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微生物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微生物学
  • 熊元林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23339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68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282页
  • 主题词:微生物学-高等学校:技术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微生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1章 绪论1

1.1 微生物的概念及特点1

1.1.1 微生物的概念1

1.1.2 微生物的特点1

1.2 微生物的类群及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2

1.2.1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2

1.2.2 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3

1.3 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分科4

1.3.1 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4

1.3.2 微生物学的分科4

1.4 微生物学与生物工程学的关系4

本章小结6

思考题6

2.2 微生物的发现7

2.1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微生物学的贡献7

第2章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7

2.3 微生物学发展的黄金时期8

2.3.1 巴斯德、科赫在微生物学发展中的贡献8

2.3.2 其他科学家对科学成果的扩展10

2.4 微生物学与现代生物技术的融合11

本章小结12

思考题13

第3章 原核微生物14

3.1 细菌14

3.1.1 细菌的大小、形态14

3.1.2 细菌的细胞结构16

3.1.3 细菌的繁殖28

3.1.4 细菌的培养特征29

3.2 放线菌30

3.2.1 放线菌的形态结构30

3.2.3 放线菌的培养特征31

3.2.2 放线菌的繁殖31

3.2.4 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32

3.2.5 几种放线菌32

3.3 蓝细菌34

3.3.1 蓝细菌的形态34

3.3.2 蓝细菌的重要特点34

3.4 其他原核微生物简介35

3.4.1 支原体35

3.4.2 衣原体36

3.4.3 立克次氏体36

3.4.4 螺旋体36

3.5 古细菌37

3.5.1 古细菌在分类学上的地位37

3.5.2 古细菌的生活环境38

3.5.3 几类主要的古细菌38

阅读材料:生命从不可能开始39

本章小结39

思考题41

第4章 真核微生物42

4.1 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比较42

4.1.1 细胞壁和细胞质膜44

4.1.2 细胞核和染色体45

4.1.3 细胞器和其他具膜结构体45

4.1.4 鞭毛和纤毛47

4.2 酵母菌47

4.2.1 酵母菌和人类的关系48

4.2.2 酵母菌的形态、大小48

4.2.3 酵母菌的细胞构造49

4.2.4 酵母菌的繁殖52

4.2.5 酵母菌的培养特征55

4.3 霉菌55

4.3.1 霉菌的形态、构造55

4.3.2 霉菌的繁殖58

4.3.3 霉菌的培养特征61

4.3.4 霉菌与人类的关系62

4.4 真菌的分类63

本章小结65

思考题65

第5章 病毒66

5.1 概述66

5.1.1 病毒的研究史66

5.1.2 病毒的定义67

5.2 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化学成分67

5.2.1 病毒的形态、大小67

5.2.2 病毒粒子的结构68

5.2.3 病毒的化学组成70

5.3 病毒的增殖70

5.3.1 病毒增殖的过程71

5.3.2 烈性噬菌体与一步生长曲线75

5.3.3 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76

5.4 昆虫病毒与植物病毒77

5.4.1 昆虫病毒77

5.4.2 植物病毒78

5.5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79

5.5.1 病毒的培养79

5.5.2 病毒的鉴定79

5.5.3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80

5.6 亚病毒81

5.6.1 类病毒81

5.6.2 拟病毒81

5.6.3 朊病毒82

本章小结82

阅读材料:艾滋病简介82

思考题83

6.1.1 碳源84

第6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84

6.1 微生物的营养要素及功能84

6.1.2 能源85

6.1.3 氮源86

6.1.4 生长因子86

6.1.5 无机盐88

6.1.6 水89

6.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89

6.2.1 光能自养型90

6.2.2 光能异养型90

6.2.3 化能自养型90

6.2.4 化能异养型91

6.3 微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91

6.3.1 单纯扩散93

6.3.2 促进扩散93

6.3.3 主动运输93

6.3.4 基团转位94

6.4 微生物的培养基95

6.4.1 培养基的选用和设计原则95

6.4.2 培养基的种类99

本章小结102

阅读材料:固体培养基和培养皿的来历102

思考题103

第7章 微生物的代谢104

7.1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104

7.1.1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104

7.1.2 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109

7.1.3 光能微生物的产能代谢110

7.1.4 微生物的能量消耗112

7.2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113

7.2.1 糖的分解113

