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族风俗史 第1卷 导论·先秦汉族风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徐杰舜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学林出版社
- ISBN:780668802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80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17页
- 主题词:汉族-风俗习惯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汉族风俗史 第1卷 导论·先秦汉族风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 钟敬文1
自序 徐杰舜1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风俗的一般理论3
一、风俗的定义和特征3
1.我国古籍中的风俗概念3
2.风俗定义的学科界定4
二、风俗的基本特征7
1.共体性7
2.多样性8
3.保守性9
4.自发性10
5.可变性11
三、风俗的分类12
1.生产风俗12
2.生活风俗13
3.礼仪风俗13
4.岁时风俗14
5.信仰风俗14
6.社会风俗15
一、汉民族在“大一统”中形成16
第二节 汉民族的形成16
二、汉民族族称的确定20
第三节 汉民族的发展22
一、汉族在与入主中原北方少数民族族群的互动中发展23
1.北方少数民族族群向中原的大迁徙24
2.汉族与入主中原北方少数民族族群的互动和发展25
二、汉族南迁在与南方少数民族族群的互动中发展28
1.魏晋南北朝汉族的南迁28
2.隋唐五代汉族的南迁29
3.宋元汉族的南迁和发展30
1.华北(中原)汉族的迁徙与发展31
三、明代汉族的大迁徙与汉民族的发展31
2.华东汉族的迁徙和发展33
3.汉族在华中的迁徙和发展34
4.汉族向东北的迁徙与发展36
5.汉族在西北的迁徙与发展37
6.汉族向西南的迁徙和发展38
第四节 汉族风俗的形成和发展42
一、汉族风俗在先秦时期的孕育42
1.汉族风俗在秦汉时期的初步形成43
2.汉族风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构45
3.汉族风俗在隋唐时期的重新整合和发展47
4.汉族风俗在五代宋元时期的再次变异和重构48
5.汉族风俗在明清时期的再次整合和发展49
6.汉族风俗在近代的历史性转型51
二、汉族风俗的基本特点52
1.农本52
2.儒化52
3.兼容53
4.神秘54
三、汉族风俗的演变规律56
1.由野而文56
2.俭奢互变57
3.汉胡相杂58
4.礼俗互动60
第五节 汉族风俗的研究63
一、汉族风俗研究的历史回顾63
二、汉族风俗史的研究65
1.在汉族风俗史的研究中必须注意风俗的民族性65
2.在汉族风俗史的研究中必须注意风俗的历史性68
第二章 先秦汉族风俗77
第一节 概述79
一、历史背景79
1.农耕文化发达80
2.宗族制度典型81
3.民族溶合深广82
4.改革变法迭起83
二、先秦汉族风俗的演变轨迹84
1.由野而文88
2.从简向繁90
3.趋向宗法91
4.多元汇一体92
三、先秦汉族风俗的主要特点95
1.原始95
2.滥觞96
3.重礼98
4.神秘100
四、先秦汉族风俗学史概况102
1.史俗一体103
2.文俗并载103
3.礼俗不分105
4.政俗结合106
第二节 先秦汉族生产风俗111
一、农业风俗111
1.农具古朴111
图1 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夏代的农具112
图录112
图2 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的商代青铜锸113
2.粟稻当家115
3.从耜耕到犁耕117
4.从游耕到井田118
5.深耕·疾耰·易耨121
6.从物候到二十四节气122
8.祭祀社稷124
7.后宫藏种124
9.焚巫求雨128
二、水利风俗130
1.沟洫排灌130
3.桔槔和辘轳131
2.戽斗提水131
图3 桔槔132
三、畜牧渔业风俗133
1.从放牧到圈养133
图4 辘轳133
2.相马与骟马134
3.捕鱼与养鱼135
4.养蚕种种136
四、山林田猎风俗137
1.植树造林137
2.养林护林138
3.狩猎139
4.祭祀山神141
1.“六工”与“百工”142
五、手工业风俗142
2.作坊流行143
3.制铜风俗种种144
4.制陶风俗种种147
图5 河南安阳出土的刻纹白陶器147
5.纺织风俗种种149
6.漆器风俗种种154
六、商业风俗156
1.行商坐贾156
2.从“工商食官”到自由商人156
