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安徽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安徽卷
  • 朱向东主编;黄立山卷主编;安徽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ISBN:7503742933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02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22页
  • 主题词: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研究-安徽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安徽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第一章 人口发展回顾3

一、人口增长状况3

(一)人口增长的变化趋势3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8

(三)人口现状及特征10

二、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4

(一)人口发展对社会的影响14

(二)人口发展对经济的影响19

(三)对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22

(一)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及特点26

一、人口年龄构成26

第二章 人口年龄和性别26

(二)人口年龄结构类型33

(三)人口年龄构成的地区差异37

(四)人口年龄构成的城乡差异42

二、人口性别构成46

(一)人口性别构成的变化及特点46

(二)人口性别比的地区和城乡差异51

(三)出生婴儿的性别比53

第三章 生育水平与人口控制56

一、生育水平现状及发展趋势56

(一)生育水平逐年下降并稳定在更替水平以下56

(二)人口控制工作成效显著58

(三)妇女生育模式变化显著63

二、影响生育水平的因素67

(一)政策因素67

(二)文化因素68

(三)职业因素69

(四)经济因素71

三、人口控制的效益、趋势和重点、难点72

(一)人口有效控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73

(二)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74

(三)人口控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76

四、新世纪新阶段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方向和措施80

(一)人口死亡率的变动特点83

第四章 人口死亡水平和平均预期寿命83

一、人口死亡水平83

(二)不同群体的死亡水平差异88

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93

(一)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94

(二)预期寿命的地区及城乡差异94

(三)寿命延长的体现96

(四)预期寿命与社会发展及环境改善97

三、影响死亡水平和平均预期寿命的间接因素98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102

一、人口婚姻状况变动及特点102

(一)人口婚姻状况特点103

(二)平均初婚年龄110

(一)不同地区人口婚姻状况112

二、婚姻状况的区域特点112

(二)城乡人口婚姻状况114

(三)五大自然地理区域人口婚姻状况的比较114

三、家庭户规模与家庭结构115

(一)家庭户规模的现状及演变特点116

(二)不同区域的家庭户规模比较118

(三)家庭结构的现状与区域比较120

四、婚姻家庭对人口控制和社会经济的影响123

(一)婚姻家庭对妇女生育水平的影响123

(二)婚姻家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25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现状及特点127

第六章 人口受教育状况127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127

(二)分年龄性别人口的文化素质130

(三)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地区差异132

二、教育发展与人口文化素质135

(一)教育事业(规模、结构)的发展135

(二)教育相对落后的现状对人口文化素质的影响140

三、人口文化素质对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44

(一)人口文化素质对人口控制水平的影响144

(二)安徽省人口文化素质状况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45

(三)人口文化素质与人才资源及“科教兴皖”148

(一)劳动适龄人口的数量及变化154

第七章 劳动力资源与就业154

一、劳动力适龄人口154

(二)劳动适龄人口的分布差异156

二、就业人口158

(一)人口就业程度分析159

(二)就业人口的行业构成160

(三)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164

(四)行业内部的各类职业人口构成166

(五)就业人口的文化构成168

三、2000年安徽省未工作人口状况169

四、安徽劳动就业面临的问题和矛盾176

(一)就业形势不乐观178

五、未来安徽就业发展展望178

(二)促进就业应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179

(三)就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180

第八章 少数民族人口184

一、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分布及聚居地自然概况184

二、少数民族人口构成及增长趋势分析187

(一)性别构成188

(二)年龄构成190

(三)婚姻状况190

(四)就业人口构成191

(五)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趋势分析193

三、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194

四、少数民族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及政策建设196

(一)少数民族人口经济发展现状197

(二)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00

(三)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区社会组织状况203

(四)关于少数民族政策建设的探讨性建议208

第九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212

一、对迁移与流动人口概念的界定212

二、外来人口213

(一)外来人口总况213

(二)外来人口的流动原因215

(三)省外流入人口216

三、外出人口218

(一)流出人口总量及结构219

(二)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221

(三)流出人口的经济活动特征225

(四)流出人口的外出原因227

(五)人口流动对安徽经济贡献状况228

四、人口迁移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证分析230

五、合理制定人口迁移流动的相关政策233

第十章 人口分布与城镇化238

一、人口分布238

(一)人口分布现状238

(二)人口分布演变241

(一)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247

二、人口城镇化247

(二)人口城镇化现状及特征251

(三)城镇体系框架和城镇建设254

(四)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制约因素259

(五)人口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263

第十一章 人口居住状况271

一、人口居住水平现状及特点271

(一)家庭户住房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人均住房面积超小康标准272

(二)家庭户住房质量尚可,自建和购买住房为主流273

(三)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别影响居住水平276

(四)购建住房费用和租用住房费用处于较低水平280

(一)空置商品房的特点、成因281

二、空置商品房及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281

(二)住房和房地产业中存在的问题285

三、住房及房地产业发展对策与措施289

(一)发展对策与措施289

(二)合理规划住房建设,改善居住环境,拓展住房空间292

第十二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294

一、安徽省资源环境现状294

(一)安徽省资源状况294

(二)安徽省环境状况300

二、人口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304

(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对自然资源需求产生巨大压力,形成自然资源供给短缺304

(二)人口不断增长,使得生态失衡,环境趋于恶化305

(三)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增加、比重加大,进一步增强了对资源的需求,也加大了环境问题的影响306

(四)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技术进步,进而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07

三、安徽省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308

(一)人口、资源、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和基本关系309

(二)人口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310

(三)资源可持续发展: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构建“开放型”资源利用体系317

(四)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是“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318

第十三章 老年人口与人口老龄化321

一、老年人口现状321

(一)老年人口的总量及地区分布322

(二)老年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322

(三)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质325

(四)老年人口的婚姻家庭与就业328

二、人口老龄化331

(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332

(二)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337

(三)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341

三、老年人口社会保障342

(一)目前老年人口养老方式342

(二)老年人口社会养老保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344

(三)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的老年保障机制和体系345

四、百岁老人347

(一)百岁老人的基本特征347

(二)百岁老人的基本状况349

(三)百岁老人的长寿因素351

(四)人活百岁不是梦352

(一)安徽区域划分355

第十四章 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355

一、区域及其人口发展基本情况355

(二)区域人口分布356

(三)区域人口发展356

(四)城乡区域人口变化360

(五)区域人口文化素质361

二、区域人口与资源、经济发展的交互性、协调性363

(一)区域资源对人口的承载363

(二)区域经济对人口的承载力365

(三)区域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67

三、区域劳动人口相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368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劳动人口的容纳368

(二)区域劳动人口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适应性370

(三)区域劳动人口职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适应性374

四、区域人口质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75

第十五章 未来人口发展前景展望382

一、人口预测方法和预测参数的选定382

(一)人口预测基数382

(二)其它预测参数383

二、2000—2020年人口发展态势385

(一)主要人口指标385

(二)人口的主要构成389

三、2021—2050年人口前景展望394

四、未来生育政策调整构想400

热门推荐