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检验管理与技术规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临床检验管理与技术规程
  • 陆永绥,张伟民主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730803553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1122页
  • 文件大小:79MB
  • 文件页数:1150页
  • 主题词:医学检验-管理;医学检验-技术-规范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床检验管理与技术规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医院检验科的性质 3

二、医院检验科的任务 3

目录第一篇 医院检验科管理第一章 医院检验科行政管理 3

第一节 医院检验科的性质与任务 3

二、三级乙类医院检验科建设 5

一、三级甲类医院检验科建设 5

第二节 医院检验科建设 5

四、中心(乡、镇)卫生院检验科(室)建设 6

三、二级医院检验科建设 6

二、急诊检验制度与范围 7

一、检验科技术质量管理制度 7

第三节 医院检验科管理制度 7

五、检验仪器管理制度 8

四、血库管理制度 8

三、同位素管理制度 8

七、检验标本管理制度 9

六、检验试剂管理制度 9

九、信息反馈制度 10

八、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 10

十二、预防院内感染制度 11

十一、检验科档案管理制度 11

十、教育培训制度 11

十四、值班制度 12

十三、安全制度 12

二、专业主管职责 13

一、科主任职责 13

十五、卫生制度 13

第四节 检验科工作人员职责 13

六、技士职责 14

五、技师职责 14

三、主任技师职责 14

四、主管技师职责 14

第五节 检验人员岗位职责 15

七、检验员职责(基层医院) 15

●卫生部《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 16

[附录]部分与医院检验科相关的法令、法规及办法 16

●卫生部《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基本设置标准》 18

●卫生部《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 19

●国务院《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 25

●浙江省《医院检验科室间质量评价管理办法》 28

●浙江省《使用血液分析仪及尿分析仪检测结果应予复查和镜检的要求》 29

●浙江省《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室内质量控制方案》 30

●浙江省《临床细菌学检验室内质量控制管理办法》 31

第一节 质量管理的含义 33

第二章 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 33

一、省(市)级医院(500张床位及以上)检验科质量管理要求 34

第二节 检验科质量管理要求 34

二、县(市)级医院(500张床位以下)检验科质量管理要求 35

一、含义 36

第三节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36

三、县级以下基层医院检验科(室)质量管理要求 36

二、基本要求 37

三、准备工作 38

二、有关术语 39

一、含义 39

四、方法 39

第四节 实验室间质量评价 39

三、方法 40

四、结果评定 41

五、不及格原因分析 45

第五节 操作手册的制订 46

一、设计人员要求 49

第二节 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准备 49

第三章 医院检验科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49

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含义 49

三、计算机及操作系统选择 50

二、计算机场地技术要求 50

四、基本功能要求 51

四、检验系统测试 53

三、系统维护员及操作员的培训 53

五、系统开发者维护保证 53

第三节 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的实施 53

一、系统设备的购买及安装 53

二、环境系统的测试 53

三、系统维护人员职责 56

二、系统主管人员职责 56

第四节 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规章制度 56

一、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56

四、系统操作员职责 57

二、标本的采集 61

一、抗凝剂的选择 61

第二篇 血液学检验第一章 一般血液学检验 61

第一节 血液学标本的前处理 61

一、血红蛋白测定 62

第二节 血液学一般检验 62

二、红细胞计数 63

四、血小板计数 64

三、标本的运输和保存 64

三、白细胞计数 64

五、白细胞分类计数 65

六、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67

八、血细胞比容测定 68

七、红斑狼疮细胞检查 68

九、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69

十、网织红细胞计数 70

十二、异常红细胞形态观察 71

十一、点彩红细胞计数 71

一、疟原虫检查 72

第三节 血液寄生虫检验 72

二、微丝蚴检查 73

第四节 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定性试验 74

四、黑热病利-朵体检查 74

三、回归热螺旋体检查 74

一、血液细胞分析仪的检测原理 75

第五节 血液细胞的自动化分析 75

二、常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的参数及临床应用 77

二、操作规程 83

一、血源 83

第二章 血型鉴定、配血与输血 83

第一节 输血安全与输血前检测 83

一、ABO血型鉴定 84

第二节 ABO血型系统鉴定 84

三、合理、科学用血 84

四、输血前检测 84

三、其他A亚型鉴定 86

二、A1和A2亚型鉴定 86

一、Rh血型鉴定 87

第三节 Rh血型系统及其他血型鉴定 87

四、B亚型鉴定 87

三、其他血型鉴定 89

二、DU血型鉴定 89

一、ABO血型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检查 90

第四节 新生儿溶血病检测 90

二、Rh血型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检查 92

一、盐水介质配血法 93

第五节 交叉配血 93

三、凝聚胺配血法 94

二、木瓜酶配血法 94

四、间接抗人球蛋白配血法 95

五、低离子强度盐溶液间接抗人球蛋配血法 96

二、各种血液成分及其临床应用 97

一、概述 97

第六节 成分输血 97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 101

第七节 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相关疾病 101

二、常见输血反应 102

三、常见输血并发症 103

一、机构 105

第八节 临床用血管理 105

四、输血传播的疾病 105

三、临床输血医学文书 106

二、计划用血、贮血 106

●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 1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107

[附录]部分与输血相关的法令、法规及办法 107

●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108

第三章 止凝血和抗凝血检验 113

一、出血时间测定 114

第一节 血管及内皮细胞功能测定 114

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115

四、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原检测 116

三、阿斯匹林耐量试验 116

五、去甲基-6-酮-前列腺素F1α检测 117

七、内皮素-1检测 118

六、血栓调节蛋白检测 118

一、血小板粘附试验 119

第二节 血小板功能测定 119

二、血小板聚集试验 121

四、血栓烷B2检测 123

三、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和血小板因子4检测 123

五、血小板膜表面相关抗体和相关补体检测 124

六、血小板因子3有效性试验 125

七、血小板表面颗粒膜蛋白-140检测 126

八、血块收缩试验 127

第三节 内源凝血系统的检测 129

九、血小板生存时间测定 129

一、全血凝固时间测定 130

二、活化凝血时间测定 131

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及纠正试验 132

三、复钙时间测定 132

五、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及纠正试验 134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及纠正试验 135

