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系统分析员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系统分析员教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3060979.jpg)
- 罗晓沛,侯炳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06464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622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633页
- 主题词: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系统分析员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1
1.1 信息系统与信息系统工程1
1.2 建立信息系统所涉及的问题3
1.2.1 系统建设前企业应具备的条件3
1.2.2 系统建设中企业应具备的条件5
1.2.3 系统建成后企业应保证的条件10
1.3 信息系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内容11
1.3.1 管理科学的应用11
1.3.2 方法论的发展与应用12
1.3.3 从软件工程到信息工程17
1.4 系统分析员及其培养19
1.5 系统分析员教程的内容组织22
第2章 信息与系统24
2.1 信息与信息化24
2.1.1 信息时代与国家信息化24
2.1.2 信息与数据25
2.1.3 信息与管理27
2.1.4 信息与决策28
2.2.1 系统的概念29
2.2 系统与系统工程29
2.2.2 系统与环境31
2.2.3 系统工程与系统方法32
2.3 信息系统工程33
第3章 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36
3.1 方法概述36
3.1.1 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36
3.1.2 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想37
3.1.3 系统开发的阶段划分39
3.1.4 系统开发中的管理41
3.2 总体规划44
3.2.1 总体规划概述44
3.2.2 目标系统框架分析48
3.2.3 可行性分析及总体规划报告50
3.3 系统分析与建立逻辑模型52
3.3.1 系统分析概述52
3.3.2 详细调查53
3.3.3 需求分析56
3.3.4 业务流程详细调查与分析58
3.3.5 数据流程分析61
3.3.6 数据字典68
3.3.7 基本加工处理描述70
3.3.8 建立新系统逻辑模型71
3.3.9 系统分析报告76
3.4 系统设计77
3.4.1 系统设计概述77
3.4.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80
3.4.3 系统模块结构设计82
3.4.4 系统详细设计89
3.4.5 系统设计报告96
3.5 系统实施100
3.5.1 系统实施概述100
3.5.2 程序设计101
3.5.3 系统测试与调试103
3.5.4 系统文档110
3.5.5 系统转换112
3.6 系统维护与评价113
3.6.1 系统维护概述113
3.6.2 系统评价117
3.6.3 系统运行管理119
第4章 企业系统规划方法124
4.1 概述124
4.1.1 BSP的概念124
4.1.2 BSP的目标125
4.2 BSP方法的研究步骤126
4.2.1 研究项目的确立126
4.2.2 研究准备工作126
4.2.3 研究的主要活动127
4.3.2 产品和资源的生命周期129
4.3.1 过程定义的目的和条件129
4.3 定义企业过程129
4.3.3 定义过程的基本步骤130
4.4 定义数据类136
4.4.1 识别数据类136
4.4.2 给出数据类定义138
4.4.3 建立数据类与过程的关系138
4.5 分析当前业务与系统的关系139
4.5.1 分析现行系统支持139
4.5.2 确定管理部门对系统的要求141
4.5.3 提出判断和结论143
4.6.1 企业的信息结构图146
4.6.2 确定主要系统146
4.6 定义系统总体结构146
4.6.3 数据流向表示150
4.6.4 识别子系统150
4.6.5 先决条件的分析151
4.6.6 信息结构的使用计划151
4.7.2 子系统的排序152
4.7.3 优先子系统的描述152
4.7.1 确定选择的标准152
4.7 确定系统的优先顺序152
4.7.4 实施方法的选择153
4.8 信息资源管理153
4.9 制定建议书和开发计划154
4.10 成果报告和后续活动155
