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纵横解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纵横解析
  • 李其忠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7533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59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478页
  • 主题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纵横解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导读总论1

1.1 中医学的基础理论1

1.2 中医学的学科性质4

1.3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6

1.4 中医学的文化属性8

1.5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12

1.6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18

1.7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21

1.8 中医学的四大经典24

1.9 中医学的发展简史26

1.10 中西医的体系之别29

1.11 中医学的现代研究32

2.阴阳五行36

2.1 阴阳概念的起源追溯36

2.2 无所不指与无所实指39

2.3 属性可变与属性限定40

2.4 阴阳属性的医学应用41

2.5 阴阳相反与阴阳盛衰43

2.6 阴阳互根与阴阳互损46

2.7 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48

2.8 一阴一阳至三阴三阳50

2.9 五脏阴虚的临床辨析51

2.10 五脏阳虚的临床辨析53

2.11 阴阳学说的应用宜忌54

2.12 五行概念的起源追析56

2.13 五行特性的引申应用59

2.14 取类比象与推演络绎61

2.15 生克制化及生克异常64

2.16 五行生克与五脏联系67

2.17 生克异常与病理传变69

2.18 诊从五行的临证应用71

2.19 治从五行的临证应用74

2.20 五行理论的应用宜忌77

3.气血津液80

3.1 古代哲学中气的含义80

3.2 传统医学中气的概念84

3.3 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85

3.4 导致气虚的常见原因87

3.5 气的功能及气虚的表现89

3.6 五脏气虚的临床辨析92

3.7 气机调和及气机失调93

3.8 元气之名的历史沿革97

3.9 宗气、中气的各自概念99

3.10 营气、卫气与营卫不和100

3.11 血的生成与血虚原因103

3.12 血的功能与血虚表现105

3.13 血的运行与血行失常107

3.14 气帅血母的临床意义109

3.15 津液概念与津、液之别111

3.16 津液代谢与代谢障碍113

3.17 津液功能与津液亏虚115

3.18 津气互用与津气同病117

3.19 津血同源与津血同病118

4.藏象学说120

4.1 “藏象”概念有别于脏器120

4.2 脏腑有别的临证意义123

4.3 奇恒之腑的称谓由来124

4.4 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125

4.5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127

4.6 心主血脉与心脉失常129

4.7 心主神志与心神失常131

4.8 心主神志的理论由来132

4.9 心为火脏与君主之官134

4.10 心气血阴阳及其研究136

4.11 肺主一身之气的内涵137

4.12 肺主宣降与肺失宣降139

4.13 肺主行水与肺失通调141

4.14 肺朝百脉以助心行血142

4.15 肺为娇脏及通于秋气144

4.16 肺气血阴阳及其研究146

4.17 脾主运化与脾失健运149

4.18 脾主升清及脾虚气陷152

4.19 脾主统血及脾不统血154

4.20 脾性静兼而喜燥恶湿155

4.21 脾气血阴阳及其研究157

4.22 肝主疏泄的生理意义161

4.23 肝失疏泄的病理影响163

4.24 肝主藏血与肝血病变165

4.25 肝火上炎与肝阳上亢166

4.26 肝风内动的常见类型168

4.27 肝性升发而体阴用阳169

4.28 肝气血阴阳及其研究171

4.29 肾主藏精与肾精亏耗173

4.30 肾主水液与肾虚水泛175

4.31 肾主纳气与肾不纳气176

4.32 肾无实证之是非评析179

4.33 肾性潜藏与水火之脏181

4.34 肾精气阴阳及其研究182

4.35 五脏功能的整体调节184

4.36 五脏外华理论与应用188

4.37 五脏合志理论与应用190

4.38 五脏化液理论与应用191

4.39 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193

4.40 胆的功能与胆病辨证201

4.41 胃的功能与胃病辨证202

4.42 小肠功能与小肠病证206

4.43 大肠功能与大肠病证207

4.44 膀胱功能与膀胱病证208

4.45 三焦功能与三焦部位209

4.46 三焦理论的临床应用211

4.47 脑与脑病的中医认识213

4.48 女子胞理论及其应用215

5.经络学说217

5.1 经络概念及生理功能217