第四节 外源凝血系统的检测 135

二、肝促凝血酶原酶试验 137

第五节 凝血因子促凝活性和抗原性检测 138

三、蝰蛇蛇毒时间测定 138

一、凝血因子Ⅷ、Ⅸ、Ⅺ、Ⅻ促凝活性(Ⅷ∶C、Ⅸ∶C、Ⅺ∶C、Ⅻ∶C)检测 139

二、凝血因子Ⅱ、Ⅴ、Ⅶ、Ⅹ促凝活性(Ⅱ∶C、Ⅴ∶C、Ⅶ∶C、Ⅹ∶C)检测 140

三、凝血因子抗原性检测 141

四、纤维蛋白原检测 142

第六节 凝血因子激活标志物的测定 143

五、纤维蛋白稳定因子定性试验 143

三、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检测 144

二、纤维蛋白肽A检测 144

一、凝血酶原片段1+2检测 144

四、组织因子检测 145

一、抗凝血酶活性检测 146

第七节 生理性抗凝物质的检测 146

二、抗凝血酶抗原检测 147

四、肝素辅因子Ⅱ活性检测 148

三、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检测 148

五、蛋白C活性检测 149

六、蛋白C抗原检测 150

七、血浆总蛋白S检测 151

九、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检测 152

八、血浆游离蛋白S检测 152

一、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 153

第八节 病理性抗凝物质的检测 153

三、血浆肝素含量检测 154

二、甲苯胺蓝纠正试验 154

四、血浆凝血因子Ⅷ抑制物检测 155

五、狼疮抗凝物质检测 156

一、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 157

第九节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检测 157

二、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 158

四、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抗原检测 159

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检测 159

六、纤溶酶原活性检测 160

五、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检测 160

七、纤溶酶原抗原检测 161

九、α2-纤溶酶抑制剂活性检测 162

八、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活性检测 162

十一、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 163

十、α2-纤溶酶抑制剂抗原检测 163

十二、血浆D-二聚体检测 164

十四、纤维蛋白肽Bβ1~42、β15~42检测 165

十三、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检测 165

一、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167

第一节 溶血性贫血的筛选检验 167

第四章 溶血性贫血的检验 167

二、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168

四、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170

三、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检测 170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171

