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治理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政治理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66/33069695.jpg)
- 岳川夫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81862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34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552页
- 主题词:政治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政治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3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3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9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12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实践性、创新性和科学性的统一1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1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16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18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法学21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28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34
第一节 物质的普遍本质和唯一特性34
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历史发展34
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36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40
第二节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40
二、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42
三、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43
四、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44
第三节 社会生活的物质性与人类的实践活动46
一、实践范畴的科学规范与界定46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价值与意义50
一、意识的起源52
第四节 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52
二、意识的本质56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58
四、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61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和环节66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66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66
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68
三、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72
第二节 事物发展的基本形式和总趋势74
一、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74
二、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81
第三节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86
一、辩证法的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86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91
第四节 事物发展的基本环节96
一、原因和结果96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99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101
四、内容和形式105
五、本质和现象107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过程和成果110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和本质110
一、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10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15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17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117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21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22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124
一、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124
二、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128
三、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与辩证性130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33
第一节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33
第五章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133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根本变革137
第二节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39
一、劳动是联系社会与自然的纽带139
二、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发展过程140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142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42
二、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44
决定力量147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147
四、社会交往及其形式149
第六章 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154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与要素154
一、生产力系统154
二、生产关系体系159
第二节 社会政治结构与要素161
一、上层建筑系统和社会政治结构161
二、国家的起源、实质和类型163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166
第三节 社会文化结构与要素166
二、社会意识的特点168
三、文化的本质和功能171
第四节 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176
一、文明及其结构176
二、政治文明及三个文明的相互关系177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79
一、人类社会在生产办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182
第一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82
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182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83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186
第二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88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188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89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192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94
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194
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96
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197
第四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198
一、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活动198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200
三、个人的历史作用201
四、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03
一、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必然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206
第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206
第一节 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206
二、社会进步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08
三、社会发展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209
第二节 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21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210
二、人的价值及其形成的客观基础215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理想219
一、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219
二、人的全面发展222
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实践225
第二部分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31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31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231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31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233
一、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239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239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240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243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43
二、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245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247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247
一、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47
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250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252
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252
四、党的历史地位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253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254
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54
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55
三、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57
四、“三个代表”是有机统一的整体260
五、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62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265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265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重大历史课题,开辟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67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269
第三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72
第一节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272
一、毛泽东提出并确立党的思想路线272
二、邓小平重新恢复并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275
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279
第二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281
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的统一281
二、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286
三、“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287
第三节 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289
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289
二、保持与时俱进精神状态的基本要求290
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292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295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295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295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298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和意义300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307
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307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30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312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312
第一节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1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内涵314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316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31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和主要内容317
二、经济建设是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320
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320
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321
一、基本纲领的内容324
第三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324
二、基本纲领的意义326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329
第一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329
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329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30
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的特点331
一、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必须调整经济结构333
第二节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33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337
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340
四、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342
五、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344
第三节 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349
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349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52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356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35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56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运行机制35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363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6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37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370
二、公有制经济及其多种实现形式372
三、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各种表现形态376
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37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379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制度379
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基本分配原则381
三、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83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387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387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387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90
三、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91
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93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395
一、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395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396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397
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400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402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402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403
第四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06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406
二、依法治国的意义408
三、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主义民主409
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411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414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414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14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416
三、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17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421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421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42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428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428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429
第四节 以德治国,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433
一、以德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创新和完善433
二、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统一435
第十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439
第一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439
一、祖国统一问题首先是个民族问题439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441
三、“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意义443
一、“一国两制”构想第一次成功实践是解决香港问题446
第二节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446
二、澳门的回归449
第三节 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完全统一450
一、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突破450
二、《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发表452
三、寄希望于台湾人民455
第十一章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457
第一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457
一、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两大主题457
二、维护和平是当代世界的根本问题,促进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461
第二节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65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465
二、新世纪中国国际战略主张467
第三节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72
一、国际旧秩序的内容和实质472
二、中国主张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474
一、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479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479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479
二、巩固和发展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483
三、依靠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484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485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485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488
第三节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490
一、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总目标490
二、新世纪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和具体任务493
附录一499
《政治理论》复习考试大纲499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499
第二部分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505
附录二513
一、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全日制法学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生综合知识能力考试试卷及答案513
二、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全日制法学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生综合知识能力考试试卷及答案521
三、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全日制法学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生政治考试试卷及答案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