4.11 结论156
5.1.3 系统开发策略157
5.1.1 方法的来源157
5.1.2 内容概述157
5.1 概述157
第5章 战略数据规划方法157
5.2 自顶向下规划的组织162
5.2.1 规划工作的组织162
5.2.2 信息资源规划162
5.2.3 数据规划的基本步骤163
5.3 企业模型的建立165
5.3.1 企业职能范围165
5.3.2 业务活动过程165
5.3.3 企业模型图168
5.3.4 战略业务规划170
5.3.5 关键成功因素170
5.4 主题数据库及其组合171
5.4.1 主题数据库的概念171
5.4.2 主题数据库的选择171
5.4.3 主题数据库的组合172
5.4.4 4类数据环境172
5.5 战略数据规划的执行过程174
5.5.1 企业的实体分析174
5.5.2 实体活动分析182
5.5.3 企业的重组185
5.5.4 亲合性分析186
5.5.5 分布数据规划187
5.6 战略数据规划过程提要194
5.7 结论197
第6章 信息工程方法198
6.1 信息工程基本概念198
6.1.1 信息工程发展过程198
6.1.2 信息工程概念199
6.2.1 信息工程金字塔表示200
6.2 信息工程方法200
6.1.3 信息工程的组成200
6.2.2 信息工程步骤201
6.3 信息战略规划202
6.3.1 信息战略规划的任务202
6.3.2 信息战略规划的实施202
6.4 建立企业模型207
6.4.1 识别企业的组织机构207
6.4.2 企业的任务、目标和关键成功因素208
6.4.3 信息需求分析211
6.4.4 企业模型的建立212
6.5.1 企业业务功能的确定215
6.5 确定企业信息结构215
6.5.2 实体分析与实体关系216
6.5.3 企业环境评估218
6.5.4 现有技术环境分析223
6.6 确定业务系统结构224
6.6.1 业务领域划分与数据存储确定224
6.6.2 业务系统的识别和确定225
6.6.3 业务系统结构图的建立225
6.7.1 数据分布与数据分布矩阵227
6.6.4 确定和组成业务领域227
6.7 确定系统的技术结构227
6.7.2 分布矩阵与业务系统分布矩阵228
6.7.3 业务系统分布矩阵的确定229
6.7.4 技术分配要求的确定231
6.7.5 方案的确定与评估233
6.8 信息战略规划报告233
6.8.1 报告的组成和内容233
6.9 信息工程方法和环境234
6.9.1 方法与工具的结合234
6.8.2 规划成果展示234
6.9.2 信息工程设施235
6.10 小结238
第7章 应用原型化方法239
7.1 概述239
7.1.1 原型化的概念239
7.1.2 原型化的内容239
7.2 原型定义策略240
7.2.1 需求定义的重要性240
7.2.2 严格定义的策略242
7.2.3 原型定义的策略244
7.2.4 原型化的优点及其意义247
7.2.5 原型化与预先定义的比较247
7.3 原型生命周期248
7.3.1 原型生命周期划分248
7.3.2 原型化的准则与策略253
7.3.3 混合原型化策略258
7.3.4 原型的实施260
7.4.2 原型化中心的人员配备262
7.4.1 原型化中心的组织262
7.4 原型化中心262
7.4.3 硬件需求264
7.4.4 软件需求264
7.4.5 原型工作环境266
7.5 原型化与项目管理268
7.5.1 项目管理的必要性268
7.5.2 项目管理的内容269
7.6 结论270
8.1 软件生存期过程271
第8章 软件工程271
8.2 软件过程能力评估274
8.2.1 软件过程评估的意义275
8.2.2 软件过程评估方法的产生276
8.2.3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简介276
8.2.4 软件过程评估的国际标准概述293
8.3 软件配置管理304
8.3.1 软件配置管理的概念305
8.3.2 软件配置管理计划311
8.3.3 软件配置标识312
8.3.4 变更管理316
8.3.5 版本管理325
8.3.6 配置审核326
8.3.7 配置状态报告328
8.4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333
8.4.1 面向对象分析333
8.4.2 面向对象的设计354
8.4.3 OOD文档的编写357
8.5 软件复用技术359
8.5.1 软件复用的概述359
8.5.2 软件开发过程360
8.5.3 构件技术364
8.5.4 分层式体系结构368
8.5.5 渐进地实施复用和复用单位的组织结构372
第9章 数据库与数据仓库381
9.1 关系数据库系统381
9.1.1 关系数据库系统概述381
9.1.2 关系模型的完整性约束387
9.1.3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391
9.2 规范化理论与数据库设计403
9.2.1 “不好”的关系模式404