第二节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 171

五、其他 171

二、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 173

三、自身溶血试验 174

四、蔗糖溶血试验 175

五、酸溶血试验 176

一、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177

第三节 红细胞酶缺陷的检验 177

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荧光斑点试验 178

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测定 179

四、丙酮酸激酶缺陷筛选试验 180

五、丙酮酸激酶活性定量测定 181

一、抗人球蛋白试验 182

第四节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验 182

二、冷热溶血试验 184

三、冷凝集试验 185

一、血红蛋白溶液制备 186

第五节 血红蛋白异常的检验 186

二、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187

三、血红蛋白A2定量和异常血红蛋白定量 189

四、抗碱血红蛋白测定 190

五、血红蛋白F酸洗脱试验 192

六、异丙醇试验 193

八、血红蛋白H包涵体检测 194

七、热不稳定试验 194

九、红细胞镰变试验 195

十、血红蛋白S溶解度试验 196

十二、异常血红蛋白肽链分析 197

十一、血红蛋白C试验 197

第一节 骨髓细胞的生成和发育 199

第五章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 199

一、粒细胞系统 200

第二节 正常骨髓细胞形态学 200

一、细胞的增殖 200

二、细胞的分化 200

三、细胞的成熟 200

二、红细胞系统 202

五、浆细胞系统 203

四、淋巴细胞系统 203

三、单核细胞系统 203

六、巨核细胞系统 204

一、粒细胞系统 205

第三节 异常骨髓细胞形态学 205

七、其他细胞 205

二、红细胞系统 207

三、单核细胞系统 208

五、浆细胞系统 209

四、淋巴细胞系统 209

一、骨髓涂片检查的适应证 210

第四节 骨髓涂片常规检查 210

六、巨核细胞系统 210

七、其他细胞 210

三、骨髓涂片检查步骤 211

二、骨髓穿刺 211

四、正常骨髓象 214

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Kaplow偶氮偶联法) 215

第五节 骨髓涂片细胞化学染色 215

二、铁染色 216

三、过氧化物酶染色 218

四、苏丹黑染色 219

五、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220

六、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 221

七、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 222

八、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 223

十、酸性磷酸酶染色 224

九、α-丁酸萘酚酯酶和氯乙酸AS-D萘酚酯酶双染色 224

十一、过碘酸-雪夫反应 225

一、缺铁性贫血 226

第六节 造血系统疾病检验 226

二、铁粒幼细胞贫血 227

三、巨幼细胞贫血 228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 229

七、溶血性贫血 230

六、急性造血停滞 230

五、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230

八、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231

九、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36

十、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237

十二、少见白血病 239

十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39

十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45

十四、多发性骨髓瘤 247

十五、恶性淋巴瘤 248

十七、脾功能亢进 249

十六、恶性组织细胞病 249

十九、噬血细胞综合征250

十八、类白血病反应 250

二十、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 251

二十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52

二十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252

二十四、类脂质沉积病 253

二十三、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253

二十五、骨髓增生性疾病 254

二十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57

二十八、骨髓坏死 258

二十七、骨髓转移癌(瘤) 258

[附录]淋巴结细针针吸细胞诊断技术 259

二、染色体的核型与分组 261

一、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 261

第六章 人类染色体检验 261

第一节 人类染色体的基本知识 261

三、人类染色体显带和命名 262

一、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 266

第二节 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标本制备 266

二、羊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 267

五、骨髓标本染色体直接制片法 268

四、胸腹水标本染色体直接制片法 268

三、绒毛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 268

二、显带染色法 269

一、常规(不分带)染色法 269

第三节 染色体标本的染色和显带技术 269

二、显带染色体的识别 271

一、常规(不显带)染色体的识别 271

第四节 人类高分辨染色体的制备 271

第五节 人类染色体的识别 271

二、显微相片核型分析 274

一、显微镜下核型分析 274

三、人类染色体异态性 274

第六节 染色体分析方法 274

第七节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诊断染色体畸变 275

三、自动核型分析 275

一、染色体数目异常 276

第八节 人类染色体异常 276

二、染色体结构异常 277

二、牛顿液体和牛顿黏度 279

一、液体的流度、黏度 279

第七章 血液流变学检验 279

第一节 血液流变动力学 279

一、红细胞流变性检测 280

第二节 血液细胞流变性检测 280

三、血液的黏度 280

四、血液的流变特性 280

二、白细胞流变性检测 282

一、毛细管式黏度计测定法 284

第三节 血液黏度计的原理和测定方法 284

三、血小板流变性检测 284

二、旋转式黏度计测定法 285

三、治疗和监测疾病 286

一、诊断疾病 286

第四节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 286

第一节 分析前的质量管理 289

一、标本采集的质量保证 289

