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主义商品价值论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主义商品价值论纲](https://www.shukui.net/cover/59/33161770.jpg)
- 彭志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红旗出版社
- ISBN:7505107461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62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380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经济(学科: 价值论 学科: 研究) 社会主义经济 价值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主义商品价值论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篇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商品价值理论3
第一节 前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价值的萌芽思想3
一、古希腊与古罗马关于商品价值的萌芽思想3
二、西欧封建社会关于商品价值的萌芽思想6
第二节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的商品价值理论11
一、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商品价值理论11
二、法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商品价值理论19
第三节 小资产阶级经济学派的商品价值理论24
一、西斯蒙第的商品价值理论24
二、蒲鲁东的商品价值理论25
第四节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派的商品价值理论27
一、英国庸俗经济学派的商品价值理论27
二、法国庸俗经济学派的商品价值理论31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商品价值理论3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商品价值理论创立的历史背景及目的35
一、马克思主义商品价值理论创立的历史条件35
二、马克思主义商品价值理论创立的目的3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38
一、商品价值的内容40
二、商品价值的形式42
三、商品价值的量及其运动规律44
四、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46
五、商品价值转形(或生产价格)理论48
六、关于虚假的社会价值50
七、商品价值构成理论5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52
一、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53
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55
三、剩余价值分配理论59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商品价值产生与消亡理论61
一、商品和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61
二、商品价值的消亡62
第三章 社会主义商品价值理论探索64
第一节 理想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64
一、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64
二、现实社会主义与理想社会主义的差异67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2
第二节 现实社会主义与社会化商品经济77
一、现实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77
二、社会化商品经济是现阶段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好的经济形式80
一、社会主义商品价值的构成86
第三节 探索社会主义商品价值的内在规律86
二、社会主义商品价值的创造89
三、社会主义商品价值的分配93
价值构成篇101
第四章 社会主义不变资本价值101
第一节 劳动对象的价值101
一、物质性劳动对象及其价值101
二、服务性劳动对象及其价值102
三、劳动对象及其价值的发展趋势103
第二节 劳动手段的价值104
一、实体性劳动手段及其价值104
二、非实体性劳动手段及其价值104
三、劳动手段及其价值的发展趋势107
第三节 社会公有资源价值108
一、自然资源及其价值109
二、社会公有经济资源及其价值110
三、社会资源及其价值110
第五章 社会主义可变资本价值112
第一节 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存在的必然性112
一、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存在的可能性112
二、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存在的必要性114
三、正确认识劳动者的主人地位11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的两个因素116
一、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117
二、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的价值117
三、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的价格119
第三节 可变资本价值的变动趋势120
二、可变资本价值的量呈不断增长的趋势121
一、可变资本价值的外延呈扩大的趋势121
三、可变资本价值在商品价值中的比重呈提高趋势122
第六章 社会主义剩余价值124
第一节 剩余价值是反映商品经济关系的经济范畴124
一、剩余劳动124
二、剩余产品125
三、剩余价值12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的实质128
一、剩余价值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凝结128
二、剩余价值体现着社会主义互助互利的经济关系129
三、剩余价值是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12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的表现形态130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利润和税收130
二、社会主义企业的利润和利息130
三、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福利基金131
第一节 对“含混派”观点的评介132
一、“劳动”、“产品”、“价值”含混使用132
第七章 对价值构成若干观点的评介132
二、说出C、V、M的内含,但不作理论概括133
三、C、V、M既代表价值又代表物质产品134
第二节 对“创新派”观点的评介135
一、用“纯收入”代替剩余价值135
二、用“为社会价值”代替剩余剩余价值136
三、用“必要价值”表示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137
四、用“新增(增余)价值”代替剩余价值139
第三节 对“沿用派”观点的评介141
一、完全沿用马克思的价值构成理论141
二、将马克思的价值构成理论一般化142
第一节 物质生产劳动和服务生产劳动145
价值创造篇145
第八章 社会主义条件下创造价值的劳动(上)145
一、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给我们的启示146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148
三、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劳动与服务生产劳动150
第二节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153
