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半导体器件电子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美)R.M.Warner,(美)B.L.Grung著;吕长志,冯士维,张万荣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121008823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645页
- 文件大小:122MB
- 文件页数:665页
- 主题词:半导体器件-电子学-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半导体器件电子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现代电子学基础1
1-1 电荷、电场和能量1
1-1.1 电场的概念1
目录1
1-1.2 电场中的功和能3
1-1.3 静电势3
1-1.4 电力线5
1-1.5 势能和动能7
1-2.1 单位因子9
1-2 单位制及问题的解决9
1-2.2 解决问题的步骤10
1-2.3 单位与变量符号12
1-2.4 一维问题12
1-2.5 归一化13
1-3 处理运动电荷及静止电荷的方程13
1-3.1 电导率和电阻率14
1-3.3 介质材料、电容率和极化15
1-3.2 用电场表述的欧姆定律15
1-3.4 电位移18
1-3.5 位移电流20
1-3.6 介质弛豫21
1-3.7 泊松方程的意义22
1-4 氢原子的玻尔模型25
1-4.1 行星模拟25
1-4.2 电磁辐射和量子26
1-4.3 玻尔模型中的经典分量28
1-4.4 玻尔假设31
1-4.5 模型的预言32
1-4.6 玻尔模型的改进35
1-5 晶体学40
1-5.1 晶格40
1-5.2 单胞和原胞43
1-5.3 空间晶格44
1-5.4 相关晶格和晶体46
1-5.5 硅晶体49
1-5.6 原子平面和晶向50
总结53
参考文献56
复习题57
分析题61
计算机求解题68
设计题70
第2章 半导体体特性72
2-1 能带72
2-1.1 振子类比72
2-1.2 能带结构与原子间距的关系74
2 1.3 与价健有关的能带75
2-1.4 电子和空穴76
2-1.5 能带间隙78
2-1.6 导体79
2-2.1 费米能级80
2-2 导体和本征硅中的电子分布80
2-2.2 导带中的状态密度82
2-2.3 能带对称近似82
2-2.4 等效态密度近似83
2-2.5 本征载流子浓度86
2-3 掺杂硅87
2-3.1 施主掺杂和施主态氢原子模型88
2-3.2 均匀掺杂90
2-3.3 受主掺杂92
2-3.4 杂质补偿93
2-3.5 费米能级“计算器”94
2-4 半导体体材料问题的分析97
2-4.1 电中性方程97
2-4.2 玻耳兹曼近似98
2-4.3 质量作用定律100
2-4.4 以静电势表示的能带图101
2-4.5 以静电势表示的载流子浓度102
2-4.6 玻耳兹曼关系103
2-5.1 声子和离子引起的载流子散射104
2-5 载流子输运104
2-5.2 漂移速度106
2-5.3 电导迁移率109
2-5.4 速度饱和111
2-5.5 电导率方程113
2-5.6 载流子的扩散115
2-5.7 输运方程117
2-5.8 爱因斯坦关系式118
2-6.1 过剩载流子119
2-6 载流子的复合和产生119
2-6.2 小注入复合率123
2-6.3 与时间相关的复合124
2-6.4 载流子寿命125
2-6.5 复合机理127
2-6.6 相对的和绝对的载流子浓度131
2-7 连续性方程133
2-7.1 恒定电场连续性输运方程133
2-7.2 连续性方程的应用135
2-7.3 海恩斯肖克莱实验138
2-7.4 表面复合速度140
2-7.5 基于复合的欧姆接触141
2-7.6 平衡和稳态条件的比较142
总结143
参考文献148
复习题149
分析题152
计算机求解题164
设计题165
第3章 PN结166
3-1 PN结的概念166
3-1.1 PN结的空间电荷166
3-1.2 偶极层168
3-1.3 电场和电位分布168
3-1.4 结的能带图168
3-1.5 通过PN结的载流子分布170
3-1.7 PN结的电流密度分布172
3-1.6 对称突变结172
3-2.1 全部耗尽假设173
3-2 耗尽近似173
3-2.2 电荷密度分布174
3-2.3 电场分布175
3-2.4 静电势分布177
3-2.5 接触电势177
3-2.6 非对称突变结180
3-2.7 单边突变结180
3-3 偏置下的PN结183
3-2.8 突变结的比较183
3-3.1 代数符号规则184
3-3.2 反向偏置185
3-3.3 正向偏置和玻耳兹曼准平衡189
3-3.4 PN结定律191
3-4 静态分析193
3-4.1 正向电流-电压特性193
3-4.2 反向和全部结特性196
3-4.3 模型和相关项的定义198
3-4.4 分段线性模型200
3-4.5 电荷控制模型202
3-4.6 实际硅PN结的特性204
3-4.7 大注入正向偏置206
3-5 突变PN结以外的其他结207
3-5.1 PIN二极管207
3-5.2 线性缓变结208
3-5.3 扩散结211
3-5.4 高-低结和欧姆接触216
3-6 击穿现象219
3-6.1 雪崩击穿219