第八章 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 289

第二节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290

一、血液细胞分析仪的质量控制 290

二、标本的传送与贮存 290

二、显微镜细胞计数的质量控制 292

三、血红蛋白测定的质量控制 292

四、血液(或骨髓)涂片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 293

五、止凝血功能检测的质量控制 293

第四节 实验室间质量评价 294

一、方法 294

第三节 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294

二、注意事项 296

二、诊治恶性肿瘤 296

二、标本采集 299

一、尿液的形成 299

第三篇 体液、排泄物及脱落细胞学检验第一章 尿液检验 299

第一节 标本采集及一般性状检查 299

三、一般性状检查 300

第二节 干式化学分析 301

四、渗透浓度测定 301

一、葡萄糖 302

三、酮体 303

二、胆红素 303

五、pH值 304

四、相对密度 304

六、蛋白质 305

七、尿胆原 306

九、红细胞 307

八、亚硝酸盐 307

十、白细胞 308

一、糖类测定 309

第三节 传统化学分析 309

十一、维生素C 309

二、蛋白质测定 312

三、脂肪及其代谢产物测定 316

四、胆色素测定 318

五、氨基酸及其代谢产物测定 321

一、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测定 325

第四节 酶类测定 325

三、淀粉酶测定 326

二、溶菌酶测定 326

四、其他酶类测定 327

一、沉渣显微镜检查 328

第五节 沉渣分析 328

二、Diasys尿沉渣分析系统 331

三、尿沉渣自动化分析 332

一、妊娠试验 333

第六节 其他检验 333

二、红细胞形态检查 335

四、酚红排泄试验 337

三、浓缩稀释试验 337

五、三杯试验 338

六、12h尿沉渣计数(Addis计数) 339

三、尿液沉渣显微镜检验的质量控制 340

二、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质量控制 340

第七节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 340

一、标本采集、运送和保存 340

四、实验室间质量评价 341

一、颜色 343

第二节 一般性状检查 343

第二章 粪便检验 343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343

一、直接涂片法 344

第三节 显微镜检查 344

二、性状 344

三、寄生虫体检查 344

五、血吸虫卵沉淀孵化法 345

四、原虫及包囊检查法 345

二、饱和盐水漂浮法 345

三、清水沉淀法 345

一、隐血试验 346

第四节 化学检查 346

二、粪胆色素检查 347

二、一般性状检查 349

一、标本采集和处理 349

第三章 脑脊液检验 349

第一节 一般性状检验及化学检验 349

三、化学检验 350

一、细胞计数 352

第二节 显微镜检验 352

二、病原体涂片检验 353

二、免疫球蛋白测定 354

一、蛋白电泳 354

第三节 特殊检验 354

六、肌酸激酶测定 355

五、乳酸测定 355

三、乳酸脱氢酶测定 355

四、髓鞘碱性蛋白测定 355

八、β2-微球蛋白测定 356

七、C反应蛋白测定 356

二、一般性状检查 357

一、标本采集和处理 357

第四章 浆膜腔积液检验 357

第一节 一般性状检查 357

三、蛋白质定量测定 358

二、浆液粘蛋白定性试验 358

第二节 化学检查 358

一、pH值测定 358

二、细胞分类计数 359

一、细胞计数 359

第三节 显微镜检查 359

四、淀粉酶测定 360

三、腺苷脱氨酶测定 360

三、病原体涂片检验 360

第四节 特殊检查 360

一、葡萄糖测定 360

二、乳酸脱氢酶测定 360

九、流式细胞仪的应用 361

八、免疫球蛋白测定 361

五、癌胚抗原测定 361

六、脂类测定 361

七、铁蛋白测定 361

三、化学检查 363

二、一般性状检查 363

第五章 胃与十二指肠液检验 363

第一节 胃液检验 363

一、标本采集 363

四、显微镜检查 365

三、显微镜检查 366

二、一般性状检查 366

第二节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366

一、标本采集 366

二、正常涂片细胞学检查 367

一、标本采集 367

四、微生物学检查 367

第三节 胃脱落细胞学检查 367

四、胃肿瘤细胞学检查 368

三、胃良性疾病细胞学检查 368

二、一般性状检查 369

一、标本采集 369

第六章 痰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 369

第一节 痰液检查 369

三、显微镜检查 370

五、微生物学检查 371

四、免疫学检查 371

四、微生物学检查 372

三、免疫学检查 372

第二节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 372

一、标本采集和处理 372

二、细胞学检查 372

六、临床应用 373

五、寄生虫学检查 373

第二节 精液一般性状检查 375

第一节 精液标本采集 375

第七章 精液和前列腺液常规检验 375

二、精子形态分析 376

一、精子活力分析 376

第三节 精液显微镜检查 376

五、精子质量检测系统的应用 377

四、精液pH值测定 377

三、精子计数 377

三、显微镜检查 378

二、一般性状检查 378

第四节 前列腺液检查 378

一、标本采集 378

第一节 阴道分泌物检查 379

第八章 阴道分泌物和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 379

第二节 阴道及宫颈细胞学检查 380

一、阴道上皮细胞涂片检查 381

二、宫颈刮片检查 382

三、诊断描述 383

二、编目总则 383

[附录]宫颈阴道细胞学TBS报告系统 383

一、取样涂片形容的恰当语句 383

一、肺成熟度检查 385

第一节 胎儿成熟度检查 385

第九章 羊水检验 385

第二节 羊水细胞培养及检验 387

四、肾成熟度检查 387

二、皮肤成熟度检查 387

三、肝成熟度检查 387

三、血型物质测定 388

二、总胆碱酯酶测定 388

第三节 羊水上清液检验 388

一、甲胎蛋白测定 388

二、化学定性分析 389

一、一般性状检查 389

第十章 尿结石分析 389

一、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 395

第一节 葡萄糖测定 395

第四篇 生物化学检验第一章 糖类测定 395

二、己糖激酶法 396

第二节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398

第三节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399

一、硝基四氮唑蓝还原法 401

第四节 糖化血清蛋白测定 401

二、酮化氨基酸氧化酶法 402

一、全血乳酸乳酸脱氢酶法测定 403

第五节 乳酸测定 403

二、血浆乳酸乳酸氧化酶法测定 404

一、全血丙酮酸乳酸脱氢酶法测定 405

第六节 丙酮酸测定 405

二、血浆丙酮酸自动分析法测定 406

第一节 血清总蛋白测定 409

第二章 蛋白质测定 409

第二节 血清白蛋白测定 411

第三节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412

二、热沉淀比浊法 413

一、凝块分离双缩脲比色法 413

第四节 血清粘蛋白测定 414

一、沉淀分离双缩脲比色法 416

