加人参汤292

瓜蒂汤292

(二)百合狐惑阴阳毒方292

甘草泻心汤293

百合滑石散293

百合鸡子黄汤293

百合地黄汤293

百合洗方293

栝蒌牡蛎散293

鳖甲煎丸294

(三)疟病方294

苦参汤294

雄黄熏法294

赤小豆当归散294

升麻鳖甲散294

升麻鳖甲汤去蜀椒雄黄294

侯氏黑散295

(四)中风历节方295

白虎加桂枝汤295

蜀漆散295

附外台秘要三方(牡蛎汤、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柴胡桂姜汤)295

矾石汤296

乌头汤296

风引汤296

防己黄芪汤296

头风摩散296

桂枝芍药知母汤296

黄芪五物汤297

(五)血痹虚劳方297

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三黄汤、近效术附汤、崔氏八味肾气丸、千金越婢加术汤)297

薯蓣丸298

八味肾气丸298

桂枝龙骨牡蛎汤298

天雄散298

小建中汤298

黄芪建中汤298

射干麻黄汤299

甘草干姜汤299

酸枣仁汤299

大黄蟅虫丸299

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肘后獭肝散)299

(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方299

越婢加半夏汤300

桔梗汤300

皂荚丸300

厚朴麻黄汤300

泽漆汤300

麦门冬汤300

葶苈大枣泻肺汤300

附方(外台炙甘草汤、千金甘草汤、千金生姜甘草汤、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外台桔梗白散、千金苇茎汤、葶苈大枣泻肺汤)301

小青龙加石膏汤301

茯苓杏仁甘草汤302

人参汤302

(七)奔豚方302

奔豚汤302

桂枝加桂汤30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302

(八)胸痹心痛短气方302

栝蒌薤白白酒汤302

栝蒌薤白半夏汤302

枳实栝蒌薤白桂枝汤302

大柴胡汤303

厚朴七物汤303

橘皮枳实生姜汤303

薏苡附子散303

桂枝生姜枳实汤303

乌头赤石脂丸303

附方(九痛丸)303

(九)腹满寒疝宿食方303

附子粳米汤303

大乌头煎304

赤丸方304

厚朴三物汤304

大承气汤304

大建中汤304

大黄附子汤304

栝蒌散305

大承气汤305

当归生姜羊肉汤305

乌头桂枝汤305

附方(外台乌头汤、外台柴胡桂枝汤、外台走马汤)305

小青龙汤306

大青龙汤306

(十)五脏风寒积聚方306

旋覆花汤306

麻仁丸306

甘姜苓术汤306

(十一)痰饮咳嗽方306

苓桂术甘汤306

肾气丸306

甘遂半夏汤306

十枣汤306

小半夏加茯苓汤307

己椒苈黄丸307

木防己汤307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307

泽泻汤307

厚朴大黄汤307

葶苈大枣泻肺汤307

小半夏汤307

文蛤散308

五苓散308

五苓散308

附方(外台茯苓饮)308

桂苓五味甘草汤308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308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308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308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308