3-6.2 隧穿222
3-6.3 穿通226
3-7 突变结的近似解析模型232
3-7.1 泊松-玻耳兹曼方程232
3-7.2 德拜长度234
3-7.3 泊松-玻耳兹曼方程的一次积分236
3-7.4 泊松-玻耳兹曼方程的二次积分239
3-7.5 耗尽近似替代241
3-7.6 反型层和积累层243
3-8 小信号动态分析246
3-8.1 小信号电导246
3-8.2 扩散电容250
3-8.3 耗尽层电容253
3-8.4 PN结电容的交叠258
3-8.5 共存现象和多种时间常数258
3-8.6 小信号等效电路模型263
3-8.7 有效寿命和扩散电容270
3-8.8 小信号电荷控制分析271
3-8.9 线性微分方程272
3-9 高级动态分析273
3-9.1 分析技术概述274
3-9.2 基于器件物理的电荷控制分析275
3-9.3 基于电路行为的电荷控制分析279
3-9.4 基于器件物理的严格分析287
3-9.5 基于电路行为的严格分析296
3-9.6 SPICE分析300
3-9.7 数值分析举例302
总结311
参考文献319
复习题323
分析题325
计算机求解题340
设计题342
第4章 双极结型晶体管344
4-1 BJT的基础344
4-1.1 结构和术语344
4-1.2 偏置和端电流346
4-1.3 载流子的分布347
4-1.4 典型的器件尺寸和掺杂浓度349
4-1.5 一维电子电流351
4-2.1 内部的电流分布353
4-2 基本的器件理论353
4-2.2 寄生的内部电流356
4-2.3 共发射极电流增益357
4-2.4 电流增益的机理359
4-3 偏置和BJT的使用360
4-3.1 基本的偏置电路361
4-3.2 静态等效电路模型363
4-3.3 基本的BJT放大器364
4-3.4 饱和366
4-3.5 其他的工作方式369
4-3.6 其他的电路结构374
4-4 真实BJT的结构和性质377
4-4.1 电化学势378
4-4.2 非均匀的基区掺杂380
4-4.3 根摩尔数384
4-4.4 击穿电压386
4-4.5 输出电导391
4-4.6 结构的变化393
4-4.7 正向和反向电流增益397
4-5 大注入效应400
4-5.1 Rittner效应400
4-5.2 Webster效应401
4-5.3 双极性效应403
4-5.4 Kirk效应和准饱和407
4-5.5 基区的横向电压降410
4-5.6 大注入效应的综合411
4-5.7 一般掺杂基区的大注入分析412
4-6 Ebers-Moll静态模型417
4-6.1 Gummel-Poon的革新417
4-6.2 假设和问题的限定418
4-6.3 传输型方程419
4-6.4 原始型方程423
4-6.5 方程的应用426
4-6.6 等效电路模型428
4-7 小信号动态模型430
4-7.1 低频混合模型431
4-7.2 混合模型和器件物理434
4-7.3 BJT的跨导437
4-7.4 混合π模型和其他模型438
4-7.5 模型精度的改善444
4-7.6 电荷控制模型445
4-7.7 基区充电时间450
4-7.8 优值指数455
4-8 SPICE模型456
4-8.1 模型方程457
4-8.4 大电流效应459
4-8.2 串联电阻效应459
4-8.3 厄利(Early)效应459
4-8.5 非理想二极管效应461
4-8.6 电容效应462
4-8.7 小信号分析举例463
4-8.8 大信号分析举例468
4-8.9 热阻472
总结475
参考文献484
复习题488
分析题491
计算机求解题505
设计题506
第5章 MOSFET509
5-1 MOSFET的基本理论509
5-1.1 场效应晶体管509
5-1.2 MOSFET的定义511
5-1.3 基本分析513
5-1.4 电流-电压方程516
5-1.5 通用转移特性519
5-1.6 跨导523
5-1.7 反相器选择525
5-2 MOS电容现象529
5-2.1 氧化层-硅边界条件529
5-2.2 近似电场和电势分布531
5-2.3 精确能带图534
5-2.4 势垒高度差536
5-2.5 界面电荷542
5-2.6 氧化层电荷546
5-2.7 阈值电压的计算551
5-3 MOS电容建模552
5-3.1 精确的解析表面建模552
5-3.2 MOS电容与PN结电容的比较554
5-3.3 小信号等效电路555
5-3.4 理想的电容-电压关系561
5-3.5 实际的电容-电压关系565
5-3.6 MOS电容交叠的物理566
5-3.7 MOS电容交叠的分析570
5-4 改进的MOSFET理论572
5-4.1 沟道-结的相互作用573
5-4.2 离子电荷模型576
5-4.3 体效应580
5-4.4 高级长沟道模型583
5-5.1 二级模型参数584
5-5 SPICE模型584
5-5.2 二级模型587
5-5.3 模型的小信号应用590
5-5.4 模型的大信号应用597
5-6 MOSFET-BJT性能比较605
5-6.1 基于简单理论的跨导比较605
5-6.2 亚阈值跨导理论607
5-6.4 跨导与输入电压的关系610
5-6.3 MOSFET最大gm/Iout的计算610
5-6.5 亚阈值跨导物理613
总结617
参考文献625
复习题629
分析题632
计算机求解题640
设计题642
附录A 物理常数表644
附录B 硅的性质表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