第五节 尿液总蛋白测定 416

二、磺柳酸比浊法 417

三、邻苯三酚红钼法 418

第六节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析 419

第一节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423

第三章 脂类测定 423

第二节 血清甘油三酯测定 425

一、磷钨酸-镁沉淀法 428

第三节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428

第四节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429

二、直接测定法(匀相法) 429

一、聚乙烯硫酸盐沉淀法 430

二、直接测定法(消除法) 431

一、apoA Ⅰ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 432

第五节 血清载脂蛋白测定 432

第六节 血清脂蛋白(a)测定 434

二、apoB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 434

一、连续监测法 437

第一节 血清氨基转移酶测定 437

第四章 酶类测定 437

二、赖氏终点比色法 439

一、连续监测法 441

第二节 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 441

二、磷酸苯二钠终点法 442

第三节 血清酸性磷酸酶测定 444

一、连续监测法 445

第四节 血清L-γ-谷氨酰转移酶测定 445

二、谷氨酰萘胺终点法 446

一、连续监测法 447

第五节 血清乳酸脱氢酶测定 447

二、终点法 449

第六节 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测定 450

第七节 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测定 452

一、连续监测法 453

第八节 血清肌酸激酶测定 453

二、肌酸显色终点法 454

第九节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456

一、碘-淀粉两点比色法 458

第十节 血清淀粉酶测定 458

二、连续监测法 459

一、两点比浊法 460

第十一节 血清脂肪酶测定 460

二、色团底物连续监测法 461

第十二节 血清胆碱酯酶测定 463

第十三节 腺苷脱氨酶测定 464

第十四节 5′-核苷酸酶测定 466

一、终点法 467

第十五节 血清α-L-岩藻糖苷酶测定 467

二、连续监测法 468

第十六节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测定 469

第十七节 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测定 471

一、紫外分光光度法 472

第十八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测定 472

二、三硝基苯磺酸钠显色法 473

一、火焰光度法 475

第一节 钾、钠测定 475

第五章 无机离子测定 475

二、离子选择电极法 477

三、酶法 478

第二节 氯化物测定 479

二、硫氰酸汞比色法 480

一、硝酸汞滴定法 480

三、库仑滴定法 481

一、偶氮胂Ⅲ比色法 482

第三节 血清钙测定 482

二、甲基麝香草酚蓝比色法 483

三、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离子钙 484

一、对苯二酚-亚硫酸钠磷钼酸蓝比色法 485

第四节 血清无机磷测定 485

二、钼酸铵直接比色法 486

二、甲基麝香草酚蓝比色法 487

一、Calmagite络合指示剂法 487

第五节 血清镁测定 487

一、酸碱滴定法 488

第六节 血浆碳酸氢根测定 488

三、量积法 489

二、电极电位法 489

四、酶法 490

一、血清铁亚铁嗪比色法 491

第七节 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测定 491

二、血清铁深二氮杂菲比色法 492

三、血清总铁结合力测定 493

一、双环己酮草酰二腙比色法 494

第八节 血清铜测定 494

二、杂环偶氮化合物比色法 495

一、Br-PADAP比色法 496

第九节 血清锌测定 496

二、吡啶偶氮间苯二酚比色法 497

一、火焰光度法 498

第十节 血清锂测定 498

二、干化学法 499

一、注射器采血法 501

第一节 标本采集和保存 501

第六章 血气分析 501

一、仪器与电极 502

第二节 血气分析仪及其操作方法 502

二、毛细管采血法 502

三、样品保存 502

二、试剂 503

三、操作 504

四、仪器的维护保养 505

一、酸碱度 506

第三节 血液酸碱度和气体分析参数及参考值 506

五、血气分析的质量控制 506

四、氧分压 507

三、二氧化碳分压 507

二、无呼吸影响的酸碱度 507

六、实际碳酸氢根和标准碳酸氢根 508

五、总二氧化碳 508

九、氧饱和度和P50 509

八、碱剩余 509

七、缓冲碱 509

一、血气分析判断原则 510

第四节 血气分析和酸碱失衡的判断 510

十、阴离子隙 510

二、各型酸碱失衡的诊断 512

一、酶偶联连续监测法 515

第一节 尿素测定 515

第七章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及总胆汁酸测定 515

二、脲酶-波氏比色法 516

一、除蛋白终点法 517

第二节 肌酐测定 517

二、连续监测法 518

三、内生肌酐清除值测定 519

第三节 尿酸测定 521

第五节 血氨测定 522

第四节 尿液肌酸测定 522

一、改良J-G法 524

第六节 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测定 524

二、总胆红素酶法测定 526

三、结合胆红素酶法测定 527

四、总胆红素二甲亚砜法测定 528

一、酶比色法 529

第七节 胆汁酸测定 529

二、胆汁酸测定酶循环法 530

第一节 尿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 533

第八章 激素及其代谢产物测定 533

第二节 尿17酮皮质类固醇测定 535

第三节 血浆、尿儿茶酚胺测定 537

一、直接香草醛比色法 539

第四节 尿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测定 539

二、重氮化对硝基苯胺显色法 541

二、色谱技术 543

一、光谱技术 543

第九章 药物浓度检测 543

第一节 药物浓度检测技术 543

一、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 544

第二节 全血环孢素测定 544

三、免疫化学技术 544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 545

一、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546

第三节 血清地高辛测定 546

二、放射免疫分析法 547

第四节 血清卡马西平测定 548

二、气相色谱法 549

一、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 549

第五节 血清丙戊酸测定 549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 551

第六节 血清苯妥英测定 551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 552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 553