栝蒌瞿麦丸308

肾气丸308

越婢加术汤309

(十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309

(十三)水气病方309

蒲灰散309

滑石白鱼散309

茯苓戎盐汤309

白虎加人参汤309

猪苓汤309

桂枝加黄芪汤310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310

防己黄芪汤310

越婢汤310

防己茯苓汤310

甘草麻黄汤310

麻黄附子汤310

杏子汤310

蒲灰散310

猪膏发煎311

桂枝加黄芪汤311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311

枳术汤311

附方(外台防己黄芪汤)311

(十四)黄疸病方311

茵陈蒿汤311

硝石矾石散311

栀子大黄汤311

柏叶汤312

半夏麻黄丸312

茵陈五苓散312

大黄硝石汤312

小半夏汤312

小柴胡汤312

小建中汤312

附方(瓜蒂散、千金麻黄醇酒汤)312

(十五)惊悸吐衄下血方312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312

大半夏汤313

小柴胡汤313

黄土汤313

赤小豆散313

泻心汤313

(十六)呕吐哕下利方313

吴茱萸汤313

半夏泻心汤313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313

小半夏汤313

猪苓散313

四逆汤313

橘皮竹茹汤314

橘皮汤314

大黄甘草汤314

茯苓泽泻汤314

文蛤汤314

半夏干姜散314

生姜半夏汤314

大黄牡丹汤315

薏苡附子败酱散315

四逆汤315

桂枝汤315

大承气汤315

小承气汤315

桃花汤315

白头翁汤315

栀子豉汤315

通脉四逆汤315

紫参汤315

诃黎勒散315

附方(千金翼小承气汤、外台黄芩汤)315

(十七)疮痈肠痈浸淫病方315

黄连粉316

排脓汤316

王不留行散316

排脓散316

附子汤317

桂枝茯苓丸317

(十八)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蝣蛔虫方317

藜芦甘草汤317

鸡屎白散317

蜘蛛散317

甘草粉蜜汤317

乌梅丸317

(十九)妇人妊娠病方317

桂枝汤317

白术散318

当归散318

胶艾汤318

当归芍药散318

干姜人参半夏丸318

当归贝母苦参丸318

葵子茯苓散318

竹叶汤319

阳旦汤319

(二十)妇人产后方319

小柴胡汤319

大承气汤319

当归生姜羊肉汤319

枳实芍药散319

下瘀血汤319

半夏厚朴汤320

小柴胡汤320

竹皮大丸320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320

附方(千金三物三黄汤、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320

(二十一)妇人杂病方320

大黄甘遂汤321

胶姜汤321

甘麦大枣汤321

小青龙汤321

泻心汤321

温经汤321

土瓜根散321

旋覆花汤321

膏发煎322

狼牙汤322

抵当汤322

矾石丸322

红蓝花酒322

当归芍药散322

小建中汤322

肾气丸322

蛇床子散322

小儿疳虫蚀齿方323

(一)辨太阳病脉证篇324

一、张仲景《伤寒论》324

第七章 伤寒入门324

(二)辨阳明病脉证篇334

(三)辨少阳病脉证篇338

(五)辨少阴病脉证篇339

(四)辨太阴病脉证篇339

(六)辨厥阴病脉证篇341

(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343

桂枝汤344

(一)太阳方344

(八)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并治344

二、陈修园《长沙方歌括》344

白虎加人参汤345

桂枝二麻黄一汤345

桂枝加葛根汤345

桂枝加附子汤345

桂枝去芍药汤345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345

桂枝麻黄各半汤345

四逆汤346

调胃承气汤346

桂枝二越婢一汤346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346

甘草干姜汤346

芍药甘草汤346

小青龙汤347

大青龙汤347

葛根汤347

葛根加半夏汤347

葛根黄芩黄连汤347

麻黄汤347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348

桂枝甘草汤348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348

干姜附子汤348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348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348

茯苓甘草汤349

五苓散349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349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349

芍药甘草附子汤349

茯苓四逆汤349

真武汤350

栀子干姜汤350

栀子豉汤350

栀子甘草豉汤350

栀子生姜豉汤350

栀子厚朴汤350

柴胡加芒硝汤351

大柴胡汤351

小柴胡汤351

小建中汤351

抵当汤352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352

桃核承气汤35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352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352