3.“前朝后市”157
4.市场禁规161
5.出入玺节161
6.货币种种162
第三节 先秦汉族生活风俗165
1.从芾到衣、裳和深衣165
一、服饰风俗165
图6 芾166
3.衿和腰带169
2.绔与胫衣169
图7 楚国女子足不外露的深衣169
4.形形色色的冠帽170
5.束髻与梳辫173
图8 冕服173
图9 洛阳金枝战国妇女的辫发样式174
6.屦、舄与屐175
7.崇尚玉佩176
8.完善的宗法礼服制度177
图10 十二章“象服”178
图11 弁180
二、饮食风俗181
1.主食181
2.副食烹饪182
3.“五味”出现185
4.尚酒成风186
5.从陶制饪具到青铜饪具及一器多用189
图12 酒器192
6.从抓食到用箸193
图13 抓食193
7.一日两餐与“食”“羹”对照194
8.南北菜系滥觞196
9.宴会盛行197
图14 贵族宴乐图203
10.系统的宗法饮食礼制203
1.从宫室到明堂205
三、居住风俗205
2.屋角室隅208
3.家具及日用品种种209
图15 几211
4.正位——风水之滥觞212
5.从奠基到落成213
6.高台建榭215
图16 战国青铜器上的高台建筑图216
7.版筑、斗栱与瓦、砖217
图17 斗栱218
图18 西周的屋瓦218
图19 先秦的瓦当219
8.起居风尚219
四、交通风俗222
1.径、畛、涂、道、路与驿传222
2.跬步之行225
3.从筏子、独木舟到木板船226
4.马车、牛车和人力车227
图20 商代马车复原图228
图21 车马器229
5.骑马之俗232
1.巫医一家233
五、医药风俗233
2.占梦、相面断病234
3.祝禁治病238
5.从砭石到针刺240
4.大傩驱疫240
6.从追长生药到以毒攻毒治病242
第四节 先秦汉族礼仪风俗245
一、诞礼风俗245
1.左挂木弓,右挂佩巾245
2.接子与射礼246
3.名子与理胎发247
4.答“唯”、答“俞”与佩囊249
1.筮日与筮宾250
二、冠礼风俗250
2.束髻——紒251
3.加冠之仪252
4.醴礼与取字254
5.笄礼256
三、婚礼风俗257
1.纷然杂陈的婚俗婚制257
2.娉婚与野合260
3.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262
4.从商代婚礼的四程式到周代的六礼263
5.新婚之夜270
6.拜舅姑与庙见271
7.“七出”和“三不去”273
四、丧礼风俗274
1.“君子曰终、小人曰死”274
2.夏——招魂275
3.五哭与踊276
4.楔齿——饭含——设饰277
5.从小殓到大殓278
6.“五服”与“外五服”282
7.择墓地、卜葬与出葬286
8.物殉、兽殉和人殉遗风289
第五节 先秦汉族岁时风俗293
1.从春秋到春秋冬夏293
一、从二时到四时293
2.从“载”到“年”294
3.元一日295
二、春时风俗295
1.孟春与立春295
2.仲春296
3.季春297
三、夏时风俗298
1.孟夏与立夏298
2.仲夏与夏至299
3.季夏299
四、秋时风俗300
1.孟秋与立秋300
2.仲秋301
3.季秋301
五、冬时风俗302
1.孟冬与立冬302
2.仲冬与冬至302
3.季冬303
一、天神崇拜风俗305
第六节 先秦汉族信仰风俗305
1.日神305
图22 日神306
图23 月神309
2.月神309
3.星神310
4.雨神311
图24 雨神——应龙311
5.风神313
图25 雷神315
6.雷神315
7.云神315
8.虹神316
1.土地神317
9.雪神317
二、地神崇拜风俗317
2.山神318
3.河神319
图26 河神——河伯320
三、动物神崇拜风俗321
1.龙神321
2.凤神325
图28 朱雀型凤神326
图27 玄鸟型凤神326
图29 麟神327
3.麟神327
4.龟神328
5.虎神331
四、植物神崇拜风俗332
1.稷神332
2.树神333
五、祖先神崇拜风俗334
1.鬼魂与祖先神崇拜334
2.宗庙与庙制336
3.祭仪种种338
1.从上帝到天帝339
六、上帝崇拜风俗339
2.禋祭和郊祭341
七、占卜风俗342
1.骨卜与龟卜342
2.从卜筮并用到八卦344
3.占梦346
第七节 先秦汉族社会风俗350
一、家族风俗350
1.祖辈350
2.父辈351
3.母辈351
5.子辈352
4.同辈352
6.“亲者,属也”353
7.“以亲九族”355
二、宗法风俗356
1.大宗与小宗356
三、姓名风俗358
1.姓与氏358
2.立嫡358
2.取姓之俗359
3.名与字360
1.九拜与拱手礼363
四、交际风俗363
2.君王与诸侯的朝觐交际366
3.介绍人与见面礼——“挚”369
4.自报“名事里”及交际用语371
5.迎送之礼372
6.坐席之规374
参考文献376
本卷后记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