第七节 血清茶碱测定 553

二、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 554

第八节 血清乙醇测定 555

一、斑点金免疫层析法 557

第九节 血清吗啡测定 557

二、放射免疫分析法 558

一、尿钠及钠排泄分数测定 559

第一节 尿电解质测定 559

第十章 尿液生化定量检测 559

三、尿钙、尿磷测定 560

二、尿钾测定 560

三、尿尿素和肌酐测定 561

二、尿尿酸测定 561

第二节 尿葡萄糖和非蛋白含氮化合物测定 561

一、尿葡萄糖测定 561

一、尿渗透浓度测定 562

第五节 肾小管功能试验 562

四、尿肌酸测定 562

第三节 尿蛋白测定 562

一、总蛋白测定 562

二、微量白蛋白测定 562

第四节 内生肌酐清除值测定 562

三、酸负荷试验 563

二、渗透溶质和自由水清除率测定 563

四、尿β2-微球蛋白测定 564

第六节 尿酶检测 565

一、尿α1-微球蛋白测定 566

第七节 尿液个别蛋白测定 566

三、尿液免疫球蛋白G测定 567

二、尿转铁蛋白测定 567

四、尿蛋白电泳 568

一、误差的分类 569

第一节 实验室误差和几个有关的概念 569

第十一章 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 569

三、室内质量控制的质量指标 570

二、几个与质量控制有关的术语 570

二、均数、标准差与变异系数 571

一、总体和样本 571

第二节 室内质量控制的统计学基础 571

四、抽样误差原理 572

三、正态分布原理 572

一、均值-标准差质控图 573

第三节 常用质控规则及其质控图 573

二、MONICA质控图 576

三、多规则质控 578

第四节 失控后的处理 579

二、每月室内质控数据的保存 581

一、每月室内质控数据统计处理 581

第五节 室内质控数据的管理 581

一、OPSpecs图简介 582

第六节 用OPSpecs图评价室内质控的质量 582

三、OPSpecs图评估分析质量改进的作用 583

二、OPSpecs图的应用步骤 583

一、基本结构 585

第一节 分立式分析仪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585

第十二章 自动生化分析仪 585

二、工作原理 587

一、分析方法分类 588

第二节 分析方法概要 588

二、双波长方式 589

第三节 分析参数设置 590

三、单试剂和双试剂方式 590

三、检测项目的输入和测定 591

二、校准和质控品测定 591

第四节 分析仪的操作方法 591

一、分析仪操作前的各项检查 591

四、测定过程的自动监测 592

一、仪器结构和工作原理 593

第五节 干片式自动生化仪简介 593

五、分析仪的维护 593

六、分析仪的数据联网 593

二、分析效率 594

一、自动化程度 594

二、分析过程原理 594

第六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性能评价 594

[附录]●方法学评价中NCCLS评价方案的应用 595

●用ROC曲线评价检验项目的临床准确性 603

一、抗原 609

第一节 免疫学检验技术原理 609

第五篇 免疫学检验第一章 临床免疫学检验基本技术 609

二、抗体 611

三、抗原抗体反应 612

四、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613

一、免疫透射比浊法 614

第二节 免疫比浊测定技术 614

五、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614

二、免疫散射比浊法 615

第三节 酶免疫测定技术 617

三、免疫比浊法的临床应用 617

一、放射免疫分析 621

第四节 放射免疫测定技术 621

二、免疫放射分析 624

第五节 发光免疫测定技术 625

一、荧光偏振免疫测定 626

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 627

三、发光酶免疫测定 628

四、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630

五、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632

一、斑点酶免疫渗滤试验 633

第六节 固相膜免疫测定技术 633

二、酶免疫电转移印迹法 634

四、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 635

三、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635

一、荧光免疫组化技术 637

第七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637

二、酶免疫组化技术 640

三、免疫金银组化技术 641

第八节 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技术 642

一、密度梯度离心法 643

三、尼龙毛柱分离技术 644

二、连续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 644

四、荧光激活细胞分离技术 645

二、细胞免疫表型分析 646

一、流式细胞仪 646

第九节 流式细胞分析技术 646

三、细胞DNA分析 647

四、细胞分选 649

二、特异性 651

一、灵敏度 651

第二章 临床免疫学检验质量控制 651

第一节 基本概念及评价 651

五、阴性预测值 652

四、阳性预测值 652

三、有效性 652

七、灰区 653

六、前带现象与后带现象(钩状效应) 653

五、质控品 654

四、仪器及操作 654

第二节 免疫学检验质量控制要点 654

一、抗原和抗体 654

二、标准参考品 654

三、标记物 654

一、常用免疫学统计质控图 655

第三节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655

六、标本的采集、处理与保存 655

七、标准曲线拟合 655

第四节 实验室间质量评价 656

二、失控处理程序 656

一、免疫球蛋白G含量测定 657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 657

第三章 人体特定蛋白测定 657

二、免疫球蛋白A含量测定 659

三、免疫球蛋白M含量测定 661

四、免疫球蛋白D含量测定 663

六、к轻链含量测定 664

五、免疫球蛋白E含量测定 664

七、λ轻链含量测定 665

一、C3含量测定 666

第二节 补体成分含量测定 666

三、B因子含量测定 667

二、C4含量测定 667

四、C3裂解产物测定 668

一、抗链球菌溶血素O含量测定 669

第三节 其他特定蛋白测定 669

二、类风湿因子含量测定 670

三、心肌肌钙蛋白Ⅰ测定 671

五、β2-微球蛋白含量测定 673

四、C反应蛋白含量测定 673

六、铜蓝蛋白含量测定 674

七、α1-抗胰蛋白酶含量测定 675

九、结合珠蛋白含量测定 676

八、α1-酸性糖蛋白含量测定 676

十、转铁蛋白含量测定 677

十二、白蛋白含量测定 678

十一、前白蛋白含量测定 678

十四、α2-巨球蛋白含量测定 680

十三、α1-微球蛋白含量测定 680

第一节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683

第四章 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683

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684

第二节 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684

二、淋巴细胞亚群测定 687

第三节 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688

第四节 抗体依赖的杀伤细胞活性测定 689

一、51Cr释放法 691

第五节 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测定 691

二、125IUdR试验 692

三、胞浆乳酸脱氢酶释放法 693

第五章 细胞因子测定 695

一、白细胞介素-1测定 696

第一节 白细胞介素测定 696

三、白细胞介素-3测定 697

二、白细胞介素-2测定 697

六、白细胞介素-6测定 698

五、白细胞介素-5测定 698

四、白细胞介素-4测定 698

七、白细胞介素-7测定 699

十、白细胞介素-10测定 700

九、白细胞介素-9测定 700

八、白细胞介素-8测定 700

第二节 干扰素测定 701

十二、白细胞介素-12测定 701

十一、白细胞介素-11测定 701

第三节 肿瘤坏死因子测定 702

二、结晶紫染色法 703

一、3H-TdR掺入法 703

四、ELISA法 704

三、MTT比色法 704

一、抗核抗体测定 707

第一节 非器官组织特异性自身抗体测定 707

第六章 自身抗体测定 707

四、抗组蛋白抗体测定 709

三、抗双链DNA抗体测定 709

二、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测定 709

七、抗SS-A抗体测定 710

六、抗Sm抗体测定 710

五、抗nRNP抗体测定 710

十一、抗PM-ScL抗体测定 711

十、抗RNA聚合酶Ⅰ抗体测定 711

八、抗SS-B抗体测定 711

九、抗原纤维蛋白抗体测定 711

十四、抗增殖性细胞核抗原抗体测定 712

十三、抗Scl-70抗体测定 712

十二、抗着丝点抗体测定 712

十五、其他抗细胞核成分的自身抗体测定 713

十六、抗细胞质成分的自身抗体测定 714

二、抗胰岛自身抗体测定 715

一、类风湿因子测定 715

十七、抗有丝分裂相关抗原的自身抗体测定 715

十八、抗心磷脂抗体测定 715

第二节 器官/组织特异性自身抗体测定 715

三、抗甲状腺自身抗体测定 717

五、与生育有关的自身抗体测定 718

四、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测定 718

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自身抗体测定 719

七、其他自身抗体测定 720

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测定 725

一、抗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测定 725

第七章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血清学检验 725

第一节 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检验 725

三、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测定 727

五、抗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抗体测定 728

四、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测定 728

七、抗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抗体IgM测定 729

六、抗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抗体测定 729

九、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测定 730

八、前S1及抗前S1抗体测定 730

十一、抗丁型肝炎病毒抗体IgM测定 731

十、抗丁型肝炎病毒抗体测定 731

十三、抗戊型肝炎病毒抗体IgG测定 732

十二、丁型肝炎病毒抗原测定 732

二、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 733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733

