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山西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建设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山西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建设](https://www.shukui.net/cover/18/30257144.jpg)
- 李沁,郭福则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978750385816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30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346页
- 主题词: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山西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山西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建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山西生态脆弱区基本情况1
第一节 山西生态脆弱区范围及自然概况1
一、山西生态脆弱区范围1
二、自然地理2
第二节 社会经济与生态状况17
一、社会经济状况17
二、水资源利用状况18
三、水土流失状况19
四、荒漠化、沙化状况20
五、矿区生态状况21
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22
七、生态区位、森林生产力级数22
第三节 林业生态建设成就及存在问题24
一、林业生态建设成就24
二、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8
第二章 山西生态脆弱区的内涵及成因分析第一节 山西生态脆弱区的内涵32
一、生态脆弱的内涵32
二、生态脆弱区的判断依据34
第二节 生态退化原因分析36
一、人口超载严重37
二、土地资源过度利用37
三、生态退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39
第三章 山西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建设理论基础第一节 人地协调发展理论41
一、人地关系协调的本质41
二、人地协调中值得注意的问题42
三、林业生态建设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44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45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45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46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林业生态建设47
第三节 现代林业理论50
一、现代林业的内涵和主要特征51
二、现代林业的几种建设模式52
第四节 生态系统学理论53
一、生态系统结构53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4
三、“生态林业”论55
第五节 生态经济学理论56
一、生态经济学的内涵56
二、生态经济林是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实践产物57
第六节 参与式发展理论58
一、“参与式发展”的内涵58
二、参与式林业58
第七节 社会林业理论60
一、社会林业的基本思想60
二、社会林业的特点60
三、社会林业的几种模式61
第八节 近自然林业理论62
第四章 山西生态脆弱区林业发展区划64
第一节 林业区划回顾64
第二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65
一、区划指导思想65
二、区划原则65
第三节 区划依据与方法66
一、区划依据66
二、区划方法67
第四节 山西生态脆弱区区划结果75
第五章 山西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建设总体布局第一节 林业生态工程的作用与发展战略78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作用78
二、发展战略81
第二节 建设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83
一、指导思想83
二、建设原则83
三、建设目标84
第三节 山西生态脆弱区总体布局及主要建设内容85
一、总体布局85
二、主要建设内容90
第四节 林业建设分析及对策96
一、政策性分析及对策96
二、技术性分析及对策109
第六章 分区林业建设现状分析及建设规划第一节 大同盆地防风固沙、环境保护重点治理区林业生态建设133
一、立地条件特征133
二、林业资源和非木材资源135
三、野生动植物资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136
四、生态区位、生产力级数和木材供给能力潜力分析136
五、林业产业137
六、发展目标及建设布局138
七、治理技术思路139
八、主要绿化治理模式140
第二节 晋西北丘陵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综合治理区林业生态建设145
一、立地条件特征145
二、林业资源和非木材资源147
三、野生动植物资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148
四、生态区位、生产力级数和木材供给能力潜力分析148
五、林业产业149
六、发展目标及建设布局149
七、治理技术思路151
八、主要绿化治理模式152
第三节 桑干河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区林业生态建设157
一、立地条件特征157
二、林业资源和非木材资源158
三、野生动植物资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159
四、生态区位、生产力级数和木材供给能力潜力分析160
五、林业产业161
六、发展目标及建设布局161
七、治理技术思路163
八、主要绿化治理模式164
第四节 恒山土石山水源涵养、风景林区林业生态建设168
一、立地条件特征168
二、林业资源和非木材资源169
三、野生动植物资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170
四、生态区位、生产力级数和木材供给能力潜力分析170
五、林业产业171
六、发展目标及建设布局172
七、治理技术思路173
八、主要绿化治理模式174
第五节 管涔土石山水源涵养、自然保护林区林业生态建设178
一、立地条件特征178
二、林业资源和非木材资源180
三、野生动植物资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181
四、生态区位、生产力级数和木材供给能力潜力分析181
五、林业产业183
六、发展目标及建设布局183
七、治理技术思路185
八、主要绿化治理模式186
第六节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经济林区林业生态建设190
一、立地条件特征190
二、林业资源和非木材资源191
三、野生动植物资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193
四、生态区位、生产力级数和木材供给能力潜力分析193
五、林业产业194
六、发展目标及建设布局194
七、治理技术思路196
八、主要绿化治理模式197
第七节 关帝土石山水源涵养、用材林区林业生态建设202
一、立地条件特征202
二、林业资源和非木材资源204
三、野生动植物资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205
四、生态区位、生产力级数和木材供给能力潜力分析206
五、林业产业207
六、发展目标及建设布局207
七、治理技术思路209
八、主要绿化治理模式210
第八节 昕水河丘陵水土保持、经济林区林业生态建设214
一、立地条件特征214
二、林业资源和非木材资源215
三、野生动植物资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216
四、生态区位、生产力级数和木材供给潜力分析216
五、林业产业218
六、发展目标及建设布局218
七、治理技术思路219
八、主要绿化治理模式221
第七章 山西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工程管理第一节 一般管理模式226
一、政府主导、推动227
二、明确负责,多部门分工协作228
三、项目化管理,强化对重点工程控制229
第二节 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30
一、资金、质量管理脱节,协调性差230
二、投资标准难统一,“打捆”资金有碍工程实施232
三、计划投资下达迟,到位不及时232
四、地方配套无力,“报账制”打折扣233
五、工程建设与市场化外部运行机制难接轨234
六、监控手段落后,评价制度不健全234
第三节 管理模式比较235
一、主要管理模式235
二、与世界银行管理模式的比较237
第四节 项目计划与资金财务管理241
一、规划与计划241
二、工程与项目241
三、资金与财务242
第八章 山西生态脆弱区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第一节 林业科技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及目标任务245
一、区域林业科技发展状况245
二、指导思想及目标任务246
第二节 林业科技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246
一、强化科技创新,集中优势力量突破关键技术246
二、促进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支撑林业建设和林权改革247
三、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248
四、优化环境,确保林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顺利推进248
第三节 山西生态脆弱区林业实用技术249
一、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抗旱制剂250
二、覆盖保墒技术254
三、蓄水保墒节水技术254
四、雨季造林及抚育管理技术255
五、大同盆地盐碱地造林技术258
六、山地经济林营造技术260
七、农林复合经营技术281
八、防护用材兼用型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284
九、干旱区漳河柳、刺槐栽植技术285
十、半干旱石质山地侧柏造林技术286
十一、沙地樟子松造林技术288
十二、晋西北黄土丘陵区柠条造林技术289
十三、反季节带冠大树移植管护技术292
十四、鼢鼠、天牛、野兔防治技术295
第九章 山西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建设实践第一节 黄土丘陵沟壑区林业生态建设297
一、兴县“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297
二、隰县生态经济型林业建设299
三、偏关县森林健康经营301
四、中阳县小流域植被恢复治理302
第二节 石质山区林业生态建设305
一、神池县石质山地爆破整地造林绿化305
二、偏关县矿区植被恢复306
三、吕梁石质山生态治理模式308
四、大同东部土石山区劣质立地造林309
第三节 风沙区林业生态建设313
一、山阴县林业生态建设阔步前行313
二、国有林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造林管理314
三、风沙区林业生态建设中的先锋树种——沙棘318
四、晋北地区混交林营造320
五、实施“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实现林牧双赢321
后记324
参考文献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