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学 第3版
  • 陈友香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60085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298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20页
  • 主题词:中医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学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中医基础1

绪论1

(二)中医理论的确立2

(一)中医学的起源2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2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3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4

(一)整体观念5

(二)辨证论治7

(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9

三、中医药现代化研究9

(二)中医临床研究10

(三)中药现代研究12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13

第一节 阴阳学说13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13

(二)阴阳对立制约14

(一)阴阳交感14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4

(五)阴阳相互转化15

(四)阴阳消长平衡15

(三)阴阳互根互用15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16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6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17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7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17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18

第二节 五行学说18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18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19

(一)五行的各自特性19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19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20

(四)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21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22

(一)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22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2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23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23

第三节 阴阳和五行学说的关系及正确运用25

第二章 藏象26

(一)心27

一、五脏27

第一节 脏腑27

(二)肺28

附:心包络28

(三)脾30

(四)肝31

(五)肾33

(一)胆35

二、腑35

附:命门35

(三)小肠36

(二)胃36

(六)三焦37

(五)膀胱37

(四)大肠37

(二)女子胞38

(一)脑38

三、奇恒之府38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39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39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41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41

(二)气的生成42

(一)气的概念42

第二节 气、血、津液42

一、气42

(三)气的功能43

(五)气的分类44

(四)气的运动44

(三)血的功能45

(二)血的生成45

二、血45

(一)血的概念45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46

(一)津液的概念46

(四)血的运行46

三、津液46

(一)气与血的关系47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7

(三)津液的功能47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48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48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50

一、经络的概念50

第三章 经络50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组成50

一、名称与分布规律51

第二节 十二经脉51

四、流注次序52

三、表里关系52

二、走向和交接规律52

第三节 奇经八脉53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54

(一)说明病理变化54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54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54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54

(四)预防疾病55

(三)指导临床治疗55

第一节 六淫56

第四章 病因56

二、寒57

一、风57

四、湿58

三、暑58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59

第二节 疠气59

五、燥59

六、火59

第三节 七情60

(三)影响疠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60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60