十四、抗戊型肝炎病毒抗体IgM测定 733

第二节 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测定 733

一、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IgM测定 735

第三节 其他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检验 735

三、酶免疫印迹技术 735

一、伤寒和副伤寒 737

第四节 细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血清学检验 737

二、抗乙型脑炎病毒抗体IgM测定 737

三、结核杆菌感染 738

二、链球菌感染 738

五、脑膜炎双球菌感染 739

四、布氏杆菌感染 739

六、军团杆菌病 740

七、梅毒感染 741

八、沙眼衣原体感染 744

九、肺炎支原体感染 745

十、血吸虫病 746

第八章 肿瘤标志物测定 747

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748

二、放射免疫技术 748

第一节 甲胎蛋白测定 748

一、化学发光酶免疫技术 748

四、斑点金免疫层析技术 749

一、亲和交叉免疫电泳法 750

第二节 甲胎蛋白异质体测定 750

二、亲和电泳免疫印迹法 751

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752

二、放射免疫技术 752

第三节 癌胚抗原测定 752

一、化学发光酶免疫技术 752

一、荧光酶免疫技术 753

第四节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 753

四、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754

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754

二、放射免疫技术 754

二、放射免疫技术 755

一、荧光酶免疫技术 755

第五节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 755

一、CA19-9测定 756

第六节 肿瘤糖类抗原测定 756

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756

三、CA50测定 758

二、CA242测定 758

四、CA125测定 759

第七节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 760

五、CA153测定 760

一、抗EB病毒衣壳抗原抗体IgA测定 761

第八节 EB病毒检测 761

一、荧光酶免疫技术 763

第九节 血清铁蛋白测定 763

二、抗EB病毒早期蛋白抗原抗体IgA测定 763

第十节 鳞状细胞癌抗原测定 764

二、放射免疫技术 764

第十一节 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 765

一、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测定 767

第一节 甲状腺激素测定 767

第九章 激素测定 767

二、甲状腺素测定 769

三、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测定 770

四、游离甲状腺素测定 772

五、反T3测定 773

六、促甲状腺素测定 774

七、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测定 776

八、甲状旁腺激素测定 777

一、睾酮测定 778

第二节 性腺轴激素测定 778

二、雌二醇测定 779

三、雌三醇测定 780

四、孕酮测定 781

五、卵泡刺激素测定 782

六、黄体生成激素测定 783

七、催乳激素测定 784

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测定 785

第三节 肾上腺轴激素测定 785

二、皮质醇测定 786

三、醛固酮测定 787

一、胰岛素测定 788

第四节 胰岛激素及其他激素测定 788

三、胰高血糖素测定 789

二、C肽测定 789

四、生长激素测定 790

五、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测定 791

一、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测定 795

第一节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及相关炎症介质测定 795

第十章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 795

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测定 796

三、吸入性变应原过筛试验 797

四、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测定 798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799

一、沉淀比浊法 799

第二节 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 799

第十一章 移植免疫学检验 801

二、细胞分型法 802

一、血清学分型法 802

第一节 HLA系统的检测 802

三、基因分型法 803

第二节 交叉配型试验 804

一、抗淋巴细胞抗体的检测 805

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806

一、细胞因子及相关受体或可溶性分子检测 807

第三节 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免疫学检验 807

三、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检测 808

二、粘附分子检测 808

第五节 移植后感染性疾病的检测 809

第四节 移植后治疗药物浓度检测 809

四、细针抽吸活检 809

一、三级医院微生物学实验室的任务与职责 813

第一节 医院微生物学实验室的任务和职责 813

第六篇 微生物学检验第一章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要求与质量保证 813

二、二级医院微生物学实验室的任务与职责 814

二、操作区 815

一、清洁区 815

三、一级医院微生物学实验室的任务与职责 815

第二节 实验室分区及基本要求 815

一、实验室工作人员要求 816

第三节 实验室工作人员和设备要求 816

三、无菌区 816

二、实验室基本设备及要求 817

一、实验室安全措施 818

第四节 实验室安全措施和质量保证 818

三、实验室质量保证的措施 819

二、实验室质量保证的衡量 819

三、药敏试验质量控制 820

二、检验标本质量控制 820

第五节 细菌检验质量控制 820

一、细菌鉴定基本原则 820

四、检验结果质量控制 821

五、培养基质量控制 823

六、试剂、染色液和诊断血清质量控制 825

二、菌种保存 826

一、菌种类型 826

第六节 质控菌株及其保存与应用 826

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827

第七节 质量控制手册的制订与相关法规 827

三、菌种管理 827

二、传染病防治制度 828

三、菌(毒)种管理制度 829

四、消毒隔离制度与生物安全防护 830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833

[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通告 833

二、细菌分类的等级与定义 839

一、细菌分类的意义 839

第二章 细菌分类及命名 839

第一节 概述 839

一、生理、生物化学特性与细菌分类 840

第二节 细菌分类的依据和方法 840

三、细菌命名和国际细菌命名法规 840

四、临床常见微生物名称 841

三、免疫学和生物学特性与细菌分类 841

二、分子生物学特性与细菌分类 841

[附录]临床常见微生物名称 842

三、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及变迁 851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851

第三章 医院感染及监控 851

第一节 医院感染 851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851

六、医院感染的流行特征 852

五、医院感染的对象 852

四、医院感染的传播方式 852

三、医院感染监控中常用的检测方法 853

二、微生物学实验室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 853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监控 853

