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郝曙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7112084989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70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184页
- 主题词:建筑艺术-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时空背景1
一、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影响因素1
(一)社会因素1
(二)文化交流4
(三)历史传统6
一、研究的缘起和内容限定7
(一)研究的缘起7
(二)研究内容的限定7
(四)主体特征7
二、国内相关研究成果10
(六)文化思潮11
(五)科技因素11
三、本论文的研究框架11
二、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历程12
(一)1979——1986 初期震荡12
(二)1986——1990 文化反思14
(三)1990——1994 多元探索18
(四)1994——1999 走向整合21
(五)1999——至今 理性创新22
第二章 传统建筑的现代继承26
一、从“中国式”建筑到“民族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前传统建筑的现代继承思潮26
(一)“中国式”建筑——“传教士的文艺复兴”26
(二)近代“中国固有式”建筑27
(三)“民族形式”28
(一)初期的震荡31
二、从震荡走向整合——传统建筑的现代继承思潮之思想历程31
(二)走向整合39
三、形式的超越——传统建筑文化现代继承的实践探索手法44
(一)模仿44
(二)片断49
(三)简化50
(四)夸张51
(五)影像52
(六)意象54
(七)隐喻55
(八)移植57
四、传统建筑的现代继承思潮的反思58
(一)夹缝中的探索——20世纪50—70年代地域特色建筑的启示65
一、追求建筑地域特色思潮的发展历程65
第三章 地域特色的不懈追求65
(二)外在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追求67
(三)走向内在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地域特色建筑追求72
二、追求建筑地域特色思潮的设计实践倾向79
(一)形式借鉴79
(二)片断移植80
(三)环境谐调82
(四)地方智慧83
(五)低技策略84
(六)场所复兴85
(七)体验环境86
三、地域建筑特色的局限与方向87
(一)意识形态的羁绊——20世纪50—70年代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思潮的局限89
第四章 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89
一、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思潮的思想历程89
(二)1980——1986 新时代的呼唤91
(三)1987——1994 多元创新97
(四)1995年以后 辩证的复归——时代精神的新表达99
二、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思潮的创作实践倾向102
(一)简洁造型倾向102
(二)玻璃幕墙倾向105
(三)后现代建筑倾向106
(四)高技派倾向107
(五)生态建筑倾向111
(六)解构倾向113
三、对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思潮的反思116
(一)政治时尚建筑117
第五章 时尚建筑的绵延不绝117
一、时尚建筑思潮的种种表现117
(二)传统时尚建筑119
(三)欧风时尚建筑120
(四)地域时尚建筑121
(五)创新时尚建筑122
二、时尚建筑盛行的原因分析124
(一)中国建筑师的尴尬角色124
(二)西方建筑文化影响127
(三)中国社会原因129
三、小结131
(一)意识形态背景下的建筑本质思考132
第六章 基于本体的建筑探索132
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思想回顾132
(二)建筑方针的影响134
二、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筑本体取向的理论思考136
(一)关于建筑本质的探讨136
(二)关于建筑评价标准的转变144
三、当代中国主流建筑思潮的新趋向149
(一)传统主题的深层挖掘150
(二)地域特色的内在追求154
(三)生态思想的实践探索157
(四)技术手段的得体运用158
(五)本体取向的理性创新159
(一)传统文化包袱沉重161
结语: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困境与当代中国建筑的出路161
一、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困境161
(二)外来建筑相对强势162
(三)本土建筑理论缺乏162
(四)职业态度不够敬业162
(五)创作环境仍未完善163
二、当代中国建筑的出路163
(一)改善创作环境164
(二)提高职业素养164
(三)立足地域文化164
(四)强调创新创优165
参考文献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