9.2.2 函数依赖405
9.2.3 关系模式的规范化407
9.2.4 多值依赖和4NF410
9.2.5 关系模式的分解412
9.2.6 数据库设计过程415
9.2.7 规范化理论在数据库设计中的应用422
9.3 数据仓库与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423
9.3.1 OLAP系统与OLTP系统的比较424
9.3.2 多维数据模型426
9.3.3 数据仓库427
9.3.4 联机分析处理的基本分析功能434
9.3.5 数据挖掘437
第10章 计算机网络441
10.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441
10.2 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442
10.2.1 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的定义442
10.2.2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444
10.2.3 TCP/IP的分层447
10.2.4 IP协议450
10.2.5 用户数据报协议453
10.2.6 可靠的数据流传输454
10.2.7 传输控制协议456
10.3 局域网技术458
10.3.1 局域网定义和特性459
10.3.2 局域网标准459
10.3.3 快速以太网461
10.3.4 千兆位以太网463
10.4 广域网技术466
10.4.1 点到点通信466
10.4.2 分组交换网467
10.4.3 帧中继网468
10.4.4 ATM网471
10.4.5 移动通信474
10.5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475
10.5.1 网络管理功能476
10.5.2 网络管理协议479
10.5.3 信息安全术语483
10.5.4 网络安全技术488
10.6.1 Internet路由结构495
10.6 Internet与Intranet495
10.6.2 Internet地址497
10.6.3 Internet域名系统498
10.6.4 Internet地址空间的扩展500
10.6.5 Intranet的定义和应用501
10.7 信息服务与网络应用504
10.7.1 万维网504
10.7.2 动态Web文档与CGI技术508
10.7.3 活动Web文档和Java技术510
10.7.4 网络化经济的新模式511
10.7.5 电子商务512
10.8 网络工程514
10.8.1 网络规划515
10.8.2 网络设计516
10.8.3 网络实施526
10.8.4 网络测试527
第11章 计算机系统与配置530
11.1 计算机体系结构530
11.1.1 计算机指令系统的发展530
11.1.3 流水线技术533
11.1.2 提高计算机系统运算速度的方法533
11.1.4 指令预取和无序执行536
11.1.5 存储系统的发展537
11.1.6 系统总线和外设接口547
11.1.7 超级标量处理机、超级流水线处理机和超长指令字处理机549
11.2 并行处理计算机550
11.2.1 向量处理机550
11.2.2 多处理机系统551
11.3.1 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556
11.3 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技术和容错技术556
11.3.2 计算机系统的可用性559
11.3.3 计算机系统的可维护性559
11.3.4 容错技术560
11.4 计算机性能评测563
11.4.1 计算机性能评测概述563
11.4.2 开放系统564
11.4.3 系统兼容性565
11.4.4 性能评估566
11.4.5 基准测试程序569
12.1 访问控制机制和方法学577
第12章 信息安全技术577
12.1.1 单点登录技术578
12.1.2 集中式认证服务579
12.2 通信和网络安全584
12.3 安全管理实施587
12.3.1 安全策略以及标准588
12.3.2 风险管理与分析591
12.4 应用和系统开发安全593
12.4.1 Web应用安全593
12.4.2 XML的安全性596
12.5 密码术与安全观念的发展600
12.6 安全体系结构和模型602
12.6.1 UNIX系统的安全性602
12.6.2 数据库的完整性605
12.7 计算机操作安全608
12.7.1 安全威胁608
12.7.2 入侵检测610
12.8 业务持续和灾难恢复规划614
12.8.1 业务持续性规划615
12.8.2 灾难恢复规划618
12.9 物理安全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