第四节 饮食、劳逸61

(三)饮食偏嗜62

(二)饮食不洁62

一、饮食致病62

(一)饥饱失常62

二、外伤63

一、寄生虫63

二、劳逸致病63

(一)过劳63

(二)过逸63

第五节 寄生虫、外伤63

(二)痰饮的病证特点64

(一)痰饮的形成64

第六节 痰饮、瘀血和结石64

一、痰饮64

(二)结石的致病特点65

(一)结石的形成65

二、瘀血65

(一)瘀血形成的原因65

(二)瘀血致病的特点65

三、结石65

(一)望神67

一、望诊67

第五章 四诊八纲67

第一节 四诊67

(二)望色68

(四)望头颈和五官69

(三)望形态69

(六)望舌70

(五)望皮肤70

二、闻诊73

(七)望排泄物与分泌物73

三、问诊74

(二)嗅气味74

(一)听声音74

(二)问汗75

(一)问寒热75

(三)问疼痛76

(五)问睡眠77

(四)问饮食口味77

(七)问经带78

(六)问二便78

(一)脉诊79

四、切诊79

(八)问小儿79

(二)按诊83

一、辨证论治体系85

第二节 辨证85

(一)表里辨证86

三、八纲辨证86

二、辨证与辨病的关系86

(二)寒热辨证87

(三)虚实辨证88

(四)阴阳辨证90

(五)八纲之间的关系91

一、未病先防92

第一节 预防92

第六章 防治原则92

一、治病求本93

第二节 治则93

二、既病防变93

二、扶正祛邪95

三、调整阴阳96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97

(二)炮制的方法98

(一)炮制的目的98

第七章 方药、治法与常用中药98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98

一、中药的炮制98

(一)四气五味99

二、中药的性能99

(三)升降浮沉100

(二)归经100

(二)禁忌101

(一)配伍101

三、中药的用法101

(四)煎法与服法102

(三)剂量102

麻黄103

(二)常用解表药103

第二节 治法与常用中药103

一、汗法103

(一)概念103

荆芥104

桂枝104

桑叶105

细辛105

防风105

紫苏105

白芷105

羌活105

生姜105

柴胡106

薄荷106

菊花106

(一)概念107

二、清法107

葛根107

蝉衣107

牛蒡子107

升麻107

知母108

石膏108

(二)常用清热药108

淡竹叶109

芦根109

栀子109

龙胆草109

黄柏110

黄连110

黄芩110

连翘111

金银花111

苦参111

紫花地丁112

白头翁112

板蓝根112

蒲公英112

牡丹皮113

玄参113

鱼腥草113

射干113

生地黄113

青蒿114

紫草114

赤芍114

水牛角114

(二)常用泻下药115

(一)概念115

地骨皮115

三、下法115

芒硝116

大黄116

甘遂117

郁李仁117

番泻叶117

火麻仁117

(二)常用温里药118

(一)概念118

大戟118

牵牛子118

四、和法118

五、温法118

肉桂119

附子119

(二)常用补益药120

(一)概念120

干姜120

吴茱萸120

六、补法120

黄芪121

人参121

山药122

白术122

当归123

党参123

甘草123

白芍124

阿胶124

熟地黄124

麦冬125

北沙参125

何首乌125

附:首乌藤125

龟板126

枸杞子126

杜仲127

龙眼肉127

鳖甲127

石斛127

百合127

女贞子127

墨旱莲127

黄精127

玉竹127

淫羊藿128

菟丝子128

续断128

冬虫夏草129

狗脊129

鹿茸129

附:鹿角129

鹿角胶129

鹿角霜129

巴戟天129

补骨脂129

肉苁蓉129

麦芽130

山楂130

七、消法130

(一)概念130

(二)常用消导药130

八、吐法131

莱菔子131

神曲131

鸡内金131

陈皮132

(二)常用理气药132

九、理气法132

(一)概念132

木香133

香附133

附:青皮133

枳实133

附:枳壳133

川芎134

(二)常用理血药134

川楝子134

薤白134

乌药134

十、理血法134

(一)概念134

丹参135

郁金135

红花136

桃仁136

穿山甲137

没药137

牛膝137

附:川牛膝137

延胡索137

乳香137

三七138

蒲黄138

三棱138

莪术138

鸡血藤138

益母草138

仙鹤草139

白茅根139

白及139

地榆139

艾叶139

(二)常用祛湿药140

(一)概念140

茜草140

大蓟140

小蓟140

藕节140

十一、祛湿法140

厚朴141

苍术141

藿香141

茯苓142

白豆蔻142

砂仁142

佩兰142

车前子143

薏苡仁143

泽泻143

木通144

猪苓144

茵陈144

金钱草144

滑石144

威灵仙145

独活145

萹蓄145

瞿麦145

海金砂145

木瓜146

桑寄生146

秦艽146

(二)常用祛痰药147

(一)概念147

五加皮147

附:刺五加147

乌梢蛇147

防己147

十二、常用祛痰法147

桔梗148

附:胆南星148

半夏148

天南星148

贝母149

附:天花粉149

瓜蒌149

苦杏仁150

天竺黄150

附:浙贝母150

竹茹150

前胡150

旋覆花150

昆布150

海藻150

苏子151

桑白皮151

款冬花151

石菖蒲152

(二)常用开窍药152

葶苈子152

紫菀152

枇杷叶152

百部152

十三、开窍法152

(一)概念152

(二)常用安神药153

(一)概念153

麝香153

冰片153

牛黄153

十四、安神法153

(一)概念154

十五、祛风法154

酸枣仁154

柏子仁154

朱砂154

钩藤155

石决明155

(二)常用平肝熄风药155

僵蚕156

地龙156

天麻156

(二)常用收涩药157

(一)概念157

全蝎157

蜈蚣157

代赭石157

龙骨157

牡蛎157

十六、收涩法157

芡实158

金樱子158

五味子158

山茱萸158

乌梅158

使君子159

槟榔159

海螵蛸159

十七、驱虫法159

(一)概念159

(二)常用驱虫药159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及其变化160

第三节 方剂160

苦楝皮160

二、方剂的剂型161

银翘散162

桂枝汤162

三、常用方剂162

麻黄汤162

小柴胡汤163

桑菊饮163

半夏泻心汤164

逍遥丸164

黄连解毒汤165

清热地黄汤165

白虎汤165

理中丸166

龙胆泻肝汤166

越鞠丸167

大承气汤167

四逆汤167

小蓟饮子168

血府逐瘀汤168

半夏厚朴汤168

附方:藿香正气散169

平胃散169

八正散170

茵陈蒿汤170

五苓散170

半夏白术天麻汤171

附方:温胆汤171

二陈汤171

川芎茶调散172

桑杏汤172

贝母瓜蒌散172

补中益气汤173

四君汤173

天麻钩藤饮173

归脾汤174