5.2 经络学说的起源探索219

5.3 经络系统的大体分类220

5.4 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221

5.5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222

5.6 十二经脉的走向流注223

5.7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224

5.8 十二经脉的循行简表225

5.9 奇经八脉的生理作用228

5.10 奇经八脉的循行概况228

5.11 经别、别络的大体走向230

5.12 十二经筋与十二皮部231

5.13 用经络理论阐释病机232

5.14 用经络理论指导诊法234

5.15 用经络理论确定辨证235

5.16 用经络理论指导治疗236

5.17 经络结构的现代研究238

5.18 经络效应的现代假说241

6.形体官窍243

6.1 形体含义的广狭之分243

6.2 皮的形质及生理病理244

6.3 肉的形质及生理病理250

6.4 筋的形质及生理病理252

6.5 骨的形质及生理病理254

6.6 脉的形质及生理病理257

6.7 头面基础理论及应用260

6.8 颈项基础理论及应用263

6.9 背的基础理论及应用264

6.10 胸的基础理论及应用265

6.11 胁的基础理论及应用267

6.12 腰的基础理论及应用268

6.13 腹的基础理论及应用270

6.14 四肢基础理论及应用272

6.15 官窍概念与脏腑经络275

6.16 耳的基础理论及应用277

6.17 目的基础理论及应用281

6.18 鼻的基础理论及应用284

6.19 口的基础理论及应用285

6.20 舌的基础理论及应用288

6.21 咽喉基础理论及应用289

6.22 前阴基础理论及应用292

6.23 后阴基础理论及应用294

7.体质形神296

7.1 体质概念与素质、气质296

7.2 影响体质的先天因素299

7.3 影响体质的后天因素300

7.4 影响体质的其他因素303

7.5 体质分类的中医诸说305

7.6 不同体质的发病倾向308

7.7 注重辨证与证随质变311

7.8 治病求本与本于体质313

7.9 “五神”之说的中医诠释315

7.10 五志七情的中医论述319

7.11 神本于形与神能驭形321

7.12 神志活动的生理基础322

7.13 人之常性与发不中节325

7.14 情志致病与脏腑损伤327

8.病因理论329

8.1 中医病因的大体分类329

8.2 审证求因与“从化”理论331

8.3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332

8.4 寒郁化热与湿郁化燥333

8.5 风邪性质及致病特点334

8.6 外感风邪与肝风内动336

8.7 寒邪性质与致病特点337

8.8 外感寒邪与寒从中生338

8.9 暑邪性质与致病特点339

8.10 湿邪性质与致病特点341

8.11 外感湿邪与湿浊内生342

8.12 燥邪性质及致病特点343

8.13 外感燥邪与津伤化燥344

8.14 火热之邪的致病特点345

8.15 外感火热与内生火热347

8.16 六淫实质的现代研究348

8.17 疠气概念与致病特点350

8.18 七情概念与致病条件353

8.19 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355

8.20 内伤七情的现代研究358

8.21 劳逸致病的文献回顾360

8.22 过劳过逸的致病特点361

8.23 饮食伤的概念与成因364

8.24 饮食伤的分类与特点365

8.25 水湿痰饮的概念异同368

8.26 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371

8.27 痰饮实质的现代研究374

8.28 瘀血概念及文献回顾376

8.29 瘀血的病因病机分析377

8.30 瘀血致病的临床表现379

8.31 瘀血理论的现代研究381

8.32 药邪概念及致病特点383

8.33 医过概念及成因分类384

8.34 胎病概念及大致分类385

9.病机理论389

9.1 正邪在发病中的地位389

9.2 自然环境与疾病发生392

9.3 社会环境与疾病发生395

9.4 个体因素与疾病发生397

9.5 发病途径的中医认识398

9.6 发病形式的临床分类400

9.7 病变机制的基本特点403

9.8 病变机制的层次结构404

9.9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405

9.10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409

9.11 阴阳制约失常的病机411

9.12 阴阳资生无由的病机412

9.13 阴阳格拒的病机分析413

9.14 阴阳亡失的病机分析414

9.15 气血不和的病机分析416

9.16 津液病变的病机分析418

10.养生治则421

10.1 养生之道与儒道之说421

10.2 中医养生的积极意义424

10.3 人体衰老的机制研究426

10.4 合理养生的基本原则429

10.5 起居养生与房中养生432

10.6 药食养生与情志养生435

10.7 静以养神与动以养形439

10.8 治则理论的源流探析441

10.9 中医治则的层次研究445

10.10 治病求本与标本缓急447

10.11 正治反治概念与应用450

10.12 扶正祛邪的概念与应用453

10.13 补泻脏腑的常用治则455

10.14 因人制宜的具体体现4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