一、医院感染监控的工作制度 853

四、环境监测的卫生标准 857

一、不染色标本检查 859

第一节 细菌形态学检查 859

第四章 微生物学检验基本技术 859

二、染色标本检查 860

一、接种方法 862

第二节 微生物培养和分离方法 862

二、细菌的培养方法 863

三、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特性 864

一、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 865

第三节 细菌的生物化学试验 865

二、氨基酸和蛋白质的代谢试验 868

三、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 870

四、酶类试验 872

五、抑菌试验 876

六、其他试验 878

一、凝集反应 879

第四节 血清学试验 879

二、沉淀反应 880

三、补体结合反应 881

五、制动试验 882

四、荚膜肿胀试验 882

一、在细菌分类中的应用 883

第五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学检验中的应用 883

三、在细菌药敏试验中的应用 884

二、在细菌鉴定中的应用 884

一、微生物数码鉴定法 886

第六节 自动化技术在微生物学检验中的应用 886

二、自动化微生物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系统 889

三、自动化血液细菌培养系统 891

四、结核分枝杆菌快速检测系统 892

第一节 标本采集、运送与处理原则 893

第五章 微生物学检验标本采集、运送、处理及检验流程 893

第二节 血液及骨髓标本采集、处理与检验流程 894

第三节 尿液标本采集、处理与检验流程 897

第四节 粪便标本采集、处理与检验流程 899

第五节 痰液及下呼吸道标本采集、处理与检验流程 901

第六节 穿刺液标本采集、处理与检验流程 904

第七节 泌尿生殖道标本采集、处理与检验流程 906

第八节 烧伤患者感染标本采集、处理与检验流程 908

第九节 厌氧菌感染标本采集、处理与检验流程 909

第十节 真菌感染标本采集、处理与检验流程 911

第十一节 病毒感染标本采集与处理 913

一、体外药敏试验抗菌药物选择 915

第一节 体外药敏试验抗菌药物选择与结果判断 915

第六章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915

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918

一、纸片扩散法(K-B法) 923

第二节 体外药敏试验常用方法 923

三、E-test法 924

二、稀释法 924

五、联合抗菌药敏试验 925

四、自动化仪器法 925

二、嗜血杆菌属 926

一、淋病奈瑟菌 926

第三节 苛养菌体外药敏试验方法 926

一、结核分枝杆菌 927

第四节 结核分枝杆菌、厌氧菌、酵母样真菌体外药敏试验方法 927

三、肺炎链球菌及其他链球菌 927

四、其他细菌 927

二、厌氧菌 928

三、酵母样真菌 929

二、体内抗菌药物活性测定 931

一、体内抗菌药物浓度测定 931

第五节 体内抗菌药物浓度及活性检测 931

[附录]常用抗感染药物分类 932

二、诊断用血清 937

一、诊断用纸片 937

第七章 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试剂与培养基 937

第一节 常用试剂及其使用方法 937

一、液体基础培养基 938

第二节 基础培养基 938

三、常用染色液 938

二、固体基础培养基 940

二、增菌培养基 941

一、菌种保存培养基 941

第三节 保存和增菌培养基 941

一、革兰阳性杆菌分离培养基 944

第四节 分离培养基 944

二、革兰阴性杆菌分离培养基 945

一、糖发酵试验培养基 953

第五节 生化试验培养基 953

二、酶类测定培养基和试剂 954

三、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培养基 958

四、其他生化试验培养基 961

二、M-H肉汤培养基 967

一、M-H琼脂培养基 967

第六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培养基 967

一、细菌L型增菌培养基 968

第七节 细菌L型培养基 968

二、细菌L型分离琼脂培养基 969

二、支原体培养基 970

一、钩端螺旋体培养基——柯少夫(Korthof)培养基 970

第八节 钩端螺旋体、支原体和衣原体培养基 970

一、沙保罗琼脂培养基 972

第九节 真菌培养基 972

三、衣原体培养基——鸡胚培养基 972

一、液体培养基——石蕊牛乳培养基 973

第十节 厌氧菌培养基 973

二、玉米粉琼脂培养基 973

二、疱肉培养基 974

一、葡萄球菌属 975

第一节 球菌 975

第八章 病原微生物学检验 975

二、微球菌属 977

三、链球菌属 978

四、肠球菌属 979

五、气球菌属 981

六、奈瑟菌属和卡他莫拉菌 983

一、棒状杆菌属 985

第二节 需氧革兰阳性杆菌 985

三、李斯特菌属 987

二、芽胞杆菌属 987

四、丹毒丝菌属 988

一、分枝杆菌属 990

第三节 分枝杆菌和奴卡菌 990

二、奴卡菌属 993

一、埃希菌属 994

第四节 肠杆菌科 994

二、志贺菌属 998

三、沙门菌属 999

五、爱德华菌属 1002

四、枸橼酸杆菌属 1002

六、克雷伯菌属 1003

七、肠杆菌属与多源菌属 1004

九、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和摩根菌属 1005

八、沙雷菌属与哈夫尼亚菌属 1005

十、耶尔森菌属 1006

十一、其他菌属 1009

一、弧菌属 1010

第五节 弧菌科 1010

二、气单胞菌属 1012

三、邻单胞菌属 1013

二、螺旋菌属 1014

一、弯曲菌属 1014

第六节 弯曲菌属和螺旋菌属 1014

第七节 非发酵菌群 1015

一、假单胞菌属 1016

二、窄食单胞菌属 1017

三、不动杆菌属 1018

五、黄杆菌属 1019

四、产碱杆菌属 1019

第八节 革兰阴性小杆菌 1020

六、莫拉菌属 1020

二、布鲁菌属 1021

一、嗜血杆菌属 1021

四、巴斯德菌属 1023

三、鲍特菌属 1023

五、弗郎西斯菌属 1025

六、军团菌属 1025

七、加德纳菌属 1026

第九节 厌氧菌 1027

一、厌氧菌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指征 1027

二、厌氧菌检验方法 1027

三、各类厌养菌检验 1029

第十节 支原体 1039

一、生物学特性 1039

二、鉴定 1040

第十一节 细菌L型 1042

第十二节 螺旋体 1044

一、钩端螺旋体属 1044

二、密螺旋体属 1045

三、疏螺旋体属 1047

第十三节 衣原体 1048

一、沙眼衣原体 1048

三、肺炎衣原体 1049

第十四节 立克次体 1049

二、鹦鹉热衣原体 1049

一、普氏立克次体 1050

三、恙虫病立克次体 1051

四、杆菌性血管瘤-杆菌性紫癜病和猫抓病立克次体 1051

二、伯氏柯克斯体 1051

第十五节 病毒 1052

一、分离培养和鉴定 1052

五、埃立克次体 1052

二、显微镜检查 1053

第十六节 真菌 1054

一、生物学特性 1054

二、鉴定 1055

三、常见真菌检验 1055

第七篇 分子生物学检验第一章 概述 1065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检验的临床意义 1065

一、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的建立 1066

二、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配置与要求 1066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配置与要求 1066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1067

四、临床基因扩增检验项目和检测试剂 1067

一、测定前质量控制 1067

三、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技术人员的资质要求 1067

二、测定中质量控制 1068

三、实验室间质量评价 1069

二、核酸分离纯化 1071

一、靶核酸的释出 1071

三、核酸样品制备中的抑制物和干扰物 1071

第一节 核酸样品制备 1071

第二章 分子生物学检验基本技术 1071

四、靶核酸提取的质量控制 1072

第二节 核酸电泳 1072

一、琼脂糖电泳 1073

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075

第三节 限制性内切酶分析 1079

第四节 核酸杂交技术 1081

一、核酸探针制备及标记 1081

二、斑点杂交技术 1085

三、Sourthern印迹杂交技术 1089

四、Northern印迹杂交技术 1092

五、原位杂交技术 1095

六、菌落杂交技术 1099

第五节 聚合酶链反应 1100

一、标准PCR技术 1100

二、逆转录PCR(RT-PCR)技术1101

三、荧光定量PCR技术 1103

第六节 基因芯片 1103

第七节 核酸序列测定 1105

一、PCR产物直接测序 1106

二、质粒测序 1107

第一节 遗传性疾病 1109

一、血红蛋白病 1109

第三章 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应用 1109

四、脆性X综合征 1110

三、苯丙酮尿症 1110

五、血友病 1110

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1110

第二节 肿瘤 1111

七、α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