桂枝加桂汤352

白散353

文蛤散353

抵当丸353

大陷胸丸353

大陷胸汤353

小陷胸汤353

附子泻心汤354

大黄黄连泻心汤354

柴胡桂枝汤354

柴胡桂枝干姜汤354

半夏泻心汤354

十枣汤354

瓜蒂散355

桂枝人参汤355

生姜泻心汤355

甘草泻心汤355

赤石脂禹余粮汤355

旋覆代赭汤355

甘草附子汤356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356

黄芩汤356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356

黄连汤356

桂枝附子汤356

蜜煎导方357

猪苓汤357

白虎汤357

炙甘草汤357

(二)阳明方357

大承气汤357

小承气汤357

小柴胡汤方358

(三)少阳方358

猪胆汁方358

茵陈蒿汤358

麻子仁丸358

栀子柏皮汤358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358

桃花汤359

附子汤359

(四)太阴方359

桂枝加芍药汤359

桂枝加大黄汤359

(五)少阴方359

麻黄细辛附子汤359

麻黄附子甘草汤359

黄连阿胶汤359

白通汤360

半夏散及汤360

吴茱萸汤360

猪肤汤360

甘草汤360

桔梗汤360

苦酒汤360

乌梅丸361

(六)厥阴方361

白通加猪胆汁汤361

通脉四逆汤361

四逆散361

四逆加人参汤362

(七)霍乱方362

当归四逆汤362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62

麻黄升麻汤362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362

白头翁汤362

牡蛎泽泻散363

枳实栀子豉汤363

理中丸363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363

(八)阴阳易差后劳复方363

竹叶石膏汤364

(一)《原病篇》365

一、吴鞠通《温病条辨》365

第八章 温病入门365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367

(二)《上焦篇》辑要367

暑温370

伏暑372

湿温、寒湿373

秋燥374

温疟374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376

(三)《中焦篇》376

暑温、伏暑380

寒湿381

湿温384

秋燥390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391

(四)《下焦篇》391

暑温、伏暑395

寒湿396

湿温398

(一)温热病大意401

二、江左寄瓢子《温热赘言》401

秋燥401

(二)风温证条例402

三、薛生白《湿热条辨》403

四、叶天士《温热论》406

青带413

白带413

第三篇 临床各科413

第九章 妇科入门413

《傅青主女科证治》413

(一)带下413

黑带414

黄带414

赤带415

少妇血崩416

年老血崩416

(二)血崩416

血崩昏暗416

郁结血崩417

交感出血417

血海太热血崩418

闪跌血崩418

经水后期419

经水先期419

(三)调经419

经水数月一行420

经水先后无定期420

经水忽来忽断时疼时止421

年老经水复行421

经前腹痛吐血422

行经后少腹疼痛422

经水未来腹先疼422

经水过多423

经水将来脐下先疼痛423

年未老经水断424

经前大便下血424

经前泄水424

身瘦不孕425

(四)种子425

下部冰冷不受孕426

胸满不思食不孕426

少腹急迫不孕427

胸满食少不孕427

肥胖不孕428

嫉妒不孕428

腰酸腹胀不孕429

骨蒸夜热不孕429

恶阻430

(五)妊娠430

便涩腹胀足浮肿不孕430

浮肿431

吐泻腹疼432

口干咽痛432

少腹疼432

跌损433

子悬胁疼433

子鸣434

小便下血病名胎漏434

中恶435

腰腹疼痛渴汗躁狂435

行房小产436

(六)小产436

多怒堕胎436

大便干结小产437

闪跌小产437

附:杂证438

大怒小产438

畏寒腹疼小产438

(一)临产445

一、亟斋居士《大生要旨》445

第十章 产科入门445

(三)试痛449

(二)宜忌449

(四)验案450

(六)饮食451

(五)保胎451

(八)产后452

(七)小产452

(十)胞衣不下454

(九)胎死腹中454

(十三)方药455

(十二)格言455

(十一)乳少455

(十四)胎前经验方458

(十五)临产方460

(十六)产后方461

交骨不开难产463

血虚难产463

二、《傅青主治产论》463

(一)难产463

足手先下难产464

子死腹中难产465

子死产门难产465

气逆难产465

胞衣不下466

(二)正产466

气虚血晕467

肠下468

败血攻心晕狂468

血晕不语468

产后少腹疼469

(三)产后469

恶寒身颤470

产后气喘470

手伤胞胎淋漓不止471

血崩471

恶心呕吐471

肉线出472

四肢浮肿472

气血两虚乳汁不下473

肝痿473

产后总论474