四物汤174

附方:左归丸175

六味地黄丸175

酸枣仁汤176

附方:右归丸176

肾气丸176

完带汤177

牡蛎散177

第八章 表证179

下篇 常见证、病及针灸179

(二)风热犯表证180

(一)风寒束表证180

(二)心火亢盛证181

(一)肺热炽盛证181

第九章 热证181

(五)肠热腑实证182

(四)胃火炽盛证182

(三)肝火炽盛证182

(二)寒凝心脉证184

(一)寒凝胃脘证184

第十章 寒证184

(三)寒凝肝脉证185

(一)脾气(亏)虚证186

第一节 气虚证186

第十一章 虚证186

(三)心气(亏)虚证187

(二)脾不统血证187

附:中气下陷证187

(一)心血(亏)虚证188

第二节 血虚证188

(四)肾气(亏)虚证188

第三节 阴虚证189

(三)肝血(亏)虚证189

(二)心脾两虚证189

(三)肝阴(亏)虚证190

(二)肺阴(亏)虚证190

(一)心阴(亏)虚证190

(六)肝肾阴虚证191

(五)肾阴(亏)虚证191

(四)肝阳上亢证191

(二)脾阳(亏)虚证192

(一)心阳(亏)虚证192

(七)胃阴(亏)虚证192

第四节 阳虚证192

(四)脾肾阳虚证193

(三)肾阳虚证193

第一节 气滞证195

第十二章 实证195

(三)肝胃不和证196

(二)肝郁脾虚证196

(一)肝气郁结证196

(二)气虚血瘀证197

(一)气滞血瘀证197

第二节 血瘀证197

第三节 湿阻证198

(四)外伤血瘀证198

(三)寒凝血瘀证198

(三)脾胃湿热证199

(二)寒湿困脾证199

(一)风寒湿痹证199

(六)大肠湿热证200

(五)膀胱湿热证200

(四)肝胆湿热证200

(二)燥痰阻肺证201

(一)痰浊壅肺证201

第四节 痰证201

(六)风痰阻络证202

(五)痰热扰心证202

(三)痰湿中阻证202

(四)风痰上扰证202

(一)寒饮停肺证203

第五节 水饮证203

(七)痰湿流注证203

(四)水湿内停证204

(三)饮停胸胁证204

(二)饮停中焦证204

(二)虫积肠道证205

(一)食滞胃肠证205

第六节 食滞虫积证205

一、经络腧穴概述207

第一节 经络与腧穴207

第十三章 针灸207

三、腧穴的防治作208

二、腧穴的分类208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209

少商211

太渊211

五、十四经循行与常用腧穴211

(一)手太阴肺经穴211

尺泽211

列缺211

合谷212

商阳212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212

(三)足阳明胃经穴213

迎香213

阳溪213

手三里213

曲池213

肩髃213

头维214

下关214

承泣214

四白214

地仓214

颊车214

下巨虚215

上巨虚215

天枢215

犊鼻215

足三里215

三阴交216

隐白216

丰隆216

解溪216

内庭216

(四)足太阴脾经穴216

(五)手少阴心经穴217

血海217

阴陵泉217

后溪218

少泽218

少海218

神门218

少冲218

(六)手太阳小肠经穴218

攒竹219

睛明219

小海219

听宫219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219

肾俞220

胃俞220

肺俞220

心俞220

膈俞220

肝俞220

脾俞220

(八)足少阴肾经穴221

至阴221

膀胱俞221

次髎221

委中221

承山221

昆仑221

申脉221

(九)手厥阴心包经穴222

复溜222

涌泉222

太溪222

照海222

(十)手少阳三焦经穴223

内关223

曲泽223

间使223

(十一)足少阳胆经穴224

丝竹空224

中渚224

外关224

支沟224

肩髎224

翳风224

风池225

阳白225

足临泣226

丘墟226

肩井226

环跳226

阳陵泉226

悬钟226

期门227

曲泉227

足窍阴227

(十二)足厥阴肝经穴227

行间227

太冲227

中脘228

神阙228

(十三)任脉穴228

中极228

关元228

气海228

至阳229

命门229

膻中229

天突229

廉泉229

(十四)督脉穴229

腰阳关229

太阳230

四神聪230

大椎230

百会230

水沟230

(十五)常用经外穴230

胆囊231

十宣231

定喘231

夹脊231

四缝231

(一)针刺工具232

一、针刺法232

阑尾232

第二节 针灸方法232

(二)针刺的练习233

(四)毫针的刺法234

(三)针刺前的准备234

(五)针刺意外的处理及预防237

(一)艾灸的种类与方法238

二、艾灸法238

(六)针刺注意事项238

第三节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240

(三)施灸注意事项240

(二)艾灸的作用240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48

第十四章 常见病248

第二节 慢性支气管炎249

第三节 支气管哮喘250

第四节 肺炎252

第五节 高血压病253

第六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54

第七节 脑梗塞256

第八节 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258

第九节 病毒性肝炎259

第十节 肝硬化261

第十一节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262

第十二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264

第十三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265

第十四节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266

第十五节 神经症268

第十六节 泌尿系感染269

第十七节 泌尿系结石270

第十八节 胆道感染与胆石症271

第十九节 胰腺炎272

第二十节 阑尾炎274

第二十一节 疖痈疔275

第二十二节 急性乳腺炎277

第二十三节 带状疱疹277

第二十四节 荨麻疹278

第二十五节 过敏性紫癜280

第二十六节 流行性腮腺炎281

第二十七节 月经不调282

一、月经先期282

二、月经后期283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283

四、月经过多284

五、月经过少285

第二十八节 痛经286

第二十九节 闭经287

第三十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88

第三十一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289

附录 方剂索引29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