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过程153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154
三、加速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转化156
第三节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58
一、具体劳动158
二、抽象劳动160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161
第一节 个别劳动与社会平均劳动163
一、个别劳动和个别价值163
第九章 社会主义条件下创造价值的劳动(下)163
二、社会平均劳动和社会平均价值164
三、社会平均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量164
四、社会平均劳动量的三种表现形态166
五、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的影响168
第二节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170
一、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及其相互关系170
二、简单脑力劳动与复杂脑力劳动171
三、复杂劳动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172
第三节 社会平均简单劳动176
一、社会平均劳动量是简单的176
二、简单劳动量是社会平均的176
三、社会平均简单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量17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劳动过程179
第十章 社会主义条件下创造价值的过程(上)179
一、一般劳动过程180
二、社会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181
第二节 农业劳动过程183
一、农业生产要素在农业劳动过程中的作用183
二、我国现阶段农业劳动过程的特点187
三、信息化是当代农业劳动过程现代化的发展趋势188
第三节 工业劳动过程189
一、工业生产要素在工业劳动过程中的作用189
二、我国现阶段工业劳动过程的特点194
三、信息化是当代工业劳动过程现代化的发展趋势197
第四节 服务业劳动过程198
一、世界贸易组织对服务业范围的界定199
二、服务劳动过程的特点201
三、信息化是服务业劳动过程现代化的发展趋势204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条件下创造价值的过程(下)207
第一节 旧价值的转移207
一、旧价值所包含的内容207
二、旧价值的转移过程208
三、旧价值的量的规定208
第二节 新价值的创造211
一、新价值所包含的内容211
二、新价值的创造过程211
三、新价值的量的规定213
第三节 价值增殖手段214
一、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215
二、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218
三、组织好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221
四、注重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223
五、合理利用自然条件227
第十二章 对价值创造若干观点的评介231
第一节 关于创造价值的劳动231
一、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份231
二、非生产性劳动是否创造价值235
三、劳动内涵和外延的变化及其对价值的影响237
第二节 关于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238
一、问题的提出238
二、“生产诸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主要观点239
三、析“生产诸要素共同创造价值”241
第三节 劳动怎样物化为价值245
一、对劳动“物化”的狭窄理解遇到的理论困惑245
二、劳动“物化”是指抽象人类劳动的“对象化”246
三、从《资本论》译文的比较中理解“物化”248
一、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25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253
价值分配篇253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商品价值的初次分配253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254
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255
四、利润率平均化形成生产价格257
五、生产价格成为市场价格的基础25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258
一、部门内部各企业间的竞争形成部门价值258
二、一国内部各部门间的竞争形成国别价值260
三、世界范围内各国之间的竞争形成国际价值261
四、商品价值是在三种竞争两大市场共同作用下实现的264
一、补偿已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266
二、补偿已耗费的可变资本价值266
第三节 社会主义商品价值在企业内部的分配266
三、按生产要素对剩余价值进行分配267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商品价值的再分配275
第一节 社会主义财政预算275
一、社会主义财政预算收入275
二、社会主义财政预算支出279
三、财政赤字与国家债务28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税收287
一、税收的分类287
二、税收存在的必要性及其作用288
三、进一步推进税收制度改革290
第三节 社会主义价格291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形成292
二、国家运用价格调节商品价值的分配293
一、社会主义财政政策294
第四节 社会主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294
二、社会主义货币政策297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300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与社会保障303
第一节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303
一、劳动者按劳动力价值获取劳动报酬304
二、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分配306
三、个人收入是劳动者所获劳动力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310
四、劳动者获取个人收入的基本原则314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保障316
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及其主要内容317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320
一、按劳分配的阶段性323
第一节 关于按劳分配323
第十六章 对价值分配若干观点的评介323
二、按劳分配中“劳”的涵义325
三、按劳分配中“劳”的计量328
四、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329
第二节 生产要素分配332
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332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商品价值创造的关系335
三、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338
结束语 社会主义商品价值发展的历史趋势344
一、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344
二、社会主义在较长时期内将与发达资本主义并存于世界商品经济体系中346
三、知识经济预示着“自由人联合体”将由设想变为现实351
主要参考书目357
后记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