三、《傅青主女科·产后编》474

郁结乳汁不通474

横产475

热产475

正产475

伤产475

调产475

催生475

冻产475

断脐476

下胞476

盘肠产476

难产476

死产476

产后用药十误477

新产治法477

血块478

胎前患伤寒、疫证、疟疾、堕胎等证478

产后寒热478

血晕479

厥证480

气短似喘481

血崩481

伤食482

妄言妄见482

类疟483

忿怒483

类伤寒三阴证484

类伤寒二阳证484

出汗485

类痉485

类中风485

口渴兼小便不利486

盗汗486

泻487

便数487

遗尿487

误破尿胞487

患淋487

痢488

完谷不化488

呕逆不食489

霍乱489

水肿490

咳嗽490

膨胀491

流注491

骨蒸492

怔忡惊悸492

遍身疼痛493

虚劳493

心痛493

腹痛493

小腹痛493

恶露494

阴痛494

腰痛494

胁痛494

风甚495

乳痈495

难产神效方496

不语496

察色497

(一)四诊总括497

第十一章 幼科入门497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497

虎口三关部位脉纹形色498

虎口三关部位脉纹图498

听声498

审病498

切脉498

(二)初生门501

(三)惊风门509

(四)痫证门512

(五)疳证门514

(六)吐证门520

(七)泻证门522

(八)感冒门523

(九)瘟疫门525

(十)暑证门526

(十二)痢疾门528

(十一)霍乱门528

(十四)咳嗽门529

(十三)疟疾门529

(十五)喘证门531

(十六)痰证门532

(十七)疝证门533

(十八)淋证门534

(二十)腹痛门535

(十九)头痛门535

(二十一)黄疸门536

(二十二)水肿门537

(二十三)腹胀门538

(二十四)发热门539

(二十七)汗证门540

(二十六)癖疾门540

(二十五)积滞门540

(二十八)失血门541

(二十九)杂证门543

痘色顺逆547

痘形顺逆547

第十二章 痘科入门547

一、《痘疹心法要诀》547

(一)痘门证治547

痘原547

出痘形证547

痘出五脏形证547

痘主部位547

天时顺逆险548

禀赋顺逆险548

痘证老嫩548

痘证疏密548

辨形神声气饮食之虚实548

辨气血虚实548

辨表证虚实548

辨里证虚实548

辨阳热证548

辨阴寒证548

辨虚实寒热误治548

发热证治549

发热逆证549

人事顺逆险549

发热顺证549

发热险证549

见点证治550

见点逆证550

见点顺证550

见点险证550

起胀逆证551

起胀险证551

起胀顺证551

灌浆证治552

灌浆逆证552

起胀证治552

灌浆顺证552

灌浆险证552

收靥证治553

收靥逆证553

收靥顺证553

收靥险证553

结痂落痂证治554

结痂落痂逆证554

结痂落痂顺证554

结痂落痂险证554

面身痘形555

腰痛562

头痛562

(二)痘中杂证562

发热562

惊搐562

谵妄563

烦躁563

腹痛563

喘564

厥逆564

渴564

干哕565

咳嗽565

痰565

呛水566

呕吐566

泻567

秘结567

口喷哕气567

不食567

汗567

痒568

痢疾568

衄血便血569

失音569

痛569

痘后痈毒570

痘后浮肿570

寒战咬牙570

倦怠570

痘后牙疳571

唇571

目病571

夹痧572

夹癍572

舌572

咽喉572

夹疹572

孕妇出痘573

妇女出痘行经573

水痘573

(三)男妇年长出痘门573

男子年长出痘573

麻疹未出证治574

麻疹主治大法574

痘出遇产574

产后出痘574

(四)疹门证治574

疹原574

麻疹轻重574

身热不退575

麻疹收没证治575

麻疹见形证治575

咳嗽576

喘急576

烦渴576

谵妄576

泻泄577

呕吐577

喉痛577

失音577

瘾疹578

盖痘疹578

痢疾578

腹痛578

衄血578

瘙疹578

选苗579

种痘要旨579

(五)种痘诸法579

择吉580

天时580

蓄苗580

禁忌581

调摄581

旱苗种法582

五藏传送之理582

水苗种法582

(一)疮疹标本583

二、海藏《癍论萃英》583

痘衣种法583

痘浆种法583

信苗583

补种583

自出583

治法583

(二)洁古老人癍论587

(五)已显癍证所用之药588

(四)未显癍证所用之药588

(三)海藏老人癍论588

(六)疮疹轻重候589

(一)痈疽总论590

一、南丰李梴《外科证治诗》590

第十三章 外科入门590

(二)脑颈部597

(三)手部602

(四)胸腹部604

(五)背腰部607

(六)臀腿部609

(七)足膝部615

(八)遍身部617

二、南丰李梴《外科药方赋》628

总论治法661

《金匮过玉书》治疔法661

第十四章 疔科入门661

辨证663

药忌酒说664

疔不可用药线说664

忌用升药说664

疔与痈疽治法异同665

头面后项手指生疔便捷治法(附:治火眼)665

鼻疔666

印堂疔666

外科须明脉理666

钉脑疔666

腮疔667

颧疔667