7.2.2 含氮有机物的分解125

7.2.3 脂肪和脂肪酸的分解127

7.3 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128

7.3.1 肽聚糖的生物合成128

7.3.2 CO2的固定131

7.3.3 微生物的固氮作用133

7.3.4 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135

7.4 微生物代谢调节及其应用136

7.4.1 酶合成调节136

7.4.2 酶活性调节139

7.4.3 代谢调节的应用141

本章小结142

阅读材料:固氮酶142

思考题142

第8章 微生物的生长144

8.1 微生物的个体生长144

8.1.1 细胞壁与质膜的延伸144

8.1.2 DNA的复制144

8.2.1 分批培养145

8.1.3 细菌的分裂与调节145

8.2 微生物群体的生长145

8.2.2 连续培养150

8.2.3 同步培养151

8.2.4 丝状真菌的生长规律152

8.3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152

8.3.1 细胞数量的测定153

8.3.2 细胞生物量的测定154

8.4 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155

8.4.1 温度155

8.4.2 水分及其可给性157

8.4.3 氧159

8.4.4 辐射159

本章小结160

思考题160

9.1.1 基本概念161

第9章 微生物的控制与菌种保藏161

9.1 消毒与灭菌161

9.1.2 常用的消毒方法162

9.1.3 常用的灭菌方法165

9.1.4 影响灭菌与消毒的因素170

9.2 菌种保藏171

9.2.1 菌种的退化与复壮172

9.2.2 菌种保藏的目的173

9.2.3 菌种保藏的原理和方法173

9.2.4 菌种保藏机构简介179

本章小结182

思考题182

第10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84

10.1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184

10.1.1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184

10.1.2 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187

10.2.1 基因突变191

10.2 基因突变及其意义191

10.2.2 突变的意义196

10.3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197

10.3.1 转化197

10.3.2 转导198

10.3.3 接合200

10.3.4 原生质体融合201

10.4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201

10.4.1 有性杂交201

10.4.2 准性生殖202

本章小结202

阅读材料:朊病毒的发现与思考203

思考题203

11.1.2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204

11.1.1 传染与传染病204

11.1 传染与免疫的基本概念204

第11章 传染与免疫204

11.1.3 机体的免疫力207

11.2 非特异性免疫208

11.2.1 机体的屏障结构208

11.2.2 细胞因素209

11.2.3 体液因素209

11.2.4 炎症反应210

11.3 特异性免疫211

11.3.1 免疫器官211

11.3.2 免疫细胞212

11.3.3 免疫分子214

11.4 免疫学方法及应用219

11.4.1 抗体的制备及应用219

11.4.2 免疫学技术221

思考题223

本章小结223

第12章 微生物的生态225

12.1 生态系统225

12.1.1 生物圈与生态系统225

12.1.2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流226

12.1.3 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特点226

12.2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228

12.2.1 土壤中的微生物228

12.2.2 水体中的微生物229

12.2.3 空气中的微生物230

12.2.4 工农业产品中的微生物230

12.2.5 人及动物体上的微生物231

12.2.6 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231

12.3 微生物的生物环境232

12.3.1 互生232

12.3.2 共生233

12.3.4 寄生234

12.3.3 拮抗234

12.4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35

12.4.1 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235

12.4.2 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236

12.4.3 微生物在硫素循环中的作用237

12.4.4 微生物在磷素循环中的作用239

12.5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239

本章小结242

阅读材料:有趣的赤潮243

思考题243

第13章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245

13.1 概述245

13.2 微生物的分类原则245

13.2.1 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单元246

13.2.2 种以下的分类单元246

13.3 微生物分类的方法247

13.2.3 分类单元的命名原则247

13.3.1 传统的微生物分类方法248

13.3.2 现代微生物分类方法249

13.3.3 数值分类法252

13.4 微生物分类系统254

13.4.1 细菌和放线菌的分类系统与伯杰氏手册257

13.4.2 真菌分类系统259

13.5 微生物的鉴定260

13.5.1 微生物鉴定的依据261

13.5.2 微生物鉴定的技术与方法261

本章小结262

阅读材料: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研究进展262

思考题263

主要参考文献264

附录Ⅰ 国内外微生物学期刊266

附录Ⅱ 微生物研究相关网站2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