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https://www.shukui.net/cover/70/33161922.jpg)
- 黄书光主编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ISBN:753284961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98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10页
- 主题词:社会教育-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前言1
第一章 中国社会教化思想的历史建构与理论审视1
第一节 先秦多元教化思想的生成 1
一、儒家教化说 2
二、墨家教化说 4
三、法家教化说 5
四、道家教化说 7
第二节 教化权力之争与儒家教化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9
一、教化权力之争及其嬗变:从“以法为教”到“无为而治” 9
二、董仲舒与儒家主流教化思想的确立 12
三、“三教”融合与儒家教化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5
第三节 儒家教化思想的学术旨趣及其特征 19
一、道德本性与儒家教化的人性论依据 19
二、社会控制与儒家教化的伦理政治诉求 22
三、多维辐射与儒家教化的组织运行系统 26
第二章 社会教化政策的价值导向39
第一节 社会教化政策和模式的奠定39
一、“独尊儒术”社会教化政策的形成39
二、儒学社会教化模式的奠定44
第二节 社会教化政策的衍化与调适46
一、儒学式微及其教化模式的衰败47
二、隋唐两代的统治策略及其社会教化政策50
三、宋辽金元的社会教化政策55
第三节 社会教化政策的巩固与加强56
一、明中前期儒学统治地位的重建56
二、清朝崇儒重道的社会教化政策60
第一节 “教化以学校为本”:官学与社会教化65
一、儒学的官学化与汉代学校制度的建立65
第三章 学校:教化的本源65
二、知识与教化:唐代官学的双重功能68
三、宋代地方官学的繁荣与儒学的传播72
四、明清时期的地方官学与基层社会教化75
第二节 社学与乡村社会教化81
一、“正风俗,扶世教”——社学的目的81
二、“导民向善”——作为社学主办者的地方官84
三、道德教化——社学的教学活动88
四、社学与“化外”地区之教化91
第三节 对乡俗教化的关注:书院的社会教化活动95
一、书院的官学化与大众化趋势96
二、书院与地方社会教化100
第四章 家规族法、乡约与社会教化109
第一节 家规族法:面向族人的教化109
一、从家训到家规:宋、元以前的家规族法110
二、族人的规训:明清时期的家规族法115
三、明清家规族法对妇女与儿童的教化123
四、关于家规族法中教化权力的讨论129
第二节 乡约:面向乡民的教化133
一、宋代乡约:教化之儒的社会理想134
二、明代乡约:官方教化权力的逐渐渗透137
三、清代乡约与基层社会教化145
第五章 社会教化的民间载体:日常读物151
第一节 中国传统日常读物的演化及其特点151
一、日常读物的产生与演化151
二、日常读物的特点154
第二节 日常读物中的教化意蕴(上)157
一、蒙学读物中的教化——“圣人之教”泽及乡野157
二、家训中的教化——子孙立身治家的根本172
三、女子读物中的教化——男尊女卑,三从四德180
第三节 日常读物中的教化意蕴(下)191
一、劝善书中的教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191
二、圣谕与政治教化202
三、其他日常读物与社会教化212
四、余论214
第六章 通俗文学中的教化世界216
第一节 变文讲唱与社会教化217
一、三教论衡与变文讲唱的兴起218
二、变文的内容之一:对佛教教义的宣传219
三、变文讲唱中的儒教思想223
第二节 说唱文学:“智俗共喻”的教化方式226
一、唐代通俗说唱与儒教思想的传播227
二、说书:通俗易懂的“垂戒”故事229
三、词话:“至情至理”的“常言俗语”234
第三节 戏剧:“人情”与“名教”的融合242
一、乡村戏剧与乡村社会秩序243
二、“赞圣道,辅王化”的宗族戏剧249
三、市场戏剧的教化功能254
第四节 通俗小说:儒释道外的“第四教”259
一、宋元话本小说:儒学价值观的通俗化260
二、明代的通俗小说:“触里耳而振恒心”263
三、清代的通俗小说与下层社会道德教化269
第七章 地方士绅的社会教化理想与实践275
第一节 转向地方事务:士绅的教化理想275
一、早期的儒士与地方社会教化276
二、后期地方士绅的身份获得与地位278
三、选择在地方社会从事教化活动281
一、宗族内部的教化事业284
第二节 士绅教化活动的类型、内容与功能284
二、以地方士子为对象的教化行动289
三、面向民间社会的教化行动294
第三节 士绅教化活动的社会谱系与紧张 299
一、士绅与地方官员之间的教化合作与冲突 300
二、教化理想与现实社会生活之间的矛盾 305
三、精英士绅之间的教化权力争夺 309
第八章 宗教与教化——以佛、道为中心的考察 314
第一节 兴佛以救世的“法门” 315
一、走向度化之路的思想本性 315
二、传扬佛法的策略 317
三、多元的宣教路径 323
第二节 弘道以利生的“津梁” 334
一、教化关怀的思想本源 335
二、精心构划的传道方略 336
三、践行不辍的“行道之术” 343
第三节 佛与道:教化中的复杂关联 350
一、激烈的教化权力争夺 350
二、若明若暗的相互吸收与融合 355
三、强化儒家教化的一对同盟 357
第九章 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嬗变 366
第一节 传统教化的解构 366
一、社会变迁与传统教化结构的异动 367
二、西学知识的扩张及其对传统教化旨趣的消解 369
三、连环冲击波与儒家教化体系的终结 373
第二节 现代性教化的兴起 376
一、“新国民”意识与“开民智”观念的涌动 376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性教化的生成 380
主要参考文献 387
后记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