迎香疔(附:迎香毒)667

耳疔667

牙疔668

反唇疔668

龙泉疔668

喉疔(附:喉证治法)669

舌疔669

穿牙疔(附:穿牙毒及小儿走马牙疳)669

正对口疔(附:痈疽治法)670

松子疔670

蚂蝗疔(又名蚂蝗风)670

十指疔671

偏对口疔(附:痈疽治法)671

断指疔672

鳅肚疔672

蛇头疔、天蛇毒、水蛇头疔672

蛇眼疔672

蛇背疔672

蛇腹疔672

蛇节疔672

手背疔、手槽疔673

托盘疔(附:手心毒,穿掌毒)673

僵节蛀疔673

手丫疔673

虎口疔(又名合谷疔,附:虎口毒)673

脱骨疔674

冷疔674

肉龟疔(俗名脚发背)674

乌茄疔674

白刃疔675

黄鼓疔675

火焰疔675

紫靥疔675

心经疔676

羊毛疔瘤676

黑靥疔676

羊毛疔676

黑疔677

血疔677

火疔(附:一切痧证治法)677

红丝疔678

刀臁疔678

鱼眼疔678

鱼脐疔678

七星赶月疔、护场疔、三十六疔678

暗疔679

葡萄疔679

对疔679

水疔679

卷簾疔680

看疔秘法680

内疔680

痘疔治法680

痘证回毒方(兼治疔肿)681

赤斑疔681

火珠疔681

忘汲疔681

豢虎疔681

燕窝疔681

注命疔681

透肠疔681

骊龙疔681

蒜灸方682

牛粪散682

拔毒膏682

痘疔溃烂方682

(一)外治手法683

一、《正骨心法要旨》683

第十五章 伤科入门683

(二)器具总论684

(三)经义686

(五)头面部687

(四)十不治证687

(六)胸背部695

(七)四肢部698

(八)内治杂证法702

(一)杖疮710

二、金溪龚信《伤科证治》710

(九)附:补遗方710

(二)折伤712

(三)金疮714

(四)破伤风715

(五)汤火伤716

(六)虫兽伤717

八廓部位歌719

五轮主五脏病歌719

第十六章 眼科入门719

《眼科心法要诀》719

(一)总论诸歌719

目睛原始歌719

五轮所属部位歌719

外因为病歌720

内因为病歌720

八廓所属歌720

八廓主六腑命门包络病歌720

内障初患久变五风歌721

(二)内障总名歌721

不内外因为病歌721

绿风有余歌722

黄风不足歌722

五风初患有余歌722

五风初患不足歌722

黄风有余歌722

青风有余歌723

乌风不足歌723

绿风不足歌723

黑风有余歌723

黑风不足歌723

乌风有余歌723

滑翳歌724

冰翳歌724

青风不足歌724

圆翳歌724

浮翳歌725

涩翳歌725

散翳歌726

横翳歌726

沉翳歌726

黑水凝翳歌727

白翳黄心歌727

偃月翳歌727

胎患内障歌728

高风内障歌728

枣花翳歌728

雷头风歌728

惊振内障歌728

瞳人干缺歌728

雀目内障歌728

暴赤生翳歌730

(三)外障总名歌730

黄膜上冲歌731

赤膜下垂歌731

血灌瞳人歌731

睑硬睛疼歌731

胬肉攀睛歌732

旋螺尖起歌732

蟹睛疼痛歌732

漏睛脓出歌733

突起睛高歌733

鸡冠蚬肉歌733

神崇疼痛歌733

两眦赤脉歌734

胞肉胶凝歌734

鹘眼凝睛歌734

倒睫拳毛歌734

风牵僻歌735

钉翳根深歌735

花翳白陷歌735

黑翳如珠歌735

膜入水轮歌736

玉翳浮满歌736

冰瑕翳深歌736

两睑粘睛歌736

混睛歌737

睑生风粟椒疮歌737

逆顺生翳歌737

风牵睑出歌737

冲风泪出歌738

眼痒歌738

被物撞破歌738

撞刺生翳歌738

痛如针刺歌738

肝虚积热歌739

伤寒热病后患目歌739

风赤疮痍歌739

暴风客热歌739

小儿青盲歌740

天行赤眼歌740

因他患后生翳歌740

脾生痰核歌740

小儿生赘歌741

辘轳转关歌741

胎风赤烂歌741

癍疮入眼歌741

能近怯远歌742

能远怯近歌742

小儿疳眼歌742

小儿通睛歌742

眯目飞尘飞丝歌742

(四)补遗742

干涩昏花歌743

瞳神缩小歌743

瞳神散大歌743

妊娠目病歌744

行经目痛歌744

白眼痛歌744

女子逆经歌744

石燕丹方745

紫金膏方745

产后病目歌745

(五)附:外治方745

焮肿膏方745

五胆膏方746

广大重明汤方746

摩风膏方746

摩障灵光膏方746

一、陈若虚咽喉虚实论747

第十七章 喉科入门747

二、喉科紫珍集指南赋748

(四)本药752

(三)通关散752

三、喉科指南赋方治歌括752

(一)金锁匙752

(二)清咽利膈汤752

(六)荆防败毒散753

(五)秘药753

(十)千金内托散754

(九)三黄汤754

(七)涂方凉膈散754

(八)瀛洲学士汤754

(十四)二陈汤755

(十三)黄连泻心汤755

(十一)生肌散755

(十二)金箍散755

(二)论因756

(一)喉痧源流总论756

(十五)补中益气汤756

四、曹心怡喉痧正的756

(四)论脉757

(三)论证757

(五)论治758

(七)申禁760

(六)验舌760

(十)喉痧条治761

(九)防先761

(八)善后761

(十一)喉痧备用各方763

五、耐修子录白喉治法忌表择微765

(一)洞主仙师前论答耐修问766

(二)洞主仙师后论答乙医某生问770

(三)白喉症治养